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1.docx
- 文档编号:2885215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64.91KB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1.docx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1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
A.年龄组成B.性别比例C.种群密度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故选C。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种群内的生物只存在斗争关系
C.根据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D.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答案】B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种群内的生物既有种内斗争关系,也有种内互助关系,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D正确。
3.栖息在Gough岛的信天翁从18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000只左右。
这种鸟需要9~11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每隔2年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亲鸟共同育幼。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
B.领域行为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
C.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Ⅲ(凹形)
D.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
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A项正确;领域行为是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B项正确;种群的存活曲线有三种,分别是凸形,对角线形和凹形,其中凹型曲线是指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而根据题意不能得出此结论,故C项错误;由题意可知,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D项正确。
4.下列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和森林两种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只有森林群落才具有分层现象
B.只有草原群落才具有分层现象
C.两种群落有着相同的物种丰富度
D.两种群落结构均受季节变化影响
【答案】D
【解析】草原和森林两种生物群落均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草原和森林两种生物群落均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两种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高,C错误;两种群落结构均受季节变化影响,D正确。
【点睛】注意: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D.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答案】D
【解析】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地上部位难以辨认,不适合样方法。
蚜虫、跳蝻活动能力弱,适合用样方法,A错误;根据第一次捕捉/种群数目=标志个体/第二次捕捉,可知经历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重捕后,第二次捕捉的标志个体偏少,计算出的种群数目会偏大,B错误;密闭培养瓶中营养物质有限,有害物质会积累,所以种群数目最终会下降,甚至消失,C错误;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正确。
6.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姫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
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种群数量下将,是种群内部的变化,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正确。
7.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4只,其中有标志的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8B.24C.12D.9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48=24:
12,N=96只,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再根据题干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8.下列关于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
B.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
C.性比率为1:
1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可依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A项错误;考虑到非正常死亡,种群数量要稳定不变,出生率应高于替补出生率,B项错误;种群数量增长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D项正确。
【点睛】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9.下列有关顶极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度缺水的环境不能形成顶极群落
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不是顶极群落
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虽然一年四季都不相同,但它是顶极群落
D.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是顶极群落
【答案】C
【解析】顶级群落:
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
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如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A错误;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也是顶极群落,B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虽然一年四季季相不同,但它是顶极群落,C正确;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还能进一步演替,所以不是顶极群落,D错误。
【点睛】注意:
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级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10.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地雀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岛上的地雀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甲岛较乙岛地雀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上的地雀存在隔离,导致其种类增多
D.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根据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能判断出乙岛上的地雀年龄组成类型,A错误;甲岛上鸟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环境变化更大,促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速率快,B正确;生物在发生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最后导致新物种形成,使地雀种类增加,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
11.下图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图,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内容都正确的是
A.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B.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C.种群密度、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垂直结构
D.垂直结构、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①为数量特征,③是种群密度;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又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故②是群落的空间结构,④是垂直结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结构的组成,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特征或者结构。
1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激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但可以提供能量和直接参与代谢。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再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答案】B
【解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通过调节使靶细胞、靶器官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B错误;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固定小动物,C正确;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D正确。
13.我国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
A.提升人口素质B.改变人口性别比例
C.调整人口年龄结构D.进一步降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单独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优生”可以提高人口素质,A错误;“单独二胎”政策不会改变人口性别比例,B错误;“单独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C正确;“单独二胎”政策会使出生率升高,D错误。
1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叙述是
A.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来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来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A正确;取样计数前应先震荡摇匀,B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不仅要统计方格内细胞,边框上也要进行计数,遵循记上不计下,记左不计右的原则,C错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温度、pH等,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培养酵母菌时需注意一些注意点,如:
用葡萄糖的液体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取样时要摇匀使酵母菌混合均匀;浓度过高时可加蒸馏水稀释;显微镜下要随机选取样方数酵母菌数目等。
15.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三峡水库可以减轻长江洪水给中下游地区带来的破坏
B.“稻—藕—鱼”立体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有限空间
C.依据年龄结构预测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变化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三峡水库可以减轻长江洪水给中下游地区带来的破坏,属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应用,A错误;“稻—藕—鱼”立体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有限空间,属于群落水平的应用,B正确;依据年龄组成预测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种群水平的应用,C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水平的应用,D错误。
1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群落
C.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D.在食物和环境资源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蝗虫种群的数量就会呈指数增长
【答案】C
【解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基本结构,而种群没有,A错误;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但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都是形成森林,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输入食物和环境资源十分充足,但是还可能存在蝗虫的天敌等环境阻力,所以蝗虫种群的数量仍然可能呈S型,D错误。
1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8.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答案】D
【解析】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A正确;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B正确;保持捕捞强度1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160mm的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正确;保持捕捞强度2,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D错误。
19.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D.“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答案】B
【解析】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长大,呈现S型曲线,B错误;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C正确;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区别,确定阴影部分表示的是环境阻力或者由于生存斗争而死亡的个体。
20.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答案】D
【解析】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平台上有多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又有多个中格和小格,A错误;B.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小方格,B错;C.未进行染色处理就直接进行计数,会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计数在内,导致计数结果高于实际值,C错误;D.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21.下图为某岛屿生态系统简化的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
(1)请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蛇位于________条食物链上。
(2)占有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3)岛上的蛇因为人类长期大量捕杀而一直处于较低数量水平。
禁止捕杀以后,蛇的种群数量将会以________增长方式增长。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
【答案】植物→草食昆虫→鸟→蛇→鹰(或植物→草食昆虫→鼠→蛇→鹰)4鼠、鸟、蛇、鹰逻辑斯谛自我调节
【解析】试题分析:
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食物链的数量与相关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据此可推知在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为:
植物→草食昆虫→鸟→蛇→鹰和植物→草食昆虫→鼠→蛇→鹰,其余的食物链为:
植物→草食昆虫→鼠→鹰、植物→草食昆虫→蛇→鹰、植物→草食昆虫→鸟→鹰、植物→鸟→蛇→鹰、植物→鸟→鹰、植物→鼠→鹰。
综上分析,蛇位于4条食物链上。
(2)结合对
(1)的分析可知:
占有第三营养级的生物鼠、鸟、蛇、鹰。
(3)禁止捕杀蛇以后,因资源和空间有限,蛇的种群数量将会以逻辑斯谛(S型)增长方式增长,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22.科研人员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花茶所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对三处原始林群落(A、B、C)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然后对23年前被破坏后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丰富度(种)
生物量(g/m2)
植被类型
A群落
B群落
C群落
D群落
E群落
乔木层
22
23
20
3.5
1.3
灌木层
27
21
31
39.2
8.7
草本层
26
33
15
65
15
(1)调査群落中植物的物种数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取样的方法有______。
若要调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调査。
结果显示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髙的为_________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从上表结果分析,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群落。
(3)金花茶的发现填补了茶科家族没有金黄色花朵的空白,具有极髙的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物种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
【答案】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取样器取样B物种组成植被类型E直接就地保护
【解析】试题分析:
梳理种群、群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提取表中的信息并结合题意,进行相关试题的解答。
(1)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表中信息显示:
A、B、C三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75、77、66,即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髙。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
E群落的生物量远低于D群落,说明E是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
(3)金花茶具有极髙的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3.某实验小组统计一块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的平均高度,结果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为160
B.通过样方法可调查得到该农田玉米的准确数量
C.玉米种植45天左右,植株株高的增加速率达到最大值
D.该玉米种群的空间特征既包括垂直结构,也包括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80天左右玉米平均高度达到K值160,不是种群数量,A错误;通过样方法只能调查得到该农田玉米数量的估算值,B错误;由图可知,在0~45天曲线斜率越来越大,即植株生长速率逐渐增加,而在45天之后,曲线斜率却逐渐减小,即植株生长速率逐渐减小,所以玉米种植45天左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正确;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D错误。
24.某稻田可以看作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稻飞虱、黑斑蛙等动物,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斑蛙可取食稻飞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50—6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__________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稻飞虱处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3)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最终演替的结果主要是由___________决定。
若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___的过程。
(4)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草残根,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种群密度二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优势种取代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50~6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种群密度,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稻飞虱处于第二营养级。
(3)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最终演替的结果主要是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若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4)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草残根,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北师大 生物 群体 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