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综合详解.docx
- 文档编号:2895962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88.13KB
数码相机综合详解.docx
《数码相机综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码相机综合详解.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码相机综合详解
学习使用数码相机
闪光灯距离即闪光灯的有效照明范围,通常以米为单位。
用闪光灯,距离与光圈的乘积等于闪光灯指数。
现在消费级数码相机的闪光灯有效距离约为0.5-5米,在不同模式下的闪光灯有效距离略有不同。
如在微拍的情况下,闪光灯的距离可以在1米以内。
使用内置闪光灯时要注意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距离太近会导致曝光过度,而距离太远会使得光线分布不均匀,导致曝光不足。
用户最好查阅数码相机的使用手册,了解内置闪光灯的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一般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由于距离拍摄物很近,此时使用内置闪光灯只会导致曝光过度,所以需要进行减光处理。
减光就是减少闪光的输出强度,你可以在数码相机中进行调节,但这样还是不够的,光线依然很强。
你可以用手遮住闪光灯,注意手指要靠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光线强度。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简单的利用餐巾纸这一类柔软的纸张遮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光线变得柔和。
减光也会减少闪光灯的有效距离。
一般来说,夜景的拍摄不宜使用闪光灯,特别是在拍摄远景的时候,因为距离太远,闪光灯根本起不到作用。
利用小光圈和长时间的曝光,能表现出美丽的夜景。
在夜晚拍摄人像一般都要使用闪光灯,如果直接打开闪光灯拍摄人像,人物还原是正常了,但是后面的夜景却很暗,无法还原,那么此时就需要使用慢速闪光功能。
慢速闪光会使用较长的快门时间,以闪光灯照亮主体,然后配合慢快门保证背景也能够表现。
如果你的相机已经具有慢速闪光功能,直接使用就可以了,没有的话可以在手动模式下设定较长的曝光时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数码相机白平衡调节
白平衡英文名称为WhiteBalance。
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
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
第一幅图片采用自然光,强加白平衡后,图像偏蓝。
若在灯光底下用白平衡,图片的色调就会恢复到原色状态,白平衡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
有些相机除了设计自动白平衡或特定色温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动白平衡调整。
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让数码相机默认“白色”,就是让他能认出白色,而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
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白"也是"非白"。
对于这一切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
现在大多数的商用级数码相机均提供白平衡调节功能。
正如前面提到的白平衡与周围光线密切相关,因而,启动白平衡功能时闪光灯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则环境光的变化会使得白平衡失效或干扰正常的白平衡。
一般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
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
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
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不足条件下拍摄时,效果较差,比如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
钨光白平衡
钨光白平衡也称为“白炽光”或者“室内光”。
设置一般用于由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当相机的白平衡系统知道将不用闪光灯在这种环境中拍摄时,它就会开始决定白平衡的位置,不使用闪光灯在室内拍照时,一定要使用这个设置。
荧光白平衡
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
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
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
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
但有些制造商在相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机的不同而不同。
手动调节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
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
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的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
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相机对准眼球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
36152007-6-1215:
37
数码相机防抖功能
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老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
究其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所致。
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拍摄到清晰照片的快门速度应该达到焦距倒数甚至更高。
举个简单例子:
佳能A75的镜头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么在广角端,快门速度应该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较为清晰,而在长焦端,快门速度应该要达到1/125秒才行。
而且如果现场的光线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对于那些10倍光学变焦的产品而言,防抖技术则是更加必要,因为这些产品的长焦端往往达到370MM以上,因此,快门速度必须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则就只能望远兴叹了。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曰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减震(VR)技术的袖珍相机。
次年,曰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带有图像稳定器的镜头EOS75~300mmf/4~5.6IS,其中IS是影像稳定系统(ImageStabilizer)的缩写,这就是习惯上提到的“防抖系统”。
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的手在胶片或是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客观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来减小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带来的影像模糊。
防抖,到目前为止,分三大类型:
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
目前推出过具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厂家有:
佳能、尼康、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松下和适马。
了解了以上几种类型,让我们再看看现在到底有那些优秀的防抖热卖机型。
1、松下O.I.S(OpticalImage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达AS(Anti--Shake)
防抖的好处,在一定的快门以下,防抖技术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手抖问题,小DC上的防抖对于新手来说尤其重要,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清晰的照片。
但是,同时,防抖技术也会造成成像锐度的降低。
毕竟镜头里多了个浮动的镜片。
这对于要求较高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是比较不好接受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防抖系统都会有个开关,用户可以选择取消或打开防抖。
加上防抖系统是非常耗电的,所以我一般不打开防抖开关,而是要用的时候才开。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关键还是要尽量使用安全快门,或更快的快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好的三脚架。
场景模式
一般而言,数码相机内预先调节好光圈、快门、焦距、测光方式及闪光灯等参数值,以便于那些经验不足的用户拍出有一定质量保证的数码相片。
不过用现有的模式也未必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相当一部份朋友使用的是数码相机的AUTO(自动)模式,而在特定的拍摄环境中,其相片质量当然难以保障。
因此为了更加方便初级用户的使用,数码相机厂商在数码相机内加入了数种场景模式,这样就更加方便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目前,数码相机内的场景模式少则有四、五种,多则有二三十种。
以下最常见的八种模式:
风景模式:
拍摄风景名胜时,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
人像模式:
用来拍摄人物相片,如证件照。
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大,做出浅景深的效果。
而有些相机还会使用能够表现更强肤色效果的色调、对比度或柔化效果进行拍摄,以突出人像主体。
夜景模式:
夜景模式一般有两种,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门进行拍摄,从而有可能导致曝光不足。
而后者则使用数秒长的快门曝光时间,以保证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画面也会比较亮。
上述两种都使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
夜景人像模式:
在夜景中拍摄人物(如逛灯会),数码相机通常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闪关闭前被触发。
动态模式(运动模式):
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到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微距模式:
用来拍摄细微的目标如花卉、昆虫等等,数码相机会使用“微距”焦距,并关闭闪光灯。
逆光模式:
在一些背光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线。
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EV值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全景模式:
拍摄超宽幅度的画面(如山脉、大海)时,数码相机会在每张相片后留出多余位置,帮助摄影者连续拍摄多张风景相片,再组成一张超宽的风景照。
测光方式
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是测定被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也称之为反射式测光。
测光方式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方式。
(l)外测光:
在外测光方式中,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
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于平视取景镜头快门照相机中,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一般不使用这种测光方式。
(2)内测光:
这种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
目前几乎所有的单镜头反光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在单镜头反光相机中,测光元件的放置主要有两种方案:
一是放置在取景光路中目镜附近,如图中A、B、C所示,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一般测光;二是放置在摄影光路中,光线从辅助反光镜或由胶片平面、焦平面快门的叶片表面反射到测光元件上进行测光,如图中D、E所示,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直接测光。
目前相机所采取的测光方式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主要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
点测光模式:
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
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同时兼顾画面边缘。
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主要的测光模式。
平均测光模式:
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
多区测光模式:
它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
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
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
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
36152007-6-1215:
38
数码相机电池类型
数码相机需要电池以维持正常运作。
一般情况下,数码相机可以采用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电池等作为其电源。
碱性锌锰电池
这种电池是我们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得到的5号电池,他们的没有经过特殊的材料和技术改造,使用这种电池的数码照相机多为底端产品。
因为市场销售面广,所以用户不需担心这种电池的价格,但是,也因为技术普通,其供电量和持久力远远比比不上其他几种的电池。
有的时候,他的电不足以带动数码相机的启动,甚至会对数码相机造成影响。
镍氢电池
这种电池是早期镍镉电池的替代产品,相对于镍镉电池来说,镍氢电池具有更加引人注目的优势。
它大大减少了镍镉电池中存在的“记忆效应”,这使镍氢电池的使用更加方便,循环使用寿命更加长久(可达1000次)。
此外,镍氢电池还具有电容量高、放电深度大、耐过充和过度放电、充电时间短等明显的优点。
最重要的是镍氢电池不再使用有毒的重金属作为材料,可以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电学特性方面与镍镉电池基本相似,在实际应用中完全可以替代镍镉电池而不需要对相机进行任何的改造。
当然,镍氢电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它的高温特性比较差,在4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以及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下,镍氢电池将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根本无法启动相机;另外,这种电池的自放电率也是比较高的,存放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它的电能明显减少;还有一个是镍氢电池也存在着轻微的记忆效应。
锂电池
锂离子电池价格比较高,但它具有重量轻,容量大、能量密度大的优点,与镍氢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比较轻便,而能量比却高出60%。
正因为如此,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销售正逐渐超过镍氢电池,成为现在数码相机主要使用的电池之一。
此外,锂离子电池几乎没有“记忆效应”以及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也是它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锂离子电池和锂电池的技术状况、性能都比较好,只是价格略高一些,使用起来也比较讲究、复杂,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器必须要“专用”,它不能与其它电池的充电器兼容。
碱性锌锰电池,虽然单价低,消费者买得起,但其寿命短,长期使用让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承担费用。
相比之下,镉镍电池、氢镍电池是目前在制造技术上较成熟,价格也较合理的蓄电池。
如果你使用的是不匹配的电池或是不注意节省,电池就会在你没拍摄几张照片时耗尽。
以下办法可以节省电池用量:
第一,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变焦操作;第二,避免频繁使用闪光灯,闪光灯是耗电大户,大家尽量避免使用;第三,在调整画面构图时最好使用取景器,而不要使用LCD。
因为大部分数码相机都会因开启液晶显示屏取景而消耗更多电力,将它关闭可使电池备用时间增长两三倍;第四,尽量少用连拍功能。
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大都利用机身内置的缓存来暂时保存数码相片。
如果经常使用这些缓存的话,所需的电力非常多。
因此,减少使用连拍和动态影像短片拍摄功能,对节电有很大帮助。
数码相机电源使用时间
电源使用时间即数码相机使用原装电池能拍摄的照片数目。
数码相机通常可以采用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电池等作为其电源。
用电池作为电源,不仅更换简单,而且使相机携带方便,操作灵活,而且电池选择的范围比较大。
刚刚买回来的充电电池一般电量很低或者无电量,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充电。
对于充电时间,则取决于所用充电器和电池,以及使用电压是否稳定等因素。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的电池,锂电池的充电时间一定要超过6小时,镍氢电池一定要超过14小时,否则曰后电池寿命会较短。
一般需经过数次充电/放电过程,才能达到最佳效率。
且电池还有残余电量时,尽量不要重复充电,以确保电池寿命。
充满电后的电池很热,应该待冷却后再装入相机。
为了避免电量流失的问题发生,对电池的清洁是很有必要的。
保持电池两端的接触点和电池盖子的内部干净,必要时使用柔软、清洁的干布轻擦,绝不能使用清洁性或是化学性等具有溶解性的东西清洁您的数码相机、电池,或是充电器。
如果您打算长时间不使用数码相机时,必须要将电池从数码相机中取出,将其完全放电后(有些充电器带有此功能,如没有可用小电阻短接尽量把电放掉)存放在干燥、阴凉的环境,而且不要将电池与一般的金属物品存放在一起。
存放已充满电的电池时,一定不要放在皮包、衣袋、手提袋或其他装有金属物品的容器中,以防止短路。
数码相机外接电源
外接电源即直接使用交流电给数码相机拍摄用电的适配器。
对于常用作室内拍摄的用户,配置一个AC适配器来供电是最适合不过了。
这样一来,不仅大大节省了电池的使用费用,还可以减少加快电池充电的时间。
积少成多,电池花费中所节省下来的钱还是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可能这种有线摄影的方式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让你有些不习惯不过时间一长就会发现,使用AC适配器供电的数码相机反应快,能量足,绝对是高效率的表现。
购买AC适配器最好是原产出品,实在不行要找替代产品一定要请电器行家参考。
数码相机的用电量非常惊人,特别是在开机和拍摄的时候。
除了购买电池外,应该给数码相机电池配上外接充电器,或者给数码相机配一个外接电源。
由于数码相机用电量大的特性,外接电源能提供足够大的工作电流,一般小型便携机型建议1.5A以上,耗电量较大的机型建议外接电源供电电流在2A以上。
低档的直流电源只有整流电路而无稳压电路,功率不足。
一旦功率不够大,电压就会下降,数码相机不能正常工作,而且对数码相机有所损害。
配置原装电源,能够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电流,另外还有高频滤波磁环(套在电源线上的东西),防止对相机工作电路的干扰。
数码相机噪点
数码相机的噪点(noise)也称为噪声、噪音,主要是指CCD(CMOS)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
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
我们平时所拍摄的数码照片如果用个人电脑将拍摄到的高画质图像缩小以后再看的话,也许就注意不到。
不过,如果将原图像放大,那么就会出现本来没有的颜色(假色),这种假色就是图像噪音。
除了噪点外,还有一种现像很容易噪点相混淆,这就是坏点。
在数码相机同一设置条件下,如果所拍的图像中杂点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就说明这台数码相机存在坏点,一般厂家对坏点的数量有规定,如果坏点数量超过了规定的数量,可以向经销商和厂家更换相机。
假如杂点并不是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则说明这些杂点是由于使用时形成的噪点。
36152007-6-1215:
38
噪点产生的原因:
1、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图像噪音
这种现像主要大部分出现在拍摄夜景,在图像的黑暗的夜空中,出线了一些孤立的亮点。
可以说其原因是由于CCD无法处理较慢的快门速度所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致使一些特定的像素失去控制而造成的。
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图像噪音,部分数码相机中配备了被称为"降噪"的功能。
如果使用降噪功能,在记录图像之前就会利用数字处理方法来消除图像噪音,因此在保存完毕以前就需要花费一点额外的时间。
2、用JPEG格式对图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
由于JPEG格式的图像在缩小图像尺寸后图像仍显得很自然,因此就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来减小图像数据。
此时,它就会以上下左右8×8个像素为一个单位进行处理。
因此尤其是在8×8个像素边缘的位置就会与下一个8×8个像素单位发生不自然的结合。
由JPEG格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也被称为马赛克噪音(BlockNoise),压缩率越高,图像噪音就越明显。
虽然把图像缩小后这种噪音也会变得看不出来,但放大打印后,一进行色彩补偿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种图像噪音可以通过利用尽可能高的画质或者利用JPEG格式以外的方法来记录图像而得以解决。
3、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
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和JPEG一样,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造成的图像噪音。
有时是在数码相机内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时是利用图像润色软件进行处理时产生的。
对于尺寸较小的图像,为了使图像显得更清晰而强调其色彩边缘时就会产生图像噪音。
所谓的清晰处理就是指数码相机具有的强调图像色彩边缘的功能和图像编辑软件的“模糊过滤(UnsharpMask)”功能。
在不同款式的数码相机中也有一些相机会对整个图像进行色彩边缘的强调。
而处理以后就会在原来的边缘外侧出现其他颜色的色线。
如果将图像尺寸缩小以后用于因特网的话,图像不是总觉得会变得模糊不清吗?
此时如果利用“模糊过滤”功能对图像进行清晰处理,图像看起来效果就会好一些。
不过由于产生了图像噪音,在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处理时,这种图像噪音就显得很麻烦。
切忌不要因为处理过度而使图像显得过于粗糙。
长焦DC必修课:
告诉您也许不懂的长焦知识
引言:
在上一期的长焦文章里(深入剖析!
选购长焦数码相机你了解多少),我们深入分析了什么是长焦数码相机,长焦数码相机为何容易获得浅景深,长焦数码相机防抖技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长焦数码相机镜头的选购要点,还有如何好好运用长焦数码相机展开的还不够深入。
这次,笔者将会再和各位一起探讨以上的两个问题,这次,我们着重于摄影基础与实际的结合。
希望以下介绍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各位进入更深层次的数码影像世界中。
正文开始
在上一篇文章中,大家已经知道目前消费级长焦数码相机的镜头都是变焦镜头。
而恰恰由于长焦数码相机其焦段涵盖了广角到长焦的不同焦段,因此,镜头的设计便要同时兼顾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球面像差,色散,畸变。
这三个因素不单单影响镜头的设计,更关系到我们使用长焦数码相机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光学业界,针对这三个影响成像的因素都有一系列成熟的解决方案,在镜头设计上,都有专门的结构来有效减轻以上因素对于成像的影响。
可以说,熟悉了这三个因素的成因与解决方案便可通过查看其镜头结构,便可了解一款长焦数码相机在成像上的特点与不足。
这样便可避免在选购时盲目相信评测与网友留言的情况。
球面像差
球面像差是由镜头内的透镜表面是球面而引起的。
其现象为:
从光轴上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后,在像场空间上不同的点会聚,从而发生了结像位置的移动。
原理示意图
一束光线穿过球面镜到达焦平面。
平行的光线从镜面的边缘(远轴光线)通过时,它的焦点位置比较靠近镜片;而由镜片的中央通过的光线(近轴光线),它的焦点位置则较远离镜片(这种沿着光轴的焦点错间开的量,称为纵向球面像差)。
远轴光线与近轴光线的焦点不能落一个垂直的平面上,于是相差便产生了。
可以说,球面像差的成因便是:
离轴距离不同的光线在镜片表面形成的入射角不同而造成的。
因此,如果一枚镜头全部采用球面镜片,那么,球面像差是一个无可避免的相差。
36152007-6-1215:
39
原理示意图
由于像差的缘故,在焦平面上便会出现双重影像,第一重影像由在通过镜头中心部分的近轴光线所形成,第二重影像则由通过镜头边缘部分的光线所形成。
第二重影像一般环绕在第一重影像四周,形成光斑(Halo,光晕)。
这个光斑的半径称为横向球面像差。
相差会减低成像的锐度,使人感觉影像缺乏锐度,模糊不清,整体好像蒙上一层淡淡的薄纱,感觉灰蒙蒙的。
在镜头光圈全开,或接近全开时,镜头的通光量大,相差对于成像的影响也大,而口径越大的镜头,影响越明显。
这也在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光圈全开始,成像的锐度不如光圈收小一档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使用长焦数码相机的时候,适当收小光圈,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像画质,增大景深,避免因为光圈过大而引起的焦点较浅,容易跑焦与画面锐度不够的情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像差过大,通过缩小光圈消除像差时,可能会引起聚焦平面(就是焦点)的移动。
因此,在以往的镜头评测中,我们常常看到,该镜头在光圈全开时,成像如何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码相机 综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