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中政治学业水平《生活与哲学》考试题纲.docx
- 文档编号:2888441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51.74KB
天津市高中政治学业水平《生活与哲学》考试题纲.docx
《天津市高中政治学业水平《生活与哲学》考试题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高中政治学业水平《生活与哲学》考试题纲.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高中政治学业水平《生活与哲学》考试题纲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考点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
第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①区别:
A.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学说)。
B.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C.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考点2:
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1)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考点3:
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C.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考点4:
哲学的作用
(1)作用:
哲学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
考点5: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6、7:
哲学的基本派别——(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四)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本原
先后
决定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建构
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观点:
认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②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
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观点: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进步性:
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
第一,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混淆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原子的机械运动)。
第三,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心史观;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认识论根源
总体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
局限性:
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
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把人们的思维离不开的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
5.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最终归属于这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考点8: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考点9: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彻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0: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含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是发展的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毛泽东思想
①产生: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精髓:
实事求是。
③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B.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它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②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①②从改造主观世界讲,③从改造客观世界讲)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点11:
自然界的物质性/考点1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的运动概括了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考点13: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考点14: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15:
规律的概念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考点16: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的原理
①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②客观性: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他的不可抗拒性;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
违背规律,不尊重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17:
意识的起源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
考点18:
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考点19: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注意】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总结考点17、18、19】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因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0: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目的性。
和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分
自觉选择性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动创造性能够“复制”当前,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考点21: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表现: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总结考点20、2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主、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
对
物质
具有
能动
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端正立场;
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反对:
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
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
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论;
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2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七)实践
考点24: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考点25:
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认识
1.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注意】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认识形成的过程: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2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考点27: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考点28: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考点29: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重视认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九)真理
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考点30: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唯一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考点31、32: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考点33:
真理和谬误略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真理是
绝对性
和
相对性
的统一
真理的
绝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的唯一性:
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
相对性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要求我们不断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
(十)认识过程
考点34:
认识的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考点35:
认识的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客体)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4.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身。
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追求真理是
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客体、主体、基础即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有限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上升性)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考点3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考点3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注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考点38: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普遍联系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
反对:
割裂事物的联系,孤立的看问题,形而上学
考点39:
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1)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联系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反对:
主观随意性(忽视客观联系,主观臆造联系)
考点40:
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等。
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与哲学 天津市 高中政治 学业 水平 生活 哲学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