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设计规范标准.docx
- 文档编号:2883403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14KB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设计规范标准.docx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设计规范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设计规范标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设计规范标准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XX—2011
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评价技术规(试行)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environmentalEvaluationofCoalMiningArea
inShanxiProvince
(征求意见稿)
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ii
1适用围-1-
2规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3-
4.1环境状况指标-3-
4.1.1污染负荷指数-3-
4.1.2环境质量指数-4-
4.1.3废物回收利用指数-4-
4.2生态功能指标-5-
4.2.1生物丰度指数-5-
4.2.2植被覆盖指数-5-
4.2.3地表破坏指数-6-
4.2.4土地退化指数-6-
5评价方法-7-
5.1综合指数法-7-
5.2指标权重-7-
6综合评价-7-
6.1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分级-7-
6.2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8-
前言
为实施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综合评价我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由省环境保护厅科技标准处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起草。
本标准于201X年X月X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X年X月X日起试行。
本标准由省环境保护厅解释。
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试行)
1适用围
本标准规定了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技术容。
本标准适用于省煤炭矿山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动态趋势的评价,评价区域为煤矿井田围,其它矿产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可参照使用。
2规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T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试行)》
HJ446《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
HJ565《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
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数值围0~100。
3.2污染负荷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单位面积上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反映被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3.3环境质量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地表水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现状,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优劣。
3.4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指煤炭矿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等二次资源的再利用水平,用于反映被评价矿山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
3.5生物丰度指数
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生物的丰贫程度。
3.6植被覆盖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3.7地表破坏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地表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表破坏状况,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地表破坏程度。
3.8土地退化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土地退化程度。
3.9二氧化硫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
单位:
t/a。
3.10氮氧化物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
单位:
t/a。
3.11COD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总量。
单位:
t/a。
3.12氨氮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氨氮总量。
单位:
t/a。
3.13煤矸石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煤矸石总量。
单位:
t/a。
3.14矿井水利用率
指被评价区域矿井水利用总量占矿井水产生总量的比重。
3.1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
指被评价区域煤矸石的利用总量占煤矸石产生总量的比重。
3.16抽采瓦斯利用率
指矿井抽采瓦斯利用量占矿井抽采瓦斯总量的比重。
3.17地表塌陷
指在矿山开采作用下,被评价区域的地表面发生的坍塌现象。
3.18地裂缝
指在矿山开采作用下,被评价区域的地表面发生的撕裂现象。
3.19滑坡
指受矿山开采影响,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现象。
3.20土地轻度侵蚀
评价区域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2500t(km2·a),平均流失厚度≤1.9mm/a的区域。
3.21土地中度侵蚀
指评价区域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2·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1.9~3.7mm/a之间的区域。
3.22土地重度侵蚀
指评价区域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a),平均流失厚度>3.7mm/a的区域。
3.23降雨量
指被评价区域年度降水总量。
3.24归一化系数
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
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4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状况指标和生态功能指标两大类。
4.1环境状况指标
4.1.1污染负荷指数
4.1.1.1权重
污染负荷指数分权重见表1。
表1污染负荷指数分权重
污染负荷类型
大气污染负荷
水污染负荷
固废污染负荷
权重
0.35
0.35
0.30
因子
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x)
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
煤矸石
分权重
0.60
0.40
0.60
0.40
1.00
4.1.1.2计算方法
污染负荷指数=0.35×大气污染负荷+0.35×水污染负荷+0.30×固废污染负荷
大气污染负荷=0.60×(100-ASO2×SO2排放量/矿山区域面积)+0.40×(100-ANOx×NOx排放量/矿山区域面积)
水污染负荷=0.60×(100-ACOD排放量×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40×(100-A氨氮×氨氮排放量/矿山区域面积)
固废污染负荷=100-A煤矸石排放量×煤矸石排放量/矿山区域面积
ASO2,SO2的归一化系数;
ANOx,NOx的归一化系数;
ACOD排放量,COD的归一化系数;
A氨氮,氨氮的归一化系数;
A煤矸石排放量,煤矸石排放量的归一化系数。
4.1.2环境质量指数
4.1.2.1权重
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见表2。
表2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
环境质量类型
地表水质量
空气质量
权重
0.50
0.50
4.1.2.2计算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0.50×(Asw×地表水达标次数/总监测次数)+0.50×(Aaa×空气质量达标次数/总监测次数)
Asw,地表水质量的归一化系数;
Aaa,空气质量的归一化系数。
其中,地表水质量主要考虑COD和氨氮,空气质量主要考虑SO2、NOx和PM10。
4.1.3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4.1.3.1权重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分权重见表3。
表3废物回收利用指数分权重
废物回收利用类型
矿井水利用
煤矸石综合利用
抽采瓦斯利用
权重
0.40
0.35
0.25
4.1.3.2计算方法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0.40×(Amwr×矿井水利用量/矿井水产生量)+0.35×(Agcu×煤矸石综合利用量/煤矸石产生量)+0.25×(Agas×抽采瓦斯利用量/抽采瓦斯总量)
Amwr,矿井水利用的归一化系数;
Agcu,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归一化系数。
Agas,抽采瓦斯利用的归一化系数。
4.2生态功能指标
4.2.1生物丰度指数
4.2.1.1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见表4。
表4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林地
草地
水域湿地
耕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权重
0.35
0.21
0.28
0.11
0.04
0.01
结构类型
有林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和其它林地
高覆盖度草地
中覆盖度草地
低覆盖度草地
河流
湖泊(库)
水田
旱地
城镇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
其它建设用地
沙地
盐碱地
裸土地
裸岩石砾
分权重
0.60
0.25
0.15
0.60
0.30
0.10
0.60
0.40
0.60
0.4
0.3
0.4
0.3
0.2
0.3
0.3
0.2
4.2.1.2计算方法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面积+0.21×草地面积+0.28×水域湿地面积+0.11×耕地面积+0.04×建设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矿山区域面积
A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2.2植被覆盖指数
4.2.2.1权重
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见表5。
表5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
林地
草地
耕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权重
0.38
0.34
0.19
0.07
0.02
结构类型
有林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和其它林地
高覆盖度草地
中覆盖度草地
低覆盖度草地
水田
旱地
城镇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
其它建设用地
沙地
盐碱地
裸土地
裸岩石砾
分权重
0.60
0.25
0.15
0.60
0.30
0.10
0.70
0.30
0.30
0.40
0.30
0.20
0.30
0.30
0.20
4.2.2.2计算方法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面积+0.02×未利用地面积)/矿山区域面积
A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2.3地表破坏指数
4.2.3.1权重
地表破坏指数分权重见表6。
表6地表破坏指数分权重
地表破坏类型
地表塌陷
地裂缝
滑坡
权重
0.40
0.40
0.20
4.2.3.2计算方法
地表破坏指数=0.40×(100-Asus×地表塌陷面积/矿山区域面积)+0.40×(100-Asuc×地裂缝长度/矿山区域面积)+0.20×(100-Alds×滑坡面积/矿山区域面积)
Asus,地表塌陷的归一化系数;
Asuc,地裂缝的归一化系数;
Alds,滑坡的归一化系数。
4.2.4土地退化指数
4.2.4.1权重
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见表7。
表7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
土地退化类型
轻度侵蚀
中度侵蚀
重度侵蚀
权重
0.05
0.25
0.7
4.2.4.2计算方法
土地退化指数=100-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0×重度侵蚀面积)/矿山区域面积
A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5评价方法
5.1综合指数法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MiningEco-environmentalIndex,MEI)计算方法如下:
MEI=wenvIenv+wecoIeco
其中:
MEI表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Ienv为环境状况指标值,wenv为环境状况指标的权重,Ieco为生态功能指标值,weco为生态功能指标的权重。
Ienv、Ieco分别由各评价指标加权获得。
环境状况指标值:
生态功能指标值:
其中:
wi为各环境状况指标权重,Xi为各环境状况指标值;wj为各生态功能指标权重,Xj为各生态功能指标值。
5.2指标权重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7。
表7指标权重系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评价指标
权重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
环境状况指标
0.40
污染负荷指数
0.35
环境质量指数
0.30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0.35
生态功能指标
0.60
生物丰度指数
0.20
植被覆盖指数
0.25
地表破坏指数
0.30
土地退化指数
0.25
6综合评价
6.1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根据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将矿山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差,见表8。
表8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评价等级
优
良
一般
较差
差
评价指数围
MEI≥75
55≤MEI<75
35≤MEI<55
20≤MEI<35
MEI<20
等级描述
区域环境状况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煤炭开采未对区域地表景观和土地退化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环境状况较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煤炭开采对地表景观破坏和土地退化影响较小。
区域环境状况一般,生物多样性中等,煤炭开采对地表景观破坏和土地退化影响一般。
区域环境状况较差,物种较少,煤炭开采对地表景观破坏和土地退化影响较大。
区域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条件恶劣。
6.2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MEI为现状值和基准值的差值,将△MEI分为四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明显变化、显著变化,见表9。
表9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评价等级
无明显变化
略有变化
明显变化
显著变化
变化幅度
∣△MEI∣≤2
2<∣△MEI∣≤5
5<∣△MEI∣≤10
∣△MEI∣>10
变化特征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
若2<△MEI≤5,则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略微变好;若-2>△MEI≥-5,则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略微变差
若5<△MEI≤10,则矿山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若-5>△MEI≥-10,则矿山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
如△MEI>10,则矿山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变好;△MEI<-10,则矿山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煤炭 矿山 生态环境 状况 评价 技术设计 规范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