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论两则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889615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10KB
短论两则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短论两则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论两则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短论两则高二语文教案模板
短论两则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教学目的】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篇文章的观点、材料和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不囿于陈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搜寻材料加以佐证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词语解释:
遗憾:
遗恨;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
诬陷:
捏造罪状以陷害他人。
惋惜:
表示同情、可惜。
茕独栖惶:
遭罹:
遭受苦难。
接踵而来:
也形容事情接连不断发生。
诽谤: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流离颠沛:
谓人事的拂逆、挫折之多。
形容生活穷困,到处流浪。
(二)课文讲析:
读了《李清照再嫁之谜》之后,再来读《短论两则》就更有意思了。
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自读这两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截然相反,阅读时首先要弄清两位作者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阐述了哪些理由,然后重点研究他们各自选择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
下边的表格可供参考。
观点
材料
理由
“未改嫁”说
李清照并未改嫁
①卢见曾刻《金石录》所作序(文中引谢及《四六谈麈》所记材料)
②况周颐对李清照、张汝舟二人行踪的排比
①如改嫁,李清照就不会撰写《〈金石录〉后序》
②李清照抨击南宋投降集团,所以受到“改嫁被辱”的诬陷
“改嫁”说
李清照确曾改嫁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
②洪适《隶释》的记载
③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宗礼启》一文中的自述
①李心传等七人都是李清照的同时代人,有的还是赵、李两家的亲戚或世交
②洪适推崇赵明诚,不会诬陷李清照
③宋代妇女改嫁并非十分不道德之事
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寻找两篇文章在引用史料方面的共同之处,思考这些材料在不同的文章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学生稍加留心便可发现,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但一篇是以此作为“改嫁”说的立论依据,一篇则是引此材料作为“辨诬”的反证材料。
《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引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把文中的主要观点列出作为“靶子”予以驳斥的,而《李清照确曾改嫁》一文引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作为文章观点的主要论据的。
同样的史料用在不同的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
同样,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在《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中用以证明“如果绍兴二年,清照真有改嫁张汝舟之事,为世所讥,不能设想她又在绍兴五年撰写以悼念明诚为内容的《〈金石录〉后序》”之说;而《李清照确曾改嫁》一文则用它来证明李清照写《〈金石录〉后序》是“寄托哀思”,“改嫁并不等于与赵明诚割断真挚的感情”。
孰是孰非我们很难辨别,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要不囿于前人的陈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是要敢于发现前人之说的问题,并与之商榷,或予以否定甚至加以批判;三是要善于运用多种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下一番考证、思索的功夫。
第三步要求学生把课文同《李清照再嫁之谜》一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从观点、材料,以及作者的思路、方法上对照、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三篇文章都采用了引证法,引用大量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李清照再嫁之谜》和《李清照确曾再嫁》两篇文章都认为李清照是“再嫁”的,所引的材料有不少是相同的。
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洪适的《〈金石录〉跋》,以及李清照的《投内翰綦公宗礼启》等。
另外,两篇文章都提到了与李清照同时代的一些文人学者的记载,如胡仔、王灼、晁公武等。
《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是持相反观点的,作者以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又在铺列了明清及近代学者徐勃、卢见曾、朱彝尊、俞理初、况周颐、谢无量、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观点后,重点引述卢见曾的记载和况周颐的考证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篇文章的论据是丰富的、充分的。
三篇文章都注意到了李清照曾否改嫁之争背后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看待“改嫁”的问题。
《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由李清照改嫁之争联想到北宋时期的党争之祸,李清照父亲得罪权奸,祸及其女,而她也在建炎年间作《夏日绝句》,矛头指向高宗赵构及其亲信逃跑集团,因而李清照改嫁之说是当时的人对她的诬蔑。
这种推断从另一角度替李清照“辨诬”,有一定的说服力。
《李清照确曾改嫁》一文则从另一面看待李清照改嫁的的问题,认为“明、清以前,虽认为妇女改嫁是失节,但并没有把此事看成十分不道德”,并以范仲淹、贾似道等人的母亲都曾改过嫁为例证,由此断定,“宋人没有必要在清照头上强加‘改嫁’二字”。
在这个问题上,《李清照再嫁之谜》一文的论述是很到位的。
文章的重点不仅仅在引用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在于引证之后层层深入的分析,即对李清照这一历史人物感情遭遇和个性心理的剖析,以及对封建理伦理道德观念观照下的“改嫁”之说的剖析。
入情入理的分析,使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了。
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特点是明显的。
一是语言简练、明确,毫不含糊。
三篇文章均以短句为主,很少使用修饰性的语言,语意的表达直截了当,给人以干脆利落的感觉。
二是以理服人。
文章没有丝毫的语言的霸气,绝不用强加于人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而是以史料为据,以理服人,着眼于史料的分析和理性的阐述,显得十分自然。
三、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三。
短论两则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离骚(节选)
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一)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亻屯 郁邑余佬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圈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的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显著。
(二)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 以轨羁兮(惟)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纵使)
虽体解吾犹未悔(即使)
(三)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古义为荒唐,今义为水势大,也泛
指广阔或壮大。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古义不得志,今义指经济状况
不好。
3.宁溘死以流亡兮:
流亡,古义指随流消逝,今义指因灾害
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自前世而固然:
固然,古义为本来就是这样,今义表示承
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既承认甲事实,也不否
认乙事实。
(四)词类活用
1.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名词用作使动词,使……步行。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长,形容词用作使
动,使……高、使……长。
3.固前圣之所厚: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看重。
(五)特殊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矣:
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否定句
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长余佩之陆离: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
【作文万花筒】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l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以比喻和象
征手法来表达他忧国忧民以及希望能重返君王身边的心
情。
(“美人迟暮”出于此)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表达了对
理想的执著追求。
.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是
说(为国捐躯的勇士们):
你们身躯死了,但英灵常在,活着
是英雄,死了也是鬼雄。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黄铜编钟被毁弃殆尽,
只剩下陶锅震响如雷。
揭露了小人趾高气扬,忠贤默默无
闻的社会现实。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意思是事物都有自己的
优势和劣势,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骄傲自大。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我为人民的生活这么艰难而哀伤,
我长叹息也只好擦干泪水。
我只是喜欢培养自己的爱好,
结果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斥。
既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贬斥我啊,
又因为采集芳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但这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
纵使是死上多次我也不后悔。
我怨恨王君啊真糊涂没主见,
你始终是不能体察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美貌,
造出谣言来说我好淫荡之事。
固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
不守规矩而且改变法度。
抛却了准绳随意歪曲,
竞相苟合取悦奉为常理。
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就是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
也决不肯做屈节卑躬的丑事。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方枘和圆凿怎么能够相合?
哪有道不同而能走到一起的?
我压抑着情怀,强忍着蒙受的屈辱,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保持清白正直地死去,
本是前代圣人之所称赞。
我后悔当初选择道路不仔细,
我久久站立又打算返回,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末远赶快停步。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边漫步,
让它在椒丘上奔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做官以遭祸殃,
我要退回整理我的衣服。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吧,
只要我的内心确实芬芳。
要把头上的冠戴做得高高的,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长的,
芳香和污垢纵使被人混淆啊,
只要我这清白的精神丝毫无损。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眼远望,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看看。
佩带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
馥郁的芳香会向四方远扬。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惟独爱好修洁。
就是把我肢解我也不肯改变,
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
【相关链接】
(一)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
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受到
良好的教育,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壮年时期被楚怀王器
重,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
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
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
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
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
王的放逐。
流放期间,写出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
歌。
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其中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品。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
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还开创
了新诗体——楚辞。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
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
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时代风云录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
他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
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使得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
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
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
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
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
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
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
国,顷襄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
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万念俱灰。
仰天
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泪罗江。
(三)语海拾贝
1.关于“风骚”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
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
《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集,《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
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楚辞
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楚辞,题材上大量采用神话传说;手
法上更广泛地运用比兴,想象更为丰富;形式上突破了《诗
经》等四字为主的句式,多采用六字形成的节奏;语言上大量
运用语助词“兮”,大量采用华丽词藻,不同于《诗经》常用朴
素的词语。
3.《离骚》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屈原的思想结
晶。
《离骚》塑造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全文多
以内心独自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瑰丽的文采,表现他
忧国忧民,不逐流俗的崇高品格和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闷。
司马迁称赞《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全诗373句,本课选于其中的20~32节。
4.骚体诗的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
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夸(女夸)/以礴羁兮,謇/朝
谇/而夕替。
5.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
端午节。
早在周朝,就有 走出地平线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辨析课文的主旨。
2、认识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才能不断获得新知的道理。
二、教学设想:
1、首先要弄清象征物“地平线”的确切含义。
对课文关键语句要细细咀嚼和品味。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梁咏琪歌曲《走出地平线》:
“探险灵感弃了电从交通灯出发到神殿。
探险从焦点发再汽车失踪了白马出现。
多刺激探险奇想可兑现无须机票乘坐我的飞毯。
要我对著平原放纵我的心放弃对著软件。
让我揭开了地平线能看到最爱角色住在里面。
抛下睡袍翻著地图天边海角也要横渡。
二、作者简介:
贾宝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月刊执行主编。
散文集《螺旋中的岁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贾宝泉的散文是诗性的散文,而且是乡土的诗性散文,是汉语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结着诗歌之果的散文庄稼。
三、词语解释:
周遭:
周围;四周。
庇护:
bì袒护;掩护。
骥之辔:
骥jì:
好马;良马。
辔pèi:
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憨拙hānzhuō:
老实朴实。
诅恨:
咒骂痛恨
揣摸chuǎi:
估量
居高临下:
①由高处俯视,俯瞰、或是因地位更高而居高傲下②身居于较高的方位,容易控制有利情势。
郁闷:
①愁眉不展的性质或状态②迟钝和无兴趣状态。
八面来风:
形容见识广。
览世阅人:
经历时世,了解各种人。
远眺tiào:
向远方眺望。
极限:
最大的限度
魁伟kuí:
体格壮大;魁梧。
躯干高大;强壮粗大。
目力不及:
视力够不到。
芸芸众生yún: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诱惑:
使用手段引诱人做坏事;吸引。
谢忱chén:
感谢的忱意。
承蒙协助,谨致谢忱。
蚌bàng:
隅:
yú角落
襟怀:
jīn胸怀,心胸。
高入云霄:
形容极高。
比喻极高的地位。
四、讲析课文:
1、地平线的象征意义:
个人对周遭的认识极限。
2、段意:
①1-3段写揣摸地平线后所得到的认识。
②第4自然段写揣摸地平线后所得到的认识。
“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
③第5自然段: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
④第6自然段地平线成了人的思想认识极限的象征。
⑤第7自然段写自己走出“地平线”后的感受。
⑥第8自然段首次亮出了“思想”二字,引导读者从“思想”的角度去体味“地平线”的含义。
⑦第9自然紧承上段。
“要扩展自己的襟怀。
3、文章的主旨:
思想认识只有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
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解放自己,超越自己。
五、扩展思维:
1、贾宝泉诗《走路》
2、课外阅读《走出地平线》
放眼旷野,最动人心魄而又充满诱惑的,是那远天一线。
其实,如果以前瞻和远眺的姿态关注人生,它与自然界一样,也有一道地平线呈现在每个人面前。
人生的地平线在前方,在我们即将涉足的岁月。
若作一番诗意的比照和诠释,明日可谓今天的地平线,秋雨堪称春风的地平线,荣耀是挫折的地平线,华发是青丝的地平线。
岁月无痕,希望伴苦痛常在;岁月无情,所以地平线之外既有旭日升腾彩霞铺锦,又难免风雨如晦泥泞漫道。
每道地平线上的风景不会重复,看风景的人的心理感受亦会随之而变,生活也就因此显示出其多变多彩的本相。
回首身后,来路已然明灭莫辨,任谁也无法再重走一遭。
惟有前程,惟有将到未到的时光,才是属子每一双不愿停歇的腿脚的最永恒的归宿。
我们渴望抵达地平线,动身之前,不妨让思想的轻舟彻底驶离往昔的河岸,看好下一个或许依然平淡的日子,看好苗方的田园山水--很多时候它都未显端倪,仅是一片影影绰绰。
展望未采追逐梦想的激情是走向人生圣殿永远不会作废的门票,任何滞顿畏缩的举动或企图都会留下人生败笔。
只有在劳顿中砥砺意志,在风尘里雕饰品性,生命才更显厚重沧桑。
所以,迎着地平线奋力远行,时刻勿忘让坚毅的目光穿透无垠的苍茫成为一种昭示与象征,勿忘把自己走成一面逆风劲舞的旗帜,走出高晶
位人生的速度与力度。
是的,地平线其实更多的是走出来的。
它不仅仅只是为我们提供昭动自己的美好幻想,而应该成为每一个钟情子飘泊的员魂不倦追寻的神圣家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平线永远在远方,在岁月中那些用想象难以丈量距离,用缺乏理性的眼光难以准确定位的烟雾微茫的隐秘地段。
一个机遇,一次转折,一项突破,都看似遥不可及难以把握。
而精神的提升乃至人性的涅磐,则更侮是灯火阑珊处一个若现若隐的背影。
其实,现状与远景之间的脓胧感和不可预知,蛰伏的是天赐良机。
有人敏锐地察觉并瞬时捕捉,甘愿投身这一生一世的求索苦旅,他就有幸饱览未曾领略的人生胜景,并为更远处的别有洞天而兴奋,而狂呼!
眺望远方,诚然路途迢迢,但我们思想的精灵何等轻盈,我们锐意挺进的精神的骏马何等神勇,它们可以在万里关山之间行走如风。
仰仗它们的载驮,盈耳风声是我们一路的笙歌,飞扬的尘沙是我们的铁血之躯迅疾穿过漠漠风烟擦燃进溅的火花!
所有这些,都化作了一个呼唤:
走出地平线!
六、课堂练习: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了呢?
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分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
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徽。
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
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的文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去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是多么简朴与平凡!
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于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单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学文学的人们最坏的脾气就是坐井观天,对于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
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
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
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正常欣赏任何一般诗的佳妙。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
生命时时刻刻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是如此。
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必有创造性,都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
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
从前私塾冬烘学究,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贴诗。
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
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1.“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纯正的文学趣味”有三个特点,请用“××而不××”的格式加以归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学趣味,实质上就是指欣赏诗歌的趣味。
B.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要下功夫研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培养趣味必须广参观,不能坐井观天,囿于习惯所养成的狭小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
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
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
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论两则高二 语文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