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英语高阶教程翻译研究生英语课程.docx
- 文档编号:2882853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2.07KB
兰州交通大学英语高阶教程翻译研究生英语课程.docx
《兰州交通大学英语高阶教程翻译研究生英语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交通大学英语高阶教程翻译研究生英语课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交通大学英语高阶教程翻译研究生英语课程
ExpressingOne’sIndividuality
一个人永远也不知道他给别人留有什么样的印象,明白这点是有益的,也是让人觉得希奇的。
一个人很轻易正确猜出这种印象是好的、坏的,还是不好不坏的,由于有些人让你不用往猜,他们几乎直接就告诉你了。
但那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不止这些。
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对他在别人脑子里留有的印象毫无所知。
你曾想过这样的事吗:
有个神秘的人,到处闲逛,走在大街上,往茶馆喝茶,和人聊天,谈笑风生,发牢骚,与人争辩,你所有的朋友都熟悉他,都与他很熟,而且对他是什么样的人早下了定论,但除了一两次谨慎的只言片语外,他们从未对你提过他,但这个人就是你?
假如“你”走进一个休息室,你正在里面喝茶,你会认出那个人是“你”吗?
我想不会。
你或许会对自己说,正如休息室里被人打搅的客人一样:
“这个家伙是谁?
挺让人不舒服的,希望他不要讨人嫌。
”你的第一反应会是带有点敌意。
甚至当你自己在一面忽然撞见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穿着那件你非常熟悉的衣服,从而你意识到那就是你自己时,你为何总会为这种动机而感到几乎震动呢?
时常,在清晨很清醒的时候,你在镜子前梳头,你是否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而且对他很好奇呢?
假如说诸如形象、颜色、动作这些精确的外观细节都会让你感到这样,更不用说像精神、道德这样不易把握的、复杂的个性特征所形成的印象呢?
一个人极力试图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结果如何呢?
结果仅仅是,他的朋友们在内心里会把他看作是一个努力给别人留有好印象的人罢了。
假如仅仅是一次或几次会面,一个人也许可以使别人信服地接受他所期望展现出来的印象,可是假如接受者可以随意安排他的时间来熟悉这个人的话,那么印象制造者最好还是坐下来,什么事情都不做,由于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或影响他所终极给别人的印象。
真实的印象,终极不是刻意地而是无意地做出的。
此外,它也不是刻意地而是无意地被接收的,它取决于双方。
而且是事先就已经确定了的,是没办法欺骗到底的……我们看看一位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极端的例子。
听到儿子欺骗了妈妈。
其实不然!
如果儿子粗暴、放任、自高自大,他的母亲再清楚不过了。
儿子没有欺骗母亲,母亲也没有自欺欺人。
我常常想:
如果儿子能够深入母亲的内心,他就会恍然大悟!
“什么?
”他会惊讶的叫起来。
“妈妈的心里对我也有冷酷、不留情面的评价,对我所犯的错误极度敏感,心头有难以抹去的怠慢、不公正、冷漠的记忆!
”是的,朋友,妈妈心里对你也有这样的印象。
妈妈和别人的唯一区别是:
她对你一如既往,她爱你的本性。
可妈妈不是视而不见:
不要这样想。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并不是对性格判断不准,而是对性格有很正确的判断,尤其是我说的基本性格的判断。
即使最狡猾的人也不可能永远掩饰自己的基本性格。
人们是最严厉的法官。
想想你最好的朋友们,你真的一点也看不到他(她)们的缺点?
相反!
你可能很在意他(她)们。
在你内心,你不想看到这些。
当你碰上你的朋友们,和他(她)们说话的时候,你可能经常给他(她)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当然,如果你是个女学生,那么你像喷泉喷水似地滔滔不绝讲话就没什么了。
切记:
一个人评价朋友的时候是很公正的。
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在很多熟人的监视下生活的,他(她)们对你几乎不抱幻想,他(她)们对你的印象实际上几近苛刻、甚至无情。
所以,清楚地了解自我是很明智的,因为很可能由于你的个性,你经常惹恼你的朋友,可是你对此一点也不知道。
很多年之后,人们才可能模模糊糊地想到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印象。
四十岁时,你可能会带着饶有趣味的口吻难过地说:
“我以前可能太无礼了。
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惹他(她)们生气了。
可是那时候我一点也没发觉。
我没有恶意,只是当时我懂得太少了。
”人们想到自己曾经有过粗暴的行为,后悔不已……这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意识到自己曾经有些行为不适,难能可贵。
你现在四十岁。
到了五十岁,你又怎么评价自己呢?
这种反思会让人变得谦虚,同时也让人变得不愿意高度赞扬别人,这样又会得罪别人。
刚才,我用到“基本性格”这个词。
由此联想到史蒂文森倡导的“彬彬有礼。
”这是我们给朋友最终的评价:
“毕竟,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我们必须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品质,或许善良不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也不是给人类带来最大益处的品质――然而善良在友谊中是最高尚的品质。
我们从那么多可贵的品质中最终认定了善良。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会让你永远保持开阔的胸怀。
心胸狭隘的人不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论断:
那么请仔细想想这句话,我支持这种观点。
我们可以接受其他任何品质的缺失,唯独不能缺少善良。
如果一个人不善良,我们会谴责他,我们不能原谅一个没有善心的人。
当然,这么说你可能会反感。
毕竟禀性难移。
其实,给心灵多点善良就好比增加一肘身高,并不是难事。
如果真的能这样,那么这是从未有过,永远也不会有的壮举。
我们谴责没有善心的人。
我们似乎带着难以置信的、难以忍受的、愚勇的大胆谴责他们。
在我们眼中,他们好像可以到商店购买善心。
我听说善良可以“培养。
”我并不喜欢和你对着干,可是善良如果真的可以培养,那也只停留在植物层面上。
紫罗兰不可能种在荨麻上。
一位哲学家告诫我们要对蠢人有耐心,他更要求我们要耐心忍受本性险恶的人……呵呵,我站在这讲台上有点心不在焉。
我下去了。
真实的印象,最终不是刻意地而是无意地做出的。
此外,它也不是刻意地而是无意地被接收的,它取决于双方。
而且是事先就已经确定了的,是没办法欺骗到底的……
一小时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将她丈夫的死讯告知她时都是小心翼翼的,尽可能地温和委婉。
马兰德的姐姐,约瑟芬,用不连贯的语言,遮遮掩掩地给她一些暗示。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那,就在她的身边。
当火车事故的消息传来时,理查兹正好在报社里,他看到“布兰迪·马兰德”的名字排在事故遇难者名单的首位。
随后的第二封电报,使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证实了消息的可靠性。
他必须赶在那些不太细心,不太温柔的朋友之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带回来。
她不像许多别的女人那样,只是神情麻木地听着这个故事,然后立刻扑到她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泪如泉涌。
当悲痛的狂潮过去后,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窗户是开着的,对面放着一把宽敞舒适的扶手椅,她整个人精疲力竭地沉了进去,这种疲惫,不仅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浸入了她的灵魂。
透过窗口,她看到了屋子外空旷的广场上,充满了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兴奋。
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
窗户下面的街道上,一个小贩正在沿街叫卖着他的商品。
远处传来飘渺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在屋檐下呢喃。
对着她窗口西边的天空上,云朵层层叠叠地堆积着,间或露出一绺绺蔚蓝的天空。
她把头靠在椅背上,非常平静,除了偶尔会呜咽一两声,使她有些颤抖,就像小孩子哭着睡着了,但在睡梦中继续呜咽一样。
她还很年轻,白皙而平静的脸上的线条,显示着一种压抑或者说是一种力量。
但是现在,她的目光有些呆滞,凝望着白云间那一绺绺蔚蓝天空。
这并不是匆匆的一瞥,而是一种长久的深思熟虑。
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带着恐惧在等待的。
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
这种感觉很微妙,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
但是她可以感觉得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开来,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靠近她。
现在,她的内心骚动不安。
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逼近并慢慢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了。
她努力地想用她自己的意志力击退它,但是她的意志力就像她那两只白皙、纤细的双手一样无力。
当她稍稍放松了抵抗的时候,从她微微张开的双唇里喃喃地逸出一个词。
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自由,自由,自由!
”。
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眼里消失了。
现在,她的目光透着机敏,炯炯有神。
她的心跳加快,沸腾的热血温暖了全身每一寸肌肤,使她感到身心完全地放松了。
她并没有停下来去问问自己,此刻拥有的这种欢愉,是否不正当。
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让她根本无瑕去顾及这些琐事。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温柔、亲切的双手十指僵硬地握在一起,那张从来都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僵硬、灰白的时候,她会再次哭出来的。
但她看到了在那暂时的痛苦之后,她将迎来一段完全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她将会张开双臂欢迎这些新生活。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而只为自己活。
那时,她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
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自己的伴侣身上。
不论其动机是善良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是的,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的,但更多的时候不爱。
那有什么关系呢!
爱情这种神秘的玩意儿在面对身上这种强烈的独立的自我的意志时,又算的了什么呢!
“自由了!
身体和灵魂都自由了!
”她不断呢喃着。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恳求着让她进去。
“路易丝,开开门,求你了,开开门,你这样会生病的。
你在里面做什么哪,路易丝?
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
”
“走开,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
”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生生不息的生命里。
她的想象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着。
她想象着,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
她迫切地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长她就瑟瑟发抖。
最后,在她姐姐的不断恳求下,她终于站起来,打开了门。
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
她搂紧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
理查兹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正用钥匙打开了前门,进来的是布兰迪·马兰德,虽风尘仆仆,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雨伞。
事发时他远离现场,甚至根本不知道发生了车祸。
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理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他妻子的视线外更感到吃惊。
Why We’re Happy
你想要快乐起来。
作为这个智囊团里的一员,我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
苏格拉底曾有一次问他的学生: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吧?
"一名学生答道:
"幸福,是所有人都渴望的。
如果苏格拉底是正确的,对一个在最低限度下都可以为人民创造追求幸福条件的国家做出这样的假设是不是不够合理呢?
在宣布独立后,领袖们并没有将幸福作为模糊的理念来执行,他们认为人们都需要幸福并有权利去追求它。
随着生活与自由的前进脚步,幸福不仅成为造物者与国家命运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在用国民追求与获得幸福的能力作为对这个国家道德效力的衡量标准。
与幸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拥有健康的价值观而非充足的物质生活。
但似乎今天的领导者与决策者都遗忘了这一点。
听着政治家们谈论着国内生产总值、保健改革和社会安全,你会想到国家的开国元勋坚持着不言自明的传统,造物者赋予我们每年购买崭新且高级物品的能力,或是享有健康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就业率。
创立者们并没有谈论到这些问题,并非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幸福存在于更深处。
作为一名商业与政府政策的教授,长期以来我对追求幸福这一国家理念相当感兴趣。
根据对这片土地上几千人的数以百计值得信赖的调查显示,幸福的人们促进了繁荣发展并加强了社会团结。
他们造就了更好的公民,而更好的公民对于使国家变得健康强大起来是相当重要的。
幸福,换句话说对于美国是很关键的。
所以当我几年前偶然看到一份数据上说一些美国人以追求幸福的方式生活--然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我跳过这一段了。
我希望能明确表达出什么样的个人生活方式与公共政策可以尽可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为幸福。
我也想知道自己是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童年在西雅图学习并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经营这自己的职业生涯,这都是追求幸福最有利的条件。
我总是认为跟着自己鼓声的节拍向前走并与此同时形成自己一套价值观是正确的做法,而那些传统的价值观,说的直接点,都是留给失败者的。
原来有些惊喜等着我。
首先,什么是幸福?
大多数研究人员赞成它包含对生活中好与坏的评断。
我们拥有的这张情感平衡单允许我们诚实地讲出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即使不时会发生些糟糕的事情。
也许你一直对美国人变得越来越快乐感到怀疑。
毕竟,许多人(显然不会是所有人)越来越富有,这样应该可以让他们更有能力去追求梦想并付之于行动。
在另一方面,当想到不需要担心在屋外玩耍的孩子们被绑架时,对美好旧时光的讨论也逐渐多了起来。
而由于经济金融方面的忧虑,消极的工作环境和慢性健康问题等其它紧急事件,这个国家已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但美国的平均幸福水平多数还是维持了多年。
据国家民意研究中心的普及社会调查显示在 1972年,30%的人口表示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1982年,31%的人口这样说,到了2006年,仍然有31%的人这么说。
而表示他们并不够幸福的人口百分数同样保持着大概13%左右。
人们通常听说的那些能为幸福生活添加筹码的因素并非如此。
像是中彩票,做吸脂手术和获得硕士学位这些事都不能给人长期的幸福。
幸福的美国人与不幸福的美国人之间的区别与关键点,反而是在于信仰、努力工作、婚姻、慈善事业和自由这些可以反映价值观和实践的生活片段。
幸福预言一:
信仰
粗略估计有85%的美国人拥有某一种信仰,并且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每周或更频繁地去教堂。
这些数据在这十年里产生相对较小的改变。
根据国际标准,美国宗教实践水平是相当高的。
例如,在荷兰只有9%的人口定期地去教堂;法国为7%;拉脱维亚只有3%.
一般来说,虔诚的美国人(那些几乎每周或更频繁地去教堂的人)比那些很少甚至不去教堂的人更为幸福。
2004年的普及社会调查显示,分别有43%的虔诚民众和23%的现实主义者表示他们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宗教信仰者比现实主义者多出可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对未来十分乐观。
而可能大约比宗教信仰者多出两倍的现实主义者称"我认为我是失败者。
信仰与幸福之间的联系与宗教并没有太大关系。
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无党派调查发现基督教徒(新教徒、天主教徒、摩门教和其他教会)与犹太教信徒,以及其他宗教传统的成员比现实主义者更有可能表示他们是幸福的。
这也与我们除了用参加崇拜服务来衡量宗教活动的方式无关。
在2004年,分别有36%每天祈祷的人和21%没有祈祷的人表示他们是十分快乐的。
当然,并非每一个宗教信仰者都快乐,也非每一个现实主义者都不快乐。
然而,信仰显然是幸福的美国人中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幸福预言二:
工作
如果今天中了彩票,你会辞职吗?
如果是像大多数美国人的话,那你可能不会这么做。
当在2002年全国超过一千人被如此问说:
"如果你拥有足够的钱让你可以舒适得度过余生,你会停止工作吗?
"低于于三分之一的回答者表示愿意。
与广泛流传的观念相反的是,大多数美国人喜欢,甚至热爱他们的工作。
2002年,令人惊讶的是有89%的人表示他们非常或有点满意自己的工作。
这在所有的工人中是事实,但对那些从事高收入,高技术的人来说并非如此。
而在无论是否有大学文凭的人与为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政府工作的人中,这个百分比是几乎一模一样的。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工作满意度几乎相当于生活满意度。
在那些表示他们生活很幸福的人当中,95%的人对他们的工作也很满意。
此外,工作满意度似乎也会影响这个幸福,而非其他的方式。
幸福预言三:
婚姻与家庭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婚姻生活总有许多的摩擦。
据说会让许多人,尤其是女人回归到她们快乐的最大潜力。
千万别信。
2004 年,42%的已婚美国人表示他们非常幸福。
而只有23%的未婚者这么说。
感到幸福的人的数量甚至低于其他的人群:
其中20%的人是寡妇,17%的人已离婚,还有11%与配偶分居的人表示他们是幸福的。
总的来说,已婚者中认为自己幸福的比不这么认为的人有可能多出六倍以上。
而一般来说,较多的已婚女性比已婚男性表示自己很幸福。
婚姻不仅仅与幸福有关--至少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它可以带来幸福感。
2003年一项对二万四千人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研究证明在人们结婚后幸福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对一些人来说,这种幸福感的增长在几年里会逐渐减弱,然后以回到他们婚前的幸福感水平作为结束。
但对另一些人,这可以持续一生的时间。
那如果有了孩子的话呢?
当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后也并未出现幸福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幸福感有稍微减弱的趋势),研究显示幸福的生活方式或许包含了像婚姻和宗教这些事情,而孩子同样也一直是其中的一部分。
看看这个:
有50%有孩子和宗教信仰的已婚者认为他们自己非常幸福,而只有17%没有孩子也没有宗教信仰的未婚者会如此认为。
我们都听说过金钱买不到幸福,这当然是对的。
但有一种方式可以做到,那就是放弃金钱。
证据是显而易见的,给慈善机构的礼物和其他值得的原因能让给予者对物质生活感到满意。
如果今天你想要价值50美元真实的幸福感,那就把它捐给最爱的慈善机构吧。
捐赠者比非捐赠者多出43%表示自己很幸福。
志愿者比非志愿者多出42%表示自己会幸福。
这与金钱的礼物是否送到教堂或交响乐团并无关联;宗教与世俗的给予能带个人们同样的快乐,而这远远多于那些从不付出的人。
就连捐血这种特殊的个人付出也能够改善我们的态度。
基本上,人们付出得越多,获得的快乐也就越多。
幸福预言四:
自由
创立者将伴随着追求幸福的自由二字列于表中,就如一个值得为此向民族独立作斗争的事物。
事实上,自由与幸福是密切相关的:
那些认为自己自由的人比并不这么认为的人要幸福得多。
2000年的社会普及调查显示,个人感觉自己"完全自由"或"非常自由"的人要比没有这些感觉的人可能多出两倍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快乐。
然而,并非所有的自由方式都代表幸福。
研究人员指出经济上、政治上与宗教信仰上的自由都可以带来幸福感。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道德上的自由,即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就并非如此了。
一些人感觉在他们的人生中有无数的道德选择,如性或药物,那他们比那些不认为有如此多选择的人要不幸的多。
美国人似乎相当明白这一点。
在2004年总统大选时,当民意测验专家询问投票者美国面临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 他们选择最多的是"道德价值观".这一项打败了经济、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教育和卫生保健这些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学者与政治家当然希望我们想到其它问题,批评家们嘲笑这一结论,将它解读成普通美国人与社会脱离的证据。
当道德价值观对于美国人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表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要尽全力保护我们的政治经济自由,并防范文化的约束力。
美国的教训
数据告诉我们最为关系到幸福的并非很多的物质而是拥有健康的价值观。
没有这些价值观,我们的工作和经济将给我们带来没有灵魂的辛劳与沉闷无趣的财富。
因此,这将让我们没有理由再去拼搏、去维持和平和保护我们的生活方式。
卫生保健系统将让我们更健康,但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却无法享受快乐幸福的生活,这又如何呢?
无论作为个体或是家庭,如果想要过得幸福快乐,那这些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谨记什么才是我们应该留意的。
对于公共政策与政治也有一条重要的信息。
领导者们要对辅助我们过上幸福担负起责任,并且不允许用掉以轻心的态度来限制信仰、工作、家庭、慈善与自由这些价值观的存在。
候选人的竞选办公室应该对幸福进行询问与讨论,在新闻中他们的答案应该是可以确定我们的选票的。
我们的幸福对我们,对美国,推其他所有的食物都实在是太重要了。
Fame
名声像极了在追逐自己的尾巴的动物,抓到后除了继续追赶便不知所措。
名誉和随之带来的名人效应使得这些名人走上了末路。
这难道不令人啼笑皆非么?
那些已经出名的人绝大多数是因为拥有一技之长:
唱歌,跳舞,美术,写作等等。
成功的表演者展示出一种市场流行的风格,从而赢得声誉。
也正是这种声誉使得表演者确信必须将这种风格坚持下去。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歌手年复一年以同样的调子唱着歌,画师画同样的风景人物,演员演同样的角色,便会使人感到厌烦。
大众的需要将名人们如人质般束缚了。
如果艺术家试图去改变自己的风格,观众可能会离弃他,从此将这种飘忽不定的注意转给别人。
然后又转移给另一个人,如此反复。
谁不认识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约翰·厄普代克和欧纳斯特.海明威的小说/罗伯特.弗罗斯特/W.H.奥登和托.史.艾略特的诗歌?
同样的还有画家莫奈,雷诺阿,达利或者毕加索,还有电影制作节家希契科克, 费里尼,斯皮尔伯格,陈凯歌或者张艺谋.他们与众不同的风格标志着传统形式的重大变革,从而授予他们声望和财富.但是他们没有发展其他风格或模式的自由,因为他们的观众需要的是他们最先呈现的形式.即使现在,海明威还被混淆为亨利·詹姆斯或者其他的什么人;弗洛斯特也没有被混淆为耶茨.他们创造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成就了他们.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或表演者能够完全逃脱声誉的诱惑,因为声誉能给他们带来无止境的赞美和尊重.但是想要获得声誉就一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每个领域里, 声望都能够带来名气, 能够在那些满怀崇敬之心的忠实的粉丝里受到高度关注.但是它是是个容易使人沉醉的东西. 一个表演者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成就与舆论者称赞一样.但是很多人,很多艺术家并没有获得声誉和财富.那些失败者的表演者,或者其他失败了的人呢?
说来也奇怪,对于很多人来说,失败却常常是对他们的失败的补偿.它招来那些庆幸自己不是你的人的怜悯; 它使得你的家人,朋友降低对你的期望,从而你不必再与那些比你有天赋,比你成功的人攀比.他们为你不能成功成名的无能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和解释:
你太容易受伤,你对金钱不感兴趣,你不屑于那些伴随名誉而来的权利,你也不喜欢因为出名而使隐私受到侵犯,等等. 所有的借口,只是为了安慰是那些失败了的人,或者那些假装不在意失败的人罢了.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有些人在他们生命的某些时间里遭遇的失败确实会激励他们为取得成功而更加努力奋斗并且继续相信自己. 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第一篇小说<向家乡看吧,安琪儿>被拒绝了39次才最终得以发表,从而开启了他的事业,为他创造了名誉.贝多芬不向他专横的父亲低头,也忍气吞声的做过乐师,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在他决定从事儿童教育事业并且为之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教育体系之前, 在各行各业一无所成. 托马斯.爱迪生在十岁读四年级的时候因为被老师认为愚笨任性而逐出学校. 另外,也有很多最初失败的人以失败为动力,发愤图强,最终取得成功. 但是, 很不幸,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败就是他们奋斗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成功的失败者即使有,也很少.
那么为什么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名誉呢?
你渴望么?
你渴望许多人都知道你,赞赏你么?
你渴望那些伴随名誉而来的金钱么?
你希望被媒体关注你做的每一件事么?
不论是公共场合或者是私底下.你希望被他们不停地跟踪,不停地询问不停地骚扰么?
很明显, 在美国政坛, 出名就会成为那些反对你人的目标,也会成为媒体的目标. 声誉给你带来所有的光环,同时赋予你权利和威望,也让你变得不像原来的自己.你必须成为公众心目中的你,而不是真实的你和可能的你.政治家也像表演者一样, 必须讨好自己的观众.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说一些不是他们本意或者他们也不完全相信的话. 所以相信政治家的人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我们还没有回答本段开始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每个人都渴望名誉呢?
我突然想到几个原因:
为了在某些领域彰显卓越;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美和喜爱; 为了成为每个人谈到的话题; 又或者为了向亲人和朋友证明自己能够超乎他们的想象. 或许你也可列举其他的原因,但是我认为通常都是这些原因.
如果成名,是否还有可能保持最真实的自己呢?
也许可能, 但是一个人很难即
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又在名利场上取得成功. 对于世界上很多持不同政见的的政界人员来说, 一直说一些在任何领域都不受欢迎的观点或者态度是一件违反政界规则的事情. 但是缅甸的黎明翁山苏姬是个罕见的例外. 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德尔是一个很成功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因他最与众不同的服装/古怪的行为/反常的社会观和性观念而闻名. 但是他的举止让他好朋友的母亲感到反感,从而被告上了法庭. 他为此感到怒不可歇,并控告这位母亲. 如此一来,他也因此遭受了两年的审讯和关押. 他保持了最真实的自己,但是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受到社会排斥,声名尽毁.
1996年6月17日, <时代>杂志投入了大量的版面来讨论谁是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州 交通大学 英语 教程 翻译 研究生 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