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891279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130.65KB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讲解.docx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讲解.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讲解
校本研修资料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
一、我国当今九大“教学范式”解读(+衡水中学)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
“课改”代名词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
《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
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
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
改,才有出路。
山东杜郎口中学简介
教学理念
98年之前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一言堂、霸语权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的雷同着,学生成了局外人,听天书,等下课,等放假,有的学生耐不住,便找到一百个理由弃学了,真正辍学的原因不在于家庭贫困,不在于主管部门、行政部门、家长不重视教育,而是学生不入门,跟不上班,学困而导致厌学使其然矣。
其根源就是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究、感知、情绪,视学生为容器,严重地被物化,而不是被人化。
简单地说,学生学知识遭遇障碍,千山万水,欲达无望更别说造就人格,个性发展了。
鉴于此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学习有关先进教学理论,缜密推敲,决定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杜郎口中学教学理念。
1、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2、教学宗旨:
快乐学习,幸福成长;3、课堂主题:
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4、教学意图:
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5、培养目标:
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6、教学要求: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7、教育目的:
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8、学生、教师、课堂的转轨。
教学目标
学生:
⑴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⑵由对考试的准备变为对人生的理解;⑶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⑷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⑸由自私变为公益。
教师:
⑴由主演变为导演;⑵由经验变为科研;⑶由现成变为生成;⑷由师长变为朋友;⑸由老师变为学生。
课堂:
⑴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⑵一言堂变为百家鸣;⑶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⑷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⑸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⑹精英式变为大众化;⑺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⑻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⑼接受式变为探究式;⑽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创新教学环境
世界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校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做了一些改变。
撤掉讲台
从2003年开始,为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撤掉讲台搬掉讲桌。
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小组对桌
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强强、强弱、弱弱,师生之间,组别之间开展相互质疑,相互探究、相互融会、相互阅纳、相互补充、相互碰撞,达到百家争鸣,感染促进,双赢多赢。
教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
优生通过与对手切磋、‘过招’增添新鲜血液,通过对弱生的帮扶,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方法技巧进一步巩固,拓展。
弱生通过优等生的帮助,迷茫变的清晰,疑虑变成具体真实,尤其是通过诸多层次的立体式接触,实现了优秀生的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的自信,真可谓皆大欢喜合作共赢。
多块黑板
杜郎口中学各班教室的黑板多:
前黑板,后黑板,北黑板,走廊黑板。
有参观者说,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黑板是学生用笔来表达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及巩固的阵地,是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
用山东省教科所原所长王积众的话说:
不能把教室内外的‘四面黑板’等同于学生的练习簿,它有三个作用,即第一通过黑板上的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批改,做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知识的及时强化和巩固;第二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到黑板上,起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作用,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彼此的知识面;第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写字的机会。
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提高了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有效地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计算机时代学生不会写汉字的问题。
把时空还给学生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曾经制定课堂“10+35”“0+45”时间规定,在改革初期,由于教师传统惯性作怪,课堂上出现“教师一开口就闭不上嘴”,千百年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不让讲就暗着讲,不让站到讲台上讲就在学生中间讲,甚至有的教师还派出哨兵来对付领导查课。
于是校委就出台了“0+45”,即课堂上凡知识性的不准教师讲,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学生中的首席。
到了2002年老师们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进入到了改革的角色,我们又提出了“10+35”,一节课中教师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学生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大于35分钟。
时间是检验学生是否是课堂主体的试金石。
把空间给学生,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到黑板上写、画、作、练;可以下桌到另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请教,几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去排练课本剧。
有的同学在黑板上讲题,全班的同学可以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半圆形、圆弧型、方阵型皆可,同学们有创作,有发明,可以到教室的中心‘小广场’的聚焦处演讲,发表意见。
黑板上的书写满了,同学们可以借用水泥地面权当黑板,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没有清规戒律更看不到教师的一统天下,有的只是学生们心灵相约、感情奔放,普通的学生要我学,优秀学生的我要学,杰出学生的要学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郎口的孩子们人人是优秀者,个个是杰出者。
形式多样,自主发展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发现,有利于学生的生成,我们都要给予支持。
我们几年来坚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教学原则,课堂上自主发言,声音洪亮,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你追我赶,讨论热烈,辩论激烈,笑逐颜开,热闹非凡。
讲、析、问、辩、演、唱、画、作,课本剧编排,擂台赛,小对子,情感激励,自我发现。
你方唱罢我登场,感动,生动,活波,精彩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动态的课堂、成果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快乐的课堂、精品的课堂、深化的课堂。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预习、展示、反馈成为特色课型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几年来,我们坚持:
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
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
基本操作步骤是: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我们遵循这么一个展示原则: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遇到困难比较大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的展示对象。
有了预习课的充分准备,我们的展示课完全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变成了学生的才能的展示舞台。
在展示课上,教师分配完任务后,学生讲解,学生点评,学生反馈,展示是对预习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示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在每节反馈课上,注重体现:
重点学生(弱势群体)和重点问题;让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检测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形成过程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经过了一个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之路。
第一阶段
(绝境中的挣扎:
让学生“动”起来)
1997年4月-2000年7月——改革酝酿阶段
1997年4月,崔其升被调到困难重重的杜口中学,敢于创新的他,首先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子。
1999-2000年,以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突破口,每个班级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时间模式为“0+45”(教师不讲,学生自学,开始一个星期,带有强制性)害怕失败的教师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0+35”(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全程、积极参与),经过部分骨干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心存疑虑的教师们慢慢开始逐渐接受。
第二阶段
(整体推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
2000年8月-2003年7月——改革攻关阶段
2000年8月-2003年7月,定期举办教师论坛,名师带动工程起步,拜师学艺,课堂大比武,促进教师全员提高。
邀请教学研究人员来学校作辅导报告、评课指导,提高全体教师的能力,开拓视野。
改革带来变化,变化带来一片欢笑声:
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激烈辩论;争问抢答,解决疑难;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眼开,欢乐课堂。
课堂学生活动面达80%。
2003年7月,县教育局对全县21处初中综合考评,杜郎口中学跃升至第二名。
第三阶段
(日臻成熟:
“336模式”的诞生)
2003年7月至今——模式初步成型阶段
2003年10月,县局召开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和教育科研会议,分别邀请市局有关专家王秋云、冯明才、张兴利到会作学术报告。
会上,县教育局作出“远学洋思,近学杜口”的决定。
2003年底,市教育局孟昭星局长开始关注杜口中学,对《杜口中学“10+35”课堂教学模式》作出指示:
邀请专家进行广泛论证,逐步规范并在全市推广。
2004年11月,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在我县举行。
杜口中学24个教学班的课堂同时向400多与会者开放展示,引起轰动。
会后,王秋云主任和聊城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到学校考察调研,他们的评价是“当今教改,唯我杜郎。
”
2004年12月20日,省教科所亓殿强副所长、许爱红主任、刘延梅主任等专家到杜口中学听课、座谈、调研,用“革命性的”、“震动”、“振奋”、“震撼”等词语肯定杜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2005年3月18-19日,省教科所陈培瑞书记、刘吉林主任、许爱红主任、刘延梅主任到杜口中学调研,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侯军、任晓旺等,市局孟局、史局等接待省专家一行。
2005年4月21日,由许爱红、刘延梅、刘吉林撰写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定稿会在杜口中学召开。
市教育局督学李正和县委副书记王维华等领导出席。
《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以18000余字的巨幅发表该文。
2005年9月27日,国家督学马钊、省教科所所长王积众率领由省教科所、省教研室、省教育学会、《山东教育》杂志编辑部有关专家组成工作组到杜郎口中学现场办公,听课、座谈、调研,进一步肯定杜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和市、县领导敲定了11月11-12日在杜口中学召开全省教育科研会议的相关问题。
副市长董金刚、市教育局孟昭星局长、史兆海副局长以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
此后,董市长、市局和县政府领导多次到杜口中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有关的问题。
2005年10月25日省教育厅陈光华副厅长、基础教育处杜处长和董市长、孟局长、史局长到杜口中学考察,对杜口中学的改革给予高度评价。
2005年11月12日,全省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
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学校连续多年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特别是升入高中以后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茌平一中前百名的学生中,这个学校输送的学生占很大比例。
“三三六”自主学习新模式谱写出杜郎口中学的新篇章。
基本理念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
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观。
基本内容
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学原则
1.民主性: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知识的统领者,也不存有话语霸权,课堂专制,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
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学会对话、商量、征求甚至请教、道歉。
高举尊重大旗,实施感动教育,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良好环境。
2.问题性:
问题造就磁力,问题是具有吸引性、竞争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性,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增长智慧,培养能力,造就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兴趣、动力。
3.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的内驱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
树立异曲同工、独具匠心、天斧神工、巧夺天工、举一反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风气。
4.拓展性:
以教材为例子,要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合,以本节知识为核心作好辐射与延伸,引发学生浮想联翩,上接下连,左顾右盼,构建网络,形成综合连体,千丝万缕,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5.尝试性:
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
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
6.实践性:
学习切实注意联系实际,运用活生生的事例,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听到、看到的事件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剖析、归纳、总结、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做过的学得好。
7.技巧性。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特点、规律,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知识内在的技巧,分清层次,记住要点,开展好相应总结,纲举目张,上课不是死记知识,而是找方法,寻规律、抓特征。
8.全员性。
不搞精英教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尤其对薄弱生要倍加关爱,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培养其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不同任务,逐渐缩小优弱差距,力争让最后一名也能成才。
9.主体性。
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
10.合作性。
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
实践特点
1、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语言习惯等,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
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能够确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3、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师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课堂表现。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改革立足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两大模式
“三三六”或“10+35”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三特点: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所谓立体式就是:
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所谓大容量就是:
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
所谓快节奏就是:
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
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学生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达到三维目标。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
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充分引导学生,营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课堂流程
预习课
预习课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预习模块,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起点。
在杜郎口学校有这样一条规定:
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同样,没有预习好的课也不能上,预习要至少占到课堂的百分之七十。
在预习课中,教师首先分发预习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
预习重难点、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在课堂中的一般操作如下:
第一,给学生五至七分钟的阅读文本知识的时间,在阅读文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自己独立阅读,小对子比赛读,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读,也可以到黑板上把重点知识标注下来,还可以到教室外面去,几个同学在一块交流、板书,还可以到其他小组去,甚至有的同学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图书室的图书查阅资料等等。
第二,小组长带领组员进一步细化预习提纲上的知识点,并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
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言,向同学、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大约五分钟的时间。
第三:
结合预习提纲,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为下面的预习展示做准备,大约三分钟的时间。
第四:
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组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分析、拓展,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
第五:
学生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预习反馈,反馈一般以题目的方式进行,可分为基础闯关和能力升级两部分。
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板式,也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抽查,教师抽查等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一般用五至七分钟时间。
第六:
课堂小节。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师生共同互动。
最后,教师综合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预设。
展示课
展示课就是展示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
一般是遵循展示课上的六环节来完成的,先说一下展示内容的选取,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展示的是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体现在预习提纲上的多数是能力升级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展示的问题不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二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
展示过程如下:
(一)预习交流(1~2分钟)。
目的是巩固解决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为学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一般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确立目标(1分钟):
基本知识巩固之后,教师据此说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展示课上的目标与预习课上的目标不完全不同,展示课上的目标除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更侧重的是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以让学生形成技能和技巧。
(三)分组合作(6-8分钟):
教师将本节课需要展示的问题分给六个组,然后每个组长负责再将任务分给组员,组员分工合作,一般分配原则是:
中下游学生讲解、分析、优生点评、拓展,学会把题目、分析、重难点(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等),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
①各组任务尽可能的均衡,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如果此题目有不同的做法,或能够根据此题目进行拓展或延伸,或能够进行变式训练,一般是两组一题,如果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规律和方法较少则一组分一个题目。
②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有时间限制,学生就会有紧张感,行动起来会迅速一些,在课堂中经常采取评比、报道的方式,根据各组同学完成任务的快和慢,版面设计的美观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排序,并加相应的十分、八分、六分、四分、二分、零分等。
(四)展示提升(20分钟):
通过分组合作对问题的再交流,学生对本组的问题进一步的理清思路,加深了理解。
展示的过程是,一般是从一组开始,到六组顺次展示,也可以从六组开始,对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出此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此题进行知识拓展、变式训练等,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解答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增强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主动及精彩性,教师们通常采取各种评比方式,比如小组内全员参与的加五分;有开场白、过渡语的根据精彩性加五至十分;能主动参与其他组的分析、点评的加十至二十分,能利用不同形式如顺口溜、小品、歌曲等加二十至三十分等等。
最后,根据各小组的得分进行排序,教师及时进行点评、表扬或鼓励。
(五)穿插巩固(3分钟):
学生展示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组没有展示的题目进行疑难交流,重点是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帮扶或检测。
(六)达标测评(5分钟):
可以是学生谈收获,大致内容为“通过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向其他同学请教”等,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进行单独抽测并及时反馈课堂效果。
反馈课
新授课的反馈,一般当作下一节预习前的一个环节,教师抽取上一节课展示不理想或重、难点题目,反馈偏科生及待转化生的掌握情况,也可选取与其相类似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 模式 解读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