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98395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1.02KB
宜春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宜春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春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春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宜春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
指山坡。
③漪yī:
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
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
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
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D.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
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
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沉舟;病树;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
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
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
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
本题描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
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如:
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
故答案为:
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的语气。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2)诗中“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长”意为振作,“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故答案为:
⑴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⑵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①,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逐客:
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_______。
(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渺茫
(2)①手法上:
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
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
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解析】【分析】
(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
“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2)①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②修辞手法:
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
⑴凄凉;渺茫;
⑵①手法上:
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宜春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题 练习 详细 答案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