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2892515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88KB
最新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精品.docx
《最新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精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精品
小康社会思想:
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摘要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
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
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大同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理想社会的政治设计。
在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思想家在保留大同理想的形式下,不断地改变其时代和阶级的内容,近而提出了各种新的未来社会的构想,这些构想与他们领导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理想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理想的发展蓝图,近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赋予小康、大同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实现了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揭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一自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出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作为儒家重要的理想社会观的大同、小康则是最具影响力的。
《礼记•礼运》中最早记述了这两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天下为公的大同与天下为家的小康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这里,儒家学者把大同和小康诠释成为两种不同层次的理想社会状态,把大同社会描述成为最高理想社会,而小康社会则是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认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虽政教修明,讲究礼信,但仍不及三皇五帝时代的大同社会,所以只能称为小康。
这里的小康虽然与美好的大同社会有区别,但它强调生活富足,不愁温饱,平等有序的社会秩序,即使在势者不遵守社会秩序,也为社会所不容。
儒家学者是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出发来论述自己的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但是关于大同、小康社会的观点、概念为民众所掌握和接受,成为许多人憧憬能够实现的理想生活状态。
近代以来的社会剧烈变革与人们认识能力的演进,赋予了大同、小康以新的时代内容。
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上下求索,无不是一个从现实中汲取理想,又把理想转化现实的过程。
作为近代中国重提大同理想的第一人,洪秀全把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农民革命传统中的等贵贱,均贫富以及均田免粮等革命要求相结合,借助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来阐发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他指出人的使命就在于通过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己正人的活动来实现太平天国,主张通过农民起义来实现其大同社会。
他的大同理想要在神学外衣庇护下消灭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贫富差别,无疑是一种空想。
谭嗣同在《仁学》中主张有天下而无国的地球之治,人人自由……战争息,绩忌绝,权谋弃,彼我忘,平等出,……君臣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的大同之象。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出人类社会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到太平世即大同社会的发展路径,主张破除九界,实现男女平等,促使家庭消亡,去私产之业,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于公。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所展现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个性解放等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要求,终因其太平世的乌托邦特征而导致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1]1466孙中山倡导民众共同奋斗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将来世界总有和平之望,总有大同之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伟大的思想。
[2]525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是以三民主义为基础,在继承传统大同思想的同时又吸取了近代西方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而形成的新的社会理想,他认为民生主义就是时下的社会主义,简单地把大同等同于社会主义。
他主张互助,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通过三民主义的实行可以使中国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仍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
总的说来,近代的大同思想都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的空想色彩,而且局限于自己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上来构建大同社会。
因此他们始终不可能找到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进而走向大同的正确阶级力量和物质力量。
青年毛泽东提倡过道德理想意义上的大同思想,他在《批语》中曾说;人类究竟之目的到底如何,还是不知道,但就眼前说,改造中国与世界,以达到大同世界却是具体的目标,又说大同者,吾人之鹄也。
可见他将大同的实现寄希望于哲学和伦理的改造,仍然具有空想色彩。
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找到了到达大同的正确途径和阶级力量,为几千年的大同思想由空想转化现实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人民共和国。
他切实体会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能的道路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1]1466。
他强调只有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建立独立民主的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到达大同。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89在此政治基础上,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
[3]86毛泽东在政治革命意义上为大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他在探索如何进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在实践上以群众运动、阶级斗争等方式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使大同理想的实现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这种离开生产力纯粹从生产关系角度构建大同社会,同样陷入实践的艰难困境。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邓小平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大同思想,并在总结和吸取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探索经验之上,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理想的内涵和小康社会理想的发展规划,较为全面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蕴含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合理因素,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予以科学的扬弃。
他强调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从而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和强大物质力量。
二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汲取中国传统大同和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紧密地将国情与世情相结合,对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容。
它成为邓小平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概念,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内涵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历史地和逻辑地引导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
1、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小康社会思想的系统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从1979年底到1983年3月,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其主要表现为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163同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4]237这样邓小平把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小康之家来表述,就容易为干部与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至此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从1983年初到1984年10月,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其表现为1984年6月邓小平同日本客人谈话时讲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800美元。
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
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万亿美元,弱国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状态。
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5]64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小康社会要到达人均800美元经济目标,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全国人民都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前景、指导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其意义。
自1984年10月以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1985年9月,邓小平讲道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的变化。
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
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5]143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几十名以下,但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5]216可见他已经明确确立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把小康社会思想延伸至下个世纪。
另外,这个时期,他还结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较多地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
至此,邓小平完成了他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和实践步骤。
2、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社会以后,为把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他开始考虑具体的战略部署,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蓝图。
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把今后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水平。
1981年邓小平在阐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时,就两步走战略第一次作了较为完整的说明。
他说,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5]79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这时在战略目标的设定上,邓小平仍然使用接近发达国家的提法。
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部署。
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为此,在构想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之后,邓小平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下个世纪,并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的战略构想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
……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4]416这时邓小平对发展目标的提法作了调整,第一次提出了用3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再翻两番的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量化标准。
1987年邓小平在阐述战略构想时,开始把第一大步分为两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构想。
他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5]226邓小平这个跨世纪发展战略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得以确认。
十三大的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因此小康社会的实质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3、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邓小平强调要建立小康社会,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小康社会应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
邓小平指出,首先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5]64他认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5]206其二,小康社会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
高的小康社会。
[5]216其三,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他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依靠我们的发展。
如果我们在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5]204可见邓小平把小康社会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解释,明确了建立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这样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使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与现实实践得到了有机统一。
其次,邓小平认为要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要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他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5]225在此邓小平既没有用传统的大同概念,也没有用外来词语来表达社会主义的目的,而是用共同富裕来表达,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达到大同之境的正确途径。
共同富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众的普遍均平心态,又超越了传统的大同思想,是当代中国大多数群众的共同愿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始终强调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共同富裕是密切相关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则是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他认为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只有消除了对生产力的束缚,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才有可能使中国向小康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动力。
再次,邓小平还强调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全面的社会形态概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1983年2月,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列举六个方面具体描绘了小康社会的状态,即人民的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人均住房达到二十平方米、就业问题基本解决、人口不再外流、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可以自行安排、人们精神面貌改变与犯罪减少等等。
[5]25此后,邓小平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论述了小康社会在宏观管理、各项体制的完善、科学教育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各地区平衡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他提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争取和平的外交环境;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实现国内的政治稳定。
同时还强调,要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必须保持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方针政策长期不变。
如果这些都变了,我们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没有希望了。
[5]220邓小平还在政治建设方面设想,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
[5]220以上说明,他所描述了小康社会既是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又要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概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完整科学的社会形态。
结语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从党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历程来看,是对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和创新。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四个现代化设想,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看缺乏具体的道路设计和战略部署。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社会的新概念,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这是党的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发展和升华,反映了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清晰。
邓小平还指出它对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的意义,他强调,实现小康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5]226这不仅可以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也可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之后,邓小平更加强调,中国实现了小康社会,就会无可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是坚不可摧的,到那个时侯人民就会看到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就能够出现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同时他还指出,实现小康社会时,国家的力量真正强大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
[5]89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和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正确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从邓小平1979年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对小康问题作出了具体设计。
到1990年,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奔小康成为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1995年党中央根据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提前5年实现的新情况和邓小平一贯重视人均指标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人均产值翻番的新目标。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这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总体规划,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新发展。
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终于在20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
依据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制定的16项小康水平指标,我国在2000年已经总体实现了为96%,除三项指标没有完全达标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然而,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7]因此,党中央在新世纪之初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新的历史任务,而且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
总之,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正实现中国人民的历史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道路的统一,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大同找到了现实的可能性。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已经摆脱和超越了自然经济的局限,具有现代社会文明的性质。
历史已经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必将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大同情结相统一的壮美景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 精品 最新 小康社会 思想 邓小平 近代 大同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