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97913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8.02KB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学科下册第1单元(章)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课时划分
8
教学课时
总备课数
主备人
王永文
备课组其他成员
李元辉
集体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通过对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书法艺术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
通过对阎立本、吴道子绘画成就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贞观之治”。
“盛世经济的繁荣”。
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
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
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如何引导初一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难点。
诗歌属于文学范畴,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教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读懂展示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观察曲辕犁、筒车等图片,或动手触摸教师提供的模型,使学生学会从图片或实物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师组织讨论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时,应指导学生考虑隋文帝刚刚建立隋朝,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有关文字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本课前,复习唐朝的经济繁荣情况和“和同为一家”一课唐朝时内地同边疆的联系部分、回忆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等内容。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任意一种方法,归纳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学科下册第1单元(章)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课时划分
1
教学课时
1
总备课数
主备人
王永文
备课组其他成员
李元辉
集体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
难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
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
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
(1)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
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
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学科下册第1单元(章)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2课 “贞观之治”
课时划分
1
教学课时
2
总备课数
主备人
王永文
备课组其他成员
李元辉
集体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
教学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对比法
学法
指导学生读懂展示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7年十一月攻占长安。
618年,唐朝建立。
2.“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教师可打出以下投影: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
“不知。
”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
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3.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4.有关唐太宗任贤、纳谏的内容,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5.关于贞观年间的经济情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投影如下资料: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6.“贞观之治”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动脑筋”的问题。
7.讲述“女皇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学生答后再问:
“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若有时间可以请学生讲一两个和武则天有关系的小故事。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其次要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可提示学生参考课文叙述回答,教师补充并小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8.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教师不仅注意评价结果,更要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学科下册第1单元(章)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划分
1
教学课时
3
总备课数
主备人
王永文
备课组其他成员
李元辉
集体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
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
教学
难点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法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可指导学生学完后列表归纳掌握。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讲新课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讲“开元之治”一目时,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3.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4.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
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5.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映当时丝织业水平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6.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7.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这样,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城市的概念就会形象、生动地映在学生的脑海中。
8.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下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得出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的结论。
9.为了使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有一个认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或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供的材料,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谈一谈他们的看法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学科下册第1单元(章)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时划分
1
教学课时
4
总备课数
主备人
王永文
备课组其他成员
李元辉
集体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
重点
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对比法
学法
教师组织讨论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时,应指导学生考虑隋文帝刚刚建立隋朝,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他为什么要废除呢?
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3.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朝廷得到了什么?
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4.“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
”“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
5.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6.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7.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课
后
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