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传记.docx
- 文档编号:2892170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20KB
张志和传记.docx
《张志和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志和传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志和传记
张志和
张志和(约744——约773),字子同,本名龟龄,后唐肃宗赐名“志和”,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张志和少年成名,博学多才,清真好道,善书画歌词,著有《太易》十五卷,《玄真子》十二卷,《玄真子》二卷。
今仅存《玄真子》上(碧虚)、中(鸑鷟)、下(涛之灵)三卷。
张志和的家世确不可考,其父张游朝赋闲在家,并未出仕,通晓庄、列二子的书,著有《南华象罔说》十卷、《统略》三卷、《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诸篇来完善二子的学说。
其母留氏,梦见枫叶生于腹上,遂生志和。
张志和从小生活在道学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其父希望他长大后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因此取名子同,同时又愿其能长寿,又取名龟龄。
张志和的兄长名叫张鹤龄,又一名张松龄,也颇有文学之才,作有唤其弟归家的《渔父》一词,官居浦阳尉(今浙江萧山境内)。
然而父亲美好的希冀并未在张志和身上,大概在唐太宗大历八年(773)秋冬之交,溺水而死,英年早逝,仅活了30岁左右。
张志和少富才气,唐肃宗年间,他离开了故乡婺州前往京师“游太学”,并取得国子学士资格。
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献策于肃宗。
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皇帝献策,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玄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然而正是张志和因少年才志,春风得意之时,他却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重庆万州)为尉官。
此时正值大唐帝国从极盛转向迅速衰落的时期,“安史之乱”给他的处身立世带来消极影响。
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官场中深藏的险恶以及其深厚的道学修养使他似乎看破了官场,入仕的念想也随之泯灭。
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回金华。
辞官回乡后的张志和,此时的政治热情已经是淡泊如水,又加上他个人放旷练达、疏狂不羁、潇洒超俗的秉性自此便纵情于山水,驾一叶扁舟,浮三江,泛
五湖,垂钓于江湖之上,讴歌于湖光水色之中,自谓烟波钓徒。
张志和政治上的清心寡欲最终成全了他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其兄张鹤龄,担忧志和常年在外放浪,遁世不还,作有《渔父》唤其归家,词云: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全唐诗卷三零八》张鹤龄还为志和在越州东城建造房屋,以使他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张志和日常生活处处显示出他不同于常人的秉性和遗世独立的风格。
他的房屋屋顶覆盖着野草,椽子和房梁不用斧子加工,保持着如同野人般的原始风格。
他深居简出,节俭成性,睡着豹皮铺的席子,穿着棕草编的草鞋,其酌饮用的是班螺盅,所用器具也多是隐素木机,曾经想用大块布料制作大衣,嫂子亲自为他织布,大衣制成后,这件粗布大袍就成了它长达十年的遮身之物,即使在夏天也不脱下来。
可谓是“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
”(《颜鲁公文集》)更令人惊异的是张志和效仿姜太公无饵垂钓于碧溪之上,其实他的心并未在鱼儿身上。
张志和隐逸期间,性恬淡,当时的县令派遣他去掏河修堤,虽有着少年成名的得意也不自傲,毫无怨言,任劳任怨的守着自己的本分。
唐肃宗在张志和弃官归隐之后,曾赏赐奴婢各一人,配为夫妇,以照顾志和的饮食起居,他给这两名女子个起名为渔童和樵青,所起之名足见其安贫乐道、隐居安逸之心。
张志和这种遗世独立,孤俊傲然的生活姿态使周围的儒士大夫们啧啧称道。
大历五年(770),御史大夫陈少游任浙东观察使。
陈少游自幼聪慧能辨,对老庄之书颇有研究,又推崇道家玄学,对于张志和这种遗世奇人自然是礼遇有加。
陈少游常常同张志和谈天论道,座谈终日也不知疲倦。
他为志和原生态的居所起名为“玄真居”,又为他购买地基,修筑墙垣门巷,号称“回轩巷”。
张志和所居之处门前被流水所阻,交通不便,少游便为他修架桥梁,来往行人将其誉为“大夫桥”,张志和曾作过《告大夫桥》一文对少游表示感谢。
后来,一些文人雅士汇集于志和居所,共覆“柏梁体”以表示赞美,并请与少游交谊甚厚的刘太真作序,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被后世“祀为茶神”的陆羽与张志和也多有交往。
当时陆羽正隐居在湖州苕溪之旁的青圹门外,曾和校书郎裴修打趣隐居的张志和说:
“志和兄平时都和什么人来往啊?
”张志和诙谐地答道:
“宇宙就是我们的大房子,大家共居于此。
明月是我们的烛火,大家同照。
我与天下之人共同生活着,未曾离别与世人,又能和谁有所往来呢?
”李德裕曾称志和是“渝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
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方而无事,不穷而达,其严光之比欤。
”其立性孤俊,亲疏澹然之态跃然于眼际,为后人所称道。
大历八年(773),与张志和素为交好的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闻讯驾舟来谒。
《唐才子传》卷三张志和传有云:
“颜平原初来刺湖州,志和造谒,颜请以舟敝,欲为更之,曰:
‘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足矣。
’”其安贫乐道,诙谐辩捷竟至如此。
等到扁舟落成之时,颜真卿为其做《落元真子舴艋舟歌》,可惜现在这首佳作已经散佚,但是《皎然集》卷七上存一首和作《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通过这首和作才使得后人了解当时概况。
同年秋冬之际,颜真卿携同其门生、弟侄、座上客前来平望驿游览考察,当时张志和也在其列。
文人骚客们聚集在一起,自然是览望于茫茫水色之中,流连于雾霭峰峦之间。
张志和同各位文人酌酒环饮,歌啸于云林之间,呼朋唤友,纵情唱和。
他们登上平望桥,忘情于波光水色,随性赋诗唱和,可谓是文坛之胜事,然而张志和却在这次平望驿的游历中离开了尘世。
《太平广记》卷二十七引《续仙传》“玄真子”有所记载,大概意为张志和饮酒饮到酣畅时,在水上游戏,他把坐席铺在水面上,坐在席上自酌自饮,还笑着吟唱。
那坐席在水上来回移动,发出的响声如同划舟声。
接着又有云鹤跟随其左右,在他头顶上盘旋。
颜真卿与众宾客,无不惊异。
不多会儿,只见张志和在水上向颜真卿挥手致以谢意,然后缓缓升天飞去。
虽然《续仙传》载事甚怪,不足为据,甚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但是张志和采用一种类似于“水葬”、“水化”的方式结束生命是无疑的。
再看颜真卿为志和所撰墓志铭,铭曰:
邈玄真,超隐沦,齐得丧,甘贱贫,泛湖海,同光尘,宅渔舟,垂钓纶,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
(《颜鲁公文集<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
这是颜真卿大历九年为其所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张志和世于平望驿湖波之中无异。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方外隐士,特地在平望驿上修建了一座“望仙亭”,并在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营造了“玄真子祠”,有对联曰:
泛镜水千塍,归来餐菰饭莼羹,地真仙境,
听棹歌一曲,随处有荻花枫叶,我亦渔人。
也许是由于他独特的宗教信仰,也许是由于他遁世的生活哲学,张志和采用“水葬”这一离奇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无论怎样,这样一位博学多才、仙风道骨的隐逸居士英年早逝是颇让人惋惜的。
张志和一生事迹颇为传奇,其所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以及水墨丹青都领后世之人感叹不已。
他“一避竹林十年不出”,其间潜心于学术著作。
诙谲跌宕、涉猎繁多的《玄真子》便作于此间。
《玄真子》一书既成,就吸引了当时一大批文人墨客,时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说张志和的文章“论道纵横”,可以说是“造化鼓吹”之作。
因其书深妙奥古,不易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当时有个叫韦诣的人为这本书注解,称为《内解》,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散佚。
现今仅存《玄真子》上(碧虚)、中(鸑鷟)、下(涛之灵)三卷。
而从这三卷之中,我们大也可以一窥张志和极高的玄学修养。
《玄真子》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它继承、吸收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老庄、列子等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全文以寓言写出,其言博大恢弘。
为了加强其行文的逻辑性、思辨性,更加强其说服力。
张志和在著作中广泛地涉及了天文、地理、山川、海洋、气象、禽兽、昆虫等物理现象,又对“方与圆”、“影与光”、“寂与默”以及生命体系、时空观念、宇宙意识和绘画艺术等进行了涉猎。
《玄真子》一书从相对主义的沉思中悟出许多辩证法的真理。
张志和从小生活在一个道家思想浓郁的时代和道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深受时代的熏陶和环境的感染。
他继承了老、庄思想以及《列子》和《抱朴子》思想本质中的“道”,从而就宇宙万物的始源、老庄哲学思想中的“有无”等问题围绕“道”进行了紧密的辩证。
《碧虚》一卷中碧虚子所吟的《空洞之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
无造而化,造化之端。
”深刻地揭示了张志和的造化观。
这句话意为“没有自然而为自然,这就是自然的本原。
没有造化而为造化,这就是造化的开端”。
他的这种“无自而然”、“无造而化”的造化观又通过文中虚构人物驰言与逸言的对话对自然与人为,虚与实,始与终等一系列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和变化规律做出了总结性的阐释。
《玄真子》一书更能看出张志和在天文地理学上也有精深的造诣。
如他对天地关系理论的阐述:
张志和名天之王曰“神尊”,名地之王曰“只卑”,名碧虚(天地间之空气)之王曰“灵荒”。
其言曰:
神尊曰:
朕有天。
祗卑曰:
朕有地。
灵荒怪天地之名,问之曰:
“朕之仰视不异碧虚,朕之俯察不异碧虚。
碧虚之中,其又奚物?
帝言天地,厥状若何?
”祗卑曰:
“朕之地,体大质厚,资生元元,中高外垂,其势坤。
层然如坛辏……”。
神尊曰:
“朕之天,体虚形高,资始化化。
中员外转,其行乾。
穹然如帐帱……”。
灵荒未之信,曰:
“天如帐,胡县(悬)乎其上?
地如坛,厥下平何安?
”神尊曰:
“天之帐非上县,飘轮下载常左旋,三光随之以西迁。
”只卑曰:
“地之坛,有湫盘凝浮其上,所以安。
”(《玄真子·碧虚》)
张志和这种“天为帐,地为坛”的观念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盖天说”非常相似。
他认为天地间是无形质的碧虚,同古代天文学中的“宣夜说”不谋而合,认为宇宙间只有天体(所谓“三光”日、月、星及其构成的有形质物)与地体才是有形有质的,此外是无限的虚空,天体不依附任何实物,只浮于元气之上,自由运动。
除此之外,张志和对于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也进行了科学地解释,这种解释抛弃了庄子“绝圣弃知”否定科学文化艺术和思维智慧发展的愚民观念,既体现了他对老庄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也体现了其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玄真子》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影响、贡献等问题,由于资料的散佚已无从叙述。
现只能从艺术技巧、写作方法、审美风格和语言修辞艺术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玄真子》三卷不仅继承了《庄》、《老》的道学思想,也继承了其虚构与想象的特质。
通篇几乎全部由神话、寓言组成,人物、故事、地名全部是子虚乌有,如“太廖、化元、因本、生首、无住、因本、驰言、逸言、灵荒、碧虚”等,又如在太空遨游,在大海中观涛汉这种虚构的故事比比皆是。
然而这些又不是张志和毫无根据、生吞活剥地生造,每个故事都写得丝丝入扣,娓娓动人,每人物都写得妙语连珠,回肠荡气。
比如对江胥,河姑的描写:
海涛的神灵叫江胥,天汉的神灵叫河姑,他们相遇在真原的郊野。
江胥问河姑说:
“我以为你是水,悬空倒挂却不散落,夜晚又能发出光亮,不同于一般的江河,是什么缘故呢?
”河姑回答他说:
“世代相传我做天河之神直到今天,我又怎能知道呢!
你没有听说浮泛天船,倾泻天江,使牵牛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这是我的看家本领啊。
胆敢请问你,我以为你是直流的,后退了却又前进,潮信十分准时,好像记住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江胥说:
“世代相传我做海涛之神直到今天,我有怎能知道呢!
你没有听说波涛汹涌之时像雷声隆隆,像白鹭降落,像白车白马,又像将领统帅率三军在前进,这就是我的看家本领呀。
”这样,江胥、河姑沾沾自喜,相视一笑,自认为神灵到了极点,傲视他物就如同没有一样。
这里对江胥、河姑的音容笑貌并没有过多描写,仅仅通过二人沾沾自喜的一问一答将这两位神的自傲表现的淋漓尽致,故事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无不令人心悦诚服。
其次,《玄真子》中所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比比皆是,如耀夜一节谈养生之道,箧躯、烛腹、根蝉、负垢之数虫互为讥笑,夸说己之逍遥,又如玄真子向“善图鬼之术”的吴生学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总而言之,《玄真子》是一部文学艺术性很高的道教玄学作品,它用极为形象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将道学中极为抽象的玄学思想呈现在世人面前,体现了张志和“诗化的哲学”思想。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西塞山前白鹭飞”词历来被人们熟知,流传于街头巷尾间,乃不知这首词是张志和所作,更不知这是他的《渔歌子》是五阙词,这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仅是其中一首。
《渔歌子》,本为唐玄宗时教坊名曲。
后用作词牌,最早见于敦煌曲子词,其内容写男女恋情,与张志和写孤舟垂钓之趣迥异,原卷曲牌作《鱼歌子》,《教坊记》亦作《鱼歌子》。
大约是经过张志和等人的唱和,而至五代时正式演变为《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词》等。
张志和作《渔歌子》于大历八年,当时颜真卿人湖州刺史,张志和闻讯赶来相聚,在这年的阳春三月,聚于颜真卿门下的文人骚客们会饮于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之时,名士们附庸风雅,便以此为题,唱和《渔父词》,又名《渔歌子》。
张志和即为《渔父词》的首唱。
《渔歌子》除了上述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其余四首为: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火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除了张志和首唱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外,其他文人墨士的作品多散佚,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来窥见这次唱和中张志和夺人眼球的才华风貌。
据《续仙传》记载,张志和在和颜真卿等唱和完《渔父词》后,紧接着将它绘之于画图。
其中写道:
“志和命丹青剪素,写景天之词,须臾五本,花木禽鱼,山水景象,奇绝踪迹,今古无伦,而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给志和写的墓志铭中也曾经把他当时舞笔飞墨作画的情景做了详细地描述:
在坐六十余人,玄真命各言爵里纪年名字第行,於其下作两句题目,名酒以蕉叶书之。
授翰立成,潜皆属对,举锡骇叹。
竟陵子因命画工图而次焉。
(《颜鲁公文集<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
同时,颜真卿为此还特题了一首《观元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以记叙当时的盛况。
张志和仅存的这五首词可以说是他文学造诣的高峰,“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更是千古流传。
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前的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温柔似水,花瓣飘落,落红随着流水漂去,水中嬉戏的鳜鱼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长得又大又肥。
江岸上一位老翁头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
他沉浸在无饵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流连忘返。
这不正是张志和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虽然因事被贬,他并不像比他略晚的后士柳宗元一样在冰天雪地里“独钓寒江雪”,而是如同一位尽知天命的老人在微风细雨的春色中泛舟于湖上,享受这无饵垂钓之趣。
虽然同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张志和转世佛道,寄情山水,从此对时世不闻不问,虽然不免有些消极色彩,但是比起柳宗元虽放浪于江湖,却心系庙堂的窘态练达自然得多。
词人以画家的眼光和技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笔墨减净而又色彩明艳的江南春景,它的意境,色彩,动静等自相调和,恰似一幅绝妙的春江烟雨水墨丹青。
“西塞山”为静,“白鹭”为动;“桃花”为静,“流水”为动,山前是白鹭飞舞,花下是溪水流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全篇春意盎然,散发着蓬勃生机。
青的斗笠,绿的蓑衣,更使整幅画面色彩明丽、格调清新。
这一切使这首词散发着感人的力量。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文人词作,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志和与颜真卿等人的唱和,成为了唐代词坛轰动一时的风流韵事。
在张志和死后四五十年,唐宪宗李纯还怀着“赏异爱才”之心话了它的真容,又四处寻访他的《渔歌子》。
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有详细记载: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
”(《李文饶文集•别集》卷七)皇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惜才如命的文人墨客了。
今传张志和五首《渔歌子》全部收集,著录并保存下来。
《尊前集》、《唐诗纪事》、《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全唐诗话》、《全唐诗》等均为之收录。
南宋陈振孙还把它编纂成一本渔歌唱和集。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误认而作的词,如温庭筠的《金奁集》将卷末(黄钟宫)调列《渔父词》十五首题为张志和所作,虽然是误认,但足以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文人墨客之间的广泛影响。
《渔歌子》一词既出,即迎来了广大文人的继作。
如李珣、李煜、黄庭坚、朱敦儒、苏轼、孙光宪、查慎行等。
据送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苏轼对这首词赞赏有加,认为它的色彩明丽,更有着对其曲度不传的遗恨之情,所以作《浣溪沙》加以歌咏: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篛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庭坚晚年也曾经就这首词增句,作为《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于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和徐师川还曾取张志和《渔歌子》和顾况《渔父引》合为《浣溪沙》歌之,徐师川又做了《鹧鸪天》两阙。
连爱国诗人陆游也写有一首《渔父》诗。
明代世人张羽和凌说写下的《吴兴八景诗》和《鄣南八咏》其中某些诗的意境和词句也是明显受《渔父词》的影响和启发。
《渔歌子》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与张志和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有着重要的关联。
张志和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对政治仕途失望以后,过着浮三江,泛五湖,无饵垂钓于碧溪之上的隐逸生活。
他“垂钓去饵,不在得鱼”的逸事点明了渔隐的实质,这是对现实政治官场不满的一种表现。
正是因为这种隐藏的深层意义才得到了失意文人、山林草野之士的强烈共鸣,才能引起他们争先抢后地互为唱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自由的时期,具有很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中日之间的往来也较为频繁,鲜为人知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曾经驾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因此《渔歌子》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在日本汉文学史上占据了无可辩驳的重要地位。
据考证,日本词学开始于嵯峨天皇时期,《渔歌子》作为唐朝填词的开山之作,得到了嵯峨天皇的垂青,收录于《经国集》中的《渔歌子》五首即为天皇所作,成为了日本填词的滥觞。
这两位作者的《渔歌子》在中日文学史上产生了开拓性的意义,同时对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经国集》记载,嵯峨天皇的五首《渔歌子》如下:
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
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
渔人不记岁月流,淹泊沿回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鸥,桃花春水带浪游。
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
溪边垂钓奈乐何,世上无家水宿多。
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嵯峨天皇的名字是神野,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无论是礼仪、服饰、殿堂建筑还是生活方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嵯峨天皇不恋权位,反倒寄情琴棋书画,徜徉山水之间,是位无为而治的信奉者,他迷恋汉学,诗赋、书法、音律都有相当的造诣。
日本天皇所作《渔歌子》从形式,意境,志向上皆与志和的《渔歌子》渊源极深,而他对《渔歌子》进行填词所引发的日本词学的兴起恐怕是他之前所不能想象的。
公主有智子内亲王的奉和之作有二首,大臣滋野贞主有和作五首,而公主有智子内亲王当时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妙龄少女,她都能够附庸风雅,更不要说当时日本社会中那些同样有着深厚汉学修养的人了。
那么,为什么张志和的《渔歌子》会得到嵯峨天皇的垂青,进而得到日本文人的喜爱呢?
首先嵯峨天皇本身对汉文化的推崇使他更愿意学习唐朝文学,而《渔歌子》作为唐代词学的开山之作便引起天皇的强烈兴趣,另外,嵯峨天皇并不是个贪恋权位的君主,从他所作词中可以看出他向往的正是悠闲自然、清新优雅的遁世生活,这就不难理解嵯峨天皇为什么会崇拜张志和“烟波钓徒”的高雅形象了。
其次,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岛屿众多,点缀河川湖泊、溪川瀑布。
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更多一些对于自然的向往,生活充满了自然之趣,更孕育着他们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质。
而张志和所描绘的渔家生活与日本岛国特有的国民文化特点不谋而合,从而推动了日本词学的发展。
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诗词大家,还是中唐时出色的山水画家。
据史料所载,张志和留下的绘画作品基本上都已经散佚,然而他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一席呢?
这还是要从他的《渔歌子》谈起。
上文我们已经说过,张志和在《渔歌子》创作完毕后,图为卷轴,随句赋象,将词中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画得淋漓尽致,曲尽其妙。
从此,他的隐逸之名便在当时的士大夫、达官贵人中传扬,连后来的宪宗都要下诏图真寻访其所作渔歌。
当时很多文人墨客将张志和图于画册,使张志和从此名垂于青史。
据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在他所著的《画史》里记载:
唐代有画家画了一幅《张志和、颜鲁公樵青图》,这幅画几经流转,流转到北宋朱长文手里。
五代时有一位天才女画家童氐,她画了一幅《六隐图》,《古今画鉴》里曾说:
“从范蠡至张志和等六人,乘舟隐居,山水树石天物如豆许,亦甚为可爱。
”(元汤垕《古今画鉴》,学海类编本)从这里,足以见得张志和在绘画界的地位和影响。
张志和渔樵隐逸,无饵垂钓,纵情于山水的名士风采使得后人在题山水、渔父时都会自然或不自然的同他产生联系。
苏轼曾经为北宋著名画家王晋卿的山水画作题诗曰:
“会看飞仙虎头箧,却来颠倒拾遗裘。
王孙辨作玄真子,细雨斜风不湿鸥。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其后又有《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其中第四首《西塞风雨》云: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归处。
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金代元好问在题《钱过庭烟溪独钓图二首》中也有诗云:
“鞍马风沙万里身,眼明惊见楚江春。
绿蓑衣底玄真子,不解吟诗亦可人。
”又有明谢常在《题渔乐图为昭灵观炼师》中有诗曰:
“元真浪迹辞轩冕,甫里安贫栽杞菊。
千载高风共一家,翻笑功名被羁束。
我生志亦在渔樵,敢慕蟠溪能钓玉。
”(《吴江县志》卷四十九)如此诗句种种,其中多表现了诗人们对张志和遁于山水的隐逸思想和安贫乐道精神的向往。
清代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三《书画类下》里说:
“唐诗人以画家名者,首薛稷、王右丞、次郑虔、顾况、张志和……”这里的记载足以证明张志和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
晚唐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张会和也多有记载。
由于资料有限,我们还不能考究到张志和绘画到底如何,但通过前人对他“丹青剪素”、“今古无伦”的表述足以见得他在绘画界的威望。
让后人欣喜的是,虽然张志和的画作已经散佚,但是与他相关的作品却千古流传,成为了我们得以窥得他佳作的一隅。
张志和咏《渔歌子》并为之泼墨于画卷,颜真卿题了一首《观元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记录了这次盛况,时众宾客多有和作,可惜这些诗歌大多散佚不传,今幸存皎然的一首和作:
奉应颜尚书真卿观元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
道流迹异人共惊,寄向画中观道情。
如何万象自心出,而心澹然无所营。
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墨称丽绝。
石文乱点急管催,云态徐挥慢歌发。
乐纵酒酣狂更好,攒峰若雨纵横扫。
尺波澶漫意无涯,片岭崚嶒势将倒。
盻睐方知造境难,象忘神遇非笔端。
昨日幽奇湖上见,今朝舒卷手中看。
兴馀轻拂远天色,曾向峰东海边识。
秋空暮景飒飒容,翻疑是真画不得。
颜公素高山水意,常恨三山不可至。
赏君狂画忘远游,不出轩墀坐苍翠。
显然,这首诗成为了我们了解张志和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
时众对张志和作画时的运笔、泼墨、造境、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地描绘,在描绘其画态时有将其嗜好、性格、情态、志趣和隐逸在画中的独特寄意进行了表达。
颜真卿在《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中也对其绘山水之画有所表述:
“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
”在这些记载中,张志和那种置酒张乐,载歌载舞、跌宕不羁的绘画姿态如在眼前,从而他诙谐辩捷,立性孤俊,高迈而不拘俭的个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志和绘画上的巨大成就不仅得益于他“浮三江,泛五湖”的生活经历,更是得益于他对绘画艺术的刻苦钻研和虚心请教。
《玄真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