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887379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594.79KB
通用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docx
《通用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
“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频考点
(一)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1.(2018·泉州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
甲图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乙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④ B.③
C.②D.①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
B.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D.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解析:
(1)B
(2)D 第
(1)题,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规律,结合题目信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可知,在“新仙女木”事件时候,海平面降低,此后海平面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结合图乙可知,③符合条件,B正确。
第
(2)题,根据图乙可知,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波动起伏,并不是始终保持上升,故选D。
命题视角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8·全国卷Ⅱ·节选)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下题。
2.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
A.生物类型多样 B.对全球变暖敏感
C.大气质量优良D.人类活动影响少
解析:
选B 恩克斯堡岛位于罗斯海附近,靠近南极大陆,周围分布有各种冰川,而冰川与该地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3.(2018·内蒙古集宁月考)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1)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2)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解析:
(1)D
(2)B 第
(1)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都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从而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第
(2)题,气温升高,树木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森林树种有可能减少,A错;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水增加,高山冰川出现减少和退缩,B对;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使作物增产,C错;气候变暖使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D错。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高考命题热点。
高考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培养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针对具体影响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1.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不一定仅仅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形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
统计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
近现代全球气温上升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人为原因为主。
(2)温室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甲烷等也属于温室气体。
(3)全球气候变暖也并非百害无一利。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增加。
2.落脚地理实践力,明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题点全练]
(2019届高三·石家庄联考)如图示意1956~2006年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变化趋势。
据图回答1~2题。
1.引起50年来河北省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因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季风气候的特点 ③农业过度开垦
④产业结构变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河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牧业减产 ②极端天气多发 ③水资源短缺 ④地下水水位上涨 ⑤海岸带侵蚀加强 ⑥病虫害减少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解析:
1.B 2.A 第1题,据图分析可得河北省近50年来气温总体上升,降水总体减少。
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趋势的发展。
但与季风气候特点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B。
第2题,河北省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会使得农牧业减产;极端天气多发;蒸发加剧,水资源相对短缺;海岸带受海浪侵蚀加剧等,①②③⑤正确。
同时,地下水水位下降;暖冬会使得害虫可以过冬,从而使得来年的病虫害多发,④⑥错。
因此正确答案为A。
(2018·南京质检)如图示意1880~2015年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此时段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时段为历史时期B.导致人类活动波动变化
C.温度高且持续上升D.对地区降水量产生影响
4.人类下列活动,能减缓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速度且合理的是( )
A.限制耕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牧业
B.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要控制城市规模
C.大力发展核能发电,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D.减少使用煤炭,优先使用天然气资源
解析:
3.D 4.C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该时段从1880年开始到2015年截止,为近现代时期。
该时段气温波动上升,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大),也会对自然环境(如地区降水量)产生影响。
第4题,限制耕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牧业不现实,A错;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要控制城市规模不会减缓全球变暖进程,B错;发展核电及部分清洁能源如水能等不产生温室气体,故大力发展核能发电,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会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从而延缓全球变暖,减缓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速度,C正确;天然气资源的使用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D错。
高频考点
(二) 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2017·海南高考)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
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
(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B.避灾
C.采光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1)A
(2)B (3)C 第
(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
第
(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下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可推断,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命题视角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Ⅰ·节选)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2.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
解析:
选B 西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车流量相对较小,A错。
乙、丁路段位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沿线平均坡度较大,因此平均限速较低,B对。
沿线地区气候湿润,工业薄弱,空气中粉尘等颗粒物较少,不易形成霾,C错。
西南地区村庄比较分散,而且高速公路两侧有隔离设施,D错。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考生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区域地形特征,其次要分析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巧用综合思维理清地形对人类活动的2大影响
(1)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
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
如何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呢?
第一步,以型定方式。
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
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
第二步,以资(金)定级量。
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
第三步,考虑地质灾害和山洪等对交通设施的制约。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
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
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
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
第二步,“土肥”。
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
第三步,“避险”。
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题点全练]
(2018·兰州模拟)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
风水理论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的人居经验,其朴素的生态和谐观和独一无二的生态美学内涵是人居环境优化的核心理论和实践。
具体来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聚落理想的风水格局。
读最佳村址选择示意图,回答1~2题。
1.风水文化中推崇“背山而居”,从人地和谐角度分析,主要意义在于( )
A.北部山地对冬季风有阻挡作用,有利于避寒
B.山地是村落的重要屏障,有利于安全防卫
C.山地对气流有抬升作用,有利于增加降水
D.山地是村落的背景,有利于增加视觉上的厚重感
2.古代风水文化提倡“临水而居”,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用水方便 ②水运便利 ③避免洪涝灾害 ④气候湿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1.A 2.A 第1题,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北部山地可以对冷空气起到屏障作用,有利于聚落的避寒,故选A。
第2题,河流不仅为沿岸塑造肥沃的冲积平原,而且为村落提供用水和水运便利,故选A。
2016年8月31日,郑济高铁(郑州—济南)河南段正式获批,2016年1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成通车。
读郑济高铁河南段规划站点示意图,完成3~4题。
3.利于郑济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气候B.地形
C.水源D.矿产
4.郑济高铁开通的意义主要有( )
①加强河南、山东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利于河南、山东两省煤炭资源的外运 ③完善河南、山东两省的交通网络 ④促进河南、山东两省的旅游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3.B 4.C 第3题,郑济高铁沿线主要为平原地形,利于铁路建设。
气候、水源、矿产与高铁建设关系不大。
第4题,郑济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与两省煤炭外运关系不大,②错误,故选C。
高频考点(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2019届高三·海口联考)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1km2。
永兴岛是西沙、南沙、东沙、中沙四个群岛的军事、政治中心,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永兴岛发展的重要因素。
读图完成
(1)~
(2)题。
(1)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水不易存储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降水时空分布不均D.气候炎热,蒸发强烈
(2)永兴岛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海水淡化 ②节约用水 ③收集雨水 ④人工降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1)A
(2)A 第
(1)题,永兴岛位于南海中,且面积较小,河流较少,所以降落到地表的水大部分流入海洋中。
第
(2)题,永兴岛本身降水丰富,不需要采取人工降水。
命题视角二 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2018·石家庄模拟)下表示意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量占本地区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
据此完成
(1)~(3)题。
非水电可再生能源
电力消耗量/亿千瓦时
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耗比重
非水电可再生能
源电力消耗比重
青海
89
70.0%
13.5%
甘肃
125
42.4%
11.4%
新疆
169
22.6%
10.5%
全国
2778
24.5%
5.0%
(1)青海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比重高的原因可能是( )
A.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电最大
B.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
C.煤、石油、天然气能源储量小,开发难度大
D.重工业规模小,能源消耗量少,水能发电量大
(2)近年来,甘肃、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均很高,其原因是当地( )
A.“风电”与“光电”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B.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电量大
C.电力需求量较小,电力外送能力不足
D.技术水平低,难以有效开发“风、光”资源
(3)针对甘肃、新疆严重的“弃风”和“弃光”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拆除甘肃、新疆的“风、光”发电设备,减少浪费
B.鼓励使用新能源,加快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
C.不断提高水能发电比重,限制火力发电规模
D.重点发展高耗能产业,增加电力消耗量
解析:
(1)D
(2)C (3)B 第
(1)题,青海省位于我国内陆地区。
重工业规模小,能源消耗量少,表格中青海省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量数值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比重高,说明水能发电量大,D正确;风能、太阳能资源属于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比重并不是很大,A错误;青海省水能资源丰富,但是表中看不出开发利用率高,B错误;青海省石油、天然气能源储量并不小,开发难度也不大,C错误。
第
(2)题,甘肃、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此外风力资源也丰富,但是甘肃、新疆人口少,工业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
同时,电力外送能力不足,所以甘肃、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均很高,C正确。
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电力需求量较小、电力外送能力不足导致甘肃、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很高,所以要鼓励本地使用新能源,同时加快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B正确;“风电”与“光电”为清洁能源,不应该拆除发电设备,A错误;甘肃、新疆水资源不足,C错误;高耗能产业多造成环境污染,D错误。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格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明确区域位置、资源特点及其分布状况,然后综合分析资源问题及其成因,最后落脚人地协调观,提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
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与“水资源”有关的问题
2.从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资源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题点全练]
(2018·四川新津中学月考)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
2013年6月至9月,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2017年7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工业化开采可燃冰。
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大规模使用可燃冰,会导致( )
A.全球变暖 B.水体酸化
C.臭氧空洞扩大D.海底滑坡
2.海底可燃冰的分布面积达4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是21世纪能源的主要来源。
随着珠江三角洲与南海大规模开采可燃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主要发展方向是( )
A.工业向新精尖方向发展,提高竞争力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发展耗能少、轻型、高精尖产业
D.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
1.A 2.D 第1题,据材料可知,可燃冰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虽然其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但大规模使用,仍然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
故选A。
第2题,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储量巨大等特点,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是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随着珠江三角洲与南海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可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故选D。
(2018·厦门模拟)马略卡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岛上常住人口约85万,大约一半居住在首府帕尔马,2009年接待游客多达2120万。
马略卡岛年降水量约400mm,岛上地下岩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岩层孔隙储水丰富。
近年来,马略卡岛受到水资源日渐短缺的威胁。
读图回答3~4题。
3.马略卡岛上的城市用水最主要是( )
A.地下水B.河湖水
C.雨水D.淡化海水
4.根据材料推测,马略卡岛城市用水最紧张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
3.A 4.B 第3题,材料显示马略卡岛地下岩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岩层孔隙储水丰富,所以地下水丰富,故选A。
第4题,从经纬度位置看,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蒸发旺盛,水库储水量有限。
夏季是旅游旺季和农作物生长旺季,用水量大,但降水少,所以供水更紧张,故选B。
高频考点(四)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自然灾害的分布
1.(2018·石家庄模拟)“闹海风”是一种大风并伴有吹雪、雪基等的灾害性天气,其形成与亚洲高压的移动、风的“狭管效应”、水汽含量、大气对流运动密切相关。
新疆吉木乃县冬季“闹海风”频发。
如图示意吉木乃县位置。
据此完成
(1)~
(2)题。
(1)图示地区最容易发生“闹海风”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强烈的对流运动会引起大风、暴雪等天气。
一天中“闹海风”最易发生在( )
A.清晨B.上午
C.午后D.子夜
解析:
(1)A
(2)C 第
(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两山之间,冬季北方有亚洲高压,来自亚洲高压的风经峡谷形成狭管效应,风力骤增,加上沿途夹带沙雪,形成了闹海风,A对;乙、丙、丁均不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故B、C、D错。
第
(2)题,根据题目可知强烈的对流运动会引起大风、暴雪等天气,而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此时对流运动强烈,所以一天中“闹海风”最易发生在午后。
命题视角二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灾措施
2.(2018·河南联考)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造成河道堵塞2000m,1000余人被掩埋。
下图为新磨村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诱发四川省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 )
A.岩石破碎B.连续性降雨
C.矿山开采D.冻融作用
(2)为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新磨村应( )
A.移民搬迁B.开垦梯田
C.植树造林D.修建水库
解析:
(1)B
(2)C 第
(1)题,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
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是由于连续性降雨导致山体高位砾石结构疏松,因而发生山体滑坡。
该地区6月份没有冻融作用,也没有矿山开采;岩石破碎不是垮塌性滑坡的主要原因。
第
(2)题,由于地势起伏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发生滑坡。
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地表水土,可以有效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
移民搬迁投资太大,不切实际;开垦梯田和修建水库会加剧地质灾害。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落脚在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灾措施两个角度。
试题多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熟练掌握各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理,然后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关防灾措施。
1.从区域认知角度掌握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1)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落脚人地协调观,明确防灾减灾的相关措施
(1)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题点全练]
(2018·柳州模拟)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
如图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自然 命题 着眼点 自然环境 人类 活动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