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docx
- 文档编号:2894197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05.06KB
第十七章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docx
《第十七章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七章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将产生相应的反应和适应,反应可由次急性运动所引起,适应却是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它表现为机体在功能上和形态结构上的持久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体质增强和训练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
反应和适应均受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方法、不同训练强度所影响。
因此,了解不同运动项目锻炼时生理反应的特点,可帮助人们有的放矢地去选择锻炼项目和确定运动强度,而客观地评价机体适应水平的变化,则是科学地评定训练效果和机体的训I练水平和体质水平的前提条件,从生理学角度为科学的锻炼和训练提供生理学参考依据。
本章将对某些运动项目的生理反应特点及评价生理适应的原则和方法做扼要的介绍。
从事某些运动项目锻炼时的
生理反应特点
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形式多样,经常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会使身体产生不同的适应与反应特点。
因此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特点,强度特点,以及有机体的生理反应特点,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是有益的。
一、田径
田径项目包括跑、跳、投三大类。
跑、走届于周期性运动项目,投掷的铅球铁饼纯属非周期性项日,标枪加助跑属混合性项目,跳跃属混合性项目。
由于田径项目较多,各有其反应特点,因此分别加以叙述。
(一)跑
跑是田径项目中的径赛项目,根据跑的距离和强度又将跑分为短跑、中跑、长跑和超长跑等。
正是由于跑的距离和强度不同,所以长期从事某种跑的练习,会使身体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反应,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检测和评定。
1、不同距离跑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反应特点
不同距离和不同强度的跑,可使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适应反应。
短跑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中跑对神经系统除有同样的影响外,长期训练还可使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功能稳定性,是中跑获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长跑可使神经系统获得高度的功能稳定性和高度的协调性,节律适宜,而且能调控运动单位轮流工作。
长期从事超长跑的练习,练习中神经过程都具有较高的均衡性。
这些不同的反应特点,多利用肌肉的时值和反应时等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
据研究,短跑运动员肌肉时值明显缩短,而马拉松运动员股四头肌的时值长于短跑运动员。
李妙琴曾对我
国马拉松运动员肌张力变化研究发现,赛后肌肉的张力和放松能力明显下降,经24h休息尚不能完全恢复。
2、不同距离跑的心血管反应特点
不同距离的跑可使氧供系统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都可用一定的指标加以检测和评定。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报导,氧供系统中的主要指标的变化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这些生理指标的反应大致如下:
(1)心率。
在短跑运动中心率每分可达150—200次,中跑过程中每分可达200—220次,长跑中也每分可达200—220次,在超长跑过程中反应较低,心率每分可达140—190次。
(2)血压。
短跑时收缩压可升至150—185mmttg,舒张压降低10—20mmHg~中跑时收缩压可升至185—220mmtlg,舒张压有明显下降,长跑时收缩压可升至150—180mmHg,舒张压有所下降可达50mmHg;超长跑时收缩压可达110—140mmHg,舒张压约为40—80mmHg。
(3)心输出量。
短跑时达8—18L·min—l中跑时达30—40L·min-1长跑时最高可达30—50L·min-1,马拉松跑时达25—30L·min01。
(4)需氧量。
短跑时需氧量最高可达30—40L·min-1,中跑次之可达8.5—12.5L.min-1长跑较低达4.5—6.5L·min-1超长跑最低达2—3.5L.min-1。
(5)氧债量的积累。
100”跑后氧债可达6.3L,200m跑后达13L,400m跑后高达20LI长跑的总氧债量只有7—15L不等。
在检测评定过程中,可利用台阶实验,PwCl70试验、最大吸氧量…等方法进行。
3、不同距离跑能量代谢特点
不同距离跑可使供能系统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反应,长期从事短跑训练的运动员的ATP—CP供能系统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无氧代谢的能力,长期从事800,1500m等项目的中跑运动员,是以乳酸能供能系统为主,又兼顾发展有氧氧化系统和ATP—CP系统,因此长期训练可提高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可使血乳酸增至22—28mM。
由于乳酸量增加,导致内环境发生变化,长期锻炼可提高神经系统的耐受力,提高负氧债能力,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等。
长跑属于大强度,有氧氧化供能古较大比例,但乳酸能系统仍占一定比重。
因此,应注意发展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超长跑是持续较长时间的练习,它的供能反应特点主要是以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供能为主,因此J乙是提高氧供能力的各种指标都可间接评价长跑和超长跑对机体的影响。
4、不同距离跑疲劳特征
人体因不同距离跑而导致的疲劳反应也是程度不同。
短跑由于强度很大很快导致疲劳,可能与脑内运动区的ATP消耗较多有关。
1971年雅科甫列夫(HxOB.ueB)对小鼠在最大强度跑转轮时脑运动区ATP水平及全脑ATP水平的测定,发现在作极量强度运动疲劳时,大脑运动区ATP水平明显下降,而全脑并未减少,提示短跑很快导致疲劳可能主要是在十分频繁快速传人冲动影响下,大脑运动区能量补充不及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在时间稍长的200m,400m跑中除上述原因外,乳酸堆积的增加可使血液pH值发生变化,可能是引起疲劳的诱因。
中跑导致疲劳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和神经细胞对耐受内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的能力有关,另方面也和耐受乳酸堆积的能力(负氧债能力)及血液缓冲能力高低有关。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中跑后血乳酸的检测来评价和预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导致长跑的疲劳除神经肌肉疲劳外,能源消耗较多,血糖会有所降低亦可能是原因之一。
此外,长跑时由于乳酸的堆积,内环境PH的变动及盐分的丢失都会影响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也是加速长跑中疲劳发生的原因。
在超长跑中,疲劳的反应特点上可能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由于运动时间长与能源物质消耗过多有关:
二是失盐过多以及体温升高等不利因素导致神经细胞和肌肉功能下降,三是由于长时间运动,在上述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抑制过程的发展。
雅科甫列夫的工作证明,小鼠在连续游泳10h的长时间运动后,全脑ATP水平明显下降,而中枢抑制性介质y-氨基丁酸却明显上升,从而揭示了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降低以及保护性抑制的发展。
(二)跳跃
跳跃包括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等多种项目就这些项目动作结构而言均属混合性练习,既有助跑阶段的周期性练习,又有完成单个跳跃动作时的非周期性动作。
因此,跳跃的动作结构及对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能力要求要比跑更高一些。
跳跃运动对植物性器官功能的影响并不明显,助跑距离较短,和短跑时的反应特点相似跳跃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特点之一是对前庭、本体等感受器的影响较明显,要求运动员在空中保持各种正确姿势。
这就和头部位置引起的姿势反射,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感知及反馈、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等有密切关系。
跳跃运动对发展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项素质有良好影响。
(三)投掷
投掷运动包括标枪、铁饼、铅球,链球等项目,就动作结构而言,均属非周期性练习,但标枪含有助跑动作,则属混合性练习。
投掷运动对运动器官的影响远比刘·植物性器官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投掷运动如同其他力量性练习一样,其反应特点主要表现在神经方面,要求在短时内发放强而集中的神经冲动,以最大限度地支配许多肌群参与收缩,从而使肌肉产生较高速度和较大的力量。
长期练习,可使肌纤维变得肥大,肌肉力量获得增长。
从两类肌纤维关系—上讨论,投掷运动对快肌纤维肥大有积极的影响,两类肌纤维的研究早已表明,爆发力量与快肌纤维百分比及面积百分比成正相关。
因此,投掷运动能有效增强肌力及增粗肌肉横断面积。
投掷运动时植物性器官功能变化并不明显,投掷后心率每分仅达120一130次,血压变化也不大,但如果一次大运动量的训练课,运动员连续完成多组投掷训练之后,植物性器官的功能反应也会发生深刻变化,但总的来说,其反应不如跑跳明显。
投掷练习中的铁饼、链球,要求身体在快速旋转中将器械投掷出去,这对运动员的前庭功能稳定性要求很高,也是对前庭功能很好的锻炼。
此外,各种投掷技术要求神经肌肉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因此长期练习对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能力也有良好影响。
二、体操
体操包括基本体操、竞技体操、辅助体操、团体操等,均属于非周期性练习。
体操的动作结构非常复杂,概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肌肉工作性质为多样性并经常变换,既有动力性练习又有静力性练习;既有向心收缩又有离心收缩。
二是肌肉工作的严格的节奏性及精确的时间空间感觉。
三是体操练习中人体在空间的体位变化远较其它项目复杂,如各种翻腾、旋转、回环、倒立等。
因此经常从事这些复杂的练习,可使人体表现出某些特殊的适应性反应。
首先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协调能力得到改善,提高神经系统对全身肌群的协调调节能力。
其次,长期从事体操练习对人体前庭器官功能有良好影响,可使前庭的稳定性提高。
此外,经常从事体操练习可使肌肉的质量和力量获得有效的发展。
由于体操练习中跑的成分较少,在单个和一套练习间有较长的间歇,因此总的来说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远不及跑和游泳等运动深刻,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体操练习心血管变化达不到最高水平。
例如,翻腾、平衡、倒立后心率每分可达150次,自由体操和跳马等练习心率达到200次,呼吸功能只达中等水平,呼吸频率可增至每分30-40次,呼吸深度可达l-1.5L,肺通气量达40-50L.min-1,其最大吸氧量水平也远比跑和游泳等项运动员为低。
由于体操练习的复杂性,使呼吸循环功能在体操运动中的适应性变化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呼吸循环功能要随着体操练习中体位变化及肌肉工作用力性质的改变,而及时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调节,使循环功能与肌肉工作相适应。
例如,作倒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会较多流向头部,一般人作倒立时可见颈动脉怒张,时间—长就会面红耳赤产生眩晕感。
另一些动作如单杠上的大回环,则由于人体快速回环时离心力的作用,使血液较多聚集在下肢,会产生一过性脑贫血。
但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却看不到这些因体位改变而不适应的现象,这正表明体操运动员经过长时期的训练提高了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能力。
体操练习中体位变化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等处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各部位血管口径的舒缩,从而改变各部位血流,也可通过条件反射性调节引起心率、血压、输出量等的适应性改变。
在复杂的体操练习中,支撑悬垂、倒立、回环等练习胸廓及腹壁肌肉经常交替固定,呼吸形式也要经常改变,呼吸频率深度也要经常变化,以适应动作的需要。
第二,有“林加尔德”现象,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首先发现在静止用力练习时呼吸和循环功能变化远不及结束后明显(表17—1),这一生理现象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在体操练习中有不少静止用力的成份,一般人在作竞技体操练习中常常会出现“林加尔德”现象。
其生理机制一是由于静止用力练习时,皮层运动区处于持续性高度兴奋,可能对其他区(如支配植物性神经细胞群)产生负诱导作用,而使这些区的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二是静止练习时部分肌肉持续用力,可导致局部肌肉动脉及毛细血管血流不畅,静止练习结束后局部压迫解除后心肺功能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胸廓肌肉的静止用力使胸廓暂时固定,给上肢运动以稳固支撑点,从而在运动中呼吸暂时停止或减弱,使体内缺氧,待运动结束后,则呼吸加快。
这三方面可能是“林加尔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当然,长期从事体操训练使神经肌肉协调调节功能的改善,“林加尔镕”现象可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这止揭示人体心肺功能对体操中特殊肌肉工作的生理适应。
三、球类
通常把球类项目归属于混合性练习之中,它既包括周期性的跑步,又包括众多的单独的非周期性技术动作。
由于各球类项目特点不同,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反应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要求有良好的神经系统的反应和调节能力,要求较高的供氧和供能能力,因此球类各个项日均为很复杂的运动。
这里仅对篮球、排球、手球、足球等主要项目的反应特点进行综合性叙述。
(一)神经系统特点
在球类运动的比赛和训练中,神经系统的反应特点主要是反应速度快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
因为球类比赛的临场没有固定模式,运动的进行随场上状况的千变万化而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加—土球在空中飞行速度极快,要在瞬间作出反应就要求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及神经肌肉反应速度快。
研究证明,足球、篮球、手球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反应潜伏期不同,说明球类运动有助于反应速度的提高(表17—2)。
(二)感觉器官的特点
球类运动对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影响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视觉功能在球类运动较为突出,视野的宽窄、深度感觉的准确判断、眼肌抗疲劳能力等对球类运动有重要意义。
肌肉本体感觉对球感的形成、传球投篮、排球发球、扣球等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对篮球运动员腕关节敏感
度的测试表明,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本体感觉也不断改善(表17—3),由于球类运动中体位的变化,如排球倒地滚翻救球、篮球急停转身、足球倒踢射门及倒地铲村等都对前庭功能是很好的锻炼。
有研究表明,优秀篮球和排球运动员有较高的前庭功能稳定性。
(三)心肺功能特点
球类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依不同的球类项目及同一球类项目中运动员的不同位置而有差别。
一般说,跑动成分较多的球类项目如足球、篮球、手球等,心肺功能变化深刻。
例如,篮球运动中心率每分可达170-190次,最激烈时每分可达200次以上,呼吸频率每分可达50-58次,足球运动中心率一般可保持在160—180次,少数时间可达200次以上。
苏联学者的研究表明,足球训练可使运动员心脏出现肥大,使足球运动员心容积较常人为大,在820-1140cm2之间(平均965cm2)。
另外,足球运动员长期从事守门训练的和长期从事前锋和后卫训练的人对心肺功能都有不同的影响。
(四)代谢特点
球类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既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便于坚持全场长时间比赛,又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无氧供能能力便于在各种冲刺、扣球、救球、追赶对手积极防守中有充分的能量供应。
因此,从Pox能量连续统一体分区的四区看,球类运动兼有各区的功能,为球类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提供选择手段的依据。
一名优秀球类运动员应该使三个供能系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场激烈的训练和比赛能量消耗都较多,因为持续时间长,运动紧张激烈,因而能耗增多(表17—4)。
一、评定的原则和方法
为评价身体适应的状况,不能仅靠安静时的静态指标一般应测定相对安静、定量负荷后及极量负荷后的若干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才能全面加以恰当评价。
选择测定指标及进行评价的原则有量化原则、定性原则和综合评定原则。
(一)量化原则
当今研究和评价运动员和运动参加者对运动训练及锻炼适应情况的重要原则,是量化原则,只有取得一定数量上的资料才能对身体适应做出恰当评价。
可据不同目的设计和采用几种主要的生理指标在运动前和运动训练不同阶段后,运动中的不同时间以及运动后分别进行测试,而后对上述指标进行系统的统计处理分析研究得出评定结果,以便有效地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
(二)定性原则
人体在整个训练周期中,其适应状况的生理反应有的虽可采用量化原则方法给予评定,但有些生理反应很难以准确的方法量化,只能采用定性方法加以分析,如运动中的疲劳程度的变化有些变化可以用数据测出,而运动员的主观感觉则可用定性的方法,即有疲劳感、无疲劳感,或者将疲劳感觉分成若干级加以记录,如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很疲劳等;或三级、或五级,根据情况而制定,而后根据对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后给予恰当的评定。
(三)综合评定原则
是指对运动员训练的适应评定考虑全面和整体因素,不能凭借个别的或局部的生理指标得出完整的适应性结论。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论证运动适应效果时,应该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并参考运动成绩以及运动医学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后才有充分的论据,较能代表整体的基本生理机能
的适应评定。
另外,在评价生理功能适应水平时,还要注意人体内有些生理学指标常随训练程度而呈现相应的改变。
在训练程度达高水平时,其反应明显地接近高限水平,在训练程度下降或停止训练一段时期后,这些指标也随着降低,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效果。
二、相对安静时和定量负荷后适应水平的评定
在相对安静状态下,身体对运动训练及锻炼的适应可表现在多方面,如运动系统方面骨密质的增厚,骨成份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增加,骨和韧带承受压力拉力的能力提高,肌肉产生工作性肥大及一系列细胞亚细胞水平的适应性变化等,氧运输系统方面表现为心搏徐缓、血压平稳或略降、肺活量增大等。
在运动实践中常用基础心率作为了解和评价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及身体适应状况的指标。
清晨起床前,静卧的脉搏频率称为基础心率,在正常情况下基础心率是相当稳定的,身体健康功能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且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有平稳下降的趋势。
当功能状况不佳,身体患病、训练量过大,过度疲劳等,基础心率会明显上升。
在定量负荷时,不同训练水平的人机体生理功能反应不尽相同,因而可为身体适应的评定提供参考。
有训练的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强,在定量负荷时的反应也比训练不足的人为低(图17-1)。
可见①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功能动员快,②有训练者工作时能量消耗较低,而且呈现稳定状况,⑧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
这些特点可以从客观上鉴定训练效果,目前国内外多用联合功能测验法,哈佛台阶测验法、Pwc170测验法进行实验性评定。
(一)中枢神经系统
完成定量负荷以后有训练的运动员反应时缩短、分化能力加强、后抑制作用减少,缺乏训练的人反应时可延长。
据认为这是和保护性抑制或疲劳的发展相联系的。
(二)运动系统
对肌电活动的研究证明,定量负荷时有训练的运动员动作电位集中,并发生在运动时相,在相对安静时动作电位几乎完全消失(图17—2)。
肌电图揭示,中枢活动的协调及运动神经中枢内兴奋过程的高度集中。
总之,在定量负荷作用下训练程度的显著标志是肌肉的兴奋性和功能活动性保持不变或者明显提高。
而无
训练者这些指标出现下降,甚至延续到肌肉的舒张期,这是缺乏训练的一个特点,普遍认为这是不能出现节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氧运输系统
定量负荷后有训练者呼吸深度增加较多而呼吸频率增加较少,心率上升较少而每搏量增加较多,体现了功能的节省化,是良好适应的表现。
血压的变化则随负荷性质而有所区别,动力负荷后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和舒张压适量下降(表17—5)。
如收缩压、舒张压同时上升,则看其脉压较运动前增大还是缩小,同时在静力成分较多的练习中,由于肌肉持续紧张对外周小血管的挤压,使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上升。
这是静力工作血压变化的一个特点。
三、极量负荷时机体适应水平的评定
极量负荷要求机体功能潜力充分发掘,因此有训练的人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水平高、贮备潜力大,在极量负荷后各项生理指标均能达到较高限度,这是有训练者机体适应的重要表现。
(一)最大吸氧量与氧脉搏
最大吸氧量被认为是反映心肺功能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最大负荷时,有训练的耐力性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可达83—85m1.kg-1体重(约5—6L·min-1),个别可达90ml·kg-1体重,而一般健康人只有3—3.5L·min-1,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在训练过程的不同时期也不相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一般来说在准备期最大吸氧量提高,比赛期达到峰值,过渡期又有所下降。
研究表明,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在最大负荷时心率可达180—190次min-1,最大吸氧量可达90—100%,氧脉搏平均可达23ml,相当于安静时的6倍。
因此,最大吸氧量和氧脉搏常被用作适应水平的评定(表17—6)。
(二)氧债
在最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尽管心肺功能已达最高水平,吸氧量仍不能满足运动中的需求,而使能量供应的无氧过程加强,积累高额氧债。
优秀运动员的氧债绝对值可达20L,而一般人的最大氧债量不超过5-7L。
因比常把氧债的多少作为评定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此外,在进行极量负荷后,机体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还可采用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加以测定和评定。
四、身体组成的测定
身体组成是指假定人体由脂肪与去脂体重(或瘦体重)两部分组成。
身体内的脂肪贮藏量决定于
(1)贮藏脂肪细胞的数量,
(2)每一个脂肪细胞的体积或容积。
研究表明,当人体达到成人以后,运动或限制进食都不能有效的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所以成年人体重的减轻只能是脂肪容积(体积)的减小,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减少。
(一)身体组成的测定方法
测定身体组成的方法有多种,如水下称重和肺余气容积的测定方法很精确。
另一种简易的方法是测量皮褶厚度来反映皮下脂肪的含量,体脂可通过皮下脂肪来估计。
由于测量皮褶厚度的方法和技术并不复杂,所以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作为估计人体身体组成的方法。
1、水下称重和肺余气容积的测定
知道身体密度就能推算出体重中脂肪与瘦体重所占的比例,身体的密度是由体重与体积计算出的。
体积的测定方法采用水中体重称量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澜定受试者体重及水中体重,就能算出人的身体密度。
但是,这种方法求得的体积是表面体积,因而要测定肺中的余气量作补充校正,将表面积减去余气量,才能算出体积,用此法推算身体密度的公式是:
从身体密度推算脂肪%的公式不少,国际上比较公认和推广应用的是Brozek公式:
脂肪%=(4.570÷身体密度—4.142)x100
再从求出的脂肪%推算脂肪量和瘦体重:
脂肪量=体重x身体脂肪%瘦体重=体重—脂肪量
2、皮褶厚度推算法
测量皮褶厚度的仪器叫皮褶测量仪(或皮褶厚度计),用这种测量仪时只是测皮肤褶的厚度,不要把肌肉也包括进去。
操作方法见图17-3,先用拇指和食指将皮褶提起,然后把测量仪器置于紧靠拇指和食指的皮褶上测定。
最常用的简易测定法是测身体两点(背部及上臂部)的皮褶厚度,背部测量部位在右肩胛骨下角的下方,上臂部在右上臂肩峰点至挠骨点连线的中点肱三头肌肌腹处。
将上述两点皮褶厚度(单位:
mm)相加作为X,然
后按受试者年龄性别分别代入下列公式求出身体密度:
男性;15-18岁身体密度=1.0977—0.00146ⅹ
19岁以上身体密度:
1,0913—0.0011Gx
女性:
15-18岁身体密度=1.0931—0.00160x
19岁以上身体密度:
1.0897—0.00133x
将求得的身体密度代入Brozek上述公式即可求得体脂%,体脂重量及瘦体重。
另一种粗略估计体脂成分的方法是查表17-7,不过这种方法比较粗糙,仅可粗略地将运动员体脂分成三个等级(表17-7)。
(二)体脂的常值
体脂百分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Fox认为非运动员的男大学生体脂约占体重的15%,女大学生占26%,另一资料报导,一般男性约占18%、女性约占28%。
由于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本身没有生成ATP的能力,而肌细胞内则具有生成ATP的能力。
脂肪过多可使体重增加,但脂肪过多并不是运动所必备的能量资源。
在一些需要承受体重的项目(如走、跑、体操等)的运动员,过重的脂肪对运动是个障碍。
由于女子的体脂/肌肉比率比男子大(即使在总体重和男子相同亦是这样),所以,体脂对运动的障碍比男子更突出,但在水中游泳时,女子却存在有利因素。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成分也不相同。
研究表明,儿童少年体脂百分比较低,青年期达标准体脂数男体脂达15%左右,女达25%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体脂百分比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活动量减少所致。
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体脂百分比增高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活动量减少能源物质的摄人大于消耗所造成。
因此,要想保持自己的理想体重必须坚持一定的体育锻炼。
(三)体育锻炼与身体组成
体脂%的变化,一般是运动员都比非运动员少,但也有性别和项目差异。
运动员体脂的减少,将使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七 身体 运动 反应 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