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86865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56.91KB
解析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
《解析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生物
一、选择题
1.如图1是细胞中3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细胞干重,则A、B、C分别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图2中a、b、c三种元素依次表示C、H、O
B.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B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元素组成必含图2中的a、b、c
C.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中不含图2中的b
D.若图1表示人体细胞干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此时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图2中的b
【答案】A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a、b、c分别是O、C、H;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A、B化合物分别是水、蛋白质;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A表示蛋白质。
【详解】A、占细胞干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质、无机盐,故若图1表示细胞干重,则A、B、C分别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图2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a、b、c三种元素依次表示O、C、H,A错误;
B、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则A为水,B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图2中a、b、c三种元素依次表示O、C、H,蛋白质必含的元素为C、H、O、N,B正确;
C、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为水,只含H和O,而图2中的b为C,所以A中不含图2中的b,C正确;
D、若图1表示人体细胞干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此时含量最多的元素为C,即图2中的b,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内化合物及化学元素的含量,关于元素含量的题目容易出错,做题时应该认真观察图示所表示的含义。
2.水是生命之源,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比休眠时高
B.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仅来自葡萄糖
C.渗透作用时,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
D.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周围空气中的H2O、O2、CO2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B
【分析】
1、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良好介质,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知识脉络图:
【详解】A、种子萌发比休眠时代谢旺盛,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比休眠时高,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脱的氢来自葡萄糖,第二阶段脱的氢来自丙酮酸和水,所以有氧呼吸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葡萄糖、丙酮酸和水,B错误;
C、在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C正确;
D、用H218O浇灌植物,被植物吸收后,大部分H218O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少部分H218O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代谢过程,H218O参与光反应阶段会被分解产生[H]和18O2,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与丙酮酸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18O2和[H],所以周围空气中的H2O、O2、CO2都能被检测到放射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以及与细胞代谢之间的关系,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的水代谢,渗透作用中,水分子的运输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水的存在学生功能及其代谢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
3.膜蛋白是细胞内各类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生物膜执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图表示细胞膜上3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位置排布。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A和B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强的疏水性
B.若膜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经过高尔基体加工
C.若蛋白B为钠-钾泵,其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D.若蛋白C为ATP合成酶,则该膜为叶绿体内膜
【答案】D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作用等。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性的,所以A与B两种蛋白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这样才能与脂双层牢固结合,A正确;
B、细胞膜上的蛋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B正确;
C、若蛋白B为钠-钾泵,由于蛋白B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其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存在最大转运速率,C正确;
D、若蛋白C为ATP合成酶,则该膜可为线粒体内膜。
叶绿体内膜不能合成ATP,不存在ATP合成酶,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B.蓝藻无叶绿体,其光合片层含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材料
D.细菌和蛙成熟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观察不到染色体和纺锤体
【答案】A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差,在高浓度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
原核细胞不含复杂的细胞器,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
【详解】A、细胞学说的第3个观点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分裂可以生成子细胞,但细胞融合也可以形成新的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A错误;
B、蓝藻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其光合片层含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质壁分离和复原通常用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和花青素,易观察,不需要额外的染色。
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也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必备条件,中央大液泡无色,可以通过染色剂辅助观察,也可以做“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C正确;
D、细菌为二分裂,蛙的红细胞为无丝分裂,二者分裂过程中都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5.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产物一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单糖转运至薄壁细胞为被动运输
B.蔗糖的水解不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C.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胞间连丝在相邻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
分析图解:
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成单糖并通过转运载体才能运输,并且也
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详解】A、图中看出,筛管中单糖浓度高,薄壁细胞单糖浓度低,即单糖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为被动转运,A正确;
B、分析图解,位于筛管中的蔗糖水解后,使得此处的蔗糖浓度降低,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
C、图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正确;
D、胞间连丝在相邻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产物B浓度高低变化对酶1的活性精准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产物B与变构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
C.增加底物的浓度,可解除产物B对酶活性的影响
D.酶1的变构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决定于特定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C
【分析】
据图分析,产物B浓度低时酶1有活性时,将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产物A和另外一种物质在酶2的作用下合成产物B;当产物B浓度过高时,与酶1的变构位点结合,使得酶1失去活性。
【详解】A、由图可知,当产物B浓度低时,产物B与变构位点发生分离,酶1活性得以恢复,当产物B浓度高时,产物B与变构位点结合,使酶1无活性,该过程能实现精准调节,避免产物B过度生成,造成原料底物、能量的浪费,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产物B与变构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B正确;
C、据图示可知,酶促反应速率受产物量的调控,当产物B浓度高时,产物B与变构位点结合,使酶1无活性,所以增加底物的浓度,不能解除产物B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1的变构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不同是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7.在光合作用中,CO2+C3(即RuBP)→2C3需要在RuBP羧化酶催化下完成。
RuBP羧化酶由8个大亚基(L)和8个小亚基(S)组成。
高等植物细胞中的L和S分别由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编码合成,后在叶绿体内进行组装。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
B.叶绿体中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且通过基因表达合成某类蛋白质
C.RuBP羧化酶催化CO2固定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且消耗能量
D.叶绿体内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特点
【答案】B
【分析】
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固定的酶,能够催化CO2+C5→2C3,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细胞核遗传,不适用细胞质遗传。
【详解】AC、卡尔文循环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BuBP羧化酶催化的是二氧化碳的固定,暗反应实质为碳反应,不直接依赖光,有光条件下,提供充足的[H]和ATP,利于碳反应持续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不需要ATP供能,A错误;C错误;
B、叶绿体中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但受到细胞核控制,属于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中还含有核糖体,也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D、叶绿体内的基因为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点,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佑。
两位科学家分别研究的是两种蛋白质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抗原,被效应T细胞攻击
B.可以通过提高CTLA-4和PD-1的活性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临床上通过增强这两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可用于治疗癌症
D.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引起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导致自身免疫病
【答案】C
【分析】
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可清除体内病变的癌细胞,攻击移植的器官等,已知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这两种蛋白的活性使机体的免疫活性减低,以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
【详解】A、依据题目信息,癌变细胞会成为抗原,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B、由于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CTLA-4和PD-1的活性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从而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通过题干信息“两种蛋白质CTLA-4和PD-1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故增强他们的生理活性,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不利于免疫系统消除癌细胞,C错误;
D、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过强,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如图1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核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2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哺乳动物的一个正常分裂的细胞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2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其中③和⑥分别代表该雄性动物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B.图2细胞的每个染色体组中有3条染色体包含了该生物基因组中的全部基因
C.若染色体②上有基因B,⑤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b,则细胞在c~d段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D.处于曲线图的d~e段的是精细胞,要经历一个变形的过程才能成为精子
【答案】D
【分析】
分析图1:
ab表示DNA分子复制,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图2:
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2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X、Y同源染色体已经正常分离过了,细胞中不应该再同时含X、Y,其中③和⑥代表姐妹染色体,A错误;
B、哺乳动物为XY型性别决定,X、Y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非同源区段上含有特异的基因,如SRY基因,故研究该生物的基因组应研究一半的常染色体和X、Y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而图2中的细胞为含X的次级精母细胞或者含Y的次级精母细胞,所以未包含该生物全部的基因,B错误;
C、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属于bc段,C错误;
D、d~e段的DNA含量为n,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精细胞,要经历一个变形的过程才能成为精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果蝇的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A)对无节律(Xa)为显性。
在基因型为BbXa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BBXAXa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B.该细胞的核DNA数与体细胞中的相等
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
D.该变异细胞中,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
【答案】B
【分析】
基因型为BbXa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BBXAXa类型的变异细胞,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已经完成,B、b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已经分离。
由于雄果蝇中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只含有a基因,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即减数分裂间期,无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由a变为A,造成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基因型为BBXAXa类型的变异细胞,应该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DNA含量和体细胞相同。
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题干所给基因型分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曾经发生了显性突变,减数第一次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了含有异常基因的BBXAXa的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A错误;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了一次,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了一次,故核DNA与体细胞中相等,B正确;
C、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且亲本中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XAXa不是交叉互换出现的,而是由于间期基因突变出现的,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并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正常分裂,该变异细胞由基因突变所致,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变异的发生,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11.下列各项中属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
①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②确切地知道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化学实体为基因
③成功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④研究是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
⑤将数学方法统计学运用于对结果的分析
⑥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首次使用异花传粉进行实验
⑦有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⑥
【答案】B
【分析】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
豌豆。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①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①正确;
②孟德尔只是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不知道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为基因,②错误;
③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即成功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进行实验,③正确;
④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发现并总结规律,④正确;
⑤利用数学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子代性状分离比,所以利用统计学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⑤正确;
⑥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但使用异花传粉进行实验并不是他第一次运用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科学家做过异花传粉的杂交实验,⑥错误;
⑦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长达十几年,可看出他有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⑦正确。
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孟德尔实验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实验成果的原因。
12.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
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若用两个纯合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
3:
9的数量比,符合杂交亲本要求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A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控制该动物毛色的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知,A_B_dd表现为黑色,A_bbdd表现为褐色,由于D抑制A的表达,因此A---D_、aa----都表现为黄色。
【详解】根据题意,两个纯合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
褐:
黑=52:
3:
9的数量比,子二代的组合方式是52+3+9=64种,由于3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三对等位基因都是杂合子自交实验,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Dd,分析选项中杂交组合可知,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的杂交后代均为AaBbDd;而aaBBDD×aabbdd的后代为aaBbDd,只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后代为AaBbDD,也只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后代只有一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后代为AabbDd,只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后代为AaBBDd,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后代为AabbDd,只有两对等位基因。
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
在多代培养的S型细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
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
现用PenS型细菌和R型细菌进行下列实验下面分析合理的是()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仅观察到一种菌落
C.丙组培养基中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
D.丁组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
【答案】D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甲组中加热杀死Penr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可以使部分R型菌转化,产生抗青霉素的PenrS型菌,使部分小鼠患败血症,且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不可康复,A错误;
B、PenrS型菌的DNA可以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产生抗青霉素的PenrS型菌,所以乙组中可观察到R型菌和PenrS型菌两种菌落,B错误;
C、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中不会山现R菌,若出现S菌菌落,说明在接触培养基之前R菌发生了转化或基因突变,C错误;
D、丁组中因为PenrS型菌的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S型菌落生长,又由于培养基含有青霉素,所以R型菌落也不能生长,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录时有DNA双链局部解开和恢复的过程
B.tRNA、rRNA、mRNA等各种RNA只能从DNA转录而来
C.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同时作模板转录生成RNA
D.基因表达的过程包含了“中心法则”的全部遗传信息流向
【答案】A
【分析】
1、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转录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
2、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中心法则是对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的总结。
【详解】AC、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甚因选择性表达时,局部区域的DNA片段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生成mRNA,做翻译的模板。
若基因的两条链分别做模板,合成的RNA将互补,进而封闭了翻译的模板。
转录完成后,DNA的两条链再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A正确,C错误;
B、参与细胞生物其因表达的3种RNA为转录生成的,但少数病毒RNA可以通过自我复制而来,B错误;
D、基因表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中心法则中除了包含转求和翻译中涉及的遗传信息流,还包含了DNA复制,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A。
15.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安徽省 江淮 十校届高三 上学 第一次 联考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