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docx
- 文档编号:2898019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64KB
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模块)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诗,未必是诗人。
有的人却可以凭借一首或几首诗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诗人。
台湾诗人痖弦就是以一首《秋歌——给暖暖》奠定了他在台湾现代诗坛的地位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下面我们就从朗读开始走进痖弦秋的世界。
二、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
3、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教师学生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通过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现。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全诗的亮色——暖暖,并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暖暖”给人情绪上带来的震动。
4、全班齐读
三、分组讨论:
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意象、主题三个角度品读诗歌。
2、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分别以语言、意象、主题为重点研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三个大组再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探讨的主要结论。
一个大组的三个代表发言结束后,组内成员做适当补充和强调。
其他两个大组的成员可就这一组的讨论内容提问或阐述自己不同的认识。
4、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内容做简短恰当的评论或提示。
①语言:
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如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叠音词的使用),使诗歌语言别具典雅和谐之美;动词多突出景物消失的瞬间,瞬间与永恒之美达到统一,引人深思;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现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②意象:
所选意象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现秋天的,但意境却不同于一般悲秋之作中的萧索凄凉,也不同于刘禹锡《秋词》之类的作品中的壮阔豪迈,而是别有一番清静高远,充满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作者还独创了一个意象“暖暖”,“暖”本是形容词,连用后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别具象征意味,“暖暖”的象征意义成为本诗的焦点。
③主题: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关键是理解“暖暖”的象征意义和体会诗的结尾“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的含义。
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a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
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b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暖和慰藉。
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
c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
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
d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怀。
e暖暖什么都不是,人们用暖暖记录季节交替变化瞬间的感受,一个暖暖对应一切,走了的秋是一个具像,留下的暖暖是一种精神。
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
瞬间亦可永恒,于秋的荒凉萧瑟中给人以温暖的慰藉。
主题超越了悲秋的传统,减轻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
最后两点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可在学生对“暖暖”具像理解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超越形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幻灯片三可作为探讨诗歌主题时比较鉴赏的资料,根据学生表现,可用可不用。
四、写作练习:
1、布置写作内容
①以“我心中的暖暖”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小散文
②根据探究内容,从一个方面写一篇鉴赏性的小短文
2、欣赏部分学生作品
如果课堂时间不足,作业可留在课下完成。
五、总结
秋天走了,一切走了,但有暖暖伴以晨昏,遂觉万物随身而在。
走了的真的走了吗?
留下的又是怎样的存在?
讲过了就真的讲完了吗?
诗的不尽韵味在我们的体验中不断发酵,历久弥醇。
读诗使人聪慧,每一次读诗都会给你带来新的发现,哪怕是一首很久以前读过的诗,也会因为你的经历你的参与而呈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
愿同学们热爱诗歌!
《秋歌——给暖暖》教学反思
《秋歌——给暖暖》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作者是台湾诗人痖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主要贯穿新课改的两个理念:
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是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这堂课我以学生的三个主要活动贯穿始终:
朗读,合作探究,写作。
其中,合作探究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朗读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写作是合作探究的书面整理。
在朗读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除了要求学生带有感情的诵读外,我还要求个别朗读的学生在朗读前能将他对这首诗情感的理解及表达的方式阐述出来,读过后再请其他学生就他的朗读进行评价。
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
哀而不伤。
在秋天令人感伤的情调下,“暖暖”的出现给生命带来一抹亮色。
最后全班齐读,完成朗读这一鉴赏诗歌的首要步骤。
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后,进入品味鉴赏的环节。
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讨诗歌的语言、意象、主题。
每个大组再分两到四个小组不等(根据班级人数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探究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探究结果,一个大组发言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总结。
因为学生的探究总结是以口头形式呈现出来,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系统的认识,所以最后以课堂写作小短文的形式帮助学生并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
一堂诗歌教学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将有关这首的所有内容都表现出来,甚至有时受学生认识水平和课时的限制连一首诗最主要的特色都不能讲全,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选修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整体特点和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这堂课我让学生亲自“下水”试试“这条河”的深浅和自己的水平,充分打开鉴赏思路,体验自由驰骋的乐趣。
这就是我这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至于学生的鉴赏角度不够全面、鉴赏程度不够深刻,则完全可以通过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的教学来逐步完善。
在这次新课改开放周的活动中,按照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基本完成了《秋歌——给暖暖》的教学任务。
但是无论是最初的设计还是具体实施的过程,都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挥之不去,可以说我是在极为矛盾的心情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
现将这种种矛盾记下,希望能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新课改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我们的课时有限,而学生的主动学习经常处于无序的状态。
就一节课而言,如果花大量时间对这种“无序”进行指导,则学生的探讨思索时间就不够,反之亦然。
新课改还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求我们的教学尽量回归文本,朗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朗读占用时间过多,其他内容就无法展开。
学生如果能在课前预习中主动自觉完成这一环节当然最好不过。
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很少有预习这一环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展开。
上述问题要解决似乎不难,因为我们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
的确,在教学设计中,按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先进行单元目标设计,然后将单元目标分配到具体篇目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互补统一的整体,这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好办法。
但是,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还缺少具体的研究探讨。
在对课堂进行评价时,老师们还是习惯着眼于一堂课,而不是一个整体。
2、合作探究中的矛盾。
合作探究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但是要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首先,合作探究分组时应尽量使组内成员的性别和学习程度平衡分配。
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按照座位简单分组,因为不可能让学生在每次上课时进行“大换座”。
即使班主任老师按照小组分配的原则安排座位,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评价也只能是某一科目,对其他科目来说仍不适用。
其次,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应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都有阐述小组观点的机会,也应给其他小组的成员以质疑和补充的机会。
这样在班级范围内形成争论的氛围,在争论中提升认识水平。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多。
分组太大,难免有“浑水摸鱼”的学生,很难达到全员参与的目标。
分组过细,展示成果时间不足,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的探究结果重复几率过高,学习效率降低。
提出以上两点矛盾,并不是说我反对合作探究。
恰恰相反,我是合作探究学习的“铁杆”支持者,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这一方法。
先进的理念在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和实际情况脱节的地方。
在此提出我的困惑,也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帮助。
3、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师预期的矛盾。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最复杂也最重要的。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平等的原则下互相提升的课堂,也就是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
可是要实现师生交流中的“平等”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要更新观念,但是所有教师都更新了观念后,平等交流就能完全实现吗?
我想学生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
大多数学生要么继承了传统中的含蓄内敛,要么就是插科打诨有“群胆”没个性。
这话说出来可能不大合时宜,因为我们所有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是好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评价的,如果课没有上好唯一该反思的就是教师本人,学生没有任何责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学生。
我不想推卸作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想和老师们共同正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已经养成了一定性格的高中生。
与老师们探讨学生的问题,将学生自身因素中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的东西拿到台面上来说,并不是为反对新课改找理由,相反,正是因为学生的现状堪忧,实行新课改才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想,学生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自主的学习观念。
有时可能要“牺牲”很多课时,“牺牲”一些知识性的学习来培养主动的行为能力。
如果我们承认素质教育高于应试教育,就应该相信学生如果具有一定语文素养和能力,在面对应试的题目时一定能发挥自如。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高考优异的成绩并不矛盾。
以上仅是我个人在省课改办组织的开放周系列活动中的一点浅薄的思考。
一直在一线任课,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是从操作层面上思考的,缺乏理论认识的深度,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再次感谢省研训院的领导专家给我这次学习、思考的机会,感谢各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在这次活动中给予我的支持和批评。
希望借助网络平台能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展开更深入及时的探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外国 诗歌散文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