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演讲稿.docx
- 文档编号:2890971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3.33KB
智慧教育演讲稿.docx
《智慧教育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教育演讲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教育演讲稿
智慧教育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二x班的学生,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xx》。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对于未来有着憧憬和幻想,但又常常在学习的困境中彷徨、迷茫,找不到冲破困惑的方法,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智慧的学习。
学习本不该是墨守成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因而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莱纳斯?
鲍林,是美国的一名化学家,在当时经典价键理论难以说明分子结构的时候,他对化学键本质提出独特见解,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电子运动,很好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从而改写了20世纪的化学历史,并且因做出的卓越贡献成为迄今仅有两度获取诺贝尔奖桂冠的人。
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因针对知识做出自己的理解,许多同学在学习政治的时候,常常觉得内容枯燥无味,知识点难以理解,找不到学习的要领。
在这个时候,不妨结合语文、历史所学来梳理知识结构,结合典故,灵活运用名人事迹阐释世界观原理,让学习活起来,拒绝让死记硬背成为学习的唯一方法。
每一种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智慧地从多角度理解知识,才能为成功之路多打开一道大门。
智慧的学习者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弱势所在,并为之苦心钻研,用各种方式弥补自己的弱势,把短板变成长板。
我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大师,年轻的时候因眼睛并不符合表演戏剧的标准而被师父拒之门外,他深知自己最大的弱势就是眼睛灰暗无光、木讷呆滞,所以回去愈加勤奋练功,每天盯游鱼、观飞鸟,最终练就了一双清澈如秋水、脉脉含情的眼睛。
眼睛是梅兰芳的弱势,所以他就对症下药,用勤奋弥补了天资欠缺,终成一代大师。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因此短板虽小,影响极大。
准确找到自己的短板,并加以改正,是智慧学习的一种体现。
在学习中,不难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游刃有余的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在多方面都可以有所成就,从不为某一方面慌张。
并不是他们生来如此,而是他们更懂得智慧的规划学习。
规划学习,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的习惯、能力、理解和记忆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差异,只有对自己的状态进行准确的定位后,才能制定出高效合理的学习规划。
并且,只有认识了自己后才能够设立符合自己情况的学习目标。
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动力,所以目标不应该或高或低,不然计划容易成为一张空纸,毫无存在意义。
学习目标还应明确,不应笼统,具体到每一次考试,每一科目,每一天,每一节课,这样有利于督促自己完成目标的实现。
最后,科学安排时间是重中之重,突出重点时段,确保问题学科或薄弱知识的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才能最大实现计划的作用。
智慧的学习者的成功在于合理规划,这是他们为什么总能先人一步的秘诀。
一个好的学习规划,让学习事半功倍,智慧的学习者深谙此道,希望同学们也可以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划。
那些平时成绩优异的同学,并不全是聪明的人,可他们却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智慧学习。
智慧并不等同于聪明,智慧是极大化开发自己大脑的使用,运用大脑思维,把一切可以运用的东西为你所用,让一切都成为学习道路上的动力,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突破极限,攀登学习高峰,于是终成学习道路上的集大成者。
做一个智慧的学习者吧,愿你用智慧成就人生,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已经不需要像小学时让老师逼着我们去学习,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念,因势利导的把自己的兴趣加入到自己求学的意志中去。
现在的我们有太多的自由时间,大多数同学不知道该怎么样有效的利用好这段时间,自己本身的惰性,还有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我们自身。
使我们白白的浪费这么多宝贵的时间。
在这里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学会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的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查找自己所要问题的答案,再在“当堂训练”中去证明和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就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发展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是,学习自觉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上去了,而那些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学习不主动的学生,也就成了后进生。
我们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力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
要是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忽视学生自身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
学习分几种,有主动学习的,有被动学习的。
象自主型学习的孩子他在学习时都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主动探索的孩子他的成绩就提高的快,如果被动学习,孩子也能提高成绩,但是成绩幅度很小,特别是在被逼迫下学习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就非常差了。
而在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参与到自主学习之中。
这就要就教师学会去如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了。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实自主学习并不难,它并不仅仅是优秀学生的专利。
通常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是一环套一环的,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也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逻辑加深。
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属于正常现象。
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或通过学习小组交流获得收获。
当老师在课堂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时,就会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的薄弱环节。
要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也要及时指点迷津。
要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
如应基于哪一方面思考,这个问题应从哪个角度考虑,或是从哪个方面提出问题。
而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
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
最后,充分利用课本的小练习如做一做,练一练,议一议等。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运用好书本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同时要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
那种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这是我自己关于学习方面的感想,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xx》。
一直以来,总以为教育是一种世代沿袭的职责,是上一代教师将教鞭交到下一代教师的手中,然后告诉他们:
“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干吧!
”。
踏上了讲台,也就担负起一份责任的担子,于是把自己的大脑和学生的大脑像用输水管连接起来一样,拼命地增压、输送,哪怕输水管要爆裂开来,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思想尽量地挤压给学生。
从小由于耳濡目染诸如《警世贤文》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中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因此在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看法,就烙上了寒苦的印记。
伴随着教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总感觉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方向与预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但却始终找不到导致这种差距的关键节点,因此而茫然无措。
直到接触到《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捧卷在手仔细拜读,才感觉到恍然悟释。
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启智慧、启动真情,是用教师的智慧来发掘学生的智慧,用教师的真情启发学生的真情。
成功和幸福是人生教育的目标,只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这里所指的“成功与幸福”我认为不是单纯物质层面上的,而应该是人理念上的。
譬如说,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科学家、哲学家,即便在物质上相对贫乏甚至于穷困潦倒,但他们的成功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幸福是他们坚持信仰的人生收获和人生感悟。
教育的导向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个单纯追求物质或名利,缺乏社会责任和真挚感情的人,即便是成功和幸福的,只是片面对于个人而言的成功与幸福。
因此说,教育不但要以开启人的智慧为目标,更要以培育人的真情为目标。
培育人的真情,就要从培育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上着手,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时代的重担。
《心灵的阳光》旨在以发散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为灵魂,提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
文中“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这一语就高度概括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而培养真情的过程是一个示范、感化的过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学生作出榜样,对学生付诸真情,才能引导和感化学生将这份真情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大发散给社会,才能够真正体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的现实作用。
而真情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无论处于怎样的教学环境,都要教会学生安身立命、自由发展的办法,让他们有能力去回馈社会。
让阳光始终投射入心灵的深处,心灵才能够焕发出真情,真情教育是在越来越现实的物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只有坚持让真情永驻,在学生心中、在一代代人中传承和发扬,才会让整个社会充满正义和阳光。
正如文中所言“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是我们从教者教给学生生存的能力和方法,是将“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化过程。
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化,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实践中能够破解难题、应对风雨,才能够向着成功和幸福的目标奋勇前行。
培育真情,是我们为学生将智慧转化为社会实践提供的动力之源,只有在真情的感召和推动下,才能够切实将自身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才能够将社会责任感有效转化为促动自身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自觉行为。
开启智慧和培育真情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开启智慧是教育的主要措施,那么培育真情当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吧。
智慧的痛苦演讲稿范文
话说上帝在创造了世界万物之后感到有些孤单,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
他生怕亚当也孤单,于是趁亚当在睡觉的时候抽了他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
上帝把亚当和夏娃安排在了伊甸园这个地方,那是天堂般的乐园,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归亚当和夏娃管。
那么在伊甸园里边有许多树,有两棵树非常特别,一棵树是生命之树,一棵树是智慧之树。
据说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人就可以永生不死。
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他就会聪明起来,有了智慧。
那么上帝特别警告亚当和夏娃说智慧之树的果子你不能吃,如果吃了你就会死。
但是很遗憾,亚当和夏娃终于没有经得起蛇的诱惑最后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结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人就有了死亡。
这是基督教关于智慧是原罪的这样一个理论。
当然我们不是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考虑的话,我们会考虑一下,我们就会这样想,就是说如果亚当、夏娃只是因为吃了一个果子,就使人类生生世世都遗传着原罪的话,那么这实在是太不值了。
另外也可以这样来考虑,就是说他完全可以先吃生命之树的果子,然后再吃智慧之树的果子,那么他就可以先是永生不死,然后他再有智慧,但是那个时候他和上帝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上帝也没有办法了,拿他怎么样了。
当然,我们说并不就是吃了一个果子这么简单的事情。
在基督教,它说明的是亚当作为人类的始祖他背信弃义,他撕毁和上帝的这样一种承诺,那么于是他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
从这个角度来讲,智慧是原罪,人生的所有痛苦都以此为根源。
那么我们也知道,哲学从古希腊产生,那么在古希腊语里边哲学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就可以发现了,就是说基督教是恨智慧,那么希腊语哲学是爱智慧,是不是爱智慧就没有痛苦呢?
实际上爱智慧也是一种痛苦,那是另外一种痛苦。
那么今天我们就想以此为引子来讨论哲学、爱智慧它产生于智慧的痛苦。
当然不仅仅哲学作为爱智慧其中包含着痛苦,像我们这些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其实也很痛苦,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讲究实效的时代,哲学似乎离现实非常远,那么它已经变成了比较冷僻的远离社会生活的一个学科。
为什么会这样?
我感觉是不正常的。
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对哲学的误解。
哲学是什么?
是哲学这门学科里边最基本的问题,但是很不幸啊,它也是哲学里边最困难的问题。
难到什么程度?
难到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答案,没有结论的程度。
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哲学从两千六百年前也就是说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它至少和许多学科的历史一样悠久,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弄清楚自己是什么。
我想通常我们要学数学的同学,不会总是要去问数学是什么?
学物理学也不会总去问物理学是什么。
但是大家如果去搜索一下,去翻一翻讨论哲学是什么的著作和论文,远远比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多。
也就是说它在关注自己学科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说没有人给出答案,不是,实际上,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几乎所有的哲
学家都会给出一个他对于哲学的看法,结果就造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这样一种局面,不仅哲学是什么,包括哲学的许多问题和理论都是这样一种局面。
所以套用英国近代哲学家霍布斯一句话就是说“哲学几乎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一个战场”。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问题没有一个理论,不是陷入到这个争论之中。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了避免陷入到这样一种纷争之中去,我们想咱们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先来问一问当哲学产生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实际这一点,我们随便翻开一个字典,里面都会告诉我们,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希腊文里面,philosophia本意就是爱智慧,philos爱,sophia智慧。
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这一点大家觉得很平常。
因为我们随便翻开字典就会看得到的。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在这个很简单的词源背后其中包含的意义,也就是说当哲学诞生的时候,哲学家们并没有说哲学是有智慧,或者说哲学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们只是说哲学是爱智慧。
你像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他就曾经这样讲,他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有神才配享有它。
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
知识或者科学知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都有某种实用性和使用性。
但是人们在热爱智慧的时候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智慧本身。
所以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才会说了这样一句话:
“一切学科都比哲学有用,但是只有哲学是一门自由的学科”。
因为它不为了别的目的,它就为了它自身而存在。
那么我们想,从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爱,后来又转变成智慧之学。
也就是说,哲学家们不甘心于仅仅是爱智慧。
我想要是我们大家走上这条路也不会甘心只是爱智慧,我们都希望我们有智慧。
结果西方哲学就走了一条试图使哲学成为科学的这样一条道路,使智慧成为一门学问,一门科学的道路,我称之为哲学的科学情结。
这一点从近代科学以来,尤其明显。
因为它受到近代科学的鼓舞,一门一门学问都成为科学,都具有了某种普遍必然性,放之于四海而皆准。
那么哲学认为我应该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我更应该是科学。
但是实际上,从事实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到现在为止,2600年过去了,从近代开始,三四百年时间过去了,哲学并没有真的具有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特征。
为什么?
我们讲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们误解了哲学的本性。
因为,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人生也有涯、知无涯、思无涯,我们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通达这样一个智慧的顶点,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爱智慧。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哲学、科学和宗教作一个对比,来看一看哲学的性质。
科学、宗教、我们说哲学恰恰处于两者之间。
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诉诸于理性,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之上,它是对自然的认识,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那么宗教呢,它是起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它是试图超越一种有限性达到一种超验的理想境界的这样一种境界。
那么在宗教看来,这样一个理想境界,这样一个超验的存在是认识所不能通达的,只能靠信仰。
对比起来哲学居于其中。
一方面我们知道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我们称之为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者理论。
所以它是诉诸于理性的。
另外一方面,它也是起源于终极关怀,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最深邃的奥秘,人生所能通达的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因为科学并不关心,或者关注或者它并不能够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呢,宗教又缺少理论上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有它的有利地位。
但是这个有利的地位恰恰也是它的短处所在。
我们想一想,科学对于它面对的自然可以形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而对那个终结关怀的,理想的、无限的那样一个对象,我们是不可能形成知识的。
同时,哲学也缺乏宗教所具有的信仰这个方便法门。
这样一来哲学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它要通过理性去认识一个无限永恒的境界,但是,那个境界又是理性认识所无法把它变成一门科学来表达出来的。
结果,哲学问题,就变成了一种没有终极答案,但人类又永远在追问的这样一种难题。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我们称之为问题,一类我们称之为难题。
所谓问题,就是通常能够有答案,能够有统一答案的这样的一种问题,比如1+1等于2它肯定有个确定的答案。
但是我们更多的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决方式,这类问题我们就称之为难题。
哲学就是这样一类难题,而且是难题中的难题。
那么,当我们用科学来衡量哲学的时候你立刻就会发现,它几乎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充满争论的,几乎没有一种理论就是能够达到哪怕是相对的普遍必然性的。
这样一来,批评哲学的人有了一项非常有利的致命的武器就是科学。
维护哲学的人,多了一块去除不掉的心病。
因为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感到
很困难,于是几乎所有研究哲学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证明哲学是科学,而至少哲学理论上是科学的,也许它现在不是科学,但是它将来会成为科学。
实际我认为无论是批评哲学的人,还是维护哲学的人如果他用科学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的话,他其实就陷入了一种偏见和误解之中,他误解了哲学的本性,哲学是一门学问一门学科,但它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一种科学。
事实上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非要要求一切学问,一切学科都是要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学科呢?
自然科学包括技术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都具有使用和实用性,它是服务于我们的,但是我们知道科学知识它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总有一个服务的一个对象,一个目标。
我以为,哲学就应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有的知识我们所有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它应该承担起这项任务来。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哲学看作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那么我们可能会问,哲学问题既然是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带来的是痛苦,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问题?
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问题?
我明知道哲学面对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放弃它,还仍然追求这个问题。
让我们回到我们一开始讲的例子,就是伊甸园的神话。
那么在伊甸园的神话里边,它讲的是亚当、夏娃因为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所以有了死亡,被赶出了伊甸园,基督教把它看作是原罪。
那么我们从哲学的或者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并不是说人因为有了智慧就是有死的,而是说人有了智慧就意识到,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
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知道人终有一死,它是智慧的代价。
智慧的代价。
我们想当人类从自然中脱颖而出,割断了和大地母亲的脐带,他终于可以自由地、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
那么在他面前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
一方面,我们人类像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像一块石头,一棵草、一棵树是一样的他要服从自然法则,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人是有限的,但另外一方面人因为有了理性,他就有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一种理想。
于是在这个时候,在人的面前,就出现了绝对、相对、无限、有限、永恒、暂时、理想、现实、彼岸、此岸巨大的冲击。
而在他们之间横着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终有一死的人追求永恒,但追求永恒的人终有一死,这是人成其为人最根本的一项悖论。
而哲学恰恰就由此而生,我们称之为终极关怀。
我们想一想,当无限、永恒的太阳从地平线的远处升起的时候,人类能不能不去追求这个理想,不去热爱智慧,他能不能只是心甘情愿地只是做一个有限的自然存在物,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仅仅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而存在,而放弃对无限永恒理想的追求,这意味着你仍然还是自然存在物,你还不是人。
所以我们可以把智慧的痛苦看作是人成其为人的洗礼。
那么我们想一想,终有一死的人追求永生,追求永生的人终有一死。
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又不可能放弃我们的理想,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最终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终极关怀。
也就是说它反映了人类理性,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一个无限自由境界的这样一个追求。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可以从伊甸园的神话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自由的问题。
我们不考虑宗教的问题,我们考虑自然,通常我们说,人是自然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我们说最高级的阶段,迄今为止我们这一点还是可以值得骄傲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对自然的一种毁灭,比如我们说环境、环境危机等等,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对自然是一种毁灭,我们同样可以推出一个悖论,自然为什么会产生出一个自我毁灭的产物?
我感觉我们可以有一种解释,那么我们把人看作是自然的最高阶段,他高在什么地方,自由。
但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
一种有限的自由它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中去选择去筹划。
那么,它的这种选择和筹划究竟会产生什么后果,并不是他都能够都预见到的。
结果就会出现什么情况?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就是当我们进行自由选择筹划的时候,我们也要为它负责,我们要为它承担后果。
而我们的自由不是上帝的自由,我们是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
你不可能预知到所有的情况,所以我们说自由本身,实际上就意味着冒险,我们任何筹划,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冒险。
同样当我们以自由的存在,当然是有限的自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对人来说,对于一个有理性的人来说,它就不仅仅心甘情愿地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它在这个世界上就寻找某种意义和价值。
一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世界是人无法忍受的世界。
但是究竟以什么意义,什么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
并不是人能够充分全面确定地意识到的。
那么,以价值的方式存在,同样对人来说是一种冒险。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慧作为一个理想的境界,它实际上是人为自身确定的一个价值取向,一个理想的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世界之上,营造了一个理想世界作为我们努
力的方向。
这样一个理想世界不仅仅是我们不可能现实地通达的,它只是我们的理想。
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开放的境界,它是一个开放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都是我们试图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所提出的各式各样不同的解决方式。
那么,我们想怎么学哲学。
你说你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但是人类又不得不去追问的问题。
它表现为一种智慧的痛苦,但确实又是人必须去经受的一种洗礼。
那么我们怎么去学哲学?
我想在座各位或许都有读哲学著作的经历,因为哲学不仅仅问题难解,哲学著作晦涩难懂是出了名的。
很少有人说我看哲学著作像读小说一样。
可是你要想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就只有读他们的书,但这里边就有了一个问题,我想主要是语言的问题。
我们只有一种语言,自然语言或者叫做日常语言,当我们用这样一些来自自然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不会有困难,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教育 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