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893726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8.64KB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docx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①伐:
攻打。
②苏代:
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
赵国国君。
④曝(pù):
晒太阳。
⑤喙:
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
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
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
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
②以弊大众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
(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
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
(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
(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
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积累成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
(jī):
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必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 孙叔敖之知 通“智”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
(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
不是;致:
到达;第一个“知”:
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三人焉: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
“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①,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②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要者以势驱之耳。
注:
①须臾:
很短的时间。
②康庄:
平坦的大道。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跳而越者与千金/借旁近与之
B. 彼勇者耻怯/不耻下问
C. 今有三人焉/吾日三省吾身
D. 顾见猛虎/左顾右盼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形势驱使他罢了。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案】
(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解析】【分析】
(1)A.给;B.以……为耻;C.三个/泛指多次;D.看。
故选C。
(2)根据句意“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来划分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
示例:
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总是将信仰正义放在首位;有的人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不能一概而论。
故答案为:
(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
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
“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
“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
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年级 语文 上册 文言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