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 文档编号:2885365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90.95KB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解读
1.哲学的物质概念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明确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人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4.物质决定意识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解意识的能动性的特点;结合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等材料理解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结合我国宏观调控措施、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着重把握实践的基本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9.真理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0.认识过程
结合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梳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①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②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③上帝,当然也不会有④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这不仅驳斥了物种不变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荒谬性。
◆温馨提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⑤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⑥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⑦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⑧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⑨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⑩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
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
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物质性。
◆温馨提示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
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
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温馨提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二者不能混淆。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一切事物都处在
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2)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
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
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无好坏之分。
◆温馨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规律无好坏之分。
(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
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在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温馨提示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重点难点解析
1.易混辨析:
不能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具体的物质形态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概念对比:
运动与静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当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物质的具体形态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相对静止。
第三,在静止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例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
材料中的“无不改”“无不积”“无不变迁”等都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
与四个选项相对照,正确答案为B项。
A、D两项内容本身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
答案:
B
3.重点突破:
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①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
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
“率皆有法”的“法”是规律的意思。
理解了这个字就不难判断出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
D
◆拓展延伸
规律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不仅自然界中存在规律,在社会发展和思维领域,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
直通考题
1.(2009海南单科,20)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的理解,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应该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人和人的意识的重要性,更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2.(2009江苏单科,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解析:
李贺的诗句体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项符合题意。
运动是无条件的,A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
3.(2009江苏单科,31)《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
D
解析:
《孟子》中的两句古语反映了人们如果正确对待客观规律,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成功,D项正确。
A、C两项单方面强调客观规律,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B项中“改造”是错误的。
4.(2009江苏单科,29)下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
爱鸟工程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
C
解析:
漫画《爱鸟工程》讽刺了一些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臆断,只求形式,违背客观规律。
A、B、D三项不合漫画主旨,应排除。
故选C项。
热点解读
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10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
地震,大自然向人类集中展现自己的力量,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把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推到极致,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
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我们见证了废墟上的雄起,见证了人类的力量!
材料二: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了里氏7.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多米尼加等加勒比岛国。
另据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称,该中心已发出海啸警告,海啸可能波及距震中大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将影响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巴哈马等国。
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大片建筑物倒塌,通信全部中断,电力供应和饮用水保障处于极端困难之中。
这场海地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使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包括总统府和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地在内的数百栋建筑坍塌。
材料三:
2009年12月1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甲型流感已致约万人死亡,1/6人感染过甲流。
甲型H1N1流感蔓延到全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损失,许多人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
本次疫情患者感染的是一种H1N1亚型流感病毒新毒株,它包含人流感病毒、北美禽流感病毒和北美、欧洲、亚洲三类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由于H和N的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也不相同。
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实用性疫苗,正在加紧生产、接种。
理论分析
1.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震、流感等都有其规律性;但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条件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抗震救灾、防控流感就是具体表现。
2.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对地震的研究、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研究等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的表现,抗震救灾、防控流感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
3.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认识是不断发展,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更不能控制地震,但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类少受其害。
热点预测
1.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了里氏7.0级大地震,此次大地震有百分之一的海地人遇难,给海地带来了多达300万的难民。
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同自然和谐相处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人具有能动性
答案:
B
解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们渐渐从噩梦中觉醒: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A、C、D三项与题意无关。
2.材料一: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把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推到极致,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
”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流感疫情公报说,截至2009年12月6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至少已造成9596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重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危险性及不可预测性,她呼吁各国根据本国形势灵活调整对疫情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1)请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现实意义。
(2)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出至少四条建议。
答案:
(1)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思想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给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导向性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战斗中,必胜的信念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抗震救灾的实践产生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导抗震救灾实践,指导和鼓舞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其他角度,只要能够说明抗震救灾精神的意义均可)
(2)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和有条件的。
要弄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变异特点,找出联系,切断传染的条件。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总揽全局。
各个国家、地区在防控流感的过程中,要加强协作、信息共享、共同努力。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又要坚定信心。
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人类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④事物包含的矛盾有主有次,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防控甲型H1N1流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明确重点,采取有效措施。
⑤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表现出不同特点。
各国、各地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病毒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防止“一刀切”。
解析:
两问的角度分别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是答题首先要注意的。
第
(1)问,“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现实意义,主要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分析。
第
(2)问的要点很难从材料中归纳出来,需要结合材料对辩证法的主要观点逐一进行“过滤”。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从哲学上看,物质“笫六态”的发现表明( )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答案:
D
解析:
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
2.2010年2月27日,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
多年来,地震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类却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
这说明了( )
①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②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④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A.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观点错误,③不选;④不符合题意。
3.2009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这主要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实践决定认识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答案:
A
4.漫画《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渴
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③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该题设问为“哲学启示”,②④两个说法均正确,但都不是哲学角度。
答案:
C
5.(2010湖南湘潭模拟)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认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答案:
B
6.(2010北京昌平一中期中)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7.当今世界人们已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漫画中这个人的错误在于( )
①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漫画主题为“不要浪费而要节约水资源”,这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①②入选,而③排除。
漫画中的人物不一定就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④不合题意。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据此完成8~9题。
8.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
这说明(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
所以②④说法错误。
小岗村的探索体现了对致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升。
9.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所以④错误。
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所以③错误。
小岗村的两次重大决策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故①②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以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为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果断地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
GDP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的,到二季度的7.9%,再到三季度的8.9%,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条“上行线”。
在“一揽子计划”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增速呈现“V”型反转之势。
请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中国经济增速呈现“V”型反转之势的哲学依据。
答案: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实际制定工作方针,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工作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解析:
注意设问限制性要求“唯物论”。
中国经济增速呈“V”型反转的主要原因在于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结合唯物论中的意识能动性,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阐明依据。
教学反思:
作为高考复习课,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 世界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