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898551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5KB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教学设计 詹辉
一、教材分析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是教科书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它注重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数据,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数据,对学生今后参加工作,进一步学习深造,都有很深远的意义,因此新增本章内容和学好本章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材编写的是学生喜爱的各种动物,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但与数据打交道,解题时往往计算较繁,费时较多,对此,学生可能感到不太习惯,甚至表现出缺乏耐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习统计一的特点和实际意义的同时,寓教于乐,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使学生能运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据充满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繁琐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
3.通过“最负责的班干部”活动的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心热爱班集体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及其重要意义;
(二)难点
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导语:
大自然中有很多可爱的生灵,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2.展示六种动物活动的资料。
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体现学科渗透。
3.设计提问
(l)这些动物中,你最喜爱哪种动物?
(2)本班中,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3)你是如何知道的?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并自然过渡到小课题。
引人小课题: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4.如何进行全面调查?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言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计学生可能会想到举手表决法和站队法。
对于学生的方法,要予以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并很自然地介绍收集数据的另一种方法—问卷调查。
5.分发问卷调查表。
(教师指导学生如实填写,并要求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渗透德育教育)
6.启发学生如何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预计学生可能会运用的方法:
(1)唱票法;
(2)做游戏:
找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六种不同的动物,让六个扮演者分别戴上标有1、2、3、4、5、6的动物帽,然后将收集的调查问卷表分别交给相应的扮演者,看每位扮演者得到的调查表数。
(3)介绍课本上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划记法。
(由教师列表,学生分组完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全班同学最喜爱的某种动物的人数分布表
7.总结用表格描述数据的方法,启发学生用更直观的方法描述数据。
(l)启发学生在看电视台某些综艺节目的比赛时,参赛选手的人气指数是用圆柱形图表示的;
(2)介绍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3)着重讲清楚如下两条:
①如何画条形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在统计图中,每一个小条形表示什么意思;
②怎样画扇形图,因为一个圆周角有360度,所以每一个百分比应该占多大的面积,只需要将百分比乘以360度,得到扇形的圆心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即可。
在这里,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识别扇形图中每一个扇形所代表的含义。
8.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l)让学生对照表格、条形图、扇形图说出本班同学喜爱六种动物的情况;
(2)分发问卷调查表,调查本班“最负责的班干部”,先以组为单位整理数据,然后在黑板上统一划记,学生根据划记结果用三种方法描述数据。
9.小结
(l)学生畅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师生一起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①全面调查──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
②收集数据的方法──问卷调查;
③描述数据的方法──表格法、条形图、扇形图。
10.课后练习
以班级为单位,全面调查喜爱哪门功课的同学最多。
六、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学思想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机会,鼓励他们的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以培养创新意识。
2.坚持创新原则,把教材创新、教法创新及学法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l)教法方面: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而且教会
[1] [2] 下一页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法方面: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迈进。
(二)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人部分用音像资料展现数据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体现数据分析的必要性,以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调查举例;接下来演示六种动物的活动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用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描述,从而增加一了课堂容量,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评价
数学学习评价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评价改革的核心。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开学初就建立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并且应用到每一节课中,课后填好成长记录表。
(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发现了问题,就鼓励并表扬学生这种勤于思考的精神,而不是讨论这个问题到底意义大不大,有没有价值。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多样化
教学时,我采取了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元评价主体,如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小组内互评,对学生所提出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及对答对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方式上,不局限于纸笔测验,重视课堂观察、调查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评价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
2005-07-11 原载《初中数学教学新设计新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上一页 [1] [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已知),∴( ).
(2)∵(已知),∴( ).
(3)∵(已知),∴( ).
2.如图2,
(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图2 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口答第1、2题.
师:
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
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
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
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
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
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
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
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师:
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
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
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
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邻补角定义),
∴(等量代换).
即: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
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
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
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
图7
(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
为什么?
(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
为什么?
(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图8
学生活动:
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
∵(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
(1)等于多少度?
为什么?
(2)等于多少度?
为什么?
(3)、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
(1)时,、各等于多少度?
为什么?
(2)时,、各等于多少度?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已知),
∴( ).
(2)∵(已知),
∴( ).
(3)∵(已知),
∴( ).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
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
(1)和平行吗?
为什么?
图12
(2)是多少度?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
(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
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结果仍是多项式,其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
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教法建议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因此建议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对单项式的除法运算进行复习巩固。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这个多项式的项数相同,不要漏项。
(3)要熟练地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运算,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除法的基础,只要抓住这关键的一步,才能准确地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4)符号仍是运算中的重要问题,用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每一项的符号和单项式的符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l)用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3)计算:
①
②
③
(4)填空:
规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讲授新课
例1 计算:
(1)
(2)
解:
(1)原式
(2)原式
注意:
(l)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商式与被除式的项数相同,不可丢项,如(l)中容易丢掉最后一项.
(2)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例2 化简:
解:
原式
说明:
注意弄清题中运算顺序,正确运用有关法则、公式。
练习:
(1)P150 1,2,。
(2)错例辩析:
有两个错误:
第一,丢项,被除式有三项,商式只有二项,丢了最后一项1;第二项是符号上错误,商式第一项的符号为“-”,正确答案为。
3.小结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什么?
2.运用该法则应注意什么?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
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
“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
P152 A组1,2。
B组1,2。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
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
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
(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试试看?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
“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
13+x=(45+x)
问: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
(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
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
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
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喜爱 动物 同学 最多 教案 年级 数学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