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自然之趣.docx
- 文档编号:2890136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59
- 大小:247.94KB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docx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自然之趣.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
»单元导语
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
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碉碉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
朝晖夕阴,四季更替。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让我们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媼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课文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用心去观察周圉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别样的美。
A教材分析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词三首
2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
1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间顺序描写景物: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鸟的夭堂
2
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月迹
1
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
怀。
习作
即景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
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及其动态的变化,突出景物的特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3
交流写景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技法;学习制作海报的方法;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欣赏有关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20、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乂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口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悄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
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要点把握
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和被尊为口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也有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口、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一一《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切合了这两首诗的意境,大家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
“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口了诗题的意思是:
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701?
-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多篇佳作传世,多咏山水田园。
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苏轼曾赞: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创作背景《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刪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重点词语。
教师相机纠正。
^^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
洗衣物的女子。
歇:
尽。
王孙(sg):
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明确朗读节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补充注释:
[新]刚刚。
[喧]喧哗。
[春芳]春天的花草。
[自]自当。
)
(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
(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儿幅图画?
小组讨论,分别用儿句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
明确:
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笫五幅是“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
哪些为动景?
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
明确: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
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明确: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
正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岀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确: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霁、静谧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5.扩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
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比比皆是。
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惜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
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
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一[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一一[唐]杜牧《江南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
一一[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成为苏州名桥,名重江南。
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
“枫桥夜泊”即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幽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bochouSi
夜泊愁寒山寺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
[泊]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7”略呈弧形。
[愁]上下结构。
下部“心”宜正,托住上部。
[寺]上下结构,“土”两横上短下长。
♦易错提示:
[泊]右边是"白”,不要多写一横,写成“自”。
[寺]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岷。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再读古诗,了解诗意,与同桌交流学习。
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思考:
图上画了什么?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3同桌之间交流有疑问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想象诗中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情景,谈谈自身的感受。
(示例:
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
(2)你是怎么理解诗中的“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
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故而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因为忧愁,所以相对无眠。
)
(3)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把“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
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
)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有什么表达作用?
(听觉角度。
诗人心中本就忧愁,寒山寺的钟声凸显夜的寂静,更加渲染了诗人难以排遣的愁绪。
)
(5)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儿种景物?
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景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漁火、寒山寺。
顺序:
从远到近。
以景衬情:
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
)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
四、课堂回顾,交流方法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笫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古诗描绘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
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篇名家作品。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写:
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写成两段文字。
2.找:
找一找王维的其他诗,读一读,背一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穗自©物•••
《长相思》
课时目标
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生字,积累多音字“更”。
2.结合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词的大意。
3.结合词中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
4.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要点把握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
询者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的田园风光,后者描绘了游子夜泊枫桥时所见到的江南深秋夜景和所听到的绵绵不绝的寒山寺钟声。
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
这两位同学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相思》这首词。
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
(板书: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
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
(2)介绍作者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
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
他是清代大学士明珠的公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聒(guδ)榆(yd)畔(Pan)
(2)补充词语的意思。
[那畔]那边,词中指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里的灯火。
千帐,言营帐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读出节奏,读懂词意。
明确朗读节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示例:
诗词名
作者
朝代
时间
描写的景物
作者的情
感
《山居秋暝》
王维
唐
代
秋
夜
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远离尘俗
《枫桥夜泊》
张继
唐
代
秋
夜
桥、月、乌啼、霜、江枫、渔火、寒
山寺、钟声
羁旅愁思
《长相思》
纳兰
性德
清
代
冬
天
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故
川
游子思乡
相同:
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
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
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虽然只有寥寥儿字,却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诗句,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课件出示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一[唐]王维《使至塞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一[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一[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风乂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一[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示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一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极日远眺,不见草木,只看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俯瞰蜿蜒的河道,只见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诗人倍感孤独。
“春风乂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一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
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悄,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
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扳书设计
21、四季之美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
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一一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
四季之美,作者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
这首散文诗结构简单,语言简洁,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值得品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旷、怡、凛”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漆”等9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朗
读和想象中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3.理清顺序,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5.体会想象的妙用,能仿照课文用儿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丿了;。
教学难点: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的风景图,并配以和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导语:
大自然中四时的风景各异。
我们感受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岀墙来”的喜悦,欣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品味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更体验过“梅须逊雪三分口,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悄趣。
季节的交替,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和大家分享你眼中的四季之美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示例:
生:
我最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小草破土而出,柳枝抽出嫩芽,花苞绽开笑脸,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
我最喜欢夏天。
因为在夏天我可以到小溪捕鱼抓蟹,可以在田野里倾听鸟叫虫鸣。
生:
我最喜欢秋天。
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麦浪金黄;你闻,瓜果飘香;你听,农民伯伯在哼着丰收的小曲。
生:
我最喜欢冬天。
因为冬天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是一种冰清玉洁的美、一种圣洁的美。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新课。
小结:
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
是啊,“春有白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轮换,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一起去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
四季之美。
)
明确:
课题的意思是“四季的美”,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了解作者:
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真实姓名不详。
日本平安时期著名女作家。
“清”取自她的家族姓氏"清原”,“少纳言”为她在宫中的官职。
清少纳言因家学渊源,自幼熟读《汉书》《蒙求》《口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
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鼻祖”,与《源氏物语》合称“平安文学双璧”。
♦相关背景:
课文选自《枕草子》。
这部随笔作品执笔于清少纳言在宫中供职的时候,成书于作者离开宫廷之后。
作品记叙了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虽然反映了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但更多的还是对皇后定子的赞美和对日本贵族社会的肯定。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1同桌交流读不准的字音,查字典明确读音。
♦易读错的音:
“黎、凛、冽”都是边音,“凛”是前鼻音。
“晕”是个多音字,有“yOn”“yCin”两个读音,在本文中读作“yCin”。
2同桌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交义朗读,把课文读通顺。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掌握难写、易写错的字。
♦难写的字:
[黎]上下结构,“人”的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幕]“1卜”横略长,向右上倾斜;“巾”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逸]“辽”平捺伸长,托住“兔”;“兔”的竖弯钩要圆润有力。
♦易写错的字:
[黎]下部是K”,不要写成“水”。
[漆]右下部是“〉K”,不要写成“水”。
[逸]被包围部分是“兔”,不要写成“免”。
(2)检测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难词预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单元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