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897825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52.29KB
教育学课件整理.docx
《教育学课件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件整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课件整理
教育學
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含义
●第二节教育学史
●第三节现代教育学流派
第一节教育学的含义
1.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ScienceofEducation)乃研究教育原理及方法的科学。
2.教育学与教育哲学(PhilosophyofEducation)、教育原理(PrinciplesofEducation)、教育概论(AnIntroductiontoEducation)等邻近科学的区别。
●教育哲学与教育学比较:
1.教育哲学研究教育本质;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
2.教育哲学探讨和批判教育学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教育学是根据基本原则制定的关于实施的原理
3.教育哲学研究影响教育历程的社会历程和个人历程;教育学研究教育历程自身
4.教育哲学用直观、论证、批判等方法阐述全部教育的原理;教育学则用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评断教育的过程
●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乃依据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原则,与工商企业文明的新需要,对当代教育问题加以考验与诠释,以期获得适当的解决。
换言之,乃根据种种科学研究之结果,秉持理想之态度,讨论教育上各种理想实施的原则。
●教育概论:
教育概论旨在引导未入门的未来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作一短暂与简略的观摩,是其认识认识教育上的重要理论与实际。
●广义教育学:
1.德国克里克;教育学:
教育本质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之理论;教育科学,教育对象的研究;教育学(应用教育学),教育规范技术研究。
2.德国罗其奈;教育科学分为一般的与特殊的;一般的包括记叙的(现在和历史的记述)和规范的(目的的和方法的);特殊的包括组织的和技术的。
●狭义教育学
1.德国赫尔巴特(1776-1841);教育学:
教育学的基础(目的论);一般教育学(方法论)包括教学、管理、训育;教育学的特殊方面包括各科教学法、受教育者的缺陷及其处置法和家庭教育及家族篇。
2.德国赖因(1847-1929);教育学分为历史的教育学和系统的教育学;系统教育学又分为基础论和实际论;基础论包括目的论(伦理学)和方法论(心理学)。
方法论有教学论和管理论,前者有教案论、教程论、各科教学目的和教学法,后者有训育论、教导论和卫生论。
赖因教育学的“实际论”构成
“教育形式”分个人和团体两种。
个人教育包括私人教育和家庭教育。
团体教育包括私立教育(寄宿学校、养护学校),公立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公私立补习学校。
“学校行政”包括学校制度论、学校设备论、学校管理论、教师养成论、教师进修论。
第二节教育学史
一、教育学史的含义
二、中国教育思想变迁发达概略
三、西洋教育思想变迁发达概略
●一、教育学史的含义
教育学史乃叙述关于教育学说变迁发达之历史
1.教育学史主要探究古今中外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学说
2.研究教育学史,要注意教育实际对教育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教育理论对其时或以后实际教育的影响。
3.教育学史不同于教育史。
教育史研究范围大,教育学史研究范围小。
●二、中国教育思想变迁发达概略
儒家教育思想最为有代表性:
1.重视教育力量,主张政治以教育为基础,所谓内圣外王;主张化民成俗,用教育改造社会风气;主张明道复性,用教育改造个人心性,等。
2.明确提出教育的意义。
《中庸》: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即用教育恢复人心本性。
3.教育目的明确。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儒家先秦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和荀子。
两汉时期: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
隋唐时期,五经正义。
宋元明为儒学复兴时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
清代:
清初三大家为代表,中期汉学家戴震,晚期经学家龚自珍。
1840年近代教育史,曾国藩、梁启超等。
中华民国,蔡元培国民教育。
民国八年,平民主义教育、国家主义教育,1938年确立三民主义教育等。
中国最伟大的专职教师——孔子
1.周公与西周教育
2.孔子开私人讲学的风气
3.先秦重要教育著作——《学记》、《大学》、《中庸》、《荀子·劝学》等
●周公与西周教育
《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太史克曰: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作《誓命》曰:
‘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
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刑),无赦,在《九刑》不忘。
”
周公教育文献选段《尚书·周书·康诰》
王曰:
“呜呼!
封,敬哉!
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
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
民宁,不汝瑕殄。
”
【译文】王说:
“啊!
封,谨慎啊!
不要制造怨恨,不要用不正确的谋划和不合常法的措施遮蔽你的心意。
要努力修德,安定你的心思,反省你的德行,宏扩你的谋略,富饶你民众的用度。
民众安宁了,你就不会有过错而被上天灭绝国运。
”
《周书·君奭》
周公若曰:
“君奭!
弗吊,天降丧于殷。
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
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详。
”
【译文】周公像这样说:
“君奭啊!
不幸,上天给殷降下丧亡之灾。
殷已经丧失了他的天命,我们周家已经接受了这天命。
我不敢说我们的基业会永远合乎吉祥。
天意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也不敢说我们的基业将最终走向不吉祥。
”
西周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设在郊区,四周有水池环绕,中间高地建有高大厅堂,也叫明堂,附近有大片园林,环境优美。
教学内容以礼、乐、诗、书为主。
西周国都镐京之辟雍招来四方贵族子弟求学,遂发展为西周文化教育的中心。
西周称教师为“师”或“夫子”。
先秦学制
《礼记·内则》说: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
先秦教学案例《国语·楚语》
庄王(前613-591年在位)使士亹傅太子箴(楚恭王,前590-560在位),辞曰:
“臣不才,无能益焉。
”王曰:
“赖子之善善之也。
”对曰:
“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
故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
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
夫岂不欲其善?
不能故也。
若民烦,可教训。
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
”王卒使傅之。
问于申叔时,叔时曰: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于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
悛而不摄,则身勤之,多训典刑以纳之,务慎惇笃以固之。
摄而不彻,则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神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
若是而不济,不可为也。
且夫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
其可兴乎!
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否则赧。
”
申叔时的教育思想
一、教材:
《春秋》、《世》、《诗》、《礼》、《乐》、《令》、《欲》、《故志》、《训典》。
二、课程目标:
忠(明施舍)、信(明久长)、义(明度量)、礼(明等级)、孝(明恭俭)、事(明敬戒)、仁(明慈爱)、文(明昭利)、武(明除害)、罚(明精义)、赏(明正德)、临(明齐肃)。
三、循序渐进教学法:
1.“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学习阶段;
2.“悛而不摄”——巩固阶段;
3.“摄而不彻”——学以致用阶段。
四、教学手段多样:
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行动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孔子开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Confucius/Confucious)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大约于30岁时开始私人讲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私学的奠基人。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教育方针。
何为好学?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启发式教学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因材施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教育宗旨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先秦重要教育学著作
《学记》、《大学》、《中庸》、《荀子·劝学》、《吕氏春秋》等
《学记》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大学》选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在新民”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康诰》曰:
“作新民。
”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礼记·中庸》选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子曰: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11章)
【译文】孔子说:
“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
诚而明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20章)
【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荀子·劝学》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活到老,学到老。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德操
《荀子·修身》选段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见贤思齐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是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贱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良师益友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君子是物质世界的主人
《荀子·不苟》选段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
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颠覆人。
——君子不能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夫是之谓至文。
——君子之文
人有多种,你是哪一类?
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
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不苟》)
●教育的一元与多元——前2世纪至6世纪教育概况
●汉代的一元教育:
经学教育;
汉代学制系统图:
中央郡国县道邑乡
太学学校庠
汉代教育的三个特征:
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学术和教育思想,是对先秦诸子的一次反动,在中国思想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第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开创儒学优而仕的古代教育传统;
第三,“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这一项整理古籍,厘定文字的文化政策推动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多元化——官学与私学、儒学、玄学、史学与文学共发展
专门学校的产生:
南朝宋文帝设“儒学”、“元素学(佛老学术)”“史学”、“文学”。
南北朝的家族教育盛行:
陈寅恪《隋唐教育制度渊源略论稿》:
“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当时家庭教子书籍较多,刁雍《教诫》、甄琛《家诲》魏收《枕中篇》、颜延之《庭告文》、王僧虔《诫子书》等。
《颜氏家训》是现存影响最大的一部教子书。
《颜氏家训》
颜之推认为教育性质从教学言,具有职业性,所谓“文士讲议经书”和“农民计量耕稼”相比,二者分工不同,职业相同;从学习言,具有技艺工具性。
学则可以“识人多,见事广”,不学则“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他主张学习要从字词句篇到文章内容融会贯通,文字学习是基础。
方法是精读博览和勤问。
写作既有实用的需要,“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不可暂无”,也能陶冶性情:
“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颜氏家训·勉学》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腝,惕然渐惧,起而行之也。
未知事君者,欲观其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
素鄙吝者,欲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漫,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重,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素怯弱者,欲者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百行皆然。
颜氏名言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後,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科举考试制度与教育
科举制度:
隋唐确立的分科举人的人才选拔制度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长达1300年,影响深远。
科举崇儒尊孔的传统:
1.唐朝崇儒尊孔,在国子监立周公孔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全国学校遍设孔子牌位。
2.提高儒士地位,唐太宗设弘文馆,精选天下鸿儒,组成智囊团,常与这些学士讲论经义,商略政事3.重视儒经整理4.开儒释道三家论坛
十三经的形成
汉朝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
唐朝九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易》、《书》、《诗》,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间,在国子学刻石(即“开成石经”),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
常科:
1、秀才,考试内容为方略策五条;2、明经,分为“帖经”和试策两个部分。
帖经相当于考“填空”形式,每帖3字。
一般试两经,各十帖,外加《孝经》2帖,《论语》8帖,每十帖通过六帖算通过,这才有资格试策。
“策”考经文和注解的意义,以辨明义理为主。
3、进士,
(1)帖小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和《老子》,包括经文和注解。
(2)试杂文两首。
(3)策时务五条。
全通为甲。
4、明法,试律、令各一部。
5、明书,试《说文》六帖,《字林》四帖等。
6、明算。
试《九章》、《周髀》
制举:
由天子下诏举行的考试,名目繁多,录取有限。
科举与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是考试制度,但其宗旨却是为政府选拔人才以储备各级政府官吏。
这样,以科举考试为枢纽,建立起学校教育、科举考试、政府官吏的链接关系。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回顾
西周采用分封制,皇族和功臣分得统治权,统治权成为贵族世袭的特权。
东周时期,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遇到强大挑战。
人才竞争促进了春秋战国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私人自由讲学培养人才,人才直接进入社会,参与流通,不需要政府选拔,也不要就业中介所。
教育方式因老师而异,不拘一格,孔子讲授六艺,墨子将兼爱、非攻之学落实到实处,老庄谈玄论道,等等,培养出来的人才各怀绝招。
汉代察举选士制度
孝廉标准:
“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后汉书·百官志一》注)
弊端: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
魏晋九品官人法
先设置“中正官”,由司徒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
再品第人物,中正官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渊源,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作出简短评语。
“家世”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并评定其等级。
等级分为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再按品授官,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材料造成表册,定期送交司徒府,供吏部选官参考。
一般是官位尊卑与品第高低成正比,即上品任高官,下品任卑职。
九品中正法的弊端
西晋左思《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刘毅《八损疏》谴责中正之不中不正: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由非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刘毅传》)
思考
科举制度有两方面内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从教育而言,这样的制度显然缩小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从中国教育与选拔政府官吏的历史而言,这种制度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当然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历史长河中和人类大时空背景下探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才具有万世之利,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也应该是我们研究教育学的宽广胸襟和宏伟气魄。
●唐代学制系统图
中央1.东宫——崇文馆
2.门下省—弘文馆
3.尚书省—礼部——国子监: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祠部——玄学
4.中书省—集贤殿书院
—太医署
●书院教育
“书院”名称起源唐代,有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但它们主要是校勘、收藏典籍的场所。
唐末五代私人书院有所发展,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均为此时所建。
宋朝书院发展很快,著名书院有: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宋代儒戚同文(睢阳先生)的旧居)。
书院与官学的比较
1、书院讲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与听讲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2、讲会制度,经常聘请著名学者讲学,有利于学术交流。
3、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方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的讲学内容为“讲义”,学生的听课笔记辑录为“语录”。
4、“教约”、“学规”制定了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和程序等。
《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课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