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890821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5.31KB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玉兰花的记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
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jiǎo jiàn)。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中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
经常是老师提醒:
“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那时我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
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 )不认识的人,( )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
真是情趣无限!
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
尤其某个夏天的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我恍然大悟。
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动,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地(miáo shù)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
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口角(jiǎo jué)________ 沾露(zhān zhàn)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词语。
(3)第6自然段中括号里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填序号)
A.只要….就…
B.即使……也
C.无论……都…
(4)下列对第2~3自然段写父亲摘花的过程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填序号)
A.慷慨大方
B.助人为乐
C.热爱劳动
(5)文章第4自然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________外,还表现了________。
(6)文章第6自然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写出“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7)第7自然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令“我”深深感动的原因是( )。
(填序号)
A.父亲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他与母亲间的温柔恩爱。
B.父亲的这一举动表现了他的童心未泯。
C.父亲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他非常爱惜玉兰花,不舍得丢弃。
(8)第9自然段中下划线的“这”指代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父亲带给“我”的“启示”。
【答案】
(1)jué;zhān
(2)矫健;描述
(3)B
(4)C
(5)家人怕“我“忘记家人;心灵的美丽
(6)①香气能令人喜悦,②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
(7)A
(8)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9)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3)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
(4)、(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8)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故答案为:
(1)jué、zhān;
(2)矫健;描述;
(3)B;
(4)C;
(5)1、家人怕“我“忘记家人2、心灵的美丽;
(6)①香气能令人喜悦,②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
(7)A;
(8)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9)略
【点评】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4)、(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8)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9)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
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①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5)父亲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答案】
(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2)B
(3)不好。
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4)不重复。
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
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B
(6)C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2)、(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故答案为:
(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2)B;
(3)不好。
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4)不重复。
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
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B;
(6)C;
【点评】
(1)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2)、(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课外开心阅读。
草房子(节选)
①眼看着就要会演,油麻地小学上上下下就为这么一个必需的秃头而苦恼不堪,柳三下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
“不行。
我不能做秃鹤。
”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
很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
“《屠桥》不演了。
”大家都很遗憾。
②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当他看到桑桑走来时,连忙过去:
“桑桑,你给我送个纸条给蒋老师,好吗?
”“好吧。
”桑桑接过纸条。
③蒋一轮打开了秃鹤的纸条,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
——陆鹤。
④蒋一轮先是觉得有点好笑,但抓纸条的双手立即微微颤抖起来。
当校长桑乔看到这个纸条时,他也愣了半天,然后说:
“一定让他试一试。
”
⑤秃鹤从未演过戏,但秃鹅决心演好这个戏。
他用惊人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⑥在参加会演的前两天,所有参加会演的节目,先给油麻地小学的全体师生预演了一遍,全场不停地响起掌声,孩子们兴奋极了。
⑦秃鹤决定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
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
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
秃鹤就是接夏日来打扮自己的。
但眼下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同学们冻得直踩脚,秃鹤却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⑧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无鹤已胸有成竹。
《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
观众们激动得把手掌都拍麻了。
秃鹤演得一丝不苟。
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
“我杨大壳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非常强烈。
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⑨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真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
⑩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注]秃鹤:
陆鹤的外号,因为陆鹤是无头。
(1)根据选文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柳三下不演秃鹤→________→预演→________→演出成功
(2)根据所给意思,从选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并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________
②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为了表现无鹤的人物形象,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②为了表现无鹤的人物形象,选文中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4)你认为秃鹤是“最英俊的少年”吗?
结合选文写出你的看法。
(5)简要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秃鹤试演;反复排练
(2)胸有成竹;一丝不苟
(3)正确;错误
(4)我认为是的。
因为在别人充演时,无鹤毫不犹豫地去接受,他不在乎角色的外貌丑陋,甚至愿意为了演好角色,在隆冬季节穿夏口的服装反复排练他的这种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
让我觉得无鹤是最英俊的少年
(5)句子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了秃鹤为了演好角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表现了秃鹤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下文演出成功作铺垫。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5)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
(1)秃鹤试演、反复排练
(2)胸有成竹、一丝不苟
(3)①正确;②错误
(4)我认为是的。
因为在别人充演时,无鹤毫不犹豫地去接受,他不在乎角色的外貌丑陋,甚至愿意为了演好角色,在隆冬季节穿夏口的服装反复排练他的这种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
让我觉得无鹤是最英俊的少年
(5)句子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了秃鹤为了演好角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表现了秃鹤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下文演出成功作铺垫。
【点评】
(1)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4.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因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千枯。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画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拉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月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
“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英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并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
(3)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因扰”?
“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4)文章题目“爱,从来不卑微"”的含义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5)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答案】
(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
“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
后一问:
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
)
【解析】【分析】
(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①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②体会句意,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题目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
“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
后一问:
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
【点评】
(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读文章,回答问题。
与大海同醉
查干
①夏日傍晩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
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倾诉着什么?
更有螺号的呜咽,从远处隐约传来。
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鳞片,闪闪烁烁地推向天际。
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它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
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
它所编织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②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
怪不得有人,独自在久久凭栏远眺。
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
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
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
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
他的咳声,在夜风中扩散得很远。
后来听说,他是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
我是远远地凝视着他的,他那一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韵致。
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风飘逸,像一首婉约诗。
我毅然决定,不走近他,虽然失去一次当面请教的机会。
因为我,不愿去搅乱他长长的、被海风梳理着的那一缕思绪。
我知道,真的诗人,没有一个是不与苦难相伴的。
他你也不例外。
在他凭栏的远眺里,我读到了坚韧与苦楚。
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生活剪影,不仔细去观察,难以琢磨出它所包含的那些雪雨风霜的往事。
③入夜,海光仍很亮堂。
能看得见,潮汐所冲刷而来的海草与海虫。
也能看得见字迹。
于是,我独自坐在一块高高的黑黑的礁石上,打开日记本,涂抹起小诗一首——《莫凭栏,身后是夕阳》,这是自然流露出的一道题目,没有一点推敲的过程。
诗句如下:
“在你有些漂白的印象里/鸥一定都是瘦的吧/在你秋雨春风的眼眸里/渔火一定都是寂寞的吧/谁说白发的飘动声/抵不过拍岸的浪涛声/谁说仅几声长咳/抵不过岁月漫长的疼痛/我看见礁石边/有孤舟独自在那里横/它确实是睡着了/只有浪花浮举着它/那是它的残梦叙/飘着长髯的往日的梦/哦莫凭栏/身后是夕阳/壸里假如有酒/你就慷慨它一次吧/与大海同醉/也是一个缘分吧/枕着浪花入睡/人生能有几回。
“
④时隔三十余年,又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来凭栏远眺。
海声依旧,渔火依旧,帆影亦依旧,朦胧在水波里。
当一股湿湿的海风,掠过耳际时,我猛然想起,那个蓝色的大连湾,想起黑石礁,想起凭栏远眺的那位诗翁。
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
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
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惧怕身后站着夕阳。
这或许是岁月之钙,将这一身老骨强化了的缘故吧!
⑤假如现在重写那首诗决然不会有那般感伤的意味了。
那首诗,当时没有拿出去发表,在我抽屉里,整整躺了三十余年。
而那位诗翁,也早已作古。
他墓地边的白草枯荣交替不知有多少回了。
然而,漫漫岁月依然是年轻的,一如往常在生死来往中不断更新。
而我,这转身,也已是白发人。
我不想,向苍阔的天与地,中诉什么,表白什么。
沉默,是最好的一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部编五 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提升 练习 答案 内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