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详案.docx
- 文档编号:2883365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99KB
背影详案.docx
《背影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背影详案
背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理解并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交卸、典质”等生
字、词。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和感受的表达,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领会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思考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留下最美的背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感悟作者
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3、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
致描写,体会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二)教学难点
1、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2、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
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3、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新大纲明确指出:
“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朗读法: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
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
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3、多媒体教学法: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并且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名家朗读,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影视图片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
“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
14岁:
“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
“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
25岁: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
35岁:
“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
45岁:
“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
“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
60岁:
“亲爱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
您太晚了!
”
师: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
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
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
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作者介绍
我想问一下大家,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
(学生回答)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课件上显示补充内容)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如《背影》《春》《绿》《荷塘月色》。
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3、读读写写(扫除文章的字词障碍)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
听准字音,体会
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在课件上显示出生字词)
(1)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 狼藉(jí)簌(sù)簌
蹒跚(pánshān) 踌躇(chóuchú)迂(yū)腐拭(shì)
颓(tuí)唐 举箸(zhù) 琐屑(suǒ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
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
短时间停留。
典质:
(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蹒跚: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
犹豫。
颓唐:
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不能自已:
停止。
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
感情积聚在心里。
2、学生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四、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思路:
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
就记叙的顺序来说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一、
(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二、(2-6)回忆往事——刻画背影(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回忆往事);
可分3层:
(1)别时家境(悲凉气氛)
(2)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4)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父子深情。
线索是背影。
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作者在注目父亲背影的时候多次流泪,从文中找找一共有几处?
作者是堂堂一个七尺男儿,为什么在文中四次提到流泪?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
全文。
(点题的“背影”。
家境惨淡,悲凉的泪)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7详细的描绘,
这是本文的重点。
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边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
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买
橘背影,感动的泪)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
失,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
(背影消逝,
离别的泪)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
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呼应文章的开头。
(怀念
背影,伤心的泪)
4、临近下课,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下去思考“背影”在文章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
(铃声响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一).反复朗读第六段。
(课件展示问题组)
1、这里,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
(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
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a、为什么作者要细致地描写父亲的穿戴?
(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和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
b、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
为什么?
(穿黑色衣服和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
2、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让学生齐读课文)
a、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蹒跚)
b、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
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
情吗?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
3、作者又写了什么?
(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齐读课文)
a、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b、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
(“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二、再读课文,体会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画出文中父亲所说几句话,学生朗读课文。
a、“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父亲这是做什么?
(这是在宽慰儿子)
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
(是父亲)
为什么宽慰儿子?
(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
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父亲)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父亲为何买橘子?
(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
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
可见为儿子
想得周到。
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对儿子充满关爱之情)
e、“进去吧,里边没人。
”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催促儿子回
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
里父担忧啊!
”
2.学生讨论,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
一人发
言,其他同学补充。
三、和学生交流自己感受
父亲是座山,伟大而坚强。
年轻的儿女常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和现实、历史和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回首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父亲并无丰功伟绩,他只是操劳一生的代名词。
父亲的背影就是父亲生命的写照:
年轻时四处闯荡的背影——中年时肩负责任的背影——迟暮时老态龙钟的背影。
这不就是人生三部曲么?
在生命的轮回中,我们每个人都行走着相同的轨迹,追循着相同的轮回。
父亲如是,我们每一个人亦如是。
让我们透过背影来看父亲,透过背影来读人生,从此懂得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留下自己最美的背影!
四、布置作业
1.和爸爸、妈妈同读《背影》,请爸爸妈妈讲自己的感受。
2.回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捕捉最动情的一幕,选
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并做好阅读笔记。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悲凉的泪——⑴开篇: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穿戴:
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⑵买橘: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走姿:
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离别之泪──⑶告别: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爬月台:
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⑷读信: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
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教学反思】
1、本课在设计时我用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引出要讲述的文章《背影》让同学们在感情上首先进入状态,对后面的文章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2、“研读赏析”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扣住课文第六段,抓住“望父买橘”这个特写镜头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朴实文字背后真挚感人的深情。
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父亲的背影”或“儿子的眼泪”,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父子间的心灵对话。
3、我认为“背影”不仅仅是文中“父亲”的横向的背影,更是浓缩了父亲人一生生命过程的纵向的缩影。
所以我在教学时从“父亲”的背影想到了“父亲”的一生,从“父亲”的背影想到了每个人的“背影”。
该怎样,在这生命的轮回中,留下自己最美的背影。
4、在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