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docx
- 文档编号:2887787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17.26KB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docx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微专题9
微专题9 热力环流与风
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加试要求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2)水平气压梯度力(a)
(3)风的形成过程(b)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c级规律点拨
等压面与气压的关系:
高高低低(等压面凸向高处为高压,等压面凸向低处为低压)。
2.三种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使污染物不易扩散。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
(3)城市热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镇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二、风力大小与风向的判断
1.判断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2.判断风向
利用作图法判断风向,是风向判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4.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5.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或(炎热)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真题设问
1.(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区域某时等压线分布图,此时戊地的风向是
2.(2016·4月浙江选考)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地2016年1月21~25日的天气变化。
该地24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考向和规律
1.考向:
不同地点气压梯度力或风力(风速)大小的比较;某点风向的判断。
2.命题规律
题型:
本专题最主要的考查题型是选择题,但填空题也是可能考查的重要题型。
材料特征:
多以某地(区域)某时刻(段)内气压状况(多以等压线的形式表现)统计图表或示意图呈现相关信息,信息的呈现一般比较直观、明了。
设问特征:
设问一般比较简单,多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气压梯度力或风力(风速)大小的比较及风向特征的判断。
选项或答案特征:
紧扣材料,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气压高低、风的大小及风向特征等相关内容,并对相关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例1
(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区域某时等压线分布图”。
此时戊地的风向是( )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
答案 D
解析 先画出戊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形成东北风,选D。
例2
(2016·4月浙江选考)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地2016年1月21~25日的天气变化。
该地24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下降,气压上升B.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C.雪过天晴,天气转好D.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答案 D
解析 因为大气作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所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2018·浙江义乌检测)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两个不同的等压面。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乙地位于地面,气压高(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丙、丁三点,丁处上空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丁处的气压高于甲、丙两处,由于甲在等压面上方,所以甲处气压最低。
第2题,依据图示可知,甲、丙、丁三处位于高空,气温低,而乙地位于地面,气温最高。
(2017·台州温岭调研改编)下图是某一时刻山峰和山谷之间冷热不均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叫山谷风。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表示的是夜晚
B.此时的风从山顶吹向山谷
C.此时的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山谷风的产生是由于海拔的差异
4.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下沉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由于山谷与其周围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由图可知,此时谷底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表示的是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
第4题,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为谷地,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
读图,完成5~6题。
5.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首尔B.上海C.台北D.北京
6.5月7日2时,风力最小的城市是( )
A.首尔B.上海C.台北D.北京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在等压线图中可以判断任意一点的风向,方法是:
首先,画出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其次,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该点的风向。
根据上述方法可得到四个城市在两幅不同日期等压线图中的风向:
图中所示时段内,台北市大致吹东北风,上海市大致吹东南风,首尔市吹偏南风,北京市先吹东南风后吹东北风。
第6题,根据等压线的疏密可以判定风力最小的是台北,因为台北的等压线最稀疏,气压梯度力最小。
(2017·浙江绍兴期中)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
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7~8题。
7.夜晚M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8.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的原因是( )
A.高低差异B.降水差异
C.人类活动差异D.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M地位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地表迅速降温,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相对降温幅度小,近地面形成低压,故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东南风,故A项正确。
第8题,风向的反向变化主要是由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故D项正确。
9.(2017·丽水松阳调研改编)下列四幅示意图(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度数表示经纬度),能正确地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的是( )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D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并与等压线有一定交角。
10.(2018·浙江余姚质检)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
(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答案
(1)B C
(2)B
(3)画图略(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PB>PB′>PA′(或PA′<PB′<PB<PA) TB>TA>TB′>TA′(或TA′<TB′<TA<TB) (4)B
(5)
解析
(1)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为低压中心,如B;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为高压中心,如A、C。
(2)近地面气压越低,温度越高,所以B地温度最高。
(3)近地面A处气压高于B处,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A流向B;高空相反,由B′流向A′;A处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形成高压,B处上升形成低压,所以该环流呈逆时针方向。
气压值由高到低:
PA>PB>PB′>PA′;气温值由高到低:
TB>TA>TB′>TA′。
(4)A处高空为低压,等压面下凹,B处高空为高压,等压面上凸。
(5)甲处为近地面风,受三力共同作用,风向右偏。
11.(2018·浙江瑞安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风能是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下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
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答案
(1)8~16时
(2)变小
(3)
(4)①A
②
解析
(1)材料二中近地面海洋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压,而陆地等压面向下凹,表示为低压,故判断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2)风力变小,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应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变小。
(3)根据图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b处气压较a处高,故近地面的水平气流由b流向a,进而完成热力环流。
(4)根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图示风向向右偏,判断位于北半球,无法判断东、西半球。
三个力的基本特征: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
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
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
原因:
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
而近年,由于全球变暖,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蒸发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量少,使用量也少,故季节差异小。
(2)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
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
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湖陆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
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湖陆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
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017·宁波海曙检测改编)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
甲>乙>丁>丙B.密度:
乙>甲>丁>丙
C.气压:
甲>乙>丙>丁D.海拔:
丙>丁>甲>乙
2.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
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
第2题,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
(2017·衢州常山调研改编)读“某地风速、风向随海拔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3~5题。
3.随高度增加( )
A.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B.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C.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D.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4.此图所示地点位于( )
A.南半球B.北半球C.赤道地区D.无法判断
5.引起风速、风向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增加而变大
B.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变低
C.地面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变小
D.地转偏向力随高度增加而变大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图示随高度增加,表示风速的箭头长度差异变化减小,所以随高度增加风速增大变慢;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关系,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随高度增加,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第4题,风向右偏,由此可知为北半球。
第5题,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随着海拔的增加,地面摩擦力逐渐变小,而空气之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高空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018·浙江天台质检)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D.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7.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B.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陡崖冬季日温差是8℃左右,夏季日温差是10℃左右,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冬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第7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
(2017·舟山嵊泗调研改编)下图为“空间上气温为3℃的某等温面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
m)”。
读图完成8~9题。
8.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图示近地面( )
A.①为海洋,④为陆地
B.①为谷地,④为山地
C.①为陆地,④为海洋
D.①为郊区,④为城区
9.若图示近地面地势低平,气温都为21.5℃,则飞机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飞行时,飞行员感觉最颠簸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图中各地的气温都为3℃,则其对应的近地面气温④地高于①地,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①可能为郊区,④可能为城区。
第9题,①地海拔应低于3000m,①②③④四地中①地海拔最低,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知在近地面与四地之间,①地气温变化最大,空气的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飞行员感觉最颠簸。
(2017·浙江嘉兴检测)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
A.④B.③C.②D.①
11.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0.D 11.B
解析 第10题,读图,城市规模大,热力环流的范围大,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D对。
②③④的范围小,规模小,可能是乡村,A、B、C错。
第11题,读图,在城市环流范围内,图中甲位于城市西面,近地面风吹向城市,可能是西北风,A错。
乙位于城市东面,可能吹东南风,B对。
丙位于城市南面,可能吹南风或西南风,C错。
丁在城市环流外,风向与城市环流无关,D错。
(2017·嘉兴嘉善调研改编)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
hPa)”,完成12~13题。
1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P→O→M→N→P
B.O→P→M→N→O
C.M→N→P→O→M
D.N→M→O→P→N
1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
第13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
14.下图为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图,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C.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D.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答案 A
解析 冬季的白天,房间甲温度高,气流上升,房间乙温度低,气流下沉,因此空气流动方向是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15.(2018·浙江新昌检测)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
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
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 北京市规划部门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 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气温较________,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气温较________。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答案
(1)由市中心向郊区呈波状降低 高 低
(2)略。
(3)不合理 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工业污染对城市影响的目的
(4)等量的太阳辐射条件下,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解析
(1)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状下降。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气温较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气温较高。
(2)市中心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
(3)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易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
(4)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且蒸腾作用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6.读“我国某区域图”和“A、B两城市气温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城市冬夏季气温均高于B城市的原因。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云贵高原地区聚落多夜雨的成因。
答案
(1)A城市比B城市海拔低;夏季时A城市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盆地地形使热量不易散失。
冬季时A城市受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影响小。
(2)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盆地和谷地地形中;夜晚,谷地和盆地温度高,形成相对的暖空气;山地降温较快,冷空气顺着山坡下沉,抬升谷地和盆地暖空气,气流上升,水汽易成云致雨,故该地多夜雨。
解析
(1)地形对气候影响明显。
A城市比B城市海拔低;夏季时A城市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盆地地形使热量不易散失;冬季时A城市受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影响小。
或同时结合B城市海拔对气温的影响作答。
(2)云贵高原地表崎岖,聚落多分布于山间谷地和小盆地。
盆地(谷地)地形对局地气候影响大,可结合山谷风进行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 高考 地理 浙江 新增 二轮 优选 习题 专题 大气 运动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