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王宏建.docx
- 文档编号:2882871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69.09KB
艺术概论王宏建.docx
《艺术概论王宏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王宏建.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
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
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综上: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五)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讲,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3)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
(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
(3)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精神生活)
总结:
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也具有一般生产的一般性质。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其产品即艺术作品,则也有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但艺术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
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3)“艺术生产”只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特殊性:
(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从生产过程来看,艺术创作不仅涉及一般的制作,更是一种创作,在其精神产品中传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与区别:
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时不同的
2、从产品的消费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审美认识和审美感受的行为,它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
(三)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
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
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依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1、所谓艺术史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而所谓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2、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一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3、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
(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艺术与宗教“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
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3、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不同:
1、真实性:
艺术与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2、形象性:
宗教和艺术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讲,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
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3、都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这一点是相同的,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
1、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
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
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2、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
3、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的三大特性:
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的前面,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1、从创造过程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出一个艺术形象。
2、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官上的快适,而且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得到美的享受。
美感在本质上应该是感官的快事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
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2、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艺术典型:
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同是还必须具备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世纪。
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文字、语言、音律、节奏、线条、色彩、青铜、大理石等,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
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
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挚与真诚。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观的体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
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作。
1、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2、其次,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3、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作。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作出来。
它和一般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美的独特创作。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
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
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
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
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
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
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美的规律: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
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3)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一个事物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表现出本质地真理,以其具体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种现象、这种形式这种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突出、鲜明、生动,那它就是美,这就是美的本质。
2.美感的本质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
是当客观事物的美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的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美感在本质上是意识感受和美的感动的统一,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1、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在本质生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我们在承认和肯定艺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前提下,说艺术史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2、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但应是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
5、创造性:
艺术创作反映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独特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抄袭模仿,一味重复以往作品不会产生新的优秀作品。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1)情感在艺术的审美特征中,,情感性尤
(2)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
(3)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情感因素渗透于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的整个过程。
(4)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与思想史交融的并非说艺术只是需要情感,就不需要思想。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1)原始状态艺术只有两种:
造型艺术,歌舞艺术(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随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
歌舞---歌词---文学----音乐---戏剧(戏曲)。
(3)近现代,艺术门类呈现加速综合,分化和创新的新趋势。
摄影,电影等等。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一)经常使用的几种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
空间艺术:
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
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
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听觉艺术,包括音乐、曲艺等
视听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想象艺术,主要是指文学,因为文学的想象内容是以书面或口头语言为媒介通过想象而呈现于头脑中的。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表演艺术,包括音乐、曲艺、戏剧、舞蹈和杂技等
语言艺术,包括文学的各种样式。
综合艺术,包括电影,电视剧等。
(二)其他分类
1)以艺术作品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情感意念为标准,分为两个类型:
1,、再现艺术,包括小说、戏剧、故事影片、电视剧、绘画与雕塑等
2、表现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抒情诗、建筑与园林等
2)以审美和使用功能为标准,分为两类:
1、美的艺术,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包括包括美术、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音乐、舞蹈、杂技、电影,电视剧、杂技等
2、实用美术,指以实用功能为主兼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 概论 王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