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与佛学口头禅比较.docx
- 文档编号:2889603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13KB
ACT与佛学口头禅比较.docx
《ACT与佛学口头禅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CT与佛学口头禅比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CT与佛学口头禅比较
ACT与佛学口头禅比较
口头禅
明海
我今天跟你们讨论的题目,也是我在8月份湖北黄梅四祖寺夏令营讲过的。
那时候取名叫“口头禅”,实际上这样的名字也没有把我想要说的概括出来。
关于佛教,关于禅,关于禅文化,我不知道你们商学院的诸位了解多少,所以,我从这样一个很具体的、以我个人的经验在生活中修禅的一个方法,从一个具体的方法和角度切入。
这样一个角度和方法我想会有助于你们更能亲切地了解和认识禅文化,认识我们所说的禅修。
看好嘴巴
我所切入的角度是什么呢?
实际上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大家每天都要利用的一些重要的感官——我们的舌头、我们的嘴巴,在我下面的讲述中也有提到我们的耳朵。
这嘴巴和耳朵,经常是互相关联不能分的。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聋子往往是哑巴,哑巴往往是聋子,所以嘴和耳朵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我下面所要说的是我们的嘴巴。
我的师父净慧大师有四句话概括了佛教的修行——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这是全部佛教从起步到修学到结果的概括,皈依是方向的确立;戒、定、慧是所有佛法修学法门的概括。
戒,是行为和语言的约束;定,是心力、专注力的培养;智慧,是内心认识能力的开发。
贪、嗔、痴是人类的劣根性,是所有众生先天后天所具有的劣根性,心灵的缺陷。
身、口、意即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的三个感官渠道,也是我们生命活动用来造作、积累的结果,所以要净化身、口、意三业。
我今天所要聚焦的是我们的口,嘴巴。
关于口的修行,佛教里在关于戒的这一部分曾经讲过,要避免四种错误: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妄言就是说假话,与事实不符的话;绮语是说低级趣味的话;两舌是在两边挑拨离间;恶口就是骂人。
关于这个语言的垃圾,佛教概括了这四个方面。
这是从戒的方面,从约束、从规范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的。
但是我不是从这个角度讲,我分几个方面来和你们探讨,我这里主要说的嘴巴的禅,简称“口头禅”。
以正面的心态面对当下
口头禅的第一个修行——口头禅的内涵展开也是挺广泛的,那么我也把它聚焦一下,聚焦到第一个点,叫没有怨言。
这样的一个修行,我在几年以前开始,我个人开始不发怨言地修行,是在我做了这个寺院的住持之后。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你们可能不大了解这个寺院,这个寺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88年开放,开放时只有前面的塔,所有原来的建筑都毁掉了。
从1992年,在我们师父的主持下重新恢复,整个寺院的软件和硬件也建立起来,也有了僧团,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包括僧团的修行、对社会的弘法、文化工作、慈善工作。
2003年,这个寺院修复工作完成的时候,我的师父他退了,让我来管这个寺院。
我今年39岁,最早管的时候36岁吧,出家的时间也不长,也算是大的一个寺院,工作的头绪很多。
那时候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戒律,我说我想修行不发怨言,不对任何事和人抱怨。
体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修行非常难。
也许你简单地把你的嘴巴关上,不去说抱怨的话,这并不难,但是你这颗心,你要让它对事物总是做正面的评价,这个太难了!
我们这颗心每天都在对事物做正面和反面、积极和消极、是和非、对和错、美和丑、要得要不得等等,做这样的判断。
这判断里面我们经常会走到死角里,走到死胡同里面,所以一时我们对事物会有怨恨,当你内心升起怨恨的时候,你能够在嘴里不说怨言,那真的是很憋人的。
所以我修行了一段时间发现,哎呀,这个很简单的修为,也是那样的难!
你能让你总是从正面去看事物,总是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你所遇到的情景和人,这是不发怨言的根本,仅仅在嘴上不发怨言,这不是要害,要害是你怎么样总是从正面去欣赏和观察你的生活、你的世界、你的环境、你的遭遇乃至于你自己。
抱怨是为活性的心设置障碍
我们常有抱怨——抱怨使我们将遇到的情境简单地定性,由此使我们内心的观察与理解——就是使我们对那个情景、对那个对象内心的深入地观察与理解,停步。
——停下来了,因为你已经给他定性了嘛!
心态因此而封闭并失去活性。
什么叫活性呢?
在禅宗里,它是要我们用心直接去认识事物的原态,而不利用符号,不利用概念系统,不利用、不陷入价值判断。
所有的概念系统、价值判断、符号的运作,这一部分工作——诸位!
这一部分工作,恰恰是我们所说的文化。
凡是用符号系统所发生的心灵的运作,在佛学里讲,就是我们这个意识的活动,那么意识的活动,现在我们简单一点,感性地说,就是我们大脑的分别、判断、思维、逻辑、运作,它是以符号为工具开展的,这一点现代心理学也是得到跟我们一样的结论,凡人类所有的思维和意识活动,它是与符号对应的,就是与“名言”——佛学里叫“名相”,名言、名字、名词、概念,以这个为工具来运作的。
当我们心灵的这一个层面的运作开展的时候,在我们世俗的价值判断里面我们说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文化,但是你常来观察呢,这一部分的活跃,恰恰遮挡了我们心性的智慧与光明。
所以在人的认识能力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今天的文明,特别重视那以符号、以概念、以逻辑发展及为运作的那一部分,而比较忽略——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比较忽略那以心性的直觉,超越概念、逻辑、符号,以心性的直觉,直接注视事物原态那一种能力,那一种能力我们给它安个名字好吧,就叫直觉的智慧吧。
这两种认识能力,它存在一个规律,这规律是什么?
我们在座的还有一位道长,正好可以给我做一个证明,我们借用道教的这个太极来描述。
这个太极图不是一个阴阳鱼吗?
我们借用这个——这也是个符号,仍然避免不了符号!
我们借用这个符号来描述我们心性的直觉智慧和意识活动的关系,它的关系是什么呢?
当意识活动很活跃到时候,那直接的认识能力就变弱了,太极图不是那两个鱼是相反的吗,左边这一部分大的时候,右边这一部分不就小了吗?
当人类的意识活动分别这一部分活动,变得弱,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讲,严格的说变得有序化,那么人的心性的自觉认识能力呢,就趋于活跃。
我相信在我们诸位——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我们诸位这样一个水准上是存在这样一个规律的。
当然如果你最终认识了这心性的本来面目,你可以反过来利用符号利用逻辑著书立说,建立各种各样的架构,建立各种知识符号逻辑的框架,来帮助你去说明问题。
那是“主人”,那是人的心的“主”,意识活动是“客”,符号逻辑、概念系统是“客”,是工具,它被支配。
但是当我们的心性,你还没有做主人,我们直觉认识能力还没有开发的时候,我们是客。
那些符号、逻辑、判断做了我们的主人,抓住了我们的鼻子,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抱怨、我们怨恨的时候,我们的心已经是做了奴隶了。
我们的心被各种判断、各种价值系统、概念符号系统抓住了。
在中国,如果有一个人,结婚、办喜事,有一个朋友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去参加他的婚礼,你们说他会是什么感觉?
他会很不高兴,对吧?
你看,我们的心就是这样的,我就是举这个例子,我们的心是被这样各种各样的判断牵制了,没有自在。
当然这里不是说自在的人就可以去穿黑色的衣服,不遵守游戏规则。
这里有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
但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呢,我们的心是不自在的,是被各种判断所牵制的。
所以抱怨恰恰是我们内心对事物做简单的判断、取舍的一个结果,在情绪上的表现。
这种表现的本身,会障碍我们心性直觉的智慧,使我们内心的观察、理解,在事物面前停下来。
我们仅仅满足于用概念和判断所获得的那个知识,我们在那里停滞了,不再做进一步的努力去接触事物本身。
比如说,有一个朋友,你有一个新朋友,我们通常会先打听说:
这个人怎么样?
你会向认识他的人打听说:
这个张三,这明海怎么样?
那么认识明海的人说:
嗨!
这个人,是个书呆子!
于是你就把“书呆子”抓住了,哎呀!
终于了解了,明海是个书呆子!
你就不会再进一步的直接地去了解他。
对人、对事物都是这样。
比如我请你们喝茶,你还没有喝,你会问我说,那茶怎么样?
我说:
“唔,很好,好茶。
”那么你可能就“够了,好茶!
”你忘记了自己去喝。
(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对不起,只有我一个人有好茶,你们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的心里的这种运作,你就会以这些简单的判断作为满足而停止了去接触事物。
在直接地、零距离地接触事物的原态之前,心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先入为主,不能有任何成见,不能有任何芥蒂。
对那个事物不要有先定的判断,这种状态的心我们可以姑且称做空的心。
空的心就是开放的心,就是不要把你的心封闭。
空的心也是充满活性的心,准备着接受任何事实,准备着去感受。
我们有时候把我们的感觉系统关闭,各种概念和符号,也会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官关闭起来,这样我们认识的事物就是残缺的,不是完整的。
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心处于空的状态,保持活性,让那直觉的认识能力生发出来,你们以为禅有什么神秘吗?
就是这些。
如果你努力从不发怨言这一点去试一试,在生活中,在家庭里,在企业中,你应该会感觉到世界更开阔了,人和事物更鲜活了,同时,你的心更空旷了。
有了抱怨,我们不会在行为上有积极的改进和调整,刚才我讲的在心性上造成误区、死角,就会引发一系列被动的消极反应。
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呢,就是这一系列的反应构成的。
在各种价值观、各种习性的支配下,做出了一系列反应,并且承受因为那反应反馈过来的信息、反馈过来的结果,佛教叫“报”。
那么,一系列的价值观、一系列的出发点、一系列的习性,就是我们心性的障碍——“惑”,迷惑;一系列的反应就是“业”——造作;然后感受由那造作带来的反馈。
不断地感受反馈,又不断地去造作。
感受到的反馈,那叫“果”,那就是因果的果。
当然,如果从这一系列的果,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压迫、带来的局限,带来钳制和缠缚来说呢,这个果是苦的,苦就是不自在。
推荐四句口头禅
我们怎么样来落实没有怨言这个禅修呢?
如果你要没有怨言,首先要没有怨心。
根本上是让你的心从一系列的习惯、判断、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可能来自于书本、来自于学校、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老师——解放出来。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是这样的:
你不要因为那是你的老师,你就不再去认识,说:
“就听他的”;你不要因为那是你的朋友,就放弃你的认识,就跟他;你不要因为那是很多的人,多数人都那么认为,你就说那就是真理;你也不要因为那样会对你有利,你就那么认为。
这就是说,从所有的立场、出发点、价值系统,把我们的心解放出来。
这样的一个彻底的心灵的还原,当它还原的时候,自然就在禅里面。
有句话:
“一种平怀。
”就是你看事物,一种平怀,平等心,开放心。
在这里没有你知道什么是什么,你不再迷惑于各种判断:
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美的、这是丑的;但是你又知道什么是什么。
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像木头一样不做任何反应、像石头一样冰冷那是禅。
我们经常用镜子来比喻,东西来了能照见,东西走了它不留。
所以在我的讲义中——我们要没有怨心。
第一个我前面已经说到了,我们要理解,要直接地理解事物的因缘、生灭,就是这样、那样,那样、这样之间的关联,由此培养平等心、开放心。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用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是一个彻底开放的心,对于所有落到你身上的处境,都说OK、欢迎。
但是我前面讲了以后你们大家会说:
哎呀,师父呀,你说的太难了!
每天我还要工作,那么这个嘴巴不平则鸣啊!
心里有不平呢嘴巴就要说,现在你让我们把嘴巴锁起来,心里有不平,把我们都憋成病了,怎么办呢?
所以我说,那就退而取其次,我们先用口头禅,对我们的内心做一种积极的疏导。
所以下面我给你们推荐几个口头禅,这里用的“口头禅”这个词是用它的原意。
第一个口头禅,是我们出家人经常讲的“苦恼”。
这个世界总是有缺陷的,总是不完全如你的意。
你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你也可以抱怨,但你的抱怨呢,用这样的抱怨——“苦恼”,那这个抱怨有什么好处?
诸位,这个抱怨中带有哲学的境界,它把你的心带到一个对整个人生处境的观照,这整个人生的处境就是充满缺陷的,你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和事吗?
我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为什么我要向这个世界要求那么多完美的东西呢?
这个是给我们的生存状态一个哲学层面的描述,这个口头禅,一方面能够缓解我们内心的压力,同时能把这颗心,带到人生处境的哲学观照中。
当你的心能带到对人生整个处境这种哲学的观照的时候,你的压力就缓解了。
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没有压力,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每天都遇到完美的事,总是有缺陷,如果你能接受缺陷,那就是完美;你能面对缺陷,那就是完美。
所以说“苦恼”这个口头禅哪,太棒了!
而且这个口头禅呢,它不会对周围的人造成杀伤,对吧?
不会对你周围的员工造成伤害。
其实在一种管理中,适当地表示你的不满,有时候是必须的。
在管理的层面来说,你在管理的环节中,你有不满你就楞憋着,那是有问题的,因为人们不知道你究竟怎么看,所以说要表达你的不满是需要的。
但是这种表达不带伤害性,同时能把你的心带到这个高度去观照事物,我以为“苦恼”是最好的口头禅,我把它推荐给你们。
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符号,它让你周围的人知道:
他不高兴了,他不满意了,老板不满意。
第二个叫“惭愧”。
惭愧是把你的心引导到自我的反省,所有你遇到的问题都是跟你匹配的,所以孔子说: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病。
所以你不要抱怨病,你能遇到这样的病一定有你内在的因,有你内在的问题。
所以,“惭愧”把我们带到对自我不足的观照中,带到自我反省中,它对周围的人没有杀伤。
但是如果是和你配合默契的员工也知道:
哎呀!
他现在有压力,他不高兴。
所以在管理上来讲没有形成误区。
“惭愧”和“苦恼”这两个口头禅呢,都有一种自我治疗的作用。
我们说“苦恼”,从哲学的高度去观察整个的人生缺陷;那么“惭愧”呢?
它把你带到反省你自己的不足,所以也有一份治疗作用。
第三个“也好”。
这第三个不要随便用啊!
你要掂量一下,你的修行,你觉悟已经到火候了,你就用这第三个。
第三个是什么?
不管出现什么,你都说:
“太好了!
”
这太难了!
如果有人把你的钱包偷了,你说“太好了”,后面的小偷看见:
“我们再去吧!
”那么“也好”这个口头禅呢,它是把你的心带到因缘的、智慧的认识中,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关联性。
这个世界一直就是那样,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缘,就有这样的果报,不会有差错的,万事万物没有差错。
天不负人,上帝是公正的,诸法是平等的。
所以你说有问题,是你有问题。
你用有问题的眼睛去看生活,你就看出问题来;你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世界,你就说:
“还好,也好!
”或者说:
“也罢!
”所以我觉得这个口头禅也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你遇到任何事的时候能跟自己说声:
“嗨!
也好!
”——比如你的企业现在很成功,你说:
“也好!
”现在遇到很大的挑战,你说:
“也好!
”你的妻子把你抛弃了,你说:
“也好!
”——任何时候你都能以这样的心来观察自己的生活。
其实还有第四个口头禅,我没有写上。
我自己用得比较多,所以就是绝招吧!
什么呢?
——“不理他!
”你们诸位可能用不上,我的环境好像经常要让我用这个,因为总是有很多东西要动摇你,有很多东西呢,要误解你,有很多东西,要障碍你。
如果你要做一些工作,有很多同样有价值的工作来吸引和分散你的注意力,所以这个时候我喜欢说:
“不管他,不理他!
”这“不理他”帮了我的忙。
它能让我不注意别人怎么议论我,怎么看我,怎么障碍我。
它也帮助我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在我要做的事上,坚持做,不理他,别的我不管。
等你的路走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会说:
“哎呀!
好啊,好啊。
”在那时候你仍然要说:
“不理他。
”如果当人们都说:
“哎呀,好啊,好啊!
”这时你停下“不理他”了,说:
“你知道了吧,这回你们……”完了!
你又完了,你会失败的,你要永远“不理他”。
所以“不理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口头禅,一个带有定位——像卫星定位一样,在人生的路上带有定位价值的观照的口诀——“不理他”。
这是我今天跟你们分享的四句口头禅,一个修行要领——无怨言,无怨心。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心量会变大,你的人会变得有弹性,你的心会变得慈悲,慈悲是从忍耐中培养出来的,是从接受苦的现实中培养出来的。
禅心“三无”
(2003年10月4日晚于柏林禅寺普贤阁)
明海
各位居士、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安排我来给大家讲,我今天想来给大家讲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叫《禅心“三无”》。
《禅心“三无”》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我们按禅的精神去生活,按祖师的教导去生活,以一颗禅心去生活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
当然一个体悟了禅的境界的人,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我们根据祖师的教导,根据佛法的精神去描述这颗心,也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描述,有些机锋、棒喝也是在展示展现他们的这颗禅心,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这个“禅心”“三无”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来讨论。
通过这个角度,我们虽然可能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完全悟得这个禅心,但是我们可以现前、当下的去操作,去把握我们的心态。
禅心“三无”的第一个无叫“无忧”。
佛教对于人道众生的心态,有一个描述说人道众生是忧喜参半,在忧这方面有时又叫忧悲、苦恼。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会有忧愁,俗话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西方的哲学家也从哲学方面探索人类心态里的忧愁。
人类心态里忧愁的这一部分具有普遍性,这种忧愁的普遍性有的哲学家说那是因为每个人只要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都会面对死亡。
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同时面对了死亡,而死亡对普通人来讲是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用教他就知道的,这是我们潜意识里的。
从佛法来看,生活里的忧愁来源于我们的得与失,患得患失。
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感觉到不可把握,前途难以预料。
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过,有一种学问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特别有兴趣,就是关于算命、命相的学问。
西方有西方的一套,通过星相、血型、星座等等这些特征预测命运。
东方有东方的,在我们中国就很丰富,我们知道有占卜,有用人的生辰八字叫四柱去预测还有其他的种种方法,奇门遁甲等等。
在我们的文明里面,这类学问的发达说明我们人有一种想把握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种欲望或者说叫渴望。
当然,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类整体上,有一个潜在的忧患意识,希望通过种种预测命运、把握未来的方法来化解、冲淡内心对不可知的未来的这种担忧。
还有象看日子;取吉利的名字等做法都反映出人们心中的忧。
一颗禅心是彻底地放下了忧愁的。
云门文偃禅师说:
日日是好日,这是禅者无忧的生活态度。
日常生活里,我们要摆脱忧愁从哪里做起呢?
我觉得首先从放下对未来的牵挂,对未来种种猜测、担心,对某件事情得与失的计较,从这方面摆脱出来。
一切未来的结果都是从现在、从当下我们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多因素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所以我们只能从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从眼前下手,由此来把握未来,这样真正把对未来的担忧变成现实的力量,可以感知,可以把握,可以确定的力量。
很多禅师,在他们的语录里不太容易看到说关于死后要生到什么世界,生到哪一个佛国的开示,原因是他已经全力以赴,已经能够完全把握住了当下,生命的一切活动他已经做主了。
他把握了当下,那么未来怎么样就已经不是问题,要问未来怎么样,问他现在正在进行的,正在进行的、正在实现的每时每刻变成现实的心念语言和行为怎么样,我们就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我们的未来不会因为一个不可知的神灵的操纵发生奇迹。
不会有奇迹发生的,如果有奇迹,奇迹就在当下。
如果我们把握了当下的一切,在未来也不会出现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所以禅心`三无'第一就是我们要生活在无忧之中,要有无忧之心。
无忧是指我们心里面没有对未来的牵挂。
我们在生活里每时每刻包括在打坐的时候可以关照一下,我们的心里面是不是隐隐约约有些不安?
象要考大学的学生,在高考前甚至前半年内心就开始有压力,不一定在脑子里每天都在想这件事,其实在心里面已经有很多负担出现了,那就是来源于对未来的牵挂、挂碍。
我们要时常觉察我们内心的这种负担,觉察它,然后放下它。
怎么放下呢?
放不下主要还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我们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我们意愿的结果。
希望未来按照我们的设计,按照我们的理想来到,那么把这些都放下,如果你希望未来按照你的意愿来到的话,那么你应该从当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去创造这个未来!
不要光只是去担忧它,等待它。
担忧和等待对于你所期待的那个未来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是障碍,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会来,你要做的只是现在不断地去准备,最后它就来了,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这是我讲的禅心`三无'的第一个无忧之心。
无忧的心是很轻松的,没有压力的。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病很普遍,象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得病的人特别多,而且年龄越来越提前。
前不久我接待一个年轻人,28岁,事业很成功,是一个企业家,可谓“少年得志”,他得了糖尿病。
关于这些病,我也和大夫们讨论过,他们说这些病和心里压力大,忧愁多,心里不够轻松有关系。
我自己也有体会,心理有忧愁时,人的精力,反应力都差了,工作效率也差了,一件事不会因为我们担忧它就变好,相反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禅心`三无'的第二个无叫“无悔”,悔是关于我们对过去的态度。
人的心灵很有意思,在《药师经》里讲到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俱生神,它随时都在记录我们的言行,记录我们的心念。
儒家说每个人心灵在最深层面都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叫什么呢?
叫良知,有时简单就说叫“良心”。
在道教里,把每一个人心灵里面这个非常客观,非常全面记录我们身口意三业活动的这种能力,人格化,神化为在地狱里阎王爷殿里的一位官员,主宰我们命运的帐房先生,他是一个“会计师”,把所有人每天的每时每刻的活动都能记下来,输入到他的帐簿里,他那里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好象一四天下所有众生的心态和言行他都能记载下来。
人死了以后,都要从他那儿过一下,“会计师”就把每一个人的帐都翻出来,提供给判官,判官再作相应的判断,你该怎么样,或者是上刀山、下油锅,或者是投生到人间亦或上升到天堂。
佛教这样描述人内心的这种能力:
人的心识分成八个层面,最深的这个层面叫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有三个意思,第一叫能藏,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是一个大仓库,它能够把我们身口意三业种种的活动收藏起来,叫能藏。
从它的能力,主动性方面叫能藏;第二个叫所藏,它所收集的这些信息,这些内容方面叫所藏;第三叫执藏,它不仅能收藏,而且对自己所收藏的还有一个执持,不丢失的功能所以叫执藏。
讲这么多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从一生下来,恐怕生下来之前也在其内,种种的活动、行动、语言和心念的活动不用别人来关照,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都知道。
我们内心深处都有这种能力,不管当时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不管我们是主动地做、主动地说、主动地想,还是被动地做、被动地说、被动地想,种种情状,我们心里面有一个摄影机都会摄下来。
摄下来以后,形成影响我们未来身口意三业活动的很重要的资料、很重要的因缘。
我们自己内心所收集的这些信息,反过来又会薰习我们,这个薰习通俗讲就是影响。
一个人内心觉照力很强的时候,做了一件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时,虽然可能忘了曾做了这件事情,但内心并没有忘,内心会不安,自己会觉得奇怪,怎么我的心里会不安呢?
后来想一想有一件事做错了,这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内心良知的监督作用。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在逐渐地转化、变化之中。
自己改变自己,自己薰习自己。
跟外在活动形成一个不断的互动,不断地互相反馈的关系。
所以“悔”是指的对我们过去的所做,过去的所说,过去的所想或者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总是首先会伤害别人,再伤害自己),对这些东西放不下、后悔,后悔的味道很难受。
我也有体会。
我看几乎每个人都有体会。
多多少少轻重都会有,但有句俗话:
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卖。
经常我们也听别人说,某件事从头来一次就好了,再给我一次机会,但是不可能。
后悔也是使我们内心不自在,堵塞在对过去一件事、对过去自己错误的执著里面,我们的心在这一点上梗塞住了,拴住了。
那么禅心呢?
它是无悔的!
禅心是怎样做到无悔的呢?
因为它离执,它是空的,象竹篮打水,留不住。
我们说过去不犯错误的人可能是没有的或者说很少有。
那么我们怎么样从对过去的执著从这个悔心里摆脱出来、解脱出来呢?
怎么样在今后不再有悔心呢?
要想今后不再有悔心,那么从现在做起。
我们体验了悔也不错,我们体验了悔就知道当下怎么把握,当下怎么样珍惜。
禅心能够看到所谓的过去其实是不可得的,所谓的错误,所谓的罪业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
所谓的福和罪是以我们内心的执著,而对我们产生作用。
所以我们的内心,这个内心不是一般的大脑的记忆力层面,是指我刚才讲的良知良能这一块,在这深处这个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ACT 佛学 口头禅 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