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点题集.docx
- 文档编号:2887775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60.59KB
计算机组成原理点题集.docx
《计算机组成原理点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点题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点题集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P19
1.1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
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
(P3)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通信设备的物理或逻辑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物理实体。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1.5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P8)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
1.6画出计算机硬件组成框图,说明部件的作用及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P9
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存在运算器中。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行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输入设备用来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
输出设备将机器运算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是信息形式。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机器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
1.7解释概念:
主机、CPU、主存、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基元、存储元、存储字、存储字长、存储容量、机器字长、指令字长。
(P9-10)
主机——是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CPU+MM(主存或内存)组成;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机器字并具有特定存储地址的存储单位;
存储元件——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的物理元件,是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又叫存储基元或存储元,不能单独存取;
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逻辑单位;
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存储容量——存储器中可存二进制代码的总量;(通常主、辅存容量分开描述)
机器字长——CPU能同时处理的数据位数;
指令字长——一条指令的二进制代码位数;
1.11指令和数据都存于存储器中,计算机如何区分它们?
计算机硬件主要通过不同的时间段来区分指令和数据,即:
取指周期(或取指微程序)取出的即为指令,执行周期(或相应微程序)取出的即为数据。
另外也可通过地址来源区分,从PC指出的存储单元取出的是指令,由指令地址码部分提供操作数地址。
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P38
2.1通常,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以什么为依据?
(P22)
早期主要以组成计算机基本电路的元器件为依据,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2.3什么是摩尔定律?
该定律是否永远生效?
为什么?
(P23,否,P36)
“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3年翻两番”的规律。
否。
原因:
1)硅芯片的集成度受其物理极限制约,不可能无止境提高。
2)硅芯片集成度提高的同时成本也在提高,
3)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微处理器内部的功耗、散热、线延迟等问题难以解决。
第三章系统总线p66
3.1什么是总线?
总线传输有何特点?
为了减轻总线的负载,总线上的部件都应具备什么特点?
(P41)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多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
总线传输的特点是:
某一时刻只能有一路信息在总线上传输(即分时使用),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受相同的信息。
为了减轻总线负载,总线上的部件应通过三态驱动缓冲电路与总线连通。
3.2总线如何分类?
什么是系统总线?
系统总线又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作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它们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存储单元有何关系?
(P43-44)
按数据传输方向分为:
并行传输总线和串行传输总线。
按总线的使用范围为:
计算机总线,监控总线,网络通信总线等。
按连接部件不同划分:
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
系统总线是指CPU、主存、I/O设备各大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线。
按系统总线的传输信息不同,系统总线分为: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数据总线用来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是双向传输总线,其位数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一般为8位,16位或32位。
地址总线:
用来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目的数据在贮存单元的地址,是单向传输的,其位数与存储单元的个数有关(几次幂的关系)
控制总线:
用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的,对任意控制线,是单向的;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存储单元无关系。
3.3常用的总线结构有几种?
不同的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举例说明。
常用的总线结构有单总线结构,双总线结构,三总线结构,四总线结构。
(P52-54)
①单总线结构:
将CPU,主存,I/O设备都挂在一组总线上,允许I/O之间或I/O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
因为所有的传送都通过这组共享总线,极易形成计算机系统的瓶颈,不允许两个以上部件在同一时刻向总线传输信息,必然会影响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其结构图见课本图3.2ISA.EISA总线是单总线结构
②双总线结构:
双总线结构的特点是将速度较低的设备从总线上分离出来,形成主存总线与I/O总线分开的结构,见课本图3.7。
途中通道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处理器,CPU将一部分功能下放给通道,使其对I/O设备具有统一管理的功能,系统的吞吐能力可以相当大。
如果将不同速率的I/O设进行分类,然后将它们连接在不同的通道上,将成为总线结构。
③三总线结构:
图3.8-9:
主存总线用于CPU与主存间的传输;I/O总线供CPU与各类I/O之间传递信息,DMA总线用于高速外设(磁盘,磁带等)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
图3.7:
处理器于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之间怎叫一条局部总线,Cache可以通过系统总线与主存传输信息,I/O与主存之间也不必通过CPU。
还有一条扩展总线,可以支持相当多的I/O设备。
④四总线结构(见图3.10)在三总线基础上,增加一条与计算机系统机密相连的高速总线,这种结构对高速设备而言,其自身的工作可以很少依赖处理器,同时他们又比扩展总线上的设备更贴近处理器。
3.4为什么要设置总线判优控制?
常见的集中式总线控制有几种?
各有何特点?
哪种方式响应时间最快?
哪种方式对电路故障最敏感?
总线判优控制解决多个部件同时申请总线时的使用权分配问题;
常见的集中式总线控制有三种:
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独立请求;
特点:
链式查询方式连线简单,易于扩充,对电路故障最敏感;
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优先级设置较灵活,对故障不敏感,连线及控制过程较复杂;
独立请求方式速度最快,但硬件器件用量大,连线多,成本较高。
3.5解释下列概念:
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总线复用、总线的主设备(或主模块)、总线的从设备(或从模块)、总线的传输周期和总线的通信控制。
(P46)
总线宽度:
通常指数据总线的根数;
总线带宽:
总线的数据传输率,指单位时间内总线上传输数据的位数;
总线复用:
指同一条信号线可以分时传输不同的信号。
总线的主设备(主模块):
指一次总线传输期间,拥有总线控制权的设备(模块);
总线的从设备(从模块):
指一次总线传输期间,配合主设备完成数据传输的设备(模块),它只能被动接受主设备发来的命令;
总线的传输周期:
指总线完成一次完整而可靠的传输所需时间;
总线的通信控制:
指总线传送过程中双方的时间配合方式。
3.14设总线的时钟频率为8MHz,一个总线周期等于一个时钟周期。
如果一个总线周期中并行传送16位数据,试问总线的带宽是多少?
总线宽度=16位/8=2B总线带宽=8MHz×2B=16MB/s
3.15在一个32位的总线系统中,总线的时钟频率为66MHz,假设总线最短传输周期为4个时钟周期,试计算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若想提高数据传输率,可采取什么措施?
解法1:
总线宽度=32位/8=4B
时钟周期=1/66MHz=0.015µs
总线最短传输周期=0.015µs×4=0.06µs
总线最大数据传输率=4B/0.06µs=66.67MB/s
解法2:
总线工作频率=66MHz/4=16.5MHz
总线最大数据传输率=16.5MHz×4B=66MB/s
若想提高总线的数据传输率,可提高总线的时钟频率,或减少总线周期中的时钟个数,或增加总线宽度。
3.16在异步串行传送系统中,字符格式为:
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校验位、2个终止位。
若要求每秒传送120个字符,试求传送的波特率和比特率。
解:
一帧=1+8+1+2=12位
波特率=120帧/秒×12位=1440波特
比特率=1440波特×(8/12)=960bps
或:
比特率=120帧/秒×8=960bps
第四章存储器p150
4.1解释下列概念
主存、辅存、Cache、RAM、SRAM、DRAM、ROM、PROM、EPROM、EEPROM、CDROM、FlashMemory
主存:
与CPU直接交换信息,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存储器。
辅存:
主存的后援存储器,用来存放当前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不予CPU直接交换信息。
CACHE:
为了解决CPU和主存的速度匹配,提高访存速度的一种存储器,它设在主存与CPU间,起缓冲作用。
RAM:
可读可写存储器,是随机存取的,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既可读出也可写入,而且存取时间与存储单元所在位置无关。
SRAM:
静态RAM,以触发器原理寄存信息。
DRAM:
动态RAM,以电容充放电原理寄存信息。
ROM:
只能对其存储的内容读出,而不能对其写入的只读存储器。
PROM:
可实现一次性编程的只读存储器。
EPROM:
可擦洗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擦写。
EEPROM:
用电气方法进行擦写的可擦洗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
CDROM:
只读型光盘,此中光盘内数据程序由厂家事先写入,用户只能读出,不能修改或写入新的内容。
FlashMemory:
快擦型存储器,是性能价格比好,可靠性高的可擦写非易失型存储器。
4.2计算机中哪些部件可用于存储信息,请按其速度、容量和价格/位排序说明。
计算机中有以下部件可以存储信息:
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磁带等。
速度上:
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磁带
容量上:
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磁带
价格/位:
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磁带
4.3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要分这些层次,计算机如何管理这些层次?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要体现在Cache-主存和主存-辅存这两个存储层次上。
Cache-主存层次在存储系统中主要对CPU访存起加速作用,即从整体运行的效果分析,CPU访存速度加快,接近于Cache的速度,而寻址空间和位价却接近于主存。
主存-辅存层次在存储系统中主要起扩容作用,即从程序员的角度看,他所使用的存储器其容量和位价接近于辅存,而速度接近于主存。
综合上述两个存储层次的作用,从整个存储系统来看,就达到了速度快、容量大、位价低的优化效果。
主存与CACHE之间的信息调度功能全部由硬件自动完成。
而主存与辅存层次的调度目前广泛采用虚拟存储技术实现,即将主存与辅存的一部分通过软硬结合的技术组成虚拟存储器,程序员可使用这个比主存实际空间(物理地址空间)大得多的虚拟地址空间(逻辑地址空间)编程,当程序运行时,再由软、硬件自动配合完成虚拟地址空间与主存实际物理空间的转换。
因此,这两个层次上的调度或转换操作对于程序员来说都是透明的。
4.4说明存取周期和存取时间的区别。
存取周期和存取时间的主要区别是:
存取时间仅为完成一次操作的时间,而存取周期不仅包含操作时间,还包含操作后线路的恢复时间。
即:
存取周期=存取时间+恢复时间
4.5什么是存储器的带宽?
若存储器的数据总线宽度为32位,存取周期为200ns,则存储器的带宽是多少?
存储器的带宽指单位时间内从存储器进出信息的最大数量。
存储器带宽=1/200ns×32位=160M位/秒=20MB/秒=5M字/秒
(注意:
字长32位,不是16位。
(注:
1ns=10-9s))
4.6某机字长为32位,其存储容量是64KB,按字编址它的寻址范围是多少?
若主存以字节编址,试画出主存字地址和字节地址的分配情况。
存储容量是64KB时,按字节编址的寻址范围就是64K,如按字编址,其寻址范围为:
64K/(32/8)=16K
4.7一个容量为16K32位的存储器,其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总和是多少?
当选用下列不同规格的存储芯片时,各需要多少片?
1K4位,2K8位,4K4位,16K1位,4K8位,8K8位
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总和=14+32=46根;
选择不同的芯片时,各需要的片数为:
1K×4:
(16K×32)/(1K×4)=16×8=128片
2K×8:
(16K×32)/(2K×8)=8×4=32片
4K×4:
(16K×32)/(4K×4)=4×8=32片
16K×1:
(16K×32)/(16K×1)=1×32=32片
4K×8:
(16K×32)/(4K×8)=4×4=16片
8K×8:
(16K×32)/(8K×8)=2×4=8片
4.15设CPU共有16根地址线,8根数据线,并用
(低电平有效)作访存控制信号,
作读写命令信号(高电平为读,低电平为写)。
现有下列存储芯片:
ROM(2K8位,4K4位,8K8位),
RAM(1K4位,2K8位,4K8位)
及74138译码器和其他门电路(门电路自定)。
试从上述规格中选用合适芯片,画出CPU和存储芯片的连接图。
要求:
(1)最小4K地址为系统程序区,4096~16383地址范围为用户程序区;
(2)指出选用的存储芯片类型及数量;
(3)详细画出片选逻辑。
(1)地址空间分配图:
系统程序区(ROM共4KB):
0000H-0FFFH
用户程序区(RAM共12KB):
1000H-3FFFH
(2)选片:
ROM:
选择4K×4位芯片2片,位并联
RAM:
选择4K×8位芯片3片,字串联(RAM1地址范围为:
1000H-1FFFH,
RAM2地址范围为2000H-2FFFH,
RAM3地址范围为:
3000H-3FFFH)
(3)各芯片二进制地址分配如下:
A15
A14
A13
A12
A11
A10
A9
A8
A7
A6
A5
A4
A3
A2
A1
A0
ROM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RAM1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RAM2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RAM3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CPU和存储器连接逻辑图及片选逻辑如下图(3)所示:
图(3)
4.25什么是程序访问的局部性?
存储程序中哪一级采用了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
程序运行的局部性原理指:
在一小段时间内,最近被访问过的程序和数据很可能再次被访问;在空间上,这些被访问的程序和数据往往集中在一小片存储区;在访问顺序上,指令顺序执行比转移执行的可能性大(大约5:
1)。
存储系统中Cache—主存层次采用了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
4.26计算机中设置Cache的作用是什么?
能不能把Cache的容量扩大,最后取代主存,为什么?
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一种特殊的存储器子系统,其中复制了频繁使用的数据以利于快速访问。
存储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存储了频繁访问的RAM位置的内容及这些数据项的存储地址。
当处理器引用存储器中的某地址时,高速缓冲存储器便检查是否存有该地址。
如果存有该地址,则将数据返回处理器;如果没有保存该地址,则进行常规的存储器访问。
因为高速缓冲存储器总是比主RAM存储器速度快,所以当RAM的访问速度低于微处理器的速度时,常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
(不能把CACHE容量扩大最后取代内存,因为有个最佳的CACHE容量,可以使CACHE发挥最大的效率。
超过这个容量以后效率的提升就不太明显了)
4.29假设CPU执行某段程序时共访问cache命中4800次,访问主存200次已知cache的存取周期是30ns,主存的存储周期是150ns,求cache的命中率以及cache-主存系统的平均访问时间和效率,试问该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多少?
cache的命中率为:
4800/(4800+200)=0.96
由题可知,访问主存的时间是访问cache时间的5倍(150/30=5)
设访问cache的时间为t,访问主存的时间为5t,cache-主存系统的访问效率为e,则
e=访问cache时间/平均访问时间*100%
=t/(0.96*t+(1-0.96)*5t)*100%=86.2%
平均时间为:
30ns*0.96+150ns*(1-0.96)=34.8
系统性能提高了:
(150-34.8)/34.8=3.3倍
4.32设某机主存容量为4MB,cache容量为16KB,每个字块为8个字,每字32位,设计一个四路组相连映射(即cache每组内共有4个字块)的cache组织。
(1)画出主存地址字段中各段的位数。
(2)设cache的初态为空,CPU依次从主存0,1,2,……,89号单元读出90个字(主存依次读出一个字),并重复按此次序度8次,问命中率是多少?
(3)若cache的速度是主存的6倍,试问有cache和无cache相比,速度约提高多少?
(1)根据因每个字块为8个字,每字32位,得块内地址为5位(3位字地址,2位字节地址)。
根据Cache容量为16KB=214B,得Cache共有29块,故c=9。
根据四路组相连映射2r=4,得r=2,则q=c-r=9-2=7位。
根据贮存容量4MB=222B,得主存地址字段中主存字块标记为22-7-5=10位。
主存地址段格式为:
(2)由于每个字块中有8个字,而且初态cache为空,因此CPU读第0号单元时,未命中,必须访问主存,同时将该字所在的主存块调入cache第0组中的任一块内,接着CPU读取1~7号单元时未命中。
同理CPU读取第8,16,88号单元时均未命中,可见CPU的连续读取90个字中共有12次未命中,而后7次循环读取90个字全部命中,命中率为:
(90*8-12)/(90*8)=0.983
(3)根据题意,设主存存储周期为6t,cache存储周期为t,没有cache的访问时间为6t*720,有cache的访问时间为t(1000-12)+6t*12,则有cache和无cache相比,速度约提高为
6t*720/(t(720-12)+6t*12)—1=4.54
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p212
5.1I/O有哪些编址方式?
各有何特点?
I/O的编制方式有两种:
统一编址和不统一编址。
统一编址就是将I/O地址看作是存储器地址的一部分。
不统一编址就是将I/O地址和存储器地址分开,所有对I/O的访问必须有专用的I/O指令。
统一编址占用了存储空间,减少了主存容量,但无需专用的I/O指令。
不统一编址由于不占用主存空间,所以不影响主存容量,但是需要设置I/O专用指令
5.3I/O与主机交换信息时,共有哪几种控制方式?
简述它们的特点。
(1)程序查询方式。
特点是主机与I/O串行工作,CPU启动I/O后,时刻查询I/O是否准备好,若设备准备就绪,CPU便转入处理I/O与主机间传送信息的程序;若设备没有准备就绪,则CPU反复查询,踏步等待,直到I/O准备就绪为止,这种方式CPU效率很低。
(2)程序中断方式。
特点为主机与I/O并行工作。
CPU启动I/O后,不必时刻查询I/O是否准备好,而是继续执行程序,当I/O准备就绪时,向CPU发出中断信号,CPU在适当的时候响应I/O的中断请求,暂停现行的程序为I/O服务,此方式消除了踏步现象,提高了CPU的效率。
(3)DMA方式。
其特点是主机与I/O并行工作,主存和I/O之间有一条直接数据通路,CPU启动I/O后,不必查询I/O是否准备好,当I/O准备就绪后,发出DMA请求,此时CPU不直接参与I/O和主存间的信息交换,只是把外部总线的使用权暂时交付DMA,仍然可以完成自身内部的操作,所以不必中断现行程序,只需暂停一个存取周期访存,CPU效率更高。
(4)通道方式,通道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处理器,CPU把部分权力下放给通道,由它实现对外围设备的同意管理和外围设备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大大提高了CPU的效率,但是它是以花费更多的硬件为代价的。
(5)I/O处理机方式。
他是通道方式的进一步发展,CPU将I/O的操作以及外围设备的管理全部给I/O处理机,其实质是多机系统,因而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5.4试比较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对CPU工作效率的影响。
程序查询方式要求CPU时刻查询I/O,直到I/O准备好为止,这种方式CPU工作效率很低。
程序中断方式比程序中断方式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消除了“踏步”现象。
DMS方式中CPU的工作效率是这三种之中最高的一个。
CPU启动I/O后,不必查询I/O是否准备好,当I/O准备就绪后,发出DMA请求,此时CPU不直接参与I/O和主存间的信息交换,只是把外部总线的使用权暂时交付DMA,仍然可以完成自身内部的操作,所以不必中断现行程序,只需暂停一个存取周期访存,CPU效率更高。
5.10什么是I/O接口?
它与端口有何区别?
为什么要设置I/O接口?
I/O接口如何分类?
I/O接口一般指CPU和I/O设备间的连接部件;
I/O端口一般指I/O接口中的各种寄存器。
为了便于程序对这些寄存器进行访问,通常给每个寄存器分配一个地址编号,这种编号被称为I/O端口地址,相应的寄存器也叫作I/O端口。
I/O接口和I/O端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接口中往往包含若干个端口,因此接口地址往往包含有若干个端口地址。
由于I/O设备的物理结构和工作速率一般与主机差异很大,无法直接相连,因此通常通过I/O接口进行连接。
I/O接口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
按数据传送方式分,有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两种;
按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分,有程序控制接口、程序中断接口、DMA接口三种。
5.11简述I/O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组成。
1.选址功能
2.传送命令功能
3.传输数据功能
4.反映I/O设备工作状态的功能
基本组成:
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编程两部分。
硬件电路包括基本逻辑电路,端口译码电路和供选电路等。
软件编程包括初始化程序段,传送方式处理程序段,主控程序段程序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 组成 原理 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