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896373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7.56KB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文档.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文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文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含答案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断句
【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
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近几年河北考查过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与、于”,所以余下的9个文言虚词是复习的重点。
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
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
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
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括: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
要注意:
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
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
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
是甚可怪!
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
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
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
知道。
③兹:
现在。
④汝:
你。
⑤业:
已经。
⑥资:
钱财,费用。
⑦即:
就,便。
⑧告罄:
财物用尽。
⑨苟:
假如。
⑩特:
不过。
⑪恃:
依仗,依赖。
⑫庇荫:
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
本来。
⑭稼穑(sè):
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
给予。
⑯函:
信件。
⑰毋:
不要,不可。
⑱负:
辜负。
⑲训:
教诲,教导。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儿自去国至今( )
(2)求学宜先刻苦( )
(3)特汝不应若是耳( )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此为句子之间的停顿,可以先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花钱这件事很小,但是因为花钱放弃、懈怠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事情就大了。
可根据译文停顿还原。
答案: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2.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应结合语境和平时课内所记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来解答。
此处可联系课内的“去国怀乡”“诚宜开张圣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
(1)离开。
(2)应当(应该)。
(3)这样(这)。
(4)奋起,指有所作为。
3.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首先要逐个解决字的含义。
一般来说,文言文单字就是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双音节词代替。
第二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整词语的顺序,形成现代汉语习惯的翻译。
第三步是要特别注意古代一些特殊词的用法,如“虽”是即使的意思,“足”是完全的意思。
四要注意省略句式和特殊句式都要调整为现代汉语顺序。
如“无望于汝”翻译为“对你没有指望了”。
答案:
(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什么指望了!
4.解析:
内容理解的题目,都要回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然后逐句翻译,概括表达。
从文中的父亲批评孩子短时间内花钱大手大脚来看,很容易判断是劝诫他生活节俭;而后父亲批评孩子一味花钱而在学业上投入精力不够,是为了教育儿子刻苦求学或是珍惜光阴。
答案: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对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
“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宗道曰:
“第⑦以实言对之。
”使者曰:
“然则公当得罪。
”曰: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帝诘⑧之。
宗道谢⑨曰:
“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谕德:
负责教育太子的官。
②酒肆:
酒馆。
③微行就饮肆中:
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
④亟:
急迫地。
⑤即:
如果。
⑥上:
皇上,这里指宋真宗。
⑦第:
只。
⑧诘:
责问。
⑨谢:
道歉。
1.理解【乙】文内容,说说【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2.【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表现,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
此处要特别关注对鲁宗道的语言描写,以及文末“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中的“忠实”一词。
答案:
忠实。
2.解析:
比较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总结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然后寻找共同点。
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答案:
【甲】段文字写的是诸葛亮劝刘禅开张圣听,广泛纳谏。
【乙】文是写鲁宗道宁可挨批,也要说实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义理:
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
借指父母。
③汩:
搅乱,扰乱。
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⑤乡党:
乡里、家乡的人。
⑥忝:
辱没。
1.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只标一处)
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
(2)夙兴夜寐( 早 )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
A.学而时习之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已无可望之理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C.恐汝在家汩于俗务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此之谓失其本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__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想日夜督促责备你。
5.选文【甲】【乙】所言都与学习方法有关,朱熹告诫孩子最重要的是__要好学,珍惜学习机会__,同时也要做到__专心__和__勤谨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
孔子曰:
“驱之!
驱之!
前有异人音。
”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
孔子辟车而下,问曰:
“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
”丘吾子对曰:
“吾有三失。
”孔子曰:
“愿闻三失。
”丘吾子曰:
“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
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
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吾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
请从此辞。
”则自刎而死。
孔子曰:
“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
”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其音甚悲( 非常 )
(2)吾少好学问( 喜欢 )
(3)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回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A.何哭之悲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B.树欲静乎风不定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C.则自刎而死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D.此足以为戒也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解析】A项中两个“之”字都是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中两个“乎”分别为:
①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②介词,相当于“于”。
C项中两个“而”分别为:
①表修饰,可不译;②表转折,译为“但”。
D项中两个“为”分别为:
①动词,可译为“作为”;②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
__(我)侍奉的君王骄奢淫逸,劝谏不成功,这是第二个过失。
(2)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__从此事以后,弟子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人。
4.对于文中丘吾子所说的三个过失,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__示例:
我对丘吾子所说的“厚交友而后绝”这一点深有感触。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剂,要用真诚和宽容去浇灌。
“人生难得一知己”,既然做了好朋友,就不要轻易绝交,以免留下遗憾。
5.孔子作为一代大师,他的思想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请从《论语》中任选一章,谈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__示例:
我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学到了要辩证地看待别人的优缺点。
在学习别人的时候,应选择别人的优点和适合自己的地方学习,不能不加选择;而对别人的缺点,我们要能从自己身上发现类似的问题,并把缺点转化成为优点。
【参考译文】孔子出行在半路上听到有人哭的声音,声音非常悲伤。
孔子说:
“快赶车!
快赶车!
前面有个不同寻常的人的声音。
”向前走了一段,一看是丘吾子,抱着镰刀带着绳索在哭泣。
孔子离开车子下来,问道:
“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丘吾子说:
“我有三个过失。
”孔子说:
“我愿意倾听这三个过失。
”丘吾子说:
“我年少时喜欢做学问,周游整个天下,回去后我的亲人死了,这是第一个过失。
我侍奉的君王骄奢淫逸,劝谏不成功,这是第二个过失。
我和朋友交情深厚,后来却和他绝交,这是第三个过失。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就不能回来的是岁月;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
就让我在此刻和你们告别吧。
”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孔子说:
“弟子们要记住这件事,它足以使你们引以为戒。
”从此事以后,(他的)弟子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
“盗可除乎?
”对曰:
“何为不可除也?
顾①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曰:
“请问盗源?
”对曰: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②,盗之源也。
一源慢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
【注释】①顾:
只是;②修:
贯彻得好;③慢:
疏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盗可除乎( 清除,消灭 )
(2)衣食不足( 足够 )
(3)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箱子 )
2.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而或长烟一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钱币乞之D.或异二者之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__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念头)的根源,还用担心会有盗贼吗?
(2)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__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
4.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
(用原文回答)
__①衣食不足;②政赋不均;③教化不修。
【参考译文】天下正忧心盗贼蜂起。
有人问我说:
“盗贼可以清除吗?
”我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以清除呢?
只是偷盗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念头)的根源,还用担心会有盗贼吗?
”那人又说:
“请问偷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我回答他说:
“穿的吃的不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偷盗产生的根源。
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
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
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
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逐粮:
自己寻找粮食。
②凶年:
灾年,饥年。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乃令百姓逐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解析】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
①副词,表转折,却;②副词,竟,竟然。
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
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
①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可不译;②结构助词,的。
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
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指“桃花源”。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爱怜 )
(2)比至末年(等到 )
(3)计天下储积( 计算 )
(4)徒益其奢侈( 只是 )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__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__示例:
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
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
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
古人告诉(后人)说:
‘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
’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子犹①曰:
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
然则俭不可乎?
曰:
吝不可耳。
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
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众皆怪之。
侵晨赴之。
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
“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
”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
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
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
“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
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
即本文作者冯梦龙。
②台使: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舂(chōnɡ):
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
④爨(cuàn):
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适逢)
B.众皆怪之(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边缘)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3.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
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
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__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金子和玉石都堆积起来了,又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__你这种挑食的做法,恐怕是(因为)不饿。
【参考译文】子犹说,贫穷是人之常态;节俭是人之本性。
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节俭,而节俭不一定是因为贫穷,所以说是“本性”。
然而这样节俭是不是需要推行?
子犹认为,吝啬就不可以了。
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金子和玉石都堆积起来了,又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郑余庆向来吝啬。
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亲戚朋友一起来吃饭,大家都很吃惊,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
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对仆人说:
“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
”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
过了好一会儿,餐盘都摆上桌了,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
却只见每人面前只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教学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