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888698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919.24KB
高二生物整理.docx
《高二生物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整理
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一、发展简史
1、著作:
贾思勰《齐民要素》农书、李时珍《本草纲目》药书、
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
2、显微镜发明:
生物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建立:
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观领域)
我国成就: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核酸领域)
3、林耐——生物分类法则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除病毒)
孟德尔用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4、生命科学研究手段:
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5、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用于人类疾病的基因诊断、治疗)
二、展望:
1、后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
2、生命科学定义:
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
第二节: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
2、1)左眼观察、睁开右眼
2)观察:
先低倍后高倍,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移动转换器到高倍镜,再调细调节器(在高倍镜下观察绝不可以使用粗调节器,避免镜头压碎玻片。
转动转换器时,两眼从显微镜侧面注视)
3)物像为倒像,(视野)同向移、(载玻片)反向移
4)放大倍数:
目镜X物镜
5)低倍镜的使用:
对光、安放玻片、调焦(要点:
先降后升)、观察
6)显微测微尺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两种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无机物
生物体与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通常是以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一、水:
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在人体和哺乳动物中,水约占体重的70%。
每天补水2000ml
2、生理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成分、生物化学反应介质、运动物质、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
自由水、结合水
4、代谢旺盛的器官含水量越高
二、无机盐:
离子状态存在1%左右
1、作用:
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
血红蛋白:
Fe2+骨骼:
Ca2+【缺钙,肌肉抽搐】、Mg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HCO3作为血液酸碱度缓冲系统)
b、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所有生物必含的物质是蛋白质与核酸)
1、糖类:
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红黄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2~3滴)(蓝紫色)
3、脂肪——苏丹III(橘红色)
一、糖类化学通式:
(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
葡萄糖(C6H12O6)
注:
组成元素C、H、O
1、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不能水解):
己糖:
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半乳糖)、果糖;
戊糖:
核糖(5碳糖)
B、双糖:
(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
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主要的糖类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不溶于水)肝糖原、肌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
(脂类物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
(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保护内脏)
组成单位:
脂肪酸和甘油饱和脂肪酸:
动物脂肪(碳碳单键)
不饱和脂肪酸:
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碳碳双键)
注:
组成元素C、H、O
2、磷脂:
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大分子
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
被水包围时会排列成双层分子膜或微团状
注:
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
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作用合成某些激素(雌、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多晒太阳可转化为维生素D
三、蛋白质:
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占50%)
注:
组成元素C、H、O、N等
1、单位:
氨基酸(自然界300余种,人体中20种)
通式:
R
|
H2N—C—COOH
|
H
2、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肽键:
—CO—NH—)
3、多样性: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功能多样性的主因)
4、计算:
a、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即N个氨基酸构成M条肽链,形成(脱下)N—M个肽键(水)』
b、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个数×平均分子量-脱去水分子数×18
脱去(n-1)份水
5、作用:
机体的主要成分;形成酶、抗体、激素(胰岛素、生长素)、血红蛋白;提供能量
四、核酸:
(组成单位:
核苷酸)
1、作用: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
2、分类:
A、脱氧核糖核酸(DNA),存在细胞核(主要)
B、核糖核酸(RNA),细胞质内(可分为mRNA、tRNA、rRNA)
3、每一份核苷酸是由一个磷酸、一个五碳糖、一个含氮碱基组成
注:
组成元素C、H、O、N、P
五、维生素:
生长和代谢的微量元素
1、膳食多样化是避免缺乏症的合理方法
2、分类:
a、脂溶性:
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D(软骨病、佝偻病、缺钙)
b、水溶性:
维生素B1(脚气病)、维生素C(坏血症)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细胞
每个细胞都有它的边界,那就是细胞膜。
作用:
保护细胞物质交换信息交流
一、细胞膜的结构:
1、成分:
(骨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作为载体,但数量有限)具有选择透过性
2、糖蛋白=蛋白质+多糖(位于细胞膜外侧,可区别细胞内外)作用:
细胞识别(信号天线)
3、磷脂双分子层实质上是一层半流动性的油
4、细胞膜结构模式:
第一册P36图3-1
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被动运输:
高浓度→低浓度。
扩散
自由扩散:
不需载体,不消耗能量(脂溶性的物质比较容易通过细胞膜eg:
O2、CO2)
协助扩散: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2、主动转运(主要形式):
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主动地选择性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3、胞吞(摄取)和胞吐(分泌出细胞):
大分子物质或颗粒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壁:
全透性
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合称为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膜)
原理: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四、细胞膜对信息的接受
1、细胞膜的功能:
保护细胞内部、控制物质出入、信息交流
2、细胞膜上含有多种受体(如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接受不同信息
实验3.1质壁分离
1、材料:
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
2、溶液:
30%蔗糖溶液(如用葡萄糖液、KCl等溶液分离后会自行复原)
3、方法:
对侧引流法
4、现象:
液泡变小,紫色加深,细胞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5、质壁分离复原:
滴加清水,引流
第二节:
细胞核和细胞器
一、细胞核:
1、组成:
a、核膜:
双层膜,上有核孔(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b、染色质成分:
DNA+蛋白质
c、核仁:
合成核糖体
d、核基质:
含各种营养物质,是细胞核内进行代谢活动的场所
2、作用:
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增值的调控中心
二、细胞器:
【分布在细胞质(为细胞代谢提供各种原料和反应场所)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具体图第一册P44-45)
细胞质里呈液态的部分是细胞质基质
1、线粒体:
(双层膜)内膜突起形成嵴,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内质网:
单层膜的网状物。
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脂质代谢有关
3、核糖体:
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场所在内质网上,游离于细胞质由核仁合成
4、高尔基体:
由扁平囊和泡状结构组成;与内质网密切联系;起储存、加工和转运物质的作业;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5、叶绿体:
(双层膜,内膜光滑)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中心体:
无膜;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互相垂直排列而成;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密切有关(动物和低等植物)
7、液泡:
泡状结构,内有细胞液,含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央有大液泡,动物细胞也有液泡,小而多
8、溶酶体:
由膜围城的小球体。
含水解酶,可消化进入细胞的异物及无用的细胞器碎片。
(清道夫)
补充:
A、与胰岛素(酶)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
B、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和细胞器:
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三、原核细胞和真和细胞的比较
1、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亚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2、原核细胞:
a、细胞较小,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膜包被)。
在核区内(拟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b、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蓝藻、颤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3、真核细胞:
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补充:
微生物中:
细菌为原核生物、真菌为真核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
实验3.2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1、染料:
碘液,引流法
2、结论:
颤藻——原核生物,色素分布在细胞质中,无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核)
水绵——真核生物,色素分布在叶绿体中,有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核)
第三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无细胞结构;极小,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2、主要成分:
核酸(即DNA或RNA):
核心位置
蛋白质:
构成病毒衣壳
3、营养方式:
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
4、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A、乙肝病毒(HBV):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政策
B、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引起并发症。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自我更新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同化作用摄取外界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物质
异化作用释放能量物质代谢分解自身物质,排除代谢废物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组成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一、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1、合成反应: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单糖合成多糖)
2、分解反应:
水解反应(消耗一个水分子,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氧化分解反应(不消耗1个水分子,释放出氢原子和能量。
葡萄糖的氧化)
二、生物催化剂——酶
1、酶:
活细胞产生具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大多为蛋白质,少量为RNA。
2、酶的活性:
酶的催化效率。
酶促反应:
酶所催化的反应。
3、性质:
高效性、专一性(即酶活性部位与底物完全契合)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PH值、温度(最适度前,随条件增加而增强;超过后则逐渐减弱)
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ATP:
腺苷三磷酸简式:
A-P~P~P
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TP-→ADP+Pi+能量(水解断裂最外侧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ADP+Pi+能量-→ATP(能量来源:
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呼吸和光合作用)
ATP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中,是能量“携带”和“转运者”(能量货币)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略,P63-65)
二、叶绿体及其色素
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方程式:
叶绿体
光能
CO2+2H20*→(CH2O)+O2*+H2O
叶绿体
(CH2O)中:
C来自CO2,H来自H20,O来自CO2;O2来自H20中的O
2、叶绿体及结构图第一册P66(双层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膜堆积成——增大受光面积,膜上有色素)
实验4.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材料:
新鲜绿色叶片
2、原理:
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用无水酒精提取叶绿体色素
3、方法:
纸层析法。
层析液为脂溶性溶剂,各种色素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而分层。
4、步骤:
a、碾磨:
加试剂:
无水酒精(目的:
让色素充分溶解在酒精中,便于提取色素)
固体:
石英砂(目的:
加快碾磨速度)CaCO3(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过滤
c、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
画细而直的滤液线,阴干后,重复几次(目的:
保证滤线上的色素含量,使层析结果清晰可见)
d、分离:
纸层析法(层析液:
石油醚)注: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3、叶绿体色素:
叶绿素:
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色素具有选择吸收光谱的特性。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第一册P68―70)
1、光反应:
位置:
类囊体膜中间产物:
ATP、NADPH终产物:
氧气
2、暗反应:
位置:
基质中间产物:
ADP、NADP、三碳化合物终产物:
(CH2O)
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
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⑤联系:
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3、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光合作用形成的糖转变成蔗糖、淀粉或参与氨基酸、脂质等的合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4、影响因素:
a、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b、CO2浓度——影响暗反应
c、温度——影响暗反应(25-30度最佳)d、水、无机离子
第三节细胞呼吸(生物氧化)
——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为CO2或其他产物,并释能的过程。
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
有无彻底分解有机物)
一、
糖的有氧呼吸:
(第一册P80图4-25)
酶
1、反应方程式:
C6H12O6+6O2→6CO2+6H20+能量
2、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内: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脱下少量[H]和能量――糖酵解
第二阶段:
线粒体内:
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脱下大量[H]和能量――三羧酸循环
所有脱下的[H]与吸进的O2合成水,并合成大量ATP
二、糖的无氧呼吸: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为发酵)
1、酒精发酵:
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为酒精和CO2即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
酶
2、乳酸发酵:
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为乳酸即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3、例子:
A、酵母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下进行酒精发酵
B、高等植物水淹下,酒精发酵中毒死亡
C、马铃薯、玉米胚芽缺氧下,乳酸发酵
D、骨骼肌剧烈运动,产生乳酸而肌肉酸痛
4、能量利用:
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存于ATP中
第四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变化(第一册P82-83)
四、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在同一细胞内,三类物质的代谢同时进行,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三大有机物代谢的共同点:
合成、分解、转变,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代谢终产物都有CO2和H2O
五、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合理膳食:
即合理营养。
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中七大营养物质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符合人体营养要求。
2、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前3个为能源物质)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一、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皮肤感受器:
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时,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这些神经末梢统称为皮肤感受器
2、光感受器:
眼球壁的最内层成为视网膜,视细胞(光感受细胞)是眼球中唯一感光部分
视杆细胞:
感受光亮视锥细胞:
感受色彩
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
3、声波感受器:
耳蜗是声音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
前庭器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是感受身体平衡的器官
二、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脊椎动物:
鼻腔中的嗅细胞、舌上味细胞
2、昆虫:
味觉分布于足末端和口器;感受气味的毛分布于触角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完成反射的基础)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功能、结构单位。
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细胞体是营养和代谢中心
树突短而多,接受信息
轴突长,分枝少,传出信息
神经纤维:
轴突或唱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一)神经冲动传导——信息在神经元内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
1、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即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
2、动作电位(刺激后产生):
内正外负
3、一个神经细胞内,传导是双向的。
(二)突触传递——神经元间以化学物质传递
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轴突末端,内有线粒体、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膜,上有蛋白质受体可与化学物质结合)
2、单向传导: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二、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髓(低级中枢):
上连延髓,外围白质(神经纤维集合而成),中间灰质(神经元细胞体密集而成)
2、脊髓调节的反射活动反应速度快,但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三、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1、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中的大脑最发达,外层为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分布着较多功能区)
它们都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搞基神经中枢
2、反射分类:
A、非条件反射(先天具备的能力)
B、条件反射(后天培养):
会发生改变
3、强化: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用于培养条件反射)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功能:
除对具体信号作出反应,亦能对抽象信号(文字、语言)有反应
四、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
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
2、分类: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结果相互拮抗。
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处于神经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
但身体处于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则副交感神经占优势。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人体内分泌腺
1、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循环到作用器官
2、肾上腺:
由表层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
(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解水、盐、糖的代谢
(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后者平时分泌少,仅在特殊情况(失血、剧烈运动、紧张等)下分泌增加,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
(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3、甲状腺:
A、分泌甲状腺素,碘(原料),
B、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C、表现:
成人,过多(甲亢),消瘦易激动;过少,全身浮肿
婴幼儿时期较少:
呆小症
4、胰岛:
A、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两者相互拮抗
B、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加速血糖分解,促使血糖合成糖原
注:
胰岛素含量持久不足——糖尿病
C、饥饿,血糖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5、生殖腺:
生成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合成和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
睾丸分泌。
雌性激素:
卵巢分泌)
6、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分泌量:
婴幼儿期多:
巨人症;少:
侏儒症
促激素:
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如:
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激素)
垂体直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也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7、下丘脑中有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核神经细胞的双重特性。
这些细胞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作用于垂体的有关细胞。
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为神经核内分泌两大信息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传递,与靶器官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
3、特异性、高效性
4、由后一步反应影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前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促进作用成为正反馈,抑制作用则成为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
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生理功能的表现,其作用是识别和区分“自己”和“异己”,并对“异己”物质产生排斥。
一、细胞识别
1、细胞识别功能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在细胞识别中起着重要作用
2、抗原:
被免疫系统排斥的物质,多为外源性的,少数为内源性(自身衰老、损伤或突变细胞)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
无专一性
具有专一性
3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4
作用弱
作用强
5
作用时间短
持续时间长
第一道: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并分泌杀菌物质体内
第二道:
吞噬细胞和溶酶体——溶解、吞噬和消灭细菌
第三道:
B淋巴细胞的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的巨噬细胞协助,也可控制和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对付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以及移植到体内的异体组织细胞,有时就要靠T淋巴细胞
四、天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1、天然免疫:
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如:
得过天花、水痘后获得免疫抗体)
2、人工免疫:
A、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B、方式:
接种疫苗(即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灭活的或减毒的制剂)
3、疫苗种类:
A、死疫苗:
(灭活制剂:
乙脑疫苗、狂犬疫苗等)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和繁殖,需多次重复注射,剂量较大。
B、活疫苗:
(减毒制剂:
牛痘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卡介苗等)一般接种一次,剂量小,效果与持久性较好。
4、接种对象:
易发病、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
第五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
1、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发生弯曲的部位:
尖端以下部位。
2、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
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尖、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发育着的种子)而趋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则较少分布
2、向光弯曲:
A、原理:
胚芽鞘受单侧光作用,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致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而表现向光弯曲。
B、植物的向光性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
3、生长素调节作用的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超过最适浓度)抑制、受害或死亡。
4、顶端优势:
顶芽生长,侧芽因积累顶芽向下输送的生长素而受抑制。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