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891245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53.14KB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元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医学家--窦默
窦默(1196-1280),字子声,又名汉卿,肥乡县城西村人。
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窦默在青少年时,正是宋、元、金三朝混战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窦默家破人亡,被迫过上流亡生活。
1244年(即蒙古太宗皇后3年,宋淳佑4年),蒙古王忽必烈(后为元世祖皇帝)潜邸求贤,召肥乡名士窦默为顾问。
他们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并命皇太子真学拜窦默为师,从此窦默步入仕途。
忽必烈稳定后,窦默辞官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后又被忽必烈召回)。
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设馆以经术教授乡里百姓子弟。
在他的关心与倡导下,肥乡一带办学教书之风盛行,因此,他的故里被称为“兴教乡”,后演变为“行教乡”,也称“行村”。
窦默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犯言直谏。
他建议忽必烈广开言路、求举贤才,并将富有才德的姚枢、许衡、史天泽推荐给忽必烈。
忽必烈采纳了窦默的建议,召三人进京委以重任。
这三人深得忽必烈器重,后来都成为军政要臣,为元朝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窦默非常厌恶那些卖利献功、费尽心机专门揣摩皇帝好恶、摇唇鼓舌之辈,常常告诫皇帝要加以警惕。
因此,得罪了一些机谋权诡的小人,他们对窦默恨之入骨,经常怀杀害之心。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280年)窦默回家省亲,那些怀恨他的人欲伺机谋害。
他们了解到,窦默回乡的路径是经肥乡县城西而转道城东故里,于是,就安排杀手埋伏在城西欲将其杀害。
后来阴谋败露,他们又欺满皇帝,假诏肥乡县地方官将窦默故里城东的行村改名为城西村。
此时,窦默不知村名已改,为避迫害,他改变原来回乡路线,绕过城西取道城东直奔行村老家。
离村将近时,随从报告说,前面不是行村而是城西村,窦默闻言,仰天长叹说:
“天灭我也!
”一时血气攻心而亡。
忽必烈闻讯后下诏厚葬于肥乡城西村窦氏祖墓。
从此,行村更名为城西村沿用至今。
窦默墓原占地32亩,建有祠堂、配房、碑楼,墓室和神道,碑前有石相牲两列。
咸丰11年毁于战乱,同治元年重修窦公祠堂,民国初,祠堂废。
现在墓地封土已平,部分翁仲就地掩埋,仅存神道碑一通,由元代翰林大学士、太常少卿王盘撰文。
1982年窦默墓碑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
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
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
(师板书:
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
“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
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
“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天门、楚江、孤帆、日。
)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
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
诗中哪一句写了?
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
理解“至此回”。
指名读读!
(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
(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
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仅仅是绿吗?
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
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画一画?
(生板画孤帆、红日。
)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
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
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
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
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
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
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
(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
(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
(出示课件:
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
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
(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
(板书:
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
(加动作背《天门山》。
)
5.总结:
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
”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
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
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
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
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整首古诗)齐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问:
你们知道古诗是描写什么地方的吗?
(西湖)
3、学生介绍杭州西湖。
4、观看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而“苏堤春晓”、“曲苑风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多彩的画!
下面,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诗句。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透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教师小结:
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4、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三、品读诗句。
1、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在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
(潋滟)潋滟是甚么意思?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
(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
(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这样的画面很美!
我们试着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看,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4)学生试读。
2、是啊!
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
(评价:
你的心情是愉快的!
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
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
)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
(好!
美!
妙!
奇!
……)诗人怎么表达?
(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
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
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
请大家选择一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
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
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
(齐)
3、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朦朦胧胧)
(2)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
(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吗?
(4)学生练读,互评。
(5)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
(6)师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
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
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
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
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
山色空蒙雨亦奇
4、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
难怪苏轼会赞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
(西子)西子是谁?
(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
(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5、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
(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
(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
(看图说一说)
(3)西施化浓妆美不美?
化淡妆呢?
不化妆呢?
为什么?
(大自然所赋予她天生的美)诗中那些字最能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
(总相宜)
(4)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
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
(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6)引读:
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3、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方好 亦奇
总相宜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中围绕一句话把句子的意思写得更具体,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完整、说清楚的方法。
[习惯养成目标]:
1.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回答问题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边读边思考,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1、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九年义务教材中的写景名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这篇课文先将西沙群岛的位置,在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他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
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
写海岛围绕“鸟的天下”来写,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的更更加美丽富饶,进一步激起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本课训练的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海水的美丽,养成积累语言的习。
难点上学会“怎样围绕一句话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经验不够丰富,对西沙群岛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是很多,对一些陌生的海洋生物缺乏感性认识。
但是,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并且求知欲极强。
利用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激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学习兴趣。
[课前谈话设计:
5分钟]
师:
孩子们好!
咱们这是第几回见面啦?
(第二回)都说一回生,二回熟。
这回咱们再见习面就是朋友了,对吗?
其实呀,咱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因为我们都是——海南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它就是——美丽的海南岛。
20XX年我们启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海南岛一定会更加美丽,我们一定会为自己是一个海南人感到骄傲的,对吗?
(对)
师:
说到旅游,老师特别喜欢旅游。
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喜欢)你们都喜欢到哪旅游呀?
(生说一说)猜猜老师喜欢到哪旅游?
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在黑板角落简笔画了海水)对呀,是海边。
老师在暑假时曾去过咱们海南三亚的蜈支洲岛,(在海水上画一个岛屿,并在旁边写了一个“岛”字)。
那里的妈祖庙特别的神秘。
在蜈支洲岛边上的一些无名的小岛,特别的神奇。
(一边说一边在刚才画的海水中添上了几座小岛屿),师介绍:
像这种大的叫岛,小的叫屿,大大小小的岛屿在一起呀,称作群岛。
”
[课件出示群岛图片]师:
孩子们,这就是群岛。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旅游吗?
师:
哎呀,真遗憾!
这么美的地方不去看看太可惜了。
待会,咱们就一块去这个地方玩玩,怎样?
(好)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1、观看“小电影”,(有关西沙群岛的介绍视频)
师:
孩子们,课前我们说好要去一个这样的地方旅游,你准备好了吗?
我们出发。
(学生观看影片)
2、师:
美吗?
这是哪呀?
(西沙群岛)这里确实就是——西沙群岛。
它在哪儿呢,打开咱们祖国的地图来找一找吧!
(课件出示)(这就是咱们海南,在海南岛东南部大约330公里的海域上,它是我们祖国的南大门它的位置十分重要。
)
3、西沙群岛离我们太远了,一般的人都去不了。
从海南岛到西沙群岛,坐船大约需要15个小时呢!
不过没关系,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岛。
那就是一起来学习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板书课题,提醒“饶”字没有一点,“饶”是翘舌音,齐读课题)
什么叫“富饶”呢?
——出示“饶”的义项,选择:
1、富足,多;2、免除处罚。
富饶,即物产丰富。
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富饶的地方呢?
相信学习了课文,你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5分钟)
1、学习生字,新词。
师:
孩子们,课前读过课文了吗?
课文读通顺了吗?
这么自信,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深蓝(lán) 全身披(pī)甲 懒(lǎn)洋洋 威(wēi)武(wǔ) 拣(jiǎn)不完 渔(yú)业工人
肥料(liào) 祖祖辈(bèi)辈 岛屿(yǔ) 产卵(luǎn) 栖(qī)息(xī) 海参(shen)
师:
全班齐读(一遍)(提醒海参是多音字。
)
师:
去掉拼音也能读准吗?
试试看。
(一行指名一个人,读得好的领着全班读)
师:
指导书写:
(据我的经验,“威武”这两个字经常会有人写错,不知道我们301班的小朋友会不会犯错误?
师指导书写:
威武。
其实也不难,总结一下要领,那就是——“威”不要少一撇,“武”不要多一撇。
)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
生字新词学得这么好,老师想咱们班的孩子读书一定也很了不得。
那就请你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读课文时遇到不会读和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办?
(要求:
边读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
师生交流方法:
(师总结:
可以借助课文上的拼音,也可以自己查查字典,可以问老师。
还可以自己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
欣赏了这篇课文,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美丽、富饶)
师:
其实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点出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印象,哪一句呢?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第六 单元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