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模式.docx
- 文档编号:2888377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55KB
科学课教学模式.docx
《科学课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教学模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课教学模式
枣庄逸夫小学
科学课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
2013年3月
枣庄逸夫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
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我校设计了一种“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合作探究,实验验证——表达交流,评价质疑——总结概括,形成概念——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介绍: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复习情境等。
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
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
猜想和假设不但要针对问题的答案,也应当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1.在猜想假设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
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
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2.在制定方案阶段,要注意的是: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
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
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四、表达交流,评价质疑。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
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
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五、总结概括,形成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
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
“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的现象,但他们却认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许多方式中的一种。
部分老师在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时,会让学生讨论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建立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的概念。
那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呢?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多种乐器,让学生进行演奏。
经过一一演示,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总结:
这些不同的发声现象和发声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能力、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振动”的概念靠拢。
在“振动”概念的提升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由表面的理解进入到概念的提升。
六、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课标》中提出:
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在讲“溶解”这一概念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
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
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
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
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
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附: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案例
5.有趣的磁铁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游戏里的科学》单元的第5课。
科学课程要求,让学生接触精彩纷呈的物质世界,带领学生走进“磁”这一物理现象,探索其中奥秘。
本课就是结合《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探究磁铁的各种性质,目的就是想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欣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磁铁的概念,并能利用磁铁的磁性进行简单制作。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磁铁研究的强烈兴趣,为后面进一步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到磁铁的磁性;
(2)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做相关的解释;
(3)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
(4)能够设计、制作与磁铁有关的小玩具;
(5)初步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
(2)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
(2)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
(3)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磁铁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
学生发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极方向、大小等性质。
【教具、学具】
课件、各种各样磁铁,大头针、铁屑、曲别针、小铁圈、剪刀、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引入:
请同学来看一个小魔术:
师在讲桌下面操作,让讲桌上小动物精彩舞会表演。
2.生互动猜一猜。
3.师生交流:
为什么?
你们很快就能猜到是什么?
(学生回答)
4.小结:
对,是磁铁,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
5.师出示课题。
(板"有趣的磁铁")
[设计意图]本课运用小魔术猜一猜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的交流和分析,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1.猜想假设:
谈话:
同学们,在你们没有玩磁铁之前,依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磁铁有哪些特点或者作用?
学生开始猜想假设,自由发言。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发言,进行鼓励式评价。
2.制定实验方案。
同学们,我们对于磁铁这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课 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