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87290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7.48KB
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docx
《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识记文中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能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教学重点)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环节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1.生难字词
(1)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蟋蟀(shuài)斑蝥(máo)拥肿(yōng)攒成(cuán)
珊瑚(shānhú)收敛(liǎn)脑髄(suǐ)罕至(hǎn)
竹筛(shāi)秕谷(bǐ)倜傥(tìtǎng)蝉蜕(tuì)
拗(ǎo)窦(dòu)叵(pǒ)锡箔(bó)
(2)词义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
高枕而卧:
安然而卧,形容不加警惕。
高枕,枕着高枕头。
倜傥:
洒脱;不拘束。
2.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3.背景资料
(1)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会开,又“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2)三味书屋:
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它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
(3)私塾:
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1.阅读课文,初步思考: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从……到……”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三中的5问
记叙文写作方法种类:
①伏笔:
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②照应:
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或某种启示。
③铺垫:
可以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④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兴趣,有助于情节开展。
⑤对比手法: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⑥衬托: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学法指导二:
针对步骤四中的形象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
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身份、精神面貌等。
动作描写:
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态度,创造活跃的场景。
语言描写:
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神态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的主题。
细节描写:
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有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
注意:
心理描写要符合身份、表现性格、结合环境、扣住主题。
(2)从题目看,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空间顺序。
2.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如何?
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
【交流点拨】乐园 乏味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交流点拨】关于长妈妈讲述美女蛇故事的作用众说不一:
有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说是表现百草园里有恶毒事物;也有说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我们认为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妥当。
2.作者在百草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你能概括回答吗?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
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3.百草园的生活情趣盎然,那么,又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呢?
【交流点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苦中有乐。
(1)“苦”在要求严厉,不自由:
①先生严肃;②拜师行礼,不准提问,规矩多;③生活单调:
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
难读,难懂。
(2)也有“乐”: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我”而言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
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读中的乐趣也自然加多;③课间休息乐:
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蜡梅、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偷看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④收获乐:
先生教给“我”许多东西,用画换了钱;⑤先生乐:
不仅当年印象深刻,而且至今难忘。
先生的开明之举,使“我”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
粗看是写读书之苦,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读书之乐。
让作者感到苦的是难读难懂的“死书”和那种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不是那里的人,更不是厌恶那种生活。
相反,对那段生活充满了甜美的欢乐回忆。
4.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交流点拨】明确:
(1)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静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5.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交流点拨】明确:
对比。
把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形成了鲜明的比对。
(一)语言品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句中“似乎”“确凿”两个词是否矛盾?
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矛盾。
“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2.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分析其作用,并说说为什么要写捕鸟。
【交流点拨】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3.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交流点拨】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交流点拨】明确: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明确:
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5.第九段最后两句是什么句式?
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明确:
两个感叹句,写出了“我”即将离开百草园的无限依恋之情。
(二)形象分析
1.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说说文章对这位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交流点拨】鲁迅对他进行了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
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2.你认为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你喜欢他吗?
【交流点拨】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开明的思想。
3.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1.主题探究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有三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交流点拨】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2.拓展延伸
童年的故事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童年故事也肯定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趣事,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下。
示例:
记得我四岁时,有一天在房间里瞎溜达,不知怎么地就来到了镜子前。
呀!
前面怎么迎面过来一个和我长相一样的“人”?
我不摸还好,一摸吓一跳,那“人”竟是平平的,而且也伸手好像想摸我。
我赶紧后退几步。
好啊,竟敢学我,看我怎么对付你。
我抡起巴掌,那“人”也拾起巴掌,我一打,那“人”也打,哟,怪疼的。
我可吓着了,又平又会动,还会学我,还能打人,坏了,一定是个怪物。
我赶紧叫来妈妈,妈妈告诉我:
“这是镜子,根本不是什么怪物,你看。
”只见妈妈左摇右摆,镜子里的人也左摇右摆。
经过妈妈的一番讲解,我才明白。
板书设计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重点精读,局部突破。
步骤四 赏析语言,感受魅力。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新教材 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百草 园到三味 书屋 导学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