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94955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3.33KB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docx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
2.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充分认识贾府的特点。
3.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及因此而形成的不同个性化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背景资料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
“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3.相关评论
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⑵清代流行一句话:
“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⑶《红楼梦》的最大价值是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
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
曹雪芹饱含深情地谱写了一曲女性的颂歌,《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个个都是美丽聪慧、冰清玉洁的。
作者通过宝玉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正因为宝玉把女人当人,他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是什么样子呢?
——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王。
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清•《竹枝词》
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冯其庸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
学法指导
1.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2.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3.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
课前预习
1.基础知识积累
⑴这篇课文选自《 》第( )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红楼梦》的作者是( ),名霑,字梦阮,号( ),又号芹圃、芹溪。
⑵课文以( )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 的所见所闻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
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重点介绍的有( )、( )、( );仅作外貌描写,连名字也没有点出的是( )、( ) 和( );只是介绍而并没有出场的是( )、( )。
⑶给字正音
敕( )造阜( )盛 绾( )着
内帏( )盥( )沐两靥( )
忖( )度 宫绦( ) 嗔( )视
⑷解释词语
小厮:
纳罕
敛声屏气:
敕造:
懵懂:
惫懒:
潦倒:
纨绔:
2.问题预设
⑴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家庭?
⑵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珠穆朗玛峰”,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领略贾府的风景,认识贾府的人物。
二、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人烟fù( )盛 敕造( )穿红着绿( )
两靥( ) 敛声屏气( ) biàn( )宜
宫绦( ) dí( )亲 內帏( )
孽根祸胎( ) 残羹冷炙( ) 漱盂( )
惫懒( ) 懵懂( ) 忖度( )
作揖( ) 杜撰( ) 劳shí( )子
东施效颦( ) 盥手( )
⑵古今异义
偏僻:
便宜:
态度:
不经:
可怜辜负好韶光:
三、文本解读
探讨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
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
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
首先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概括出贾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特点。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几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㈠贾府的硬件
㈡贾府的软件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
但这只是“硬件”。
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
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解题
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
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可不可以?
小结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
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
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
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
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
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芹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第二课时
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王熙凤
小说从出场、肖像、言行三个方面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⑴登场
①王熙凤未登场,却先传来笑声和放诞无礼的寒暄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就像传统戏曲表演时,人物先在台后唱上几句再出来亮相一样。
这种写法叫什么?
②这些人都是“敛声屏气”的,唯独王熙凤这样“放诞无礼”,还有“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可见她在贾府中是个怎样的人?
⑵肖像
小说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是是从两个角度写的,一个是服饰,一个是容貌。
各表现其怎样的性格?
⑶言行
①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
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对这句话的理解,选出恰当的一项()
a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
b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
c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
d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
e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
f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
g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
h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③王熙凤在见黛玉的过程中,神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④和王夫人的对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⑤从以上分析,概括出王熙凤形象。
2.林黛玉
①原文中哪一句话能说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②在邢夫人处,邢夫人挽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一席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③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④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⑤贾母向黛玉问念何书,黛玉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
”过了一会儿,宝玉问她:
“妹妹可曾读书?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为什么林黛玉回答前后不一致呢?
表现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请简析。
⑥关于黛玉的肖像有两次描写,一是“众人见”黛玉,二是宝玉见黛玉。
请回答下面问题。
——这两次描写表现黛玉的共同点是:
――这两次描写表现黛玉的不同点是:
3.贾宝玉
①在“宝黛初会”之前就侧面描写了贾宝玉。
请概括其主要内容,并指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②文中《西江月》二词有什么深层含义?
③宝黛初会这一细节对宝玉和黛玉的描写各侧重于哪种描写手法?
展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
④贾宝玉见黛玉和王熙凤见黛玉有何不同?
表现各自怎样不同的心理、性格与感情?
⑤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⑥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可他为什么要摔这一“通灵宝玉”?
小结
我们在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现在又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两篇课文都节选自《红楼梦》的序幕部分。
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
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
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
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学后感悟
1.课文中几次写到哭?
分别是谁哭?
每次“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呢?
请具体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文中写出场人物的表情相同的是“笑”,请找出课文中有多少处直接写笑,并分析这些不同身分辈分的人。
出场时为什么都笑呢?
复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阜盛(fǔ) 内帏(wéi) 宫绦(tāo)
B.盥洗(guàn) 两腋(yè) 忖度(cǔn) 瞋视(chēn)
C.懵懂(měng) 贾赦(shè) 绾着(wǎn) 便宜(biàn)
D.錾银(zàn) 戏谑(xuè) 驯骡(xùn) 罥烟(juàn)
2.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韵)
C.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妻子)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便也便宜(方便)
3.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
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4.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
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王”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5.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6.贾府人物众多,通过林黛玉的眼情不可能—一介绍,必须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集体介绍,有单独介绍。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母、王熙凤、宝玉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因此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详细介绍。
B.作者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
C.实写的人物有黛玉、宝玉、凤姐等,贾赦、贾政等贾府主要人物暂未出现,虚写交待。
D.作者对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凤姐作单独介绍,其余在这个场会尚不需要突出的,只作集体介绍。
7.人物的语言应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下面的人物语言最能表现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句是()
A.“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
B.“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C.“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
D.“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8.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自我表演之能事;宝玉出场是先写“形”,再出场是由“形”写到“神”。
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
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9.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课文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
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10.下面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随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洋有路,虚实结合,加评写贾母、凤组、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11.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
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
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
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
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12.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
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拓展阅读㈠
《红楼梦》名段赏析
1.《葬花吟》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絮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依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用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美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此诗风格上所仿效的初唐体歌行,是一种流行的通俗诗体,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
如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都足以让曹雪芹在创作《葬花吟》上取法利用。
至于葬花情节,明唐寅有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雪芹祖父曹寅有“百年孤冢葬桃花”诗句,也都能启发作者的想像构思。
但《红楼梦》一经问世,黛玉葬花就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类似的种种描述文字,这也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2.《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
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
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
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