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docx
- 文档编号:2886868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63.83KB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docx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导读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如果给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来个排行榜,凯恩斯坐头把交椅是不会有多少争议的。
虽然没
有博士学位,也不是教授,但凯恩斯创立了现代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而且,
他并不只是在理论上与多数经济学家有所不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至今还被许多政府应用
于国民经济管理之中。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该书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
是宏观经济领域内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本书对世界的重要性和达尔
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相媲美。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摒弃了正统
的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的理论基础,倡导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济学巨著,凯恩斯也因此可以和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
凯恩斯的父亲曾任剑桥大学哲
学和政治经济学讲师、大学部注册科主任、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秘书,母亲曾任剑桥市
参议员和市长,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者。
凯恩斯的父母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凯恩斯接受教育的时间很早,7岁时进入波斯学校,两年后便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189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
第一个数学奖,这位伟大的天才开始崭露头角。
1895年,凯恩斯考取了著名的伊顿公学,
并于1899年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
1902年,凯恩斯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
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大学毕业,获得数学学士
学位。
1906年,凯恩斯通过英国文官考试,在英国外交部的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8年,凯恩斯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后来应马歇尔邀请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凯恩斯去世)。
1909年,凯恩斯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以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
1911年,凯恩斯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13年至1914年,凯恩斯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1919年,任英国财政部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
1929年至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
员会工作。
1940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顾问。
1942年,凯恩斯被晋封为勋爵。
1944年,凯恩斯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在创立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复兴开发银行两个机构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37年之前,凯恩斯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经营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创建过国家
投资公司,做过外汇投机生意。
凯恩斯在投资上胆子很大,有赚钱的时候,也有赔钱的时候。
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家中去世。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伟大的理论来源于现实的实践。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产生
有其时代背景。
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它不仅
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还动摇了传统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地位。
人们不再相信自由
竞争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人们开始
丧失了对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传统市场经济的信心。
为了走出经济危机、摆脱经济困境,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德国走上
了法西斯道路,政府直接对经济进行管制,推行“大炮”取代“黄油”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政
策。
同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上台后推行了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政,
其核心也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实质上是实施以国家干预主义为特征的垄断资本主义。
因而,当时的西方世界既担心德国的局势,又急于为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寻找理论依据。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导读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2)
在西方世界一片萧条的同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却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是在
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之下实现的。
苏联的国家干预启迪了西方世界:
自由放任的市场
机制并不能保证经济均衡的实现,政府积极的干预使得经济运行更为平稳,这是非常必要的
和可取的。
1927年和1930年,凯恩斯就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先后发表了《货币政策论》和《货币
论》,开始为医治当时英国经济的萧条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
真正为凯恩斯的学说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凯恩斯
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这是社
会的“有效需求”所决定的,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爆发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资本家对投资的
未来收益丧失了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造成的。
他说资本主义的一
切矛盾还应归因于“心理因素”和“心理规律”,靠“自我调节”是不行的,而必须依靠“国
家调节”。
凯恩斯这一理论的发表,立即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
主要观点和内容如下:
一、凯恩斯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概念。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否定了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
现象,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些大量的失业也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
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已。
然而,传统的失业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完全是自欺欺人
的,对于现实缺乏说服力。
凯恩斯认为:
在大萧条的环境下,政府应该追求充分就业,这是
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他看来,充分就业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
(1)当有效需
求进一步增加不会引起就业量进一步增加时的就业水平;
(2)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这些生产要素为维持一定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时的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但是,大萧条使他意识到:
经济
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
这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等于或低于现行真
实工资率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的失业。
当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时,凯恩斯认为经济
就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时,社会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非
自愿失业的存在意味着传统就业理论的失效,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理论,凯恩斯继而提出了自
己的就业水平的决定理论。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原理和有效需求原理。
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
是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
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的难以实
现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
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
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
品存货或是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
因此,就业量由总供给与
总需求的均衡点来决定,又因为短期内的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所以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与
总供给相均衡的社会有效需求的大小。
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方法,假定总供给是既定的,因而收入和就业水平完全由总需求来决定。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同方向的变动:
总需求
越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也越高;总需求越低,收入和就业水平越低。
而总需求是由消费和投
资构成。
消费需求由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决定。
如果消费倾向不变,消费与收入同方向变化;
如果收入水平不变,消费同消费倾向也是同方向变化。
投资需求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
定。
利率的高低则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量。
当流动性偏好一定时,利率与货币供给
量成反向变动;当货币供给量一定时,利率与流动性偏好成同向变动。
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人
们对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因此,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
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心理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和货
币供应量。
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所决定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往往低于充分就业时的
水平,从而使得经济运行常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伴随着大量的、持续的非自愿
失业。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导读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3)
四、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由于基本的
心理法则,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这是以递减的幅度进行的,造成了消费在收入
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的影响是:
一方面,它使得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它会
导致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定。
凯恩斯认为,在决定投
资需求的两因素中,资本边际效率是比利率更重要的因素。
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预期增加
的每单位投资与新增利润之比,深受投资者的心理和利率因素的影响。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
律使得投资很难随储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下去,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二个原因。
3.流
动性偏好。
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动机。
凯恩斯认为流动
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中
又是稳定的,前两种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
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
求取决于实际市场利率与投机者的预期利率。
投机动机使得人们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
利
率足够高时,能够把人们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吸收;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无限
制地持有货币,利率也无法继续下降,经济将出现“流动性陷阱”。
五、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初始的投资增加可以引发诱致性投资增加,通过连锁式效
应,最终可以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扩张;同样,初始投资的减少也最终会造
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
凯恩斯把投资需求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乘数效应”
或乘数理论。
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
向越低,乘数越小。
乘数理论实际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国民收入的增
加常常会大于初始需求的增加。
同时,凯恩斯也指出了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社会上存
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它们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
关联度高。
即使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闲置资源,但由于某些关键部门的资源“瓶颈”制约,也
使得乘数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六、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萧条、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
这是由于投资率波动引起的,而投资率的波动又主要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
当繁荣趋向
顶点时,资本品巨大需求压力使得它的重置成本的提高,构成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同时,资本边际效率还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当前预期。
但是,这种预期的基础是靠不
住的。
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所以它面临的是突然和剧烈的变动,成为降低资本边际效
率的主要因素。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萧条。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
资本边际效率的回升。
为了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凯恩斯赞成双管齐下的政策组合:
1.在资
本边际效率下降时,由社会控制投资量;2.实施增加消费倾向的各种政策。
不过,他更倾向于采用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来缓解波动。
七、物价理论。
凯恩斯研究一般物价水平如何决定。
他认为应该把经济学分为:
一方面
适用于厂商或单个行业的价格决定理论,研究如何把既定数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及其报酬
大小;另一方面则适用于社会总体的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
进而,凯恩斯认为:
在短期中,
一般物价水平部分取决于边际成本中的各生产要素的报酬,部分取决于生产规模;而就业水
平是由有效需求来决定的。
总的来看,凯恩斯认为:
一方面,在短期中,一般物价水平由工
资单位和就业量决定,货币数量变动是通过影响它们才对物价发生作用的;充分就业之前的
货币数量变化既会引起物价变化,又会引起产量改变,充分就业后的货币数量变动则仅仅影
响物价。
另一方面,在长期中,国民收入和货币数量的关系取决于流动性偏好,价格的稳定
性与不稳定性则取决于工资单位上涨速度与生产率增加速度的对比。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导读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4)
八、工资理论。
凯恩斯认为:
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决定就业量,
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
这一工资水平高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因此,劳资双方关于货币工资的争执,主要是决定个人的相对实际工资,而不在于决定平均
的实际工资。
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通过对有效需求的作用来间接地影响就业。
但这种影响
是不确定的,所以他强调在短期中不宜采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应
当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工资稳定、物价上升,通过物价上升来降低实际工资,以
此促进就业。
另一方面,凯恩斯认为,在长期内仍有两种政策选择:
一种是随着技术进步和
设备升级而允许价格的缓慢下降,同时保持工资稳定;另一种是允许工资缓慢上升,同时保
持物价稳定。
不过,他本人偏向于后一种的政策选择。
此外,凯恩斯认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各国应当
尽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不应该过分依靠贸易顺差。
因为一国的顺差
就是别国的逆差,各国追逐出口顺差的结果,势必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使大家都遭受
损失。
凯恩斯也批评了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
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两个最大的弊端:
一是不
能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造成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公平。
但他依然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保持
经济的效率和个人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
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着眼于加强需求管理,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手段,并且他更为注重以减税和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为主体的财政政策,这是凯恩斯国
家干预政策极具特色的内容。
他主张:
国家一方面干预收入分配、促进收入均等化以提高消
费倾向;另一方面加强投资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投资需求。
国家干预投资的结果是,提高社
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
长此以往也能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如果说《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圣经的话,那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便是
国家干预主义的宝典。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干预提出了有力的理论
依据,从而突出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新阶段之时,迫切需要一种全
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此时,凯恩斯的《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出现了,并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使得经济学的
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
《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与之前的经济
手段相比主要是干预的手段不同:
凯恩斯倡导以财政政策为主,而不是货币政策为主,提出
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和发行公债。
同时,凯恩斯
认为国家干预要控制投资,以消除投资对经济造成的波动性;要推进收入均等化以增加消费
需求。
国家干预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这才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政策
主张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
这一转变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对整个经济理论的影响
都是极为深远的。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导读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5)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迅速风靡于西方世界,并且二战后西方各
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因而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据了长达30年的正统宝座。
这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
级所赏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实践
之中,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大力推行以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形成了新的运行机制,使得传
统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变成了“看不
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
阶级关系,缓解了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对于引导西方世界摆脱“大萧条”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使得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进而使西方世界在二战后获得了迅速的经济恢复和
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因此,凯恩斯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
后繁荣之父”。
“凯恩斯革命”之后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并发展为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
桥学派两大支派,在20世纪中期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新正统”。
20世纪后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的重大挑战,为迎接挑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并提出了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不仅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
需求管理的主张,还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
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
不断发展的凯恩斯经济学,不仅使资本主义世界获得好处,也使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
家从中受益。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8年,特大洪灾发生后中国国内需求疲软,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口号,实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便是深受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影响。
中国读者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可以从中学习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会有更为理性的见解,也就能够更有效地参与中国经济改
革过程,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甚至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是有益处的,对于
个人把握经济大势也是有益处的。
需要提醒的是,今天的人们往往有一个严重的误解,即把凯恩斯主义理解为“大政府”,
强调国家作用时,忽视了市场机制和市场效率。
发展经济,根本上还得依靠市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的杰作,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内容也涉及到了数学、哲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知识面广;同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也是公认的一本晦涩难懂的著作,以至于另一位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开始时也没有看懂它。
然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晦涩丝毫不能掩盖其内容的光芒,它的
思想也依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
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通俗易
懂的语言来阐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普及。
房树人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第一编引论
(1)
第一章何谓通论
我把本书命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用以强调前缀“通”字。
这一命名的用意,
在于把我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结论的特征与古典学派的进行对比。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古典
学派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一直统治着我这一代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而我本人也是
在古典学派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我将要说明的是:
古典学派的假设条件只能被运用于特定
情形,而不能被运用于普遍的情形,这种假设的情形只是各种可能均衡位置中的一个极限点。
而且,古典学派所假设的特殊情形的特征,恰恰不是我们实际生活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具有的
特征,如果我们试图将古典理论运用于经验事实,它的教义将会产生误导,并带来灾难性的
后果。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关于价值论和生产论的大多数著述,主要研究的是既定量的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是怎样
配置的,同时,也研究在使用这一既定量资源的前提下,哪些因素决定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
和它们产品的相对价值。
同时,对于现有可用资源数量的问题,例如,可就业人口的规模、自然财富的丰瘠以及
资本设备累积的数量,通常采用对既定数量进行叙述的方法处理。
但是,关于是什么因素决
定现有可用资源中实际使用量的纯理论,却很少被详细检验。
当然,如果说这种纯理论根本
没有得到检验,当然是荒谬的。
因为,存在许多关于就业量波动的论述,它们都会涉及到这
个纯理论。
我的意思是,不是这一主题被忽视了,而是对于构成这一主题基础的基本理论,
我们的态度过于简单。
一
我认为,被认为是简单和明显的古典就业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基本假定前提之上的:
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这就是说,一位就业者的工资等于就业量减少一单位所损失的产值(在减去由于产值下
降而减少的其他成本之后),但这是有约束条件的相等,因为,当竞争和市场出现不完全性
时,这种相等关系就会被破坏。
2.当就业量既定时,工资的效用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相等。
这就是说,每一位就业者的实际工资(根据就业者自己的估计)正好可以使原有就业量
继续维持不变,与竞争的不完全性会破坏第一个假定所遵循的约束条件相类似,第二个假定
所要求的单个劳动者地位平等的约束条件会由于劳动者结成工会而被破坏。
此处,负效用必
须被理解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接受在他们看来
效用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工资。
第二个假定前提不会与所谓“摩擦”失业相冲突。
因为,在把它运用于在实践中的时候,
应当允许在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从而导致不能持续保持充分就业状态。
例如,由于
错误的计算或者需求的不连续,专业化资源相对数量暂时失去平衡而产生失业;或者,由于
出乎意料的变化而产生的时滞;或者,转换工作时所必然花费的时间。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在一个非静态社会中,总有一部分资源因“在不同工作间转换”而无人雇用。
除了“摩擦”
失业,该假设前提也不会与“自愿”失业相冲突。
“自愿”失业是指:
由法律规定或社会陈
规、劳动者为进行集体谈判而结成工会、对变革反应迟缓、人们的惰性以及人们拒绝或者无
法接受相当于他们边际生产率的产品价值的工资而产生的失业。
在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下,
“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即为失业的全部内容,而不容许还可能存在第三类失业,这也
就是我以下将定义的“非自愿”失业。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一部分第一编引论
(2)
根据古典学派理论,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是这两个假定前提决定了就业的资源数量。
第一个假定前提为我们提供了就业的需求曲线,第二个为我们提供了就业的供给曲线;就业
量被决定于边际产品效用与边际就业负效用相等的那一点。
由此推知,只有四种有可能增加就业的方法:
(1)改进组织结构或者增强预见性,从而减少“摩擦”失业;
(2)降低以实际货币工资表示的劳动边际负效用,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可供雇用,从
而减少“自愿”失业;
(3)提高工资品行业劳动者的边际实物生产率(用庇古教授的简单术语来说,工资品
是指其自身价格可以决定货币工资效用的物品);
(4)提高非工资品对工资品的相对价格,同时,非工资收入者把他在工资品上的支出
转移到非工资品上去。
据我所知,以上就是庇古教授的《失业论》的实质内容,也是现在仅存的古典学派关于
就业理论的详尽论述。
二
考虑这样的事实:
现行就业人口总是低于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人,那么,古典学派
的两种失业类型,真的概括了全部失业现象?
因为,一般都承认,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
只要对劳动力有需求,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古典学派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就业 利息 货币 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