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docx
- 文档编号:2888214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79KB
民间文学.docx
《民间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集体性
•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
•一、集体性特征有三重含义:
1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
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
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
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还表现在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和集体审美心理上
要辨证看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的关系
尽管作品由个人创作加工,但他们的创作却是在民族
文化浓厚的集体氛围下进行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
脱离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民间文学口头叙
述模式
“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萧于名山……选峒中之好者,名曰天姬队。
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
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
”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意义
作家创作的深刻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上(独创性),民间创作深刻性表现在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积淀性)
民间作品的丰富性表现在类型中所包含的千姿百态
整体的民间文学是民族集体意识的积淀,它体现了
集体审美意识的深刻内涵,能使我们对民众的
文化心理结构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集体性的三种形态
•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第二节口头性
一、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既是民众口头的创作又在民众口头流传。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就是其口头性。
口头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创作和流传的特征。
历史因素:
口语与文字(界限)
语言特色:
口语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体场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则是单向性和脱离场景的
三、口头性的优越性:
1、口头性使民间文学达到最佳表演效果:
“菊花湾里的一湾湾水,风刮是水动弹哩;
毛洞洞的眼睛一点点嘴,说话是心动弹哩。
”
“清风吹着凉死了,大北风吹着冻了,三年没见想坏了,些些乎丢了个命了。
”
2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
3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4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
仪个汽册暂销会,一位农村来的老大爷掏促两千块钱递到卖册的淆姐面前,淆姐问他:
“腻喽甘嘛?
”
“甘嘛?
埋汽册。
”
“埋嘛汽册?
”
“奏介个,奏行。
”
“钱够嘛?
腻喽?
”
“赠好。
”
“腻喽至都介册多儿钱吗?
”
“至都,桑塔纳凉千。
”(桑塔纳2000)
“那腻喽甭买介个了,介册太贵,腻喽看内册了吗?
内册便宜,腻喽买内个得了。
”
“内个多儿钱?
”
“奔驰六百。
”(奔驰600)
缩有移男的.晚生和剁了,马路丧拦册.一拦,癌,警册,要要零.册意停,银警嚓下来了:
"泥干嘛?
""干嘛,泥缩干嘛?
达册回架.""泥知道我介四嘛册吗?
你印字儿吗?
看看,看看!
"警嚓指着册丧"110"标志给他看."印四吗?
""印四.""至道介四嘛意思吗?
""至道.""嘛意思?
""意共里仪块义."
翻译如下:
说有一男的,晚上喝多了,马路上拦车,一拦,唉,警车,幺幺零(110),车一停,人家警察下来了:
"你干吗?
""干吗?
你说干吗?
打车回家.""你知道我这是什么车吗?
你认字儿吗?
看看,看看!
"警察指着车上"110"标志给他看."认识吗?
""认识.""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啥意思?
""一公里一块一."
4、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
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
“为了彻底了解俄罗斯语言的财产,研究古代歌曲,故事等等完全是必要的,批评家对它们的鄙视是徒然的,老百姓的口语值得最认真的研究,青年作家们,阅读老百姓的故事来理解俄罗斯语言的表现可能性吧。
”
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口头创作的原貌。
口头程式理论
•口头程式奠定了口头传统的基础。
•表演理论:
所有的口头叙事都是在表演。
第三节变异性
一、变异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的作品在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两,两个传三,我嘴里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
“故事是随心草,愿意说说半天,不愿意说,三言两语讲完了。
”
民间文学中变异性的表现
1、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
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春秋:
《左传》:
“齐侯归,遇杞梁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
‘殖之有罪,何辱命焉!
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蔽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于室。
”
战国:
《礼记·檀弓》中,又有记录:
《孟姜女传说》
“杞梁死,其妻迎之于路而哭之哀。
庄公使人吊之。
…”
西汉:
刘向《列女传》:
“杞梁战死,其妻收丧。
齐侯道吊,避不敢当。
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
无亲,赴淄而薨。
”
•齐地吊丧中“歌哭”风俗
•情节来自民间是“齐东野人”
所创造而为文人所收录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骆山下雪纷飞,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归还”。
——敦煌卷子中唐代小曲
•唐代《同贤记》“死人白骨纵横,不能辩识,乃刺指血滴白骨,云:
‘若是杞良骨者,雪可流入。
’沥至良骸,血径流入,便收归葬之。
”
从宋朝开始,民间修庙祭祀。
明清:
传说加上孟姜女与秦始皇展开斗争的情节
顾颉刚:
“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
”
同一主题的作品因流传地域,语言习惯,风俗人情,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讲述者口才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异文”。
二、变异性的产生原因
1集体性与口头性使变异在所难免
口语产生记忆与遗忘的可能性。
没有著作人概念,使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被
任何人合法修改
2历史发展,时代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变异的外在因素。
陕西三原《看见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价。
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
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
江苏淮阴《看见她》: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
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
梳油头,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她。
”
天津《望见她》:
“抬头望见她,红头绳紧紧扎,金扁簪,拦腰架,金耳挖,当头插,金耳环,两边挂,金镯子,四两八,金戒子,配指甲,银子背心洒菊花,红绸裤,小梅花,红绸鞋,满面花,回去拜访爹和妈,择个日子来娶她。
”
4、认识变异性的意义
•主动搜集民间文学中同一作品的不同“异文”
•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民间文学与文化发生的变化
第四节传承性
•一、传承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作品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对稳定的传统特点就叫传承性。
因为听众或观众对演说模式耳熟能详,已经习惯接受这种模式,一旦演说脱离了演说模式,听众或观众便难于接受,演说也难于进行。
任何民间文学都属于一定的模式,假如一位演说人完全不顾模式而演说某一叙事文本,那么听众很可能觉得这位演说人不会演说。
相对稳定的模式,对听众而言是一种“预期”,对演说人而言是“依据和标准”。
传承性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
①具体作品的传承:
②基本的主题思想上的传承
③叙事方式上代代相袭的成分就更多了。
二、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集体性与口头性形成了特定的传统,
而且有固定的程式。
•使我们重视传承人的作用
《背带歌》:
“林中要数木棉树,木棉不比云彩直,黄花背带背外甥,背出云杉岭上立。
”“背带歌尾是木叶,吹得外甥嘴巴开,明天世界由他做,由他开出新歌台。
”
•2、民族民间文学对民族性格的刻画
•3、民族民间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运用
蒙古族《骏马赞》:
“它那飘飘欲舞的轻美长鬃,
好象闪闪放光的金伞随风旋转,
它那炯炯发光的两只眼睛,
好象一对金鱼在水中游玩,
它那宽阔无比的胸膛,
好象滴满了甘露的宝壶,
它那精神抖擞的两只耳朵,
好象山顶上盛开的莲花瓣。
”
•在原始社会阶段,民族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指的是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指它是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拥有最广大受众的文学形式。
二、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民族风格。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广西毛南族:
“望郎歌”:
“春季望郎草木青,山花烂漫百鸟鸣,望郎不见见浮萍,春水起伏似妹心。
”
神话
第三章神话
•何为神话——神话的定义与性质
•神话何意——神话的类型与内容
•神话何来——神话的文化背景
•神话何解——神话学研究学派
•神话何为——神话与我们的现实生活
第一节何为神话¡ª¡ª古老而神圣的叙事
•一、神话的定义:
•“是人类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
对神话定义的理解
“元世界”即世界原初状态的描述:
特定文化中“终极关怀”的表达:
特定社会生活中“神圣时空”的建构:
神话被视为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但其意义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了解外界和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一,传统社会成员借以认识和描述自身所处的世界,体现出与现代社会中理性思维有着重大差别的独特的对世界与人的认识和思维特征。
三、神话为何神秘?
——幻想的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神话与哲学、科学同样是对世界和人的本质存在加以解释的体系,但解释方式不同。
在现代人看来,神话是用比喻、拟人、变形、夸张等文学象征手法来说明世界
但原始人类并不将世界
以比喻、象征、拟人、夸张
等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也并不认为这是幻想——
他们真的认为世界就是如此!
母题(motif):
又称为“情节单元”或“故事元素”,是民间叙事作品中最小的情节元素。
母题数量有限但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从具体的叙事作品中分离出来,通过若干母题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无限的民间叙事作品。
第二节神话何意¡ª¡ª神话的内容
•根据神话的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类
宇宙起源神话
•中华各族创世神话有两个重要母题¡°宇宙卵¡±,¡°垂死化生¡±。
•宇宙卵(Cosmicegg):
重要的神话母题之一,认为宇宙万物从卵中诞生。
,宇宙卵神话在我国个民族中流传广泛,汉族的盘古神话、壮族的创世神话在其中具有代表性。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居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记》。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间俗说:
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
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
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
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南朝·梁·任肪《述异志》
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
神话源于先民的生活经验和原始思维
卵=生命
垂死化身:
创世神身体化为宇宙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肥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宋·《绎史》·徐整《五运历年记》
云南楚雄彝族流传的《梅葛》——虎化世界观
垂死化生母题的文化根基: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
循环往复的宇宙观
二、图腾崇拜
楚雄彝族跳虎节
天象起源神话
后裔射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
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山海经·大荒东经》: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访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
射日神话之成因
历法改变与祈雨巫术
二、人类起源神话
猴变人:
女娲抟土造人
地母崇拜:
来自女性生殖崇拜与“大地母神信仰”,是原始信仰的重要内容,初民将土地视为人与万物的来源,并认为人类的生殖力也来自土地,将土地具象化为女性的形象加以崇拜
三、洪水遗民生人:
壮族伏羲女娲洪水遗民生人神话
布洛陀雷公
伏羲女娲兄妹
四、民族起源神话
盘瓠神话:
中国南方瑶、
畲族和部分苗族流传的民
族起源神话。
神犬盘瓠因
为消灭入侵的外敌有功而
被赐与高辛氏公主成婚,
其后代成为本民族的始祖。
在部分瑶族和畲族民间流
传着被称为“过山榜”或
“评王卷牒”的图谱记载
此神话。
五、文化英雄神话
文化英雄:
系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常以人、兽、半神的形态出现。
一些民族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中某些最基本的因素如重大发明、神圣活动、人与世界的起源加诸于其身。
文化英雄为一民族或社团之理想的象征。
文化英雄神话又称为文化发明神话。
布洛陀:
壮族始祖神兼文化英雄
.六、战争神话
•诸神之战与部族之战混淆
•皇帝与炎帝之战
•黄帝与蚩尤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
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
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
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太平御览》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于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从,乃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
——《山海经·大荒北经》
湘西苗族蚩尤戏
第三节神话何来——人类童年的神秘记忆
一、神话的本质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
(话语层)神话
↑
(行为层)巫术仪式、图腾崇拜
↑
(信仰层)原始思维
二、原始思维——神话的心理基础
原始思维(primitivementality):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提出的原始人所具有的思维特点,即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前逻辑的思维。
集体表象(collectiverepresentations):
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共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表象世代相传,个体生于表象中,表象通过个体而存在但却超越了个体。
互渗律(participation):
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他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知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神话与原始思维的联系
•神话既是社会集体与它现在和过去的自身和与它周围存在物集体结为一体的表现,同时又是保持和唤醒这种一体感的手段
•神话是原始人感知神秘互渗力量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万物有灵观(animism):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宗教起源概念,即在原始信仰中所有的生物、非生物和人同样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人格的观念。
图腾(totem):
来自北美阿尔昆琴印第安语,意为:
“他的亲属”。
图腾可以包括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群体常常将自身与某一特定的图腾物相联系,认为两者间存在着各种特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血缘关系和保护关系。
巫术(witchcraft):
一套语言和行为技巧,借此可以获得超自然力量达到控制和改变他人与外界的目的。
巫术的原则:
接触律相似律弗雷泽
神话来自巫术和图腾崇拜仪式的解释与说明?
纳西族葬礼巫术
第四节神话何解——神话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类心理模式的反映——结构主义神话研究取向:
•神话可分为表层内容和深层结构
•神话深层结构是人类心理“二元对立”模式的反映
男:
女,生:
死,光明:
黑暗,文明:
自然
•人类以神话为中介调和观念
世界中的矛盾与对立
列维-斯特劳斯
伏羲女娲神话的深层结构或要解释的矛盾是:
人类由子宫中生出还是由土地中生出?
天:
地
神界:
人世
夫妻:
兄妹
乱伦:
家庭
子宫:
葫芦
子宫生人:
土地生人
文化:
自然
人类重生:
人类毁灭
对原始的土地生人和新的子宫生人的人类由来观念加以调和
二、神话=社会宪章——功能主义研究取向
“神话的作用是去强化
传统并赋予它自身巨
大的价值……它能表
现提高和整理信仰,
保卫和强化道义力量,
确保祭礼的有效性,
并包含着指导人的行
为的实践尺度。
”
三、展演(performance)研究——当代神话研究的新趋势
通过田野调查了解神话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实际作用
•神话如何体现出特有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人们如何通过神话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神话与诗歌、音乐、舞蹈、民间医疗等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有着何种联系
•神话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讲述和表演出来。
第五节神话何为——神话与现实生活
一、广义与狭义神话之争
二、神话改造为历史
顾颉刚:
中国古史“层累的造成”
三、神话作为族群和文化认同标志
四、神话作为集体意识的积淀而存在
传说
.第五章传说¡ª¡ª民众历史心性的表达
.第一节历史的叙事¡ª传说的定义和分类
一、传说的定义:
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二、传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民族性和地域性:
•历史性:
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
•传奇性:
是传说独有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点,指传说往往运用偶然、巧合、夸张等手法,制造悬念,使情节曲折离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二、传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民族性和地域性:
•历史性:
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寄寓了人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体现了民众的历史感情。
传说的历史性主要在于它反映的是民众的历史观,反映民众的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解,不在于它保存多少真实的历史史料。
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是社会的集体记忆。
传说中的人物大多可在历史上找到他们的身份或原型,传说的创作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广西壮族流传的《莫一大王》故事也是以北宋桂西北壮族莫姓土司反抗皇帝的战争为背景创造的。
传说的特征
•传奇性:
是传说独有的叙事手法和艺术,指传说往往运用偶然、巧合、夸张等手法,制造悬念,使情节曲折离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一、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很多传说从神话中衍生而来。
•2、神话与传说都是对人文世界加以解释和说明的认知体系。
•区别:
•1、神话重时间之“源”传说重时间之“流”。
•2、神话是普世性叙事而传说是对世界的地方化
•描述。
•3、神话具有神圣性而传说则是世俗化的存在。
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A、历史的题材要求全面,传说往往反映历史的一个侧面,且是民众感兴趣的方面。
•B、历史要求实录,真实的记录,而传说是根据讲述者的感情、愿望在一定基础上进行幻想(如乾隆下江南的种种传说)
•C、历史是文字书写的,不能随便变更,传说经过口传,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经常发生变异,往往局部或全部失真,主要反映民众的历史观、历史评价、历史理解,不在其保存多少历史史料。
•另外,传说的叙述模式也是附会历史的,具有可信性,传说的可信性主要在于其形态特点,说明其可信性,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事件等,民众的讲述态度增加了其可信性。
传说的一些人物、地点都是真实的,但情节有许多虚构,但相对于神话而言,其内容是讲究逻辑的。
其情感是真实的。
传说中的人物事件大多起于历史事实,是其口头的版本。
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民众修改。
.莫一大王传说原型:
桂西北莫氏壮族土司
三、传说的分类
•人物传说:
八仙传说、文人传说、巧匠名医、帝王将相、起义英雄、政治历史人物等
•史事传说:
起义、历史事件等
•地方风物传说:
山川名胜、物产传说(地方名吃)
•风俗传说:
节日传说、婚俗传说、
•动植物传说:
花草的来历、动物的秉性
第二节歌墟的女儿:
刘三姐传说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刘三姐传说的形成和演变
1、原始型态时期:
(唐朝至五代)
2、基本成型时期:
(大致在宋、元、明初时期)
3、发展演变阶段:
(即明、清至民国时期)
二、刘三姐传说的民俗文化内涵
•歌墟:
神圣的丰产祈祷与放纵的两性狂欢
•对歌:
两性欢爱与性别冲突
“刘三姐系广东潮梅人,有唱歌之天才,走遍两粤,不获一对手(意即找一男子最会唱歌的,替她对歌,歌得比她高妙的,她就嫁他)。
后至立鱼峰,遇一农夫,与彼对唱,一直唱到三年又三月,三姐似不支,心中一急,呆然化为石像。
农夫瞧见,叹息一声,悠然化逝。
”
“蛮人在集会、婚娶、群作、宴饮时间,皆以赛歌胜负判荣辱,使千万人集视其歌战之胜负;故唱歌不只娱乐,实具有一种剧烈之战斗性”
“桂西北一带之土人,如有两村以上发生重大之怨隙,亦当以歌战代械斗。
斯时两赛男女,排列战场,交迭唱歌,互相谩骂,其点揭透辟,尖锐深刻,有非语言能形容者。
如胜负不分,旁村出而和解,亦以歌相劝,以歌代斗,亦趣闻矣。
”
•女巫:
沟通神人的歌手
“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
“三姐拔除溪中,风雨骤至,弟妹皆走避,独与神遇,端坐石上,衣不溽,由是能歌,成文理,言人幽阴,皆奇中,出入必歌,使纺织,而故焚其丝,随歌随治,即有绪。
使治田,歌如故,须臾终亩……祷雨尤验”
兄妹相残:
两性冲突所隐喻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四、如何理解刘三姐传说与歌墟的关系
刘三姐是歌墟的女儿:
——刘三姐是壮族和南方各民族中诸多优秀民歌手在艺术形象上的结晶;
——正是在山歌传统和歌墟习俗的社会文化土壤上才产生了刘三姐传说;
——歌墟习俗与山歌传统的存在和流传是刘三姐传说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基础;
——歌墟和山歌传统中保存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得刘三姐传说的内容更为丰满、深厚。
第三节社会的集体记忆——传说的现实功能
二、传说与现实社会生活
1、对生活世界提供合理性的解释:
2、将异己的历史加以修改:
•传说对历史起到的补充作用,并不在于准确地记载了历史,而在于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民众的历史心性(民众对历史的想象和情感)
•是民众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或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民众对自身在历史洪流中所经历的遭遇的记录
•弥补了成文历史或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不足,揭示了其中被忽视和淡化的细节
3、是集体情感的宣泄:
4、是族群认同的标志:
各族群对“吴凤”传说的解读
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观和族群利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