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全.docx
- 文档编号:2891451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5.07KB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全.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
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
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
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
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
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
,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
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
孔子云:
“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
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
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
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
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
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
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
语。
例:
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
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
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
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
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
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
”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
,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
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
2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沈括《活板》)
项王曰:
“壮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