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ocx
- 文档编号:2888565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22KB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ocx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摘要:
厌学是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厌学可能伴随着每一个人在成长,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
学生厌学是由内因及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认识且了解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利于根据厌学原因找到厌学的对策,从而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使学生积极地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也将影响整个民族的将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前言
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在教育方面就将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相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明确提出“快乐教育”这一观点,其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表明了学生在乐于学习的情况下,其学习状态是最好的。
如若学生厌恶学习则与之相反。
在国外也不乏对厌学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自1983年至2013年这一期间,以“厌学”为关键词共检索出5527篇相关的文章,研究厌学文章逐年增长,这一现象表明厌学现象在教育事业中渐渐引起重视,对于厌学的概念、表现、诱发原因及应对策略等都已进行了研究。
但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们多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方法,而本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剖析了厌学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厌学的对策,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指导意见。
不仅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还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教学情感投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班级学习氛围、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等多方面对学生厌学原因进行探讨,并且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一、小学生厌学的概念、表现及影响
(一)小学生厌学的概念及表现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何为厌学?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男生厌学主要表现为态度消极,上课不专心,不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及课后作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多应付了事。
女生则是情绪不稳定、不能够较快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在不同年龄阶段厌学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低年级,学生学习意志薄弱,难以坚持;中年级,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的作用是什么;高年级,学习态度消极,不愿意学习。
厌学现象存在不仅阻碍了教育事业前进的脚步,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二)小学生厌学的影响
厌学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变弱,主动学习能力降低;情绪容易波动且易出现问题行为。
同时厌学导致学生对自身丧失信心,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厌学直接导致学业难以维继,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及个性形成,并且阻碍了教学事业发展。
学习是一个人认识社会、借鉴前人经验的起点,若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人的一生尚未开始竞争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此,关注学生,关注‘厌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学生厌学的主观因素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致无心念书
林肯说过: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
”林肯高度肯定了目标对一个人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很少有人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学生呢?
在学习中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制定的学习目标大多不切实际且制定后却没有积极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或者是在家长、教师的监督下‘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由于其学习目标的盲目性,导致后期出现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的状况,他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任务。
在学习之初,由于缺乏明确或者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那么在后期又谈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呢!
2.自我认知偏差,导致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从而做出评价,有的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事情还没做,就认为自己不行,一定不会成功,因此不愿意去学习,最终只会陷入我很笨,什么都学不会的魔咒中;与自卑型相反的则是盲目自信型,这一类学生对自身的评价过高,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这种心理会发生典型的两种情况:
其一不学习,认为自己什么都会,没有必要再去学习自己认为自己经会的知识;其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完全不会,自信受挫,不敢再学习。
无论学生是何种认知偏差,都会由于对自身的认识、评价不全面,导致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从而抵触学习,甚至不愿意学习。
认知偏差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兴趣等等。
3.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学习需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并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学习需要,照本宣科,不关注学生心理,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当人的低层次得到满足后,人们就有进一步的需求。
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归属和爱、被尊重以及安全环境。
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基本需要,不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仅仅是为教学而教学,如此便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客观因素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1.不良的校风,使学生不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校风是家长考量学校的重要方式之一,校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若学校校风不正,将导致学生无心学习。
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若不良风气在班级中蔓延进而衍生到整个学校,无疑这个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留恋学习,他们将学校最调皮的学生拜作偶像,甚至直接加入某个具有不良性质的团伙;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缺少归属感,难以找到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让学生无法专心学习,还增加学校管理工作难度,阻碍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2.僵化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使学生厌恶学习
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证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促进学生健康发长。
教师强化和学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让学生在没有爱的环境中受教育,只会致使学生厌恶学习,有的教师对学生使用暴力,让学生由厌恶教师转化为厌恶该教师教的学科。
生生关系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扮演中重要的角色。
在班级同学们为着同样的目标、兴趣等自发形成多个小团体。
在这些小团体中有的学生可能被边缘化了,他们在班级中没有归属感,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较少;或者小团体内部的活动过于频繁而影响了团体成员的学习和生活,或者是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利益相抵触,从而致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恶化。
学生之间无论是以上任何一种相处方式,都会使同学间情感交流减少,关系恶化,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3.评价学生的方式过于单一
在当代教育中我国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期末考试成绩,强调书面测试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千军万马同时挤过一根独木桥的局面每一年6月都在上演,中国式教育往往是以成绩评定学生的优良好坏,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的教育模式,如同工厂产品,遏制了学生个人发展。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形成一种认知,自己怎么学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还不如不学习,将学习的时间用于玩乐。
人的惰性驱使学生远离学习。
不学不会,不会不学,教师也因其成绩差,而对其不闻不问,这样单纯的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只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敬而远之。
4.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国为大批量的“生产”知识分子,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在教学中多采用教授法,这样的填鸭式教育,教师只负责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负责听教师授课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上课只需要认真听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就完事大吉,尽管这样确实是提高了教学速度,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人类成长要求,一味采用讲授法,致使学生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创造新鲜事物。
且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如此成就的高效率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倦学习。
三、改变学生厌学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一理论让正处于判断力不足、认知不全面的学生产生错误观念,无心学习。
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养成热爱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欢乐,培养其热爱学习的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树立典型、丰富教学内容、采用鼓励教学、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端正学生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树立典型有利于学生的目标具体化,有直接对象作为榜样,对学生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在班级中可以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让学生自主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第一”,对被评为“第一”同学进行奖励,并将其学习态度、方法进行展示,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
其次,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端正坐好,目视前方”本身就是一件痛苦无比的事情,何况这一坐就是一整天,再加上教师毫无新意的授课内容,更为学生厌恶学习提供了土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点,适当增加课外内容,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让课堂变成学生汲取养分的地方,而不是让课堂变成工厂。
再者,多采用鼓励试的语言,增强学生自信。
多鼓励学生,可以让他们产生希望,并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师在表扬同学时应该要有针对性并且真诚,不是每一句话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在发自内心的赞扬自己,从而促使学生热爱学习,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乐趣。
(二)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
对于自信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肯定自身的价值,鼓励学生主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些事件中找到成就感,重拾自信。
自信不足的学生基本都会为自己简单的扣上一顶帽子“我很笨”,基于这样的学习心理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学习,只会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自怨自艾,形影自怜。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主动帮助学生拿掉这顶帽子。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挑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后应该及时鼓励。
课后应该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他寄予希望,以此将学生这顶帽子从根本上摘除;对于盲目自信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对其进行挫折教育。
让学生在这些挫折教育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正。
教师应当适时适当的为学生举一些骄傲导致失败的例子,让其在前人的经验中正确的认识自己。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他们都希望被别人接纳,并发挥自身的价值,若小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会觉得孤独,精神上就会产生困扰。
学生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自信,对同学、教师、学习都会产生充满热情。
反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
学校、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认知需要。
当人的知识越宽阔时,他就越想要了解深层次的知识,学习热情也会伴随着学习需要的得到满足后不断增加。
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若教师忽略学生的基本需要,只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学生固步自封,丧失对学习的热情。
(四)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引路人。
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意志力薄弱难以坚持学习,兴趣才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爱上学习。
教师的教学素质可分为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的素质[8]。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思想素质,还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
教师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变成一汪活泉。
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又该怎样提高教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