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88713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4.58KB
北京市顺义区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顺义区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区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顺义区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①,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②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
“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
“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
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札:
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
②三九:
即三公九卿,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
③鹿独:
颠沛流离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家世余绪余绪:
前代遗留下来的
B.则假手赋诗假:
虚假
C.非复曩者之亲曩:
从前
D.自美于矿璞矿璞:
未经磨莹的金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此销日长成以后
B.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
C.求诸身而无所得生而知之者上
D.施之世而无所用不师古之踪迹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则才记姓名提笔也就能写写姓名
B.塞默低头闭口不语,低着头(以掩饰窘迫)
C.特立杰出者如芝草特异、杰出的人像芝草一样(稀少)
D.犹蒙被而卧耳犹如蒙着被子睡觉一样(舒服)
4.以下各组语句,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丑态的一组是()
①讲议经书②射则不能穿札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傅粉施朱⑤望若神仙⑥触地而安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④⑥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人要有所专本,以此立足。
B.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
C.饱食终日,安于享受,必遭人耻笑。
D.作者认为孙武、管仲等人属于天才。
6.本文末段作者的学习经历引发了你哪些共鸣和思考?
请作简要说明。
7.文中以金玉、木石为喻,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荀子《劝学》中也有以金、木为喻强调学习重要的句子,请写出该句。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用“/”为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
陈宗训事母尽孝,每饮食亲友家遇时新品味母未尝必托以疾忌不下一箸。
翌旦,必入城市,买以奉母。
或远方难得之物,可怀者必怀归,母心乐之,至老不衰。
(取材于明陆容《菽园杂记》)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1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①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③。
我为④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瑶草:
仙草。
②金徽:
金饰的琴徽。
这里指琴。
③白螺杯:
用白色螺壳雕制的酒杯。
④为(wéi):
愿作。
⑤长啸:
长叹。
9.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感叹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带出春色,激发读者兴味,引人入胜。
B.“溪上”“桃花”等词,与首句中“武陵”应和,也带出了作者的感情。
C.“谪仙何处”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
D.“我为”句,采用对比,显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对谄媚者的不屑与轻蔑。
10.下列与“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
A.新晴原野旷B.白云随鹤舞
C.冰壶含雪魄D.一天秋似水
11.这首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都间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表现的。
三、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7题。
笔墨祭
余秋雨
世上一切精神文化都需要一种物态载体。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
“五四”斗士们自己使用的是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呼唤着钢笔文化。
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有位朋友对我说,和古代相比,现在的书法越来越差,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书法家一比高低。
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需要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由此我想到了古诗的创作。
“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
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
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
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
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
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奇。
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
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装点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我相信,后代惟妙惟肖地习摹二王的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即在此处。
当然,在我看来,谁都很难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
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
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
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汉字实在很不像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
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
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
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
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簏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
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
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
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
如果仅仅为了职业化的写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
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
“非人磨墨墨磨人”。
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人。
在这么一种整体气氛下,人们也就习惯于从书法来透视各种文化人格。
颜真卿书法的厚重庄严,历来让人联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样品格。
李后主理所当然地不喜欢颜字,说“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之粗鲁”,“有指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
初次读到这位风流皇帝对颜真卿的这一评价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从他那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化视角看去,说颜字像“叉手并脚田舍汉”是非常贴切的。
这是一个人格化的比喻,比喻两端连着两种对峙的人格系统,往返观看煞是有趣。
(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是以旧的文化载体呼唤一种全新的文化。
B.有的人评价当代书法家的书法创作,颇带有点儿“九斤老太”的眼光。
C.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受到社会接纳程度的影响,更受到技能技术的制约。
D.智永等书家下苦功练习书法,在作者看来,是在磨练自己的生命形象。
13.对下列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手:
随手,特别娴熟。
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句中的意思相同。
B.惟妙惟肖:
字模仿得逼真。
肖,读xiào。
C.风流:
风韵、仪态。
与《红楼梦》写林黛玉“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意思相同。
D.对峙:
成对而立,并不矛盾。
“峙”,读chì。
14.联系上下文,解释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的具体含义。
①眼睛一亮
②并不惊奇
15.某著名科学家写字太差,受到网民非议。
请依据本文观点,写出你的见解。
16.文章第⑨段举智永、怀素的事例后,作者说他们不是为职业化的谋生,那么他们苦练书法的目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回答
17.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请选择一处,对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
18.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勤奋”“吃苦”“坚持”“忍耐”“顽强”是走向成功的共同要求。
请你选择一点,给下面几部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写一段赠言,表达你对该人物的敬佩(鼓励或劝诫)之意。
文学名著: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要求:
赠言要结合人物的经历或特点,不要泛泛而谈;150字左右。
②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
要不要背古诗词?
怎样学习古诗词?
对这些问题,同学们意见不一,各执己见。
请你写一则短文,投稿给校报,报道大家的意见。
要求:
客观、全面,有概括性。
字数150字左右。
③以“雨”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不超过150字。
五、写作
19.作文(任选一题。
把题目抄或写在作文纸上)
①《笔墨祭》结尾说:
“颜真卿书法的厚重庄严,历来让人联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样品格。
”这是认为“字如其人”;但也有人以秦桧为例,说秦桧的字很好,人却是遗臭万年的奸臣,由此得出“字未必如其人”的结论。
对此,你怎么看?
请以“字如其人论”或“字未必如其人论”为题(二者选择其一),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可以就书法立论,也可以由书法说开去;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清晰。
不少于700字。
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都表现为某种技艺,如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书法、绘画、剪纸、曲艺及建筑、园林……假如某天醒来,你居然就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高手,你想成为哪一种高人,将会发生什么故事?
……
请展开想象,以“早晨醒来,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一名……”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体现出你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感受或认识。
要求:
发挥想象,有细节,有描写。
题目自拟。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8【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则假手赋诗”意思是:
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
假,利用,借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以:
①介词,用;②助词,用于方位词前面,表示时间的限制。
B项,则:
①②都作副词,就。
C项,而: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承接。
D项,之:
①代词,它;②助词,的。
故选B。
3.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D项理解错误,“犹蒙被而卧耳”,意思是:
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故选D。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
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可知,①⑤⑥不属于不学无术丑态的表现;②③④属于不学无术丑态的表现。
故选A。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
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理解错误,文章中只提到各行各业都要乐业,都要勤学,并未提到地位是否平等,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文章末段主要讲述人在幼小的时候,注意力容易集中,背诵的东西能记得牢,记得长久。
因而,我赞成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幼儿诵读经典的教育,一些经典作品,一旦理解并记忆,便可终身受益。
但反对违背儿童生理发展规律进行灌输,那样会适得其反。
7.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
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
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
砺、博、参。
8.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本句的断句可以根据主语的关系来确定。
“每饮食亲友家”与“遇时新品味”主语都是“陈宗训”,文中省略了。
“母”是下句“母未尝”的主语,“必托以疾忌”与“不下一箸”的主语是陈宗训。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断句即可。
【答案】1.B
2.B
3.D
4.A
5.B
6.我赞同作者加强幼教的观点。
小的时候要及时教育,不要等大了再去施教,那就晚了。
我小时候背了很多诗,至今还不忘,而现在事情多且繁杂,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就差多了。
所以,学习要趁早。
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每饮食亲友家/遇时新品味/母未尝/必托以疾忌/不下一箸。
【参考译文】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
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
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
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
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
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
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
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
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
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
”我回答说:
“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
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
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
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
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
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另外,我又听说:
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
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
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
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9-11【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分析错误。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故选C。
10.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月逐人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项,“新晴原野旷”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B项,“白云随鹤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白云”对“明月”,“随”对“逐”,“鹤”对“人”,“舞”对“归”,与例句构成对偶句。
C项,“冰壶含雪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雪魄”名词,与“人归”的结构不同,与例句不能构成对偶句。
D项,“一天秋似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以及分析抒发情感方式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词中,“春入武陵溪”,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有词人对高洁志行的追求,有词人对缺乏知音、无人理解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也有词人对超凡脱俗之物的欣赏和对浮世俗物的不屑,还有词人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的矛盾和无奈。
【答案】9.C
10.B
11.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境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显示出陶氏对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首词中,作者写所游之地“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那里可以一展浩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
正是因为陶、黄所处的现实没有这样的境界,他们才如此热爱并在作品里讴歌这样的境界。
作者内心对现实的怨愤,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正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12-17【解析】12.此题考查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
C项,“更受到技能技术的制约”错,原文是“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
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故选C。
13.此题考查正确辨析词语、成语和字音的识记能力。
做好此题,先从词义上辨析,然后具体结合语境进行辨析确定。
D项理解错误,对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uìzhì,是指两山相对耸立,也可以指对抗、抗衡。
故选D。
14.此题考查把握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原文“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奇”可结合“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来理解概括得出。
1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出题人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加以探究,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作答即可。
本题结合文本内容“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先引用作者观点,得出结论,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16.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文章第⑨段举智永、怀素的事例后,作者说他们不是为职业化的谋生,那么他们苦练书法的目的,可结合具体语境“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装点了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顺义区 三月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