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docx
- 文档编号:2886291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2.16KB
《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docx
《《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
《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
《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
(一)
袁瑢田本娜
执教:
袁瑢(上海市实验小学)
评析:
田本娜(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授课时间:
1980年11月28日
教学年级:
三年级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第44课《惊弓之鸟》,(出示课题)打开课本翻到142页,这一课你们已经预习过了,在预习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
插图上更羸身上怎么没箭袋?
还有他们打猎应该骑在马上的。
生:
我对这篇课文的第一节有一个问题,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这儿不应该用“射下来”。
师:
你的意思是说既然不用箭怎么能说“射”呢,对吧?
生:
图画上画的更羸是在射鸟,鸟在上面,更羸在下面拉弓,拉弓的声音大雁怎能听得见?
生:
我来解答×××的问题,拉弓以后,这根弦在振动,弦一振动,空气也随着一起振动,振动的声音传到大雁那儿,大雁听到了,就心里害怕。
生: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为什么这里要用两个“直”字?
生:
“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这“信不过”是不相信还是听不清?
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前面更羸已经说过了:
“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那么,魏王应该思考一番,认为这是对的,为什么还要问呢?
师:
好,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这一课你们是认真预习了。
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一个来解决。
〔评析:
教师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预习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在预习中认真读书,真正动了天君,而且观察很细。
提出的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对于教师指导下面的阅读可以有的放矢。
〕
师:
“惊弓之鸟”是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这只鸟是只什么鸟?
生:
这只鸟是大雁。
师:
对,是大雁(板书:
大雁)。
注意,这个“雁”字是厂字头,里面有两个单立人,右边一共有四小横,大家要注意这个字的写法。
(出示雁的标本)这是一只大雁的标本。
你们看看,雁的身体跟燕子、麻雀等比起来要大得多,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它大雁。
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
大雁喜欢住在水池边。
生:
大雁还喜欢成群地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起飞。
师:
对,大雁喜欢成群结队地一起飞。
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
春天来了,又从南方飞回北方。
它们飞行的时候总是排成整齐的队伍,有的时候排成一字形,有的时候排成人字形。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里讲了几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生:
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师:
对,只有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板书:
一只。
)
〔评析:
这一环节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学到了“大雁”是一种候鸟,通过观察标本,认识到大雁比燕子、麻雀要大得多,所以称为大雁,并指出了“雁”字的写法。
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教师引导学生讲出来,袁老师很重视调动学生的知识资源。
〕
师: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谁的事?
生: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更羸的事情。
师:
对!
(板书:
更羸)更羸的“羸”下面中间部分是什么字?
生:
中间部分是“羊”字少了一横。
师:
“羊”少了一横?
大家仔细看一看书上。
生:
更羸的“羸”字当中是个“羊”字。
师:
对了,一只羊的“羊”字(添写上“羊”)。
(板书:
赢)你们再看,这是什么字?
生:
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师:
对,这两个字,字形很相像,但是它们的读音、写法、意义都不一样。
要注意这读léi,更羸的羸;这读yíng,输赢的赢(学生读)。
在这课书里,还有一个多音字,大家看书上第六行有一个词“大王”,在这里的“大”不读dà,应读dài。
古时候称国王为dài王,把拼音注上去。
(学生在书上注上拼音。
)
(师让学生同座互相听读课文,并互相提意见。
)
师:
我听了同学们的话,觉得大家都读得挺认真,听得也很仔细。
读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但大家要求很高,还希望把人物的感情、语气读出来。
我想,等学完以后就能读好了。
〔评析: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很细致。
先要学生讲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谁的事”。
接着分析了“羸”字的写法,并和“赢”字进行了字形、字音、字义的区别;又对“大王”的“大”字的读音进行了指导。
最后,又读课文进行了检查,而且是调动学生互相检查,培养学生的听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从开始到143页的第一行“直掉下来”,下边是第二段。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一边默读一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只要简单回答就可以了。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
)
生:
我认为这一段主要是讲了更羸打猎的事。
师:
讲了更羸打猎当中的一件什么事呢?
生:
更羸射大雁的事。
师:
更羸是怎样射下大雁的呢?
生:
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一只大雁。
师:
对啊,这一段就是讲更羸不用箭射下一只大雁这么一件事。
〔评析:
教师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开始阅读课文时,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先给该课文分了两段,但是,教师没有给每一段概括出主要内容,教师的用心是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开始学生概括得不够完整,教师没有代替学生把要点讲出来,学生说得不准确时,教师再提问,最后概括出“这一段就是讲更羸不用箭射下一只大雁的事”。
学生的概括能力就是要这样一步一步训练,可见袁老师的耐心。
〕
师: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讲这件事的呢?
看课文的第一句话: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短短一句话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
介绍了是谁、什么时候、什么人这些内容。
生:
这句话介绍更羸是一个射箭能手。
师:
第一句话介绍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
他是射箭能手。
(板书:
能手)“能手”是什么意思?
生:
“能手”就是这方面的技术很强。
师:
对,一个人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大家就称他为能手。
(在“能手”前加上“射箭”)那么,“射箭能手”呢?
生:
“射箭能手”就是说射箭很准,百发百中的。
生:
射箭很准就说明射箭技术很高明。
师:
对。
更羸还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在“射箭能手”前加“有名的”)他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评析:
学习第一段,先学第一句话。
提问学生:
短短一句话介绍了哪些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句话要表达得完整。
同时,老师从语言构造上,一步一步从“能手”到“射箭能手”再到“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用词要准确。
〕
师:
我们再看书上。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他们看到了什么?
又说了些什么?
生:
更羸对魏王说: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
师:
他们看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板书:
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更羸这样说,说明他很有把握,充满信心。
刚才有个同学问,他既然不用箭,怎么能说是“射”下来呢?
这问题谁能回答?
生:
这是更羸说的话。
说是不用箭,照样可以和用箭一样,把一只大雁射下来,所以应该用“射”。
师:
你说得对!
读这句话时要用肯定的语气。
有几个字要读得重一些,“只要……就……”“拉”“射”都要重一点,谁来读一下?
(生读“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一段。
)
师:
我觉得还可以读得重一些。
(师范读,生齐读。
)
〔评析:
这里教师指导朗读很到位,读这句话时,先指出“只要……就……”“拉”“射”都要读得重一点,学生读得不够理想,教师范读,学生读然后又齐读。
为什么反复读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通过反复读,以加深理解。
而且,在检查预习时,学生提出“他不用箭,怎么用‘射’下来呢?
”通过师生对话,明确了为什么用“射”字的道理。
〕
师:
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
“你有这样的本事?
”想一想这时候魏王是怎么想的?
生:
我想魏王是这样想的:
难道更羸有这样大的本事?
生:
魏王是这样想的:
一般射鸟的时候总是离不开箭的,箭也是离不开弓的,更羸说的是真的吗?
生:
魏王还会这样想:
我活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有人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
生:
在这里“信不过”就是不相信更羸的意思,不相信他的话。
师:
同学们都分析得很清楚。
魏王从没听见过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的事,而更羸却这么说。
他觉得非常惊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问:
“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真有这样的本事吗?
生:
更羸没有这样的本事,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
〔评析:
教师巧妙地提出“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想一想这时候魏王怎么想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魏王的心理活动。
这样就把一句话理解得非常丰富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
师:
看看书上哪一节是说把大雁射下来的,读一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四小节:
“更羸并不取箭……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师:
这一节就是讲更羸射大雁,只有一句话,是个长句子。
你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长句子讲了几层意思?
生:
这个长句子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这是说明更羸的动作。
“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这是讲大雁怎样掉下来的。
师:
对的,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讲更羸怎么射大雁的,他并不取箭,注意,这里不用“并”也可以的,现在用上“并”起什么作用?
生:
前面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后面他就是这样做的,所以用上个“并”。
师:
这里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他不取箭。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结果怎样呢?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这里用两个“直”字,“直往上飞”这个“直”什么意思?
生:
一直往上飞。
师:
“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直”什么意思呢?
生:
笔直地掉下来。
师: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
“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把更羸的动作写得很具体,这时候旁边的人一定在注视着他怎么射大雁的,因此读到这里要稍微停顿一下。
“只听得‘嘣’的一声响”,这个‘嘣’要读得短而有力,“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读这几个小句子速度应该怎样?
生:
要读得快一些,因为那只大雁直往上飞,又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一下子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师:
对啊,这几个小句子速度要读得快些。
谁把这一小节读一下?
要读得好(指名读这一小节。
)
生:
“只听是‘嘣’的一声响”这里她读得不够快。
师:
还有,“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这儿要停顿得长些。
“嘣”字要读得又短又有力,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
师:
好,你们看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
画的是更羸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那只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生:
还画了第五节。
“啊!
”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因为图画上魏王抬头向上面看,所以,这幅画中也有第五节的内容。
生:
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因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抬头仔细看更羸怎样把大雁射下来,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大雁还没有落到地上,还在半空里,所以我不同意他的意见。
师:
你们仔细看看,这只大雁在半空里怎么样了?
生:
它已经是头朝下,直往下面掉了。
师:
我觉得主要是画了更羸射大雁的情景,这时候,魏王已经看到大雁掉下来了,他心里感到很惊奇。
……
〔评析:
教师很细致地指导学生理解字词句和朗读,并通过对照课文、观察插图,将观察、读书、思考结合起来,师生对话气氛活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第二课时
……
(师出示卡片:
“弦”“惨”“孤”“裂”字,学生解释字义和“孤”字的字形,区别了“瓜”和“爪”不同。
师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
师:
这一段课文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叙述的呢?
一开始介绍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接着就讲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情呢?
更羸和魏王在野外打猎,看见一只大雁,更羸说,我不用箭就能射下这只大雁,接着说更羸果然不用箭射下了这只大雁。
这一段主要讲更羸不用箭射下了大雁。
(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课文,并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
〔评析:
在学习第二段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将第一段读了一遍,教师又将第一段简要而又连贯地叙述了一遍,才开始让学生默读第二段。
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有了连贯性,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如何概括一段的要点。
〕
师: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
第二段主要讲更羸射下这只大雁的原因。
师:
对!
那么在这一段里,哪一节说明了射下大雁的原因?
生(读书上句子):
“更羸说: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
师:
是呀,更羸说的这一段话,说明了他能射下大雁的原因。
更羸一共说了四句话:
第一句“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这里更羸怎么知道声音很悲惨呢?
生:
因为课文前面说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所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
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只有个“鸣”,更羸为什么说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生:
因为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射鸟很有经验,能听出来大雁叫得很悲惨。
师:
对呀!
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嘛,听了这只大雁鸣叫的声音,他就听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魏王听出来了没有?
生:
没有。
师:
“飞得慢”是他看到的,“叫的声音很悲惨”是他听出来的。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现象。
看第二句说的还是现象吗?
生:
第二句写了更羸知道它飞得慢的原因,也写了叫的声音悲惨的原因。
生:
第二句说是他分析出来的。
师:
对!
第二句话分析了他看到的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
他看见大雁慢慢地飞来,飞得慢,因为什么?
(板书:
飞得慢,因为……)
生: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
(板书:
愈合)这个“愈合”的“愈”,你们在哪一句话里学过?
生:
“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
师:
“愈来愈多”这个“愈”跟“越”一样的意思,这里的“愈”什么意思呢?
生:
在这里这个“愈”是病好的意思。
师:
这个“愈”是病好,“合”是合拢。
“愈合”就是伤口长好了,伤口长得合拢了。
但这只雁,伤口没有愈合。
更羸分析叫的声音悲惨,是根据什么呢?
生:
叫得悲惨,因为它失去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板书:
叫得悲惨,因为……)
生:
他讲错了,叫得悲惨的原因应该是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离开同伴”不能说成“失去同伴”。
师:
对了,它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板书:
孤单失群)。
一只大雁孤单失群,这个“失”是什么意思?
生:
这个“失”是离开了的意思。
生:
这个“失”是没有的意思。
师:
这个“失”在这里是找不到的意思。
“失群”就是找不到大家了。
更羸根据他看到的、听到的现象作了这样的分析,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板书:
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又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把有关的话读出来。
生(读):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
师:
对!
“它一听到弦响”,这里要是不用“它”字,可以怎么说?
生:
可以用“大雁”“那只大雁”“这只大雁”。
师:
这是一只普通的大雁吗?
要把这只大雁的特点讲出来。
生:
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它已经受过箭伤,所以它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
师:
所以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为什么拼命往高处飞?
(板书:
一听到弦响就拼命高飞)
生:
因为箭射到一定程度不能再射上去了,它往高处飞,箭就射不到它了,所以它拼命往高处飞。
师:
唉,它想要逃命,小朋友,想一想,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
这就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
对呀!
这只惊弓之鸟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板书:
一使劲就掉了下来)。
小朋友,第一段里哪一句话是讲这惊弓之鸟掉下来的事实?
生: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生:
应该把这句话也加进去“只听得‘嘣’的一声响”,因为弦声不响,大雁是不会掉下来的。
师:
对呀!
只听见“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现在你们回过头来读这句话,体会体会这里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生:
我认为“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的“直”用得非常好,因为这是惊弓之鸟,它的伤口裂开来,再也飞不上去了,所以就笔直地掉到地上了。
生:
还有“那只大雁直往上飞”这个“直”也是用得很好的,因为大雁听到弦响生怕箭会把它射中,它想逃命,就拼命直往上飞。
生:
我觉得这个“忽然”用得很好,因为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说明很快的。
生:
我觉得“嘣”字用得好,因为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说明速度很快。
师:
同学们讲得很好,更羸就是这样分析的。
他把看到的现象仔细分析,飞得慢,是因为受过箭伤,叫得悲惨,是因为孤单失群,所以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他再进一步分析,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此断定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评析:
教师通过分析句子,使学生明白道理;又通过分析道理,使学生理解如何遣词造句。
第二段主要通过阅读分析四句话,使学生理解更羸射下这只大雁的原因后。
第一句话是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话是通过分析,说明它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
教师并没有讲大道理,可是学生会感悟到,认识事物的方法,一是靠直观,看到、听到;二是动脑筋,认真分析,就会把事情认识清楚,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在理解该段时,对于“愈”“失”“直”“忽然”“嘣”又结合语境,使学生体会这些词语运用之妙,从读书中感悟写作上如何遣词造句。
教师还提出:
更羸怎么知道声音很悲惨?
要求学生从第一段中找答案,这是教给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的读书方法。
〕
(师请两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二段。
通过教师指导,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
〔评析: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处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师:
全篇课文分两段,每段主要讲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分这样两段。
生:
第一段主要讲更羸不用箭射下一只大雁,第二段主要讲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
师:
对!
为什么分这样两段呢?
生:
第一段写的是射大雁的经过,第二段写的是怎么会把这只大雁射下来的。
师:
对,第一段写的是更羸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第二段说明射下大雁的原因,所以分这样两段,现在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把全文轻声读一遍。
(学生轻声齐读全文。
)
〔评析:
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段的依据,给学生指出分段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师:
同学们,谁来讲一讲,“惊弓之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生:
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听到弦响就害怕,就是“惊弓之鸟”。
师:
对,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到弦响,十分害怕,这就是“惊弓之鸟”。
生:
有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非常恐慌,也是“惊弓之鸟”。
师:
噢,比喻一种人遇到什么类似的情况?
生:
比如说,打了败仗,并没人来追他们,但是他们很恐慌,听到草的响声,以为是追兵来了,听了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
师:
这些打败仗的人,就成了什么?
生:
(齐答)惊弓之鸟。
生:
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课文题目要用“惊弓之鸟”呢?
前面讲的主要是射箭能手更羸,为什么不用“更羸和魏王打猎”呢?
师:
“惊弓之鸟”是成语,这个故事是个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一种人,这种人受过惊吓以后,一见到什么动静,心里就特别害怕,成了“惊弓之鸟”,因为这是个成语故事,所以题目就用上“惊弓之鸟”。
你们说,像“惊弓之鸟”的这种人可取吗?
生:
这种人是不可取的,这种人是胆小鬼,他一次受惊,下一次就再也不敢做这事了。
师:
这些人受过一次教训以后,下次就很害怕了,这种人必然是胆小怕事,没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
这些人像国民党一样的,受到咱们共产党的打击就吓得马上要逃命,不像共产党,即使打了败仗,还是很有信心的。
师:
对啊。
这话讲得对。
国民党就是“惊弓之鸟”。
我们共产党打仗有的时候也会打败仗的,但是我们不做“惊弓之鸟”。
打了败仗不害怕,接受教训,勇往直前,就打胜仗了,因此说“惊弓之鸟”是不可取的。
〔评析:
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究,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本意,而且理解了“惊弓之鸟”的比喻之意,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不要做胆小怕事的人,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
师: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说话练习。
说说更羸是怎样断定不用箭只拉弦就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的。
可以参考这些内容(指黑板上的板书),想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先自己考虑,再与同桌的同学商量商量,现在下课。
〔评析:
通过说一段连贯的话,“更羸是怎样判断不用箭只拉弦就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的”,既训练学生说话要连贯、有条理,又训练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
〕
第三课时(略)
这节课主要指导练习说话。
1.指导说一件事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说话的能力。
如一个学生说,他准备先说更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然后说他是怎样分析的,最后说他怎样进一步分析的。
2.指名好、中、差学生按照自己准备的顺序,参考板书进行讲述,学生评议,教师随时指正。
《惊弓之鸟》教学及评析
(二)
刘颖于连昶田本娜
执教:
刘颖(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学校)
指导:
于连昶(天津市塘沽区教育中心)
评析:
田本娜(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授课时间:
1993年教学年级:
三年级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
师:
“弓”是什么呢?
就是这样的东西(板画“弓”)。
这就是弓上的弦(指画上的弦)。
如果拉一下弦,会发出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惊弓之鸟 教学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