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887230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7.91KB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x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
厦门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研究背景
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新亮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由于一般工业区都集中了当地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相对紧缺资源,制定有相应的优惠措施,所以不少工业园区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
厦门从1958年开始建设杏林工业区,速度相对缓慢,从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园区的兴起,厦门特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功不可没。
但是,工业园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错位,尤其是在狭隘的“诸侯经济”和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建设者对整体经济布局、园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企业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
厦门目前存在的43个工业区,其设立是有不同的时空背景、时代需求、功能及作用,但现状城市外围呈“低、小、散”特点分布的工业园区产生许多问题,例如总量失控、竞争资源、违反规划、土地未有效利用等。
今年7月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两个针对开发区的文件和五部委联合督察组奔赴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相关整合涉及厦门市未来城市发展空间、面对周边城市及海峡两岸及国际产业竞争的优势建立,同时土地资源有限,未从整体考量的规划与开发都将会造成整体社会成本的浪费,贻误发展机遇,因此,工业区整合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相关概念
工业区(出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工业区是指城市中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开发区(出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开发区是指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渡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一般指具有一定地域空间规模的工业区,具有明确的开发主体或管理机构等。
产业集聚(出自《土地经济学》)
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二、厦门市工业经济及园区发展现状
1、厦门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厦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工业生产是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厦门的近代工业发展较早,18世纪清政府就在今晨光路建立了一个军工造船厂。
到19世纪,一些华侨和地方士绅筹办新式工业,到19世纪末,棉纺、肥皂、电力、皮革、电池、印刷等行业均已达达到相当规模,当时厦门所拥有的产业工人数在全国各工业城市中列第9位。
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及战乱频繁,到建国前,厦门仅有几家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轻工食品类作坊式私营企业。
建国初始,工业基础相当薄弱,195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2179万元(当年不变价,下同),拥有固定资产不到200万元。
随着工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工业生产经营体制、工艺水平、生产规模、产业类型、经济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厦门市工业产生质和量的飞跃还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工业生产出现大的飞跃。
建国后厦门市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1.1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初创时期
50年代中期顺利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时抢救了一些传统产品和工艺,初步形成了经济规模,目前的厦门酿酒厂、食品厂、蜜饯厂、烟厂、包装厂、玻璃厂等骨干企业均是当年公私合营兴办起来的。
此外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国营工业,改、扩建了后江埭工业区,新辟了杏林工业区,建成了厦门糖厂、电厂、纺织厂、工程机械厂、叉车厂、电化厂、橡胶厂等数十家企业,为全市的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这一时期全市工来总产值和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分别增长了12倍和13倍。
1.1.2第二阶段是50、60年代的波动型发展时期
剔除60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此阶段全市工来经济曾出现三次滑坡,即1967、1968和1974年,工业总产值分别比此年下降%、%、%,资金利税分别较上年降底、和个百分点。
1.1.3第三阶段是80年代的振兴时期
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在湖里划出平方公里搞经济特区,近期先建设1平方公里。
1981年10月湖里工业区破土动工,这是厦门市工业启动、振兴的重要标志。
至1990年,湖里工业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亿元。
10年间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前31年总和的倍。
大中型企业不断涌现,正在逐步打破厦门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格局。
1.1.4第四阶段是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时期
从1989年开始,随着海沧、杏林、集美三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台商投资区的成立以及90年代初成立的象屿保税区、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市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间,同时发展空间上迅速向岛外拓展,形成中间突破、两翼推进的新型工业格局,出现了许多省级、市级、区级、镇级工业区、工业产值快速提高。
2002年,厦门市工业总产值为亿元,比1989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表1厦门市历年工业总产值一览表单位:
亿元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工业
总产值
增长率
31%
29%
55%
39%
26%
20%
22%
12%
18%
11%
14%
26%
注:
数据按当年价计算,1994年以后按新规定口径计算。
、厦门市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厦门市按照中央“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贸、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的指示精神,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深化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厦门工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2.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加强
2002年,厦门全市完成工业产值亿元,比1989年增长倍,年均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比1989年增长倍,年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
1.2.2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重点行业成为支柱产业
厦门市工业经济部门按照市政府“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思路,产业结构从以轻工、纺织、轻型加工业为主,行业关联度低的松散型工业逐步发展形成以电子、机械、化工为主的具有一定行业配套能力和规模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
一个以新兴产业为主,传统工业为辅,高新技术产品与原有传统优势产品一齐上,门类较为齐全的,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
1.2.3工业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运行机制逐步优化,厦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良性互动。
至200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达亿元,其中,国有和集体资本亿元,比1998年减少亿元,其在实收资本中的比重为%,比1998年下降个百分点;而港澳台、外商资本达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比重上升到%;法人资本亿元,增加亿元,比重比1998年上升个百分点;个人资本由1998年的亿元增加到亿元。
1.2.4利用外资向深层次发展
2002年厦门市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工业生产项目4014个,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
“三资”工业总产值自80年代末期首次超过国有工业以来,其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提升。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三资”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三资”企业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厦门市外商投资工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全市工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特区工业的主力军。
1.2.5技术进步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技术水平和装备力量显着提高
1989年以后,大批的“外资”企业进驻厦门,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厦门建立了研发中心,使厦门市多个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厦门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厦门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厦门市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产品技术层次低、竞争力不强
目前厦门市产品技术层次较低,加工程度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也是高新技术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部分,自主研发能力弱,自主创新产品少,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少,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不处于优势地位。
1.3.2对外资和骨干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厦门市外向型经济程度高,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工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三资企业,工业产值的增长相当部分依赖出口增长,工业投入基本上依靠利用外资,同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
工业增长对少数工业企业依赖大,一旦这些企业的经营出问题,工业运行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1.3.3工业经济规模还是偏小、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难以发挥
2002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但与16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规模还是较小,即使与周边的漳州和泉州相比,也不具有优势。
而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是要以一定的经济规模作为支撑,才能成为经济活动中心,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经较集中地区,使得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得以发挥。
2、厦门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分析
厦门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改革开发以来,厦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建设了多个开发区、工业区,包括国务院批准的保税区、高新区和三个台商投资区,省政府批准的同安两个工业区,厦门市政府批准的多个工业区。
除此之外,各区、各镇、甚至部分村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工业区、开发区或工业点,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多头开发的局面。
2.1.1工业园区级别及分布
按照工业区的审批机关,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工业区。
厦门市的镇级工业区没有报相关部门立项或审批,但客观存在。
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一区多园)和湖里工业区为国家级工业区。
省级工业区主要有同安城东工业区和旧城南工业区,都是福建省政府于1991年批准设立的。
当时同安还是县的行政级别,其后随着特区政策的变化,厦门市升级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自主拥有批准工业区的权力,同安也由县改区,故不再报省政府批准。
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由省侨办批准,为省级。
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为国家级开发区,但其内部相对独立的工业区不宜称为国家级工业区,按其开发主体考虑应归为市级工业区。
包括集美北部工业区、杏林杏南、杏北、杏西南、中亚城工业区、海沧新阳工业区、南部工业区和出口加工业区等8个工业园区。
厦门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区还有航空工业园、东孚工业区、轻工食品、枋湖、灌口、洪塘、巷北、城北、城南、黄金、同吉、同集、银鹭工业区等13个。
市级工业区一共有21个,约占工业区总量的一半。
区级工业区一共有6个,主要包括莲花工业区、五显四村工业区、仑上工业区、湖里高科技园区、杏林民营企业园、开元光电工业园。
未经立项命名,但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有11个,包括龙山、七星山、浦南、飞鹏、涌泉、金富、新马、同富、潘涂、西柯工业区和电子科技园(翔安)等。
表2厦门市工业区分类统计一览表
岛内
海沧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合计
国家级
2
2
省级
3
3
市级
2
4
6
7
2
21
区级
2
2
2
6
未立项
3
2
3
3
11
合计
9
4
10
15
5
43
从级别分布上看,市级工业区是主力军,这与目前工业区的开发模式是相对应的,也与厦门市行政地域范围小有关。
但未立项的工业区达11个,说明对工业区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明显地落后。
从分布数量上看,同安区、集美区工业区数量明显偏多,但实际工业产值却不是很高,反应出其规模、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2.1.2工业区用地建设状况
工业区的用地由五个层层包绕的部分组成,由小到大依次为已建设用地、已出让土地、已开发用地、已征用土地和规划用地。
已建设用地:
指已经进行了实际建设,为按计划或规划建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覆盖的用地,开发区的各种活动在该空间内部进行。
已出让土地:
指已经完成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开发、成为具有完整的基础设施配套的熟地且已经完成了土地权属的转让或者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等待进行项目开发的用地。
已开发用地:
指已经完成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开发,但尚未完成土地权属的转让或者出让的用地。
已征用土地:
指土地开发企业已取得土地使用权但还没有进行配套开发的生地。
规划用地:
就是等待开发但已经规划为开发区的用地。
(图示如右)
由于许多工业区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相关专业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而现场调研的工作量太大(很多数据企业保密),所以下文的一些数据反映的是部分情况,虽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全市工业园区用地的建设状况,但也能从中看出其基本特征。
表3部分工业区土地利用情况(按原行政区划)单位:
公顷
区
名称
规划用地
已征用土地
已出让企业用地
基础设施
存量土地
已建用地
宗数
总面积
其中
闲置
湖里区
火炬高科技园区
215
215
193
151
0
30
181
航空工业区
164
138
6
55
0
12
71
67
合计
379
353
206
42
248
集美区
集美北部工业区
410
367
119
266
59
92
135
灌南工业区
480
244
8
187
0
49
152
合计
890
611
127
453
59
141
287
杏林区
杏林工业区
750
383
360
82
354
东孚工业区
350
293
75
13
36
合计
1100
676
435
95
390
海沧
新阳工业区
800
南部工业区
1641
2000
1600
300
1200
出口加工区
250
合计
2691
2000
1600
300
1200
同安
旧城南工业区
85
79
43
57
0
22
0
56
城东工业区
92
91
26
52
14
10
29
23
同吉工业区
87
30
8
24
0
2
4
12
黄金工业区
27
27
7
3
0
0
24
3
金富工业区
27
27
19
27
0
0
0
同集高科技园区
180
64
0
0
0
0
64
电子科技园区
800
102
0
0
0
0
102
银鹭高科技园区
175
48
4
48
0
0
0
48
食品工业园
450
33
城南工业区
165
50
8
29
0
5
16
19
城北工业区
150
31
5
11
0
3
17
6
巷北工业区
73
52
9
36
0
0
16
35
洪塘石材工业区
300
77
4
20
0
7
50
22
合计
2611
711
133
307
14
49
322
224
全市合计
7671
4351
2349
合计:
已建用地2349公顷,占已出让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用地(3628公顷)的%;已出让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用地(3628公顷)占已征用土地(4451公顷)的%;已征用土地(4451公顷)占规划用地(7671公顷)的58%。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能够说明厦门市工业区用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本没有出现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不含乡镇工业点)。
(2)、已征用土地占规划用地的58%(2001年国内省级以上开发区水平为%),与当前工业区的热度相比,比例略有偏低,而同时各区、镇纷纷要求规划扩大工业用地,一方面说明在征地时有选易、避难习惯,对于农村、工程量稍大的地块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原同安区已征用土地仅占规划用地的%,说明整个东北部开发速度仍然较慢。
(3)、已出让用地(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占已征用土地(4451公顷)的%,说明厦门市投资市场整体状况较好,招商力度较大,较及时。
(4)、已建用地占已出让用地(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的%(2001年国内省级以上开发区水平为%,而台湾的水平超过97%),建设速度相对国内较快,但海沧区、原同安区的百分比仅为63%,建设速度不够快。
尤其是老集美区,仅为32%(灌口开发影响),没有完全体现出新兴的配套齐全、条件优越的工业区的产出效益,浪费较严重。
(5)、已建用地占规划用地的%(2001年国内省级以上开发区水平为%),说明在现有规划的空间内,提高工业产出仍有巨大空间。
2.1.3工业区产业分布状况
由于城市规划建议的产业类型与全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实施中变化更大,各方缺乏统一和协调,规划未能得到较好的推行,或者说对实施引导不力,厦门市大部分工业区存在主导产业不明确,引进项目行业混杂等问题,产业集聚度低。
从本岛的工业区来看:
火炬高科技园区、开元光电工业园、航空工业区、路桥高科技园区、厦门软件园主导产业相对明确,而其它的如龙山、湖里、浦南、枋湖、七星山、仙岳山工业区则产业比较混杂。
集美北部工业区门类较多,包括机械、电子、金属制造、塑料、橡胶、食品、纺织等行业,其中机械和金属制造占了较大的比重,但主导地位不明确。
灌口机电工业园目前正在建设中,机械行业的主导地位比较明确,仑上工业多目前尚未开始建设。
而飞鹏和涌泉是以企业立项,没有工业区的立项,其范围内只有一个企业,不具讨论意义。
杏林是厦门的老工业基地,尽管在地理上分为杏南、杏北、杏西南、中亚城,民营企业等五个工业区,但由于建设的时间长,导致行业多、生活生产混杂(老厂的职工宿舍多在厂内),且几个工业区都搅在一起,其行业主要包括能源、纺织、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等行业,主导行业不明晰。
海沧的三个工业区中,南部工业区是石化基地,主导产业较明确。
新阳工业区引进的产业类别则较多,包括电子、感光材料、金属、石化、建材、生物制药等行业。
出口加工业区作为出口型产业基地,建设速度较慢,建成规模小,主要有电子、精密仪器行等行业。
东孚工业区主要包括机械、纺织、化工、电子、建材等行业,主导行业不明。
同安和翔安区的工业区数量多,但开发比较成熟的工业区主要有5个。
同吉工业区功能定位明确,是市级的食品制造基地,引进的8家企业有7家是食品行业,产业集聚较好。
银鹭工业区是市级的食品工业区,主导行业明确。
而旧城南工业区引进43家企业,分属15种行业,比如化工、机械、服装、造纸、食品、建材等等。
引进的产业层次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还有一些属于污染型企业。
城东、巷北工业区门类也很杂乱,包括机械、电子、塑料、服装、食品、建材等。
表4部分工业区产业分布情况
名称
产业
名称
产业
火炬高科技园区
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
旧城南工业区
轻工业
航空工业区
飞机维修及飞机零部件维修制造
城东工业区
机械、电子、食品、建材
集美北部工业区
机械、电子、金属制造、塑料、
橡胶、食品、纺织
同吉工业区
食品制造
灌南工业区
机械、建材、电子
黄金工业区
轻工业
杏林工业区
能源、纺织、化工、电子、建材
金富工业区
电子、机械、工艺品制造
东孚工业区
机械、化工、电子、建材
同集高科技园区
电子、生物
新阳工业区
电子、感光材料、金属、石化、
建材、生物制药
电子科技园区
电子、软件
南部工业区
石化基地
银鹭高科技园区
食品
出口加工区
电子、精密仪器
食品工业园
食品、轻工
洪塘石材工业区
石材
城南工业区
劳动密集型
巷北工业区
轻型加工业
城北工业区
劳动密集型
新店同富工业区
造纸、机械等轻工业
新马工业区
电子、机械
西柯工业区
电子、纺织等轻工业
莲花工业区
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
湖里工业区
电子、、建材、化工、机械
①土地利用强度
土地利用强度采用容积率作为衡量指标(已建设建筑面积/已建设用地面积)。
从所能收集到的十个园区(见下表)的结果看,现状平均容积率为,各区总体状况接近。
以老同安区为例:
单个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强度参差不齐,从到;各个园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差距也很大,最大的黄金工业区容积率达,而容积率最低的为城东工业区,园区内企业的平均容积率也只有。
工业企业土地利用强度和行业性质有一定的联系。
从理论上讲,食品、轻纺及电子工业的土地利用强度可以比较高,而一些需要大型设备工业如机械、化工、专业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土地利用强度相对比较低。
5个老工业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从行业看,单个电子企业容积率均在左右,最高只有,5个工业区内的5家电子企业的平均容积率只有;食品行业比较集中的同吉工业区单个企业的容积率从~不等,还有为数不少的食品企业的容积率在~之间,整个工业区的容积率仅为,实际的土地利用强度仍然比较低。
本岛园区状况略好,火炬高科技园区的容积率为,航空工业区由于行业要求较大的场地,容积率为。
海沧状况较差,目前已建设工业建筑面积约87万平方米,这些企业所批准的用地面积有429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
即使考虑产业的特征,在厦门这样土地紧缺的沿海地区,该指标太低(控规的平均水平约为—)。
②单位面积的土地投资强度
土地投资强度指单位用地上的投资情况(不含地价)。
从十个园区的调查结果看,现状平均土地投资强度约为亿元/平方公里,各区状况差距较大。
航空工业区的平均土地投资强度最高,达到64亿元/平方公里;海沧投资区其次,为40亿元/平方公里,这与飞机维修、石化、电子、机械等行业特点有关。
相对火炬、集美的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尤其集美只有亿元/平方公里,明显太低。
表5主要工业区土地利用强度及经济效益情况单位:
亿元/平方公里
区
名称
容积率
投资强度
工业区经济密度
2000年
2001年
湖里区
火炬高科技园区
15
99
110
航空工业区
64
24
34
集美区
集美北部工业区
-
10
杏林工业区
-
29
海沧
新阳工业区
40
21
22
南部工业区
同安
旧城南工业区
20
24
25
城东工业区
17
11
14
同吉工业区
25
10
16
黄金工业区
20
20
24
金富工业区
8
2
3
苏州新区
68
无锡新区
常州新区
北京亦庄
85
100
台湾新竹科学园
815
629
注:
投资强度指单位面积用地上的投资金额;经济密度指单位面积用地上的工业产值。
从同安区的五个投产的园区看:
103家企业的投资强度从1~132亿元/平方公里不等,超过100亿的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厦门 工业园区 发展 整合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