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章.docx
- 文档编号:2897735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2.78KB
15章.docx
《15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章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题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这句话表达的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实际上也就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那么,为什么会是中国共产党?
分三个方面来讲解这个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一段话: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是对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最准确的概括。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
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对“先锋队”性质总的理解:
第一,由“一个先锋队”进一步表述为“两个先锋队”,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第二,这种表述,符合党的历史发展,更是面对现实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需要。
第三,这种表述,不仅符合执政后的党情,符合时代要求,而且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面,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避免历史上“左”倾关门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途径:
第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让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等。
第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其性质、宗旨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党,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能在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依据国内外的形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任何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
中国共产党是以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党,是一支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伍,因而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因而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敌人。
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努力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政治优势,因而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的合格领导者。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1921年,党的一大制定的党纲中明确指出: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8月25日,中共洛川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责任。
争取和平民主,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后胜利
1945年8月,国共开始的和平谈判
1946年6月,全国规模内战的爆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及其执政地位的取得,关键在于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艰难曲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局面中,我们党砥柱中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展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完善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进一步得到体现;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了巩固的国防,军队的革命化、现化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和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贡献,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事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能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强调说: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的方向并保证这个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照抄照搬外国的模式和经验,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分析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了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方针和政策,就一定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三,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存在,必然带来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将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日渐发展。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狭隘私利,既能总揽全局,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原则,妥善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冲突,又能审时度势地展望未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顺利发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如果没有千百万群众的充分而自觉的行动,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肉相联的亲密联系,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战斗力。
第四,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而要实现和保持社会稳定,必须有一个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力量,能够真正把握和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领导核心。
实践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备驾驭各种复杂矛盾的能力,有处理国内外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经验。
因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亲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所解决的是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即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
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的实现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就应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改进我们党自身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
在新世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和伟大历史进程中,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就应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首先,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治国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党要善于把党关于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党的所有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展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决抵制西方那种议会民主和多党制,把党的领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其次,改善党的领导,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一定要坚持。
同时又看到,在党和国家现行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
这就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兴利除弊。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处理好法制和认知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急需解决的又一个历史性课题。
党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最根本的是反腐倡廉,执政为民。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其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再次,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自觉性。
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宗旨的最新概括:
一个政党是否保持先进性,首先要看其宗旨是否为民服务。
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但在不同时期对党的宗旨有不同的表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映了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方式已由革命为民转向了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政党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深刻地指出: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
——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遇到了新的严峻的考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永葆先进性的三个“一致性”:
第一,体现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第二,体现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第三,体现着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基础的表述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句话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这句话中,“要”字居核心位置,有无“要”字,表达的是有逻辑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的内容: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执政55年的一条成功经验。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握“执政”与“为民”的关系。
执政与为民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是由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决定的。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唯一的宗旨,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不谋求任何的私利。
所以,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过去的八十余年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换句话说,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达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始终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2)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
党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3)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
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
“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
(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在落实。
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党。
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
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总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而衡量党是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因此,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加强党的建设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始终都是一项伟大工程。
总结党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时期,我们党仍然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一项伟大工程,四个辉煌阶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目标:
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