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名师公开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88028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86.54KB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名师公开课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名师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名师公开课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名师公开课教案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登上海塘大堤见到的景物画面,感受江面广阔而平静、神秘而朦胧之美。
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的动态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美。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会认字12个。
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借助图片、结合字理、借助熟字、联系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鼎、崩”是后鼻音;“盐、震”是前鼻音;“屹、浩”容易认半边熟字而读错;“顿”可以借助熟字“炖”,换偏旁识记;“崩”可与“棚、蹦”辨析,“震”可与“晨、振”辨析,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鼎”可以结合字理识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音字1个。
“薄”可以运用语境辨析来识记。
会写字15个,其中5个认写同步的字。
写字时重点关注字的结构。
“据、堤、盼、滚、堵、犹”左窄右宽;“顿”左右等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犹”右边的“尤”不要多写撇;“逐”的“豕”不要写成“啄”的右半部分。
会写词语14个。
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对比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犹如、依旧”可以找近义词理解;“人山人海、山崩地裂、齐头并进”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顿时、霎时”可以对比学习,“顿时”是“立刻”的意思,“霎时”是“极短时间”的意思,两个词都有时间短的意思。
朗读指导
本课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高。
读潮来时的部分,可采用以下步骤展开。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
接着可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潮的声音、气势的变化。
教师范读,需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句子,强调“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句,语速要稍快,音量要稍大,读出钱塘江潮的壮观气势。
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
读潮去后的部分,让学生根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阅读理解
在教学中,需紧扣“天下奇观”这一核心词汇,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感受钱塘江潮的“奇”,理解钱塘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所在。
重点抓住课文的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作者描写大潮声音和形态变化的词语,如“隆隆的响声”“白浪翻滚”“水墙”“风号浪吼”等,想象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壮观景象。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观潮者的词句,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等,体会观潮的人数多、人们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方法,借助观潮者热烈的反应衬托大潮的雄伟壮观。
迁移运用
本课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相对应的有“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等表示时间的词句。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方位变化,抓住大潮声与形的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壮观。
文中体现由远到近观察顺序的词语有“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等。
本课的迁移运用应是学习“由远到近”的写法,写某种事物的变化。
亦可渗透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构段方法,如学着使用“远看,走近些,走到近处”等连接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2.搜集江潮成因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等方法正确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学写“潮、据”等15个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钱塘江江面景物的宁静之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自由谈话,激发兴趣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导入: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首气势如虹的七绝,写出了钱塘江大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卓绝的江潮,倾倒了无数游人看客。
每逢八月十八,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就曾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咏赞钱塘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潮吧!
(板书:
观潮,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2.提问:
这就是钱塘江大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你会使用哪个词语呢?
预设:
壮美、壮观、美不胜收、令人震撼、气势磅礴、奇观……
活动2 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评价了钱塘江大潮,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
找出作者评价钱塘江大潮的词语——天下奇观(中心词)。
(板书:
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课件出示 提示: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看到的景象的意思。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3.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读完后想一想:
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天下奇观的?
设计意图
借助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引出课文的中心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块二 检查自学,把握文意
活动1 分组读词,自主识记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把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
课件出示 第一组:
屹立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第二组:
顿时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第三组:
霎时 余波 依旧
“鼎”的字理:
“鼎”是古代炊器,有圆鼎和方鼎两种,圆鼎有两耳三足,方鼎有两耳四足。
因为鼎有三足,所以三方并立称为“鼎立”。
传说夏禹用铜铸九鼎,以象征九州,从此,鼎成了传国重器,只有国君才可拥有,所以“楚子问鼎(问周鼎之轻重)”表明他要篡夺周的政权。
此后,“问鼎”成了阴谋夺权的代名词。
“鼎”是重器,象征威力无边,便引申出“大”“盛大”等意义,如“鼎鼎大名”。
提示:
根据学生实际认读情况进行生字识记指导。
识记“顿、霎、鼎、沸”等生字,重点指导“顿时”“霎时”“人声鼎沸”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薄”的读音,根据语境辨别字的读音。
点拨:
(1)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
(2)出示词语“薄雾、很薄、稀薄、单薄、薄脆、厚古薄今、薄荷”,请学生辨析。
(3)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 “薄”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跟‘厚’相对”等时,读báo,如纸很薄、薄饼等;读bó时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薄雾、薄弱、稀薄、厚古薄今等;“薄”只有在“薄荷”一词中读bò。
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日薄西山美,上街买薄脆,捎块口香糖,清香薄荷味。
活动2 梳理文意,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
课文是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来写的。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2.填写导读单,概括课文内容。
(1)引导: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导读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2)学生默读课文,填写导读单。
课件出示
段落
表示时间的词语
关键词句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主要内容
写了________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
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过后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交流,归纳第2~5自然段的内容,核对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件出示
段落
表示时间的词语
关键词句
第2自然段
这一天早上
江面很平静、江潮还没有来
第3自然段
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
——
白浪翻滚、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第5自然段
霎时、过了好久
漫天卷地般涌来、风号浪吼、恢复了平静
主要内容
写了潮来前人们充满期待,潮来时潮水由远及近的壮观场面,以及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场景。
教师相机板书:
潮来前 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去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江水涨高
(4)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预设1:
课文写了潮来前人们充满期盼,潮来时潮水由远及近的壮观场面,以及潮头过后余波奔涌的场景。
预设2: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
借助导读单提取关键词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
板块三 想象画面,感受宁静之美
活动1 提取信息,体会画面特点
1.默读第2自然段,提取信息填表。
课件出示
描绘画面
关键词句
画面特点
宽阔的钱塘江
横卧
江面不仅宽阔,而且有动感
平静的江面
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薄雾蒙蒙的朦胧之美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
屹立
又高又稳的力量感
云雾中的几座小山
若隐若现
神秘的美感
大堤上的人们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内心充满期待,很急切
2.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1)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请圈画出来。
(2)边读句子边想象包含这些景物的画面。
(3)依据景物描写,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并在想象中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的特点。
活动2 交流画面,说说感受
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感受。
课件出示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预设:
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不仅宽阔,而且有动感。
江面上薄雾蒙蒙,让我感受到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朦胧之美。
课件出示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预设:
“屹立”让我仿佛看到了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又高又稳地立着,给人一种力量感。
远处的小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小结:
由朗读到想象画面,由画面中的具体景物到感受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潮来前,江面的宽阔与宁静之美,景物的神秘而朦胧之美。
设计意图
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结合想象的画面谈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了画面之美,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板块四 分类指导,规范书写
1.指导书写“潮、渐”。
(1)“潮、渐”均为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三个构字部件等宽。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渐”中间部件下面的横变提,右边部件中“丿”要伸展到中间部件下面。
(3)学生练写,集体评议。
评议时强调由三个部件组成的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瘦长,注意笔画穿插迎让,不能写“分家”。
2.指导书写“据、堤、盼、顿”。
(1)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前3个字注意左窄右宽,“顿”左右等宽。
(2)学生用钢笔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2个,教师巡视。
3.鼓励学生发现并交流“崩、震、霎”的书写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这3个字的结构,并总结:
这3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且书写时上扁下长、上收下放,上下要写得紧凑一些。
(2)指名学生推荐一位“书法家”上台范写,其他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时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并背诵第3、4自然段。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理解想象,感受神奇
活动1 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词语。
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检查,纠正个别读不准的字音。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活动2 聚焦“画面”,明确顺序及写法
1.聚焦“潮来时”,提取关键词填写图示。
(加色字为填写的内容)
2.阅读图示,明确写作顺序及写法特点。
(1)从右向左,阅读中间一行的词语,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提示:
中间一行的词语都是体现观察顺序的词语,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2)读图示中其他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提示:
作者是从样子和声音两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小结: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样子及声音,这一段描写得绘声绘色,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3 阅读课文,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提示:
读了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2.结合关键语句,同桌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3.小组内分享,教师提供“学习提示”,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句进行交流。
4.集体分享,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 品读想象: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引导交流:
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事物,体会“两丈”有多高。
步骤如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丈有多少米,请根据一丈=10尺,一米=3尺,算算两丈等于多少米。
两丈约是6.67米。
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知道两丈多高有多高。
一层楼房3米多高,两丈有两层楼房那么高……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这堵两层楼房高的水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地扑面而来,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学生借助“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
读了“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一堵有两层楼房那样高的银白色的水墙翻滚着,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千米,这堵墙扑面而来。
我深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世间少有。
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
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
课件出示 品读想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引导交流:
可以想象“马”的矫健之姿,再想象“战马”的不知疲倦、四蹄生风,接着想象一排“白色战马”的视觉之美,然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最后想象万马奔腾、齐头并进、不可阻挡之势。
同时想象千万匹战马踏地生风,呼啸而来的巨大声威。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画面。
预设: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浪潮翻腾着,奔涌着,好像千万匹白色战马呼啸而来,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下面我为大家读一读……
点拨:
可通过适当加快语速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异常迅猛、势不可当。
课件出示 品读想象: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引导交流:
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
演奏时的锣鼓喧天,过年时燃放的爆竹……这些声响也许都不足以形容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震撼,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借助“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
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
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
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
活动4 想象潮去时的画面,探索大潮成因
1.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潮去时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预设:
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2.链接“资料袋”,探索大潮成因。
(1)过渡:
通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我们深刻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后“资料袋”。
(2)提问:
谁知道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是什么?
小结:
想象画面,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来想象画面。
读中有想象,想象通过读来强化。
板块二 拓展阅读,感受壮美
活动1 学习诗歌《浪淘沙》(其七)
1.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气,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它的诗词。
唐代诗人刘禹锡也被这“天下奇观”所折服,创作了《浪淘沙》(其七)。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诵读。
课件出示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活动2 诗文参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1.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预设1:
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出大潮巨大的响声,突出潮来的气势。
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2:
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出大潮的形态,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预设3:
诗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对应文中的“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2.诗文参照,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小结:
不只是刘禹锡,还有许多游人看客为钱塘潮所折服,江潮卓绝壮美,观者为之倾倒。
(板书)
设计意图
链接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诗与文相互参照,体会古诗和课文在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及样子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
对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板块三 尝试背诵,写法运用
活动1 探索记忆方法,尝试背诵
1.导入:
背诵的时候,容易错字、添字、漏字,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
请同学们尝试背诵第3、4自然段,找一找背诵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方法和好处。
预设:
(1)用填空法背诵:
那条白线____________。
再近些,____________。
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
(2)用图示法背诵:
借助“板块一”中“活动2”的图示背诵。
(3)用提取关键词法背诵:
第3自然段:
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
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3.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活动2 学习表达方法,迁移运用
1.再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顾“从远到近”的写法。
2.学习“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写法,学写事物的变化过程。
提示:
创设生活中体现事物变化的情景,如“太阳从地平线上(海上)升起来”“雨渐渐下起来了”“天边的晚霞烧起来了”“雪慢慢大起来了”等,让学生注意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方位词,写清楚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
背诵是语言积累,表达则是语言运用。
从背诵积累语言到练笔运用语言的设计,既体现了语用意识,也体现了学用意识。
板块四 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读一读,把下面描写水面状态的词语排列一下。
风平浪静 白浪翻滚 漫天卷地 波浪滔天 水平如镜 微波荡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再写出几个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霎时 顿时 须臾 刹那 瞬时 转眼间 一会儿
3.选词填空。
屹立 矗立 耸立
(1)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2)大街两旁( )着一幢幢高楼大厦。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观 潮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
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有何变化?
时间
变化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活动建议
1.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找到描写潮水变化的语句。
2.小组内交流,讨论潮水都有哪些变化。
3.全班交流,在感悟钱塘江大潮变化的基础上,深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观 潮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本文共有( )个自然段。
2.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惊叹和赞美之情朗读课文三遍。
预习字词
1.写出或补全本课生字的音节。
____án ____ d____ ____ǐng b____ ____à d____
盐 屹 顿 鼎 崩 霎 堤
2.下面的生字要多注意“一点”。
“一点”不能多:
逐 “一点”不能少:
诱犹
3.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画“√”。
大(堤 提) (佘 余)波 鼎(沸 拂)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
奇观 宽阔 笼罩 屹立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水天相接 山崩地裂
上面的词语中,描写人物的是( ),描写大潮声音的是( )。
内容感知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填序号)
①潮去后 ②潮来前 ③潮来时
3.作者把来到近处的大潮的形态比喻成( )。
A.闷雷滚动 B.一条白线 C.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资料搜集
1.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2.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古文。
阅读质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 观潮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名师公开课教案 最新 部编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观潮 师公 开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