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工艺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891642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8.45KB
往年工艺复习提纲.docx
《往年工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往年工艺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往年工艺复习提纲
第一、二章概论、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其特性,相应的例子?
生物学因素:
微生物、害虫和口齿齿动物
(1)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特点:
食品种类不同,引起变质的微生物种类不同;
变质快慢程度不同;
有的微生物在使食品成品发生变化的同时产生毒素
例子:
细菌分解食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
酵母菌在含谈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
霉菌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滋生
(2)害虫引起食品变质特点:
是某些食品储藏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
鼠类对食品,包括食品及包装物品均有危害
例子:
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鼠类
化学因素:
酶、非酶褐变、氧化作用、与包装容器发生电化学反应
(1)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
主要表现在食品色、香、味、质地的变劣
例子:
氧化酶类使苹果果实剥皮或切分后出现褐变;脂肪酶引起牛奶、奶油、干果类等含脂肪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果胶酶引起果实的软化
(2)非酶褐变引起食品变质:
褐变一般由于加热及长期的储藏而发生
例子:
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常见于柑橘汁储藏)
(3)氧化反应引起食品变质:
含油脂食品在储藏初期逐渐吸收氧,至某一阶段氧化迅速进行生成醛、醇、酮等而产生异臭味,同时黏度增加色泽变劣;
脂肪的氧化受温度、光线、金属离子、氧气、水分等影响,及时在低温条件下,也难以抑制反应进行;
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易氧化程度增大
例子:
脂肪的氧化使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含酸量高果汁使马口铁罐内壁的锡溶出;含花青素的食品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颜色从紫红色变成褐色;甜玉米等加热杀菌时产生硫化物,常与铁、锡反应产生紫黑色或黑色的变色;单宁物质含量较多的果蔬,也易与金属罐壁起反应而变色
物理因素:
温度、水分、光、其他(环境气体成分、原料损伤等)
特点:
物理因素是诱发和促进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及微生物活动而引起变质的原因
2、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保藏技术的四大类:
(维持最低生命活动、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酶的活性、运用发酵原理、无菌原理),相应的例子?
无生机原理—无菌原理—加热、辐射、过滤、罐头保藏方法
假死原理—抑制微生物和酶活性—低温、减低水分活性、防腐剂、干制保藏方法
不完全生机原理—发酵原理—乳酸发酵、腌渍保藏方法
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低温保藏方法
3、微生物的控制途径、栅栏因子
微生物控制途径:
加热/冷却、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渗透压、控制pH、使用添加剂、辐照、微生物发酵、改变包装气体组成、烟熏
栅栏因子:
F(高温)、t(低温冷藏)、Aw(降低水分活度)、pH(酸化)、Eh(降低氧化还原电位)、Pres(各种防腐剂及杀菌剂)、cf(应用乳酸菌等竞争性微生物)
4、酶活性的控制
钝化酶活性——热烫;减少氧气——盐溶液浸泡、亚硫酸盐处理等;控制pH;
控制;水分活度
第三章食品的干藏
1.水分活度的概念,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活动的影响,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性的关系。
水分活度:
食品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
水分活度对微生物影响:
低于0.94,大多数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低于0.85,大多数酵母不能生长繁殖;低于0.74,大多数霉菌生长受到抑制;低于0.62,几乎没有能够生长发育的微生物。
(需要水活度:
细菌>酵母>霉菌)
水分活度对酶活力影响:
呈倒S型。
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增大而迅速提高
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性关系:
(1)水分活度越接近1.0,说明该食品的易蒸发水分越多
(2)食品表面蒸汽压>空气蒸汽压,食品表面水分向空气转移——干燥
(3)食品表面蒸汽压<空气蒸汽压,空气中水分向食品表面转移——吸湿
2.食品干制过程的湿热传递过程:
什么是导湿性和导湿温性?
影响湿热传递的因素有哪些?
湿热传递过程:
(1)给湿过程——水分从食品表面向外界政法转移
(2)导湿过程——内部书向表面扩散和向外界转移
导湿性(导湿现象):
食品内部水分在干燥过程中向表面转移、扩散现象
导湿温性:
温度梯度促使物料内部的水分逆温度梯度的方向转移
影响湿热传递因素:
干燥介质的温度;空气流速;干燥介质的湿度;大气压力和真空度;食品种类、大小、表面积;原料装载量
3.食品干制过程的特性(食品干制过程的三个曲线,恒速干燥阶段、降速干燥阶段的特点),合理选用食品干制工艺的途径。
干制的特性:
(1)食品的干制过程一般用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干燥温度曲线组合而完整表达。
根据3条特性曲线,可将干燥过程分为3个阶段。
(2)预热阶段:
食品干制初期,品温迅速上升,水分开始下降,干燥速率由0增至最大值
(3)恒率阶段:
食品水分含量在此阶段呈直线下降,外界供给的热量基本用于水分的蒸发,食品的温度维持不变
(4)减率阶段:
当食品含水量下降到某一数值(第1临界水分),食品的干燥进入减速干燥阶段。
在干燥末期,食品水分含量按渐进线向平衡水分靠拢
(5)当食品水分达到平衡水分时,食品含水量保持恒定,干燥速率为0,即干燥终止。
此时食品温度与热空气温度相等
干制过程工艺条件控制:
(1)使食品表面水分蒸发速度与内部水分扩散速度相等,尽量避免在食品内部建立起和湿度梯度方向相反的温度梯度
(2)恒率干燥阶段:
在保证食品表面的蒸发速率不超过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的原则下,适当提高空气温度,以加快干燥过程
(3)降率干燥阶段:
应设法降低表面蒸发速率,使它能和逐步降低的内部水分扩散速率一致,以免食品表面过渡受热,导致不良后果
(4)干燥后期:
根据干制品的预期含水量调整空气湿度,以达到与当时介质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相适应的平衡水分
4.人工干制方法中有哪几大类干燥方法,各有何特点?
(1)自然换气式人工加热干制(烘房、烘炉等)简便、不需机械设备,干制品质量不稳定
(2)柜式干制设备;间歇式,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3)隧道式干制设备
可连续或半连续操作;容积较大,适于处理量大,干燥时间长的物料干燥;干燥介质多采用热空气
①逆流式(物料与气流方向相反,湿端即冷端,干端即热端)
物料在湿端遇到的是低温高湿空气,蒸发速率较慢,不宜出现表面硬化或收缩现象,而中心又能保持湿润状态,因此物料能全面均匀收缩,不易发生干裂;
湿物料载量不宜过多,否则有腐败或增湿可能;
在干端停留时间过长易焦化
②顺流式
在湿端,物料与干热空气相遇,水分蒸发快,湿球温度下降比较大,进一步加速水分蒸发而不至于焦化;
在干端,物料与低温高湿空气相遇,水分蒸发缓慢,干制品平衡水分相应增加,干制品水分难以降到10%以下;
初期干燥速率较大,易产生表面结壳现象;
吸湿性较强的食品不宜选用顺流干燥方式
③混流式
干燥均匀,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较好,各干燥段热空气温度和流速可分别调节
(5)输送带式干燥设备
物料有翻动;物流方向有顺流和逆流;操作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能力大、占地少
5.空气对流干燥方法中有那些设备?
每类设备的适用性?
简述顺流和逆流干燥设备的区别和特点。
(1)旋转闪蒸干燥设备
适用于膏粘状、滤饼状和触变性、热敏性粉粒状物料干燥
(2)流化床干燥
物料在热气流中上下翻动,彼此碰撞和充分混合,表面更新机会增多,有效地强化了气固两相间的传热传质;
干燥时气速低,阻力小,气固容易分离,干燥速率高
(3)喷雾干燥
蒸发面积大,干燥迅速;干燥过程液滴温度较低,适合热敏性物料的干燥;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可连续化生产
①逆流式(物料与气流方向相反,湿端即冷端,干端即热端)
物料在湿端遇到的是低温高湿空气,蒸发速率较慢,不宜出现表面硬化或收缩现象,而中心又能保持湿润状态,因此物料能全面均匀收缩,不易发生干裂;
湿物料载量不宜过多,否则有腐败或增湿可能;
在干端停留时间过长易焦化
②顺流式
在湿端,物料与干热空气相遇,水分蒸发快,湿球温度下降比较大,进一步加速水分蒸发而不至于焦化;
在干端,物料与低温高湿空气相遇,水分蒸发缓慢,干制品平衡水分相应增加,干制品水分难以降到10%以下;
初期干燥速率较大,易产生表面结壳现象;
吸湿性较强的食品不宜选用顺流干燥方式
6.干制过程食品的褐变(酶褐变、非酶褐变)与防止
(1)干制过程时间教长,物品容易发生酶促褐变
(2)干制品储藏过程中发生的褐变通常为非酶褐变
(3)酶或非酶褐变反应是干制品发生褐变的主要原因,果蔬食品干制前一般都要进行酶钝化处理,以减轻变色程度
7.食品的复水性、复原性、复水比、干燥比
复水性:
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收回水分的程度,常以复重系数作为衡量指标
(干制品的复水不是干制的简单反复,因干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的是非可逆变化。
这些变化使组织失去再吸水的能力,或与水结合能力下降,从而降低干制品的吸水能力,达不到与新鲜原料相同的持水性)
复原性:
干制品重新吸水后各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复水比:
干燥比:
第四章食品的冷冻保藏
1食品低温保藏的原理:
低温对微生物活动、酶活性的影响
低温对微生物活动影响:
(1)低温能有效抑制霉菌、酵母和细菌的生长发育及繁殖
(2)冷冻并不能完全杀死微生物
(3)冷冻既能保存事物,也能保护一些微生物
(4)残存的微生物冷冻温度下活动受到抑制,但解冻时在室温下会恢复活动,使食品迅速败坏
(5)冻结前的降温越迅速,对微生物的损害作用越大
(6)冻结点以下的缓慢冻结可导致微生物的大量死亡;快速冻结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较差
(7)稍低于生长温度或冻结温度时对微生物威胁最大
(8)交替冻结和解冻可加速微生物死亡
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1)酶活性随温度下降而降低,一般冷藏和冬藏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
(2)低温下酶的催化作用实际未停止,只是进行得非常慢
(3)防止微生物繁殖的临界温度(-12℃)还不足以有效地一直酶的活性及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4)要达到抑制酶的活性及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目的,温度要低于-18℃
(5)解冻时,酶活性会骤然增强,从而导致产品品质发生变化
2.动物性食品与植物性食品在低温保藏方面有何特点?
3.食品的冷却与冷藏的工艺要求。
冷藏工艺:
主要工艺参数——温度、湿度、空气流速
(1)贮藏温度:
是冷藏工艺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冷库温度和食品温度,要根据贮藏对象、贮藏期、包装形式等确定适宜的冷藏条件
(2)空气相对湿度和流速
冷却工艺:
将食品的品温降低到高于食品冻结温度的预定温度,目的是为了及时抑制食品内的生物化学变化和微生物的繁殖活动。
是食品冷藏和冻藏前的必经阶段
(1)空气冷却法:
利用低温空气流过食品表面,促使食品温度降低的一种冷却法,降温速度与空气温度、流速、相对湿度有关。
工艺条件的选择与食品种类、形状、有无包装等有关
空气温度低,降温快,若低于0℃则易出现过冷现象;空气相对湿度低,干耗大;速度较慢,会政法部分水分产生干耗
(2)水冷却法:
利用低温水与食品接触,使食品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
冷却水温度越低、循环速度越快,食品冷却速度越快。
冷却速度快,无干耗,可连续操作;冷却水循环使用时容易污染食品,可溶性物质有损失
(3)碎冰冷却:
冰块与食品直接接触,利用冰熔化吸收相变热,使食品降温。
冰块越小,冰与食品的比例越大,食品的冷却速度越快
降温快,无干耗,但有可溶性物质损失;常用于蔬菜和鱼类的冷却
(4)真空冷却法:
水分在低压下蒸发成水蒸气吸收相变热,使食品温度降低
冷却速度快,冷却均匀,有干耗;主要用于蔬菜类预冷
4.食品冷藏与冻藏的区别、优缺点、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1)冷藏食品是将食品的温度降到接近冻结点,并在次温度下保藏的食品,冷藏食品不需要冻结
冻藏食品(冷冻食品就)是将食品冻结后在低于冻结点的温度保藏的食品。
(2)冻藏优点:
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的新鲜度、营养和原有风味
①与干藏比,具有较好的复原性
②与罐藏比,由于不需高温处理,能较好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
③与化学保藏比,没有任何残留添加剂
④与发酵腌制食品比,叫多保留食品的固有成分
冻藏缺点:
易使细胞组织产生机械损伤
(3)区别:
①生理作用:
果蔬冷藏食品,降低呼吸作用,保持最低生命力;冻藏食品,无呼吸作用和生命力
②蒸发作用:
冷藏使部分水蒸发;冻藏使部分水升华
5.如何理解冻结食品的意义和范围?
6.冻结过程可分哪几个阶段?
如何理解快速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区是保证冻品质量的最重要的温度区间)?
水分冻结率?
缩短冻结时间的有哪些途径?
冻结过程(降温与结冰):
温度下降→冻结点→排除潜热→液体变为固体(结冰)→温度进一步下降→排除显热→结冰量增大
最大冰晶生成带(-1℃降至-5℃,近80%水分可冻结成冰)——能否快速通过此温度区域,是关系冷冻品质量的关键
(1)冻结速度与冰晶形成状态及分布的关系
①快速冻结:
食品温度下降迅速,细胞内外的水分几乎同时达到冻结点;
冰层向内伸展的速度比水分移动速度快;
通过0到-5℃问区的时间越短,冰晶形成形状愈细小,呈针状结晶,数量无数;冰晶分布愈接近新鲜物料中原来水分的分布状态
②缓慢冻结:
冻结发生在溶液浓度较低的细胞外间隙之间;
冻结速度越慢,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冰晶转移时间越长,形成的冰晶体愈大;
冰晶体分布不均匀
(2)速冻及缓冻对品质影响
①快速冻结:
水分在细胞内原位冻结,可形成数量多\体积细小的冰晶体,冰晶体分布均匀,对细胞的破坏性较小,对原生质损害也极微,质地保存较完整,细胞膜有时未损伤;
解冻时具有较高的可逆性,可以防止流汁和组织软化
②缓慢冻结:
冰晶体主要在细胞间隙中形成,胞内水分不断外流,原生质体中无机盐浓度不断上升,使蛋白质变性或不可逆的凝固,造成细胞死亡,组织解体,质地软化;
果蔬的组织结构脆弱,细胞壁较薄,含水量高,当冻结进行缓慢时,就会造成严重组织结构的改变
水分冻结率:
缩短冻结时间途径:
见效食品厚度;降低冷冻介质温度,或降低食品初温;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可增大冷却介质流速、改变冻结方式);增大食品与介质的接触面积
7.冻结速度与结晶分布的关系?
速冻/慢冻对品质的影响/危害?
(1)冻结速度与冰晶形成状态及分布的关系
①快速冻结:
食品温度下降迅速,细胞内外的水分几乎同时达到冻结点;
冰层向内伸展的速度比水分移动速度快;
通过0到-5℃问区的时间越短,冰晶形成形状愈细小,呈针状结晶,数量无数;冰晶分布愈接近新鲜物料中原来水分的分布状态
②缓慢冻结:
冻结发生在溶液浓度较低的细胞外间隙之间;
冻结速度越慢,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冰晶转移时间越长,形成的冰晶体愈大;
冰晶体分布不均匀
(2)速冻及缓冻对品质影响
①快速冻结:
水分在细胞内原位冻结,可形成数量多\体积细小的冰晶体,冰晶体分布均匀,对细胞的破坏性较小,对原生质损害也极微,质地保存较完整,细胞膜有时未损伤;
解冻时具有较高的可逆性,可以防止流汁和组织软化
②缓慢冻结:
冰晶体主要在细胞间隙中形成,胞内水分不断外流,原生质体中无机盐浓度不断上升,使蛋白质变性或不可逆的凝固,造成细胞死亡,组织解体,质地软化;
果蔬的组织结构脆弱,细胞壁较薄,含水量高,当冻结进行缓慢时,就会造成严重组织结构的改变
8.为什么蔬菜冻结前要热烫?
如何掌握热烫的时间?
(1)酶活性岁温度下降而降低,但一般的冷藏和冻藏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
(2)酶或非酶褐变反应是冷藏或冻藏发生褐变的主要原因,果蔬食品冷藏或冻藏前一般都要进行酶钝化处理,以减轻变色程度
9.单体速冻(IQF)设备有何特点?
适合哪些物料的冻结?
特点:
生产效率高,冻结效果好,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悬浮状态下冻结,彼此不会粘连;冷风强度大,能耗高;设备造价较高
适合小颗粒状食品的冻结
10.影响速冻品质量的因素有哪些(PPP&TTT)?
如何提高和保证冻结食品的质量?
早期质量影响因素PPP:
Product产品原料因素,processing加工过程因素,package冻结后因素
最终质量影响因素TTT:
速冻产品在各个环节的时间、温度对品质的容许限度有决定性影响Time时间,temperature温度,tolerance容许限度
提高和保证食品质量:
冷冻食品的早期质量相同,其耐藏性越好;
冻藏温度越低品质越稳定;
冻藏时间越段,最终质量越好
第五章食品罐藏
1.食品罐藏的基本原理和商业无菌的概念。
罐藏:
将原料经处理后密封在容器中,通过杀菌将绝大部分微生物杀灭,在保持密封状态下,能够在室温下长期保存的食品保藏方法
商业无菌:
产品中所有致病菌都已被杀灭,耐热性非致病菌的存活概率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在密封完好的条件下在正常的销售期内不可能生长繁殖
2.罐藏食品依pH值可以分为几类?
其杀菌工艺条件有何不同?
为什么?
依PH可分为4类:
低酸性:
PH>5.0,水产类、肉类、蔬菜类,高温杀菌105-121℃
中酸性:
PH4.6-5.0,蔬菜与肉类混合制品,高温杀菌105-121℃
酸性:
PH3.7-4.6,大部分水果罐头,沸水或100℃以下介质中杀菌
高酸性:
PH<3.7,菠萝汁、橘子汁,沸水或100℃以下介质中杀菌
3.哪些因素会影响罐头的真空度?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
排气时间与温度;密封室真空度;封口温度;罐头顶隙;食品种类与新鲜度;外界气压与温度变化
密封室真空度越高,封口时食品温度越高,测量时温度越低,测得真空度越高
4.哪些因素会影响罐头的杀菌效果?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热处理温度;水分;脂肪;盐;糖;PH;蛋白质
微生物种类:
(耐热性)细菌>霉菌>酵母菌芽孢<营养细胞嗜热>厌氧>需氧
微生物初始数量越多,微生物耐热性越强,杀灭全部微生物所需时间越长、温度越高
热处理温度:
高温短时、低温长时、超高温瞬时(用于液体食品)
水分:
游离水含量越高,即食品水分活度越高,微生物受热后越容易死亡、耐热性越低
脂肪:
脂肪能增强微生物耐热性。
脂肪与微生物细胞蛋白质胶体接触,形成的凝结薄膜妨碍了水分渗入,使蛋白质凝固困难;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阻碍了热的传入
盐类:
低浓度(<4%),可使微生物细胞适量脱水而蛋白质难以凝固,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
高浓度(>4%),使微生物大量脱水,蛋白质变性,导致微生物死亡;微生物耐热性随浓度增长而明显降低
糖:
糖吸收了微生物细胞中水分,导致细胞内原生质脱水。
影响蛋白质凝固速度,增大了微生物耐热性;躺浓度越高,越能增强微生物耐热性
PH:
微生物在中性时耐热性最强,偏离中性程度越大,微生物耐热性越低;
PH相同,酸不同,耐热性不同:
乳酸>苹果酸>柠檬酸、醋酸
蛋白质:
含量在5%左右,保护作用;在15%以上对耐热性无影响
5.以什么标准选择罐头杀菌的对象菌,主要对象菌有哪些?
D值、Z值、F值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目前所采用的杀菌理论和计算标准都是以某类细菌的致死为依据
低酸性食品杀菌主要对象菌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易被平酸境内腐败的罐头,主要对象菌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D值:
在一定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每杀死90%原有活菌数所需时间(分钟)
Z值:
热力致死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摄氏度)
F值:
在恒定加热标准温度下(121℃或100℃),杀死一定数量细菌营养体或芽孢所需时间(分钟)
三者关系:
6.罐头食品常见的传热方式有哪些?
哪些因素会影响传热效果?
传热方式:
传导、对流、辐射
影响因素:
罐内食品物理性质、初温、罐藏容器、杀菌锅
7.如何计算罐头的合理杀菌时间?
确定杀菌F值一般步骤:
①确定常引起该罐头食品编制的细菌是哪一种
②该细菌耐热性(Z值、D值)③根据
计算出安全F值
④测定该罐头在实际杀菌过程中罐头中心温度变化,根据中心温度,按式
计算出实际杀菌F值,并与安全F值比较。
若大于安全F值则认为合理
8.什么是安全F值,它与实际杀菌时间有何关系?
安全F值:
实际F值:
若实际F值大于安全F值则认为该工艺合理
9.什么是罐头的排气,其目的是什么?
有哪些排气方法?
罐头排气:
通过排气,使罐头在密封、杀菌冷却后获得一定的真空度,并有助于保证和提高罐头质量
作用与效果:
①防止或减轻罐头在高温杀菌时容器发生变形和损坏
②防止需氧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
③使罐内形成适当的真空度,有利于食品色、香、味的保存,减少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的破坏
④防止或减轻罐头在贮藏过程中罐内壁的腐蚀
热力排气方法:
热灌装法、加热排气法、喷蒸汽排气法、真空排气法
10.罐头胀罐(胖听)的常见类型及其原因有哪些?
①物理性胀罐
装罐量过多、顶隙过小、排气不足、杀菌后冷却过快等造成。
一般在杀菌冷却后即可发现
②化学性胀罐
酸性食品与罐内壁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罐内壁被腐蚀,并产生氢气而造成。
一般发生在贮藏了一定时期的罐头
③细菌性胀罐
由可产气细菌引起,在罐头贮藏期间出现A、杀菌不足;B、罐头密封不完全
11.罐头(食品)标签,食品的保存期与保质期
保质期(最佳食用期):
在规定保藏条件下,能够保持食品优良质量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食品完全适于销售,并符合标签上或产品标准中所规定的质量指标。
若超过保质期,在一定时间内仍具有使用价值,只是质量有所降低;但超过保质期时间过长,食品可能严重变质而丧失商品价值。
保存期(推荐最终食用期):
在规定保藏条件下,是年可以使用的最终日期。
超过此期限,食品质量可能发生劣变,因而被视为过期食品,不允许在市场上继续销售。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思考题
1.试述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性。
答:
(1)微生物:
细菌:
细菌引起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细菌会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臭味或异味,甚至伴随有毒物质的产生;
酵母菌:
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一般不生长;在pH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生长发育良好;
霉菌:
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能够生长发育;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生长霉菌,出现长霉现象;
(2)害虫和啮齿动物:
害虫:
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啮齿动物:
对食品危害最大的啮齿动物是老鼠。
2.试述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因素及其特性。
答:
酶的作用:
(1)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主要表现在色、香、味、质地的变劣;
(2)非酶褐变
(3)氧化作用
3.温度和水分对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何影响。
答:
温度:
影响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程度
水分:
水分不仅影响食品的营养成份,风味物质和外观形态的变化,而且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
4.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食品保藏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针对微生物变质提出来的,其保藏方法也主要是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活动。
5.如何根据食品的腐败变质的症状判断食品败坏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
6.栅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食品生产和保藏过程中如何应用栅栏技术?
答:
基本原理:
各栅栏因子单独或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栅栏效应”,使微生物不能逾越,从而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
应用:
⑴食品加工与保藏中的微生物控制;⑵食品加工与保藏中的工艺改造、新产品开发;⑶与HACCP有某些相同的作用。
7.食品标签的内容及其基本要求有那些?
答:
内容:
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志和储藏指南;质量等级:
按标准中的规定标注;产品标准号;特殊标记内容;条形码;各种标志
基本要求:
(1)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
(2)食品标签的一切内容,不得在流通环节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必须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往年 工艺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