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888414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62.79KB
《中国教育史》剖析.docx
《《中国教育史》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剖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剖析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
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7、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8、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
10、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11、“六艺”具体指:
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
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2)克己:
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隐恶扬善。
“不怨于,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些都是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
(3)力行: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中庸:
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
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改过:
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则勿飞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13、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
“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14、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等。
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指中人这部分。
15、孔子对君子的培养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6、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
(1)学思行结合:
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即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
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即要多听、多看,还要多问。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过其行。
”
(2)启发诱导:
“叩其两端”即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
(3)因材施教:
“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行其私”都是了解学生个性的方法。
朱熹注:
“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四科是培养四方面的人才。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即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这样,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
战国时期的教育
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它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
(1)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其次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如何实现大丈夫的人格呢?
孟子认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教学思想包括A“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
B“盈科而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正确的学习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
C“教亦多术”——他说: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
D“专心致志”
(5)社会分工思想:
分工思想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
他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所以“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6)孟子主张内发。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
5、许行所代表的农家是战国时代为农民立言的一个学派,主张“并耕而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以劳动得食。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了著名阴阳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并提出大九洲说。
说明了中国的统一是必然。
6、《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中庸》主要论及以下问题:
(1)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孝。
”即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意思是人应不断追求诚的境界,充分发扬自身的善性,又由己及人而至天下。
(2)中庸。
在孔子的基础上作了阐发,其意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
两端执其中。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叫尊德性。
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叫道问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8、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墨家。
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墨家。
墨翟讲学于北方各国,故有北方圣贤人之称。
这与儒家是相反的。
墨家团体有首领,称为钜子。
(1)关于教育作用:
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教育目的:
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的三条标准: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3)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包括农业、手工业、军事器械制造、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力学和光学等其中光学是最出色的部分。
)文史教育、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认为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的标准,即所谓的言必立仪,于是提出应当懂得把握三条标准“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第二表“有原之者”第三表“有用之者”。
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
(4)教育方法:
主动(虽不扣必鸣)、创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就是效果,讲效果就是讲实践。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量力(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9“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封建统治者尊他为“亚圣”。
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
10、荀子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指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即所谓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伪是后天的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发生的变化。
“性伪之合”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性伪合而天下治。
意思是性和伪是素材和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没有加工。
“化性起伪”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
其唯学。
意思就是只要有学习和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他自己的呢?
(2)关于教育目的。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即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理想目标。
选材的标准:
国宝也(言行俱佳)、国器也(长于言而拙于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
所以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3)教育内容。
“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人自身。
因此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的经典。
荀况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
如:
故《书》者,政事之纪,《诗》中声之所止,《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在诸经中荀况重视《礼》
(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闻之,是学习的起点。
在他看来,人的学习开始于“天官之当簿其类”即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
但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闻见基础上学习必须向尽其理阶段发展,这就是“知之”“知之”荀况说:
“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学习要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何做到知之呢?
其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等。
其二“虚壹而静”虚的意思是不能让己获得的知识成为成见;壹的意思是专注于物不为他物而干扰。
如果能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状态。
但“大清明”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行”。
“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
他说: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说: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5)在诸子百家中,荀子最为倡导尊师的。
主张“师云亦云”。
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言而不称师,谓之叛;教而不称师,谓之背;背叛之人,明群不纳,朝士大夫遇不与言。
”即背叛老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要唾弃他。
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6)总之:
“六经”传人;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闻见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荀;素丝说.
11、早期法家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为代表。
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最为激进的思想代表。
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求得统一,反对德化,主张法治,强化君权。
商鞅的出现意味着法家的成熟。
后期法家以韩非与李斯为代表。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代表《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显学》法家是绝对的性恶论。
12、在稷下诸子中,道家人数最多,势力最大,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不言之教”。
提出怀疑的学习方法。
庄周生活在战国中期,与孟轲同时或稍晚。
13、《学记》:
(1)学制与学年:
学制——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
关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
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第一年“视离经辨志”考查阅读能力方面能否分析章句,思想品德方面是否确立高尚的志向。
第三年“视敬业乐群”考查对学业的态度是否专心致志和与同学相处能否团结友爱。
第五年“视博习亲师”考查学识的广博程度和对老师是否亲密无间。
第七年“视论学取友”考查学术见解和交游择友。
合格者为小成。
第九年要求“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考查学术上的融会贯通和志向上的坚定不移。
合格者为大成。
秦汉时期的教育
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3、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
4、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它是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
“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
“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
“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
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5、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
6、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7、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
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
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董仲舒对教师的要求是“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圣化表示教师在教学艺术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吾取之是表示对贾谊思想的认可。
8、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9、王充:
(1)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几个与董仲舒对立的观点:
一“天道自然“即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二“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元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三“人死神灭”总之。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王充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
(2)人性与教育。
他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正性、随性和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王充把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即受父母影响。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即外界环境可以改变五常的比例。
关于教育的作用: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所谓仁义之力便是指道德和知识的力量,它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3)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
他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分别是:
文吏(受过识字教育,但无篇章之通,不闻仁义之语“)、儒生(能精通儒家经书的一种人)、通人(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博览古今但不能掇以论说)、文人(能融会贯通将书本和政治结合起来,能成为称职的行政人才的人)、鸿儒(最高一级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
(4)论学习。
一是学知与闻见。
二是思考与求是。
三是问难与距师。
“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要打破崇拜古人,崇拜权威的心理。
10、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董仲舒。
三大文教政策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即独尊儒术。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1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教是立政之本。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必仁且智”。
(4)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人性就是人天生的素质。
人性与善的关系: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他比如“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因此,性有善端,心有善质。
这里的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理。
(5)教育内容。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
他主张六艺。
在这六艺中董仲舒特别强调春秋的教育意义。
并不强调学习自然科学(6)教学方法。
一是强勉努力。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二是专心致志。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三是精思要旨。
“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
”“指”即要旨,原则的意思。
要从微言之中把握大义,需要学者精心深入思考。
12、贾谊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社会作用。
“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意思是国家的安危和君主的荣辱,全在于统治者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与民相安无事。
贾谊进一步强调任贤,敬士,这对后来董仲舒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论胎教。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婚配对象的选择,强调遗传与品德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
“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二是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3)论早期教育。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即儿童有什么样的接受能力,就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教育。
”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即应当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
(4)论品德修养。
其一,明确品善之体。
品善之体是指具体的道德概念。
其二,积小成大,防微杜渐。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焰焰不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
“其三,重视环境的影响。
(5)论教学方法。
“人主太浅则知暗,太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败,其伤必至。
故师傅之道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化也。
“教育要紧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教学内容过少过浅则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过博过深,学生无法接受,则对容易养成一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绪。
作为一个好的老师,既要主动对学生进行产道德和知识教育,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傅玄
(1)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傅玄从人性与治国安邦两方面来论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他不赞成性善论也不赞成性恶论。
认为既有善的因素“好善尚德之性”又有恶的因素“贪荣重利之性”。
他以水性比喻人性,认为后天对人性的影响,犹如容器决定水的形状。
“他说: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澄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
”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日长日消过程。
他以猛虎可以威而服,笨鹿可以教而使等为例。
同时为防止教育过程发生偏差,确立一定的法度是必要的,只有以教育为主导,以法度为调节因素,教育才能达到所要求的目标。
从治国安邦角度,教育的地位也很重要。
他认为治国应该备有两手:
一是赏,二是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通过教育养成礼义之德。
(2)论学校教育:
振兴国家,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主要得力于学校。
他列举了九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不论哪种人才都必须崇德修行为先。
而品德的养成要领先学校教育来达到。
“宣德教者,莫明乎学”傅玄的教学内容在于复兴儒学。
在老师聘用上只有以“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为急务才能振兴教育。
(3)道德教育:
认为人的华丽衣裳只能饰其外表,高尚的德行则能修其心灵,内外兼备方为君子之德。
就整个国家而言,他认为:
“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
“在了解教育对象上要”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参三者而祥之,近少失矣“。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强调内省法。
认为修心是修养的关键。
他说:
”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下,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即一个人只有从正心开始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论士大夫教育。
如何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部内涵。
A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他说: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再次,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
如明通六经之旨义,涉猎百家之群书,纵然不能增益德行、孰厉风俗,至少可以作为一门艺业,得以自资。
“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B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
C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
在德育方面,他认为实践仁义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他说:
“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于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关于“艺”的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
颜之推本质上是一位儒家思想家,因此,《五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神圣的,认为《五经》是必读之典籍,广博之起点。
“艺”的教育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等。
(2)论儿童教育。
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
颜之推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他说: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当时儿童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颜之推认为,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
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地教育儿童,并非存心要让儿童堕为罪犯,而主要是教育不得法。
他们着重停留在口头的训斥,却舍不得施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教育史 中国 教育史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