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人才需求信管专业毕设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882743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44KB
论信息化人才需求信管专业毕设论文.docx
《论信息化人才需求信管专业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信息化人才需求信管专业毕设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信息化人才需求信管专业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信息化人才需求
姓名:
000000000
班级、学号:
00000000000000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经济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000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8-11-4
完成时间:
2009-11-12
2009年11月12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4
正文……………………………………………………………5-18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9
答辩过程记录表…………………………………………………20
课题论信息化人才需求
一、 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信息化人才的概述
2.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的现状
2.1信息化人才的现状
2.2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3.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策
4.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趋势
5.总结
二、内容摘要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龙头作用。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今天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与此同时,信息化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现状情况的分析,预测未来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趋势。
三、 参考文献
[1]党芬,王敏芳.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5,11:
3034.
[2]张新生,苏东平.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信息人才建设[J].现代情报,2004,2:
224225.
[3]张照余.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现状与对策[J].浙江档案,2006,10.
[4]王群,敬卿.数字时代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
4750.,2005,
(1).
论信息化人才需求
0000
中文摘要: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龙头作用。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今天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与此同时,信息化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现状情况的分析,预测未来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趋势。
关键词 :
信息化;信息化人才;人才需求
0.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各企业纷纷实施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炙手可热,然而,我国的信息化人才却严重紧缺,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增量有限,存量流失”,应对跨越式发展的挑战,把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作为紧迫任务。
1.信息化人才的概述
在人类工业化进程和工业文明中,并没有伴随一个“工业化人才”的概念。
而在推进信息化和实现信息文明的进程中,几乎一开始就伴随“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它不仅是人类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实践的特殊要求,而且表明这类人才在发展和实践信息化中具有特定的价值。
信息化人才概念的提出已经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概念的界定仍有争议,或立足于“高度专门化”,或立足于现实中所发生的“泛化”。
前者特指信息本体学科人才,强调学科性特质;后者广泛为只要一般性涉及信息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即可归属,强调与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某些相关性。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它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照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信息化等系列概念,本文认为:
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掌握系统的现代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够对信息化各要素进行研究、开发、管理、普及、应用或应用信息化成果而取得成效的专门人才。
信息化人才不仅是当代信息社会文明的载体,而且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与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的主要标志。
何谓信息化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荣怀教授认为,信息化人才并非计算机人才,信息化人才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懂得使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资源,具有常识性信息技术知识的人,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第二种是专门性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软件人才、硬件人才和网络人才。
第三种是CIO,即首席信息官。
这类人才既需要掌握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背景,又要了解本行业的现状,熟悉与之相关的业务。
而这一类信息化人才,正是我国最短缺的。
从信息化人才的构成要素以及信息化人才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得知信息化人才具有如下特点:
知识更新速度快、人才流动频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的能力、信息化人才生命周期短。
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是善谋划、会指挥、能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开拓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制高点。
最优秀的人才,必定是勇于创新的人才。
作为信息化的人才,不仅要紧跟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更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素质,实现人才素质由“跟随型”向“先导型”转变,激励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创新潜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装备创新、战法创新、管理创新,更好地为现代信息化建设服务。
2. 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的现状
2.1信息化人才的现状
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纲要称,到2005年,我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要达到2500亿元市场目标,在从业人员规模上要形成80万人开发人员队伍。
然而现有的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国内企业现有软件技术开发人员不足40万人,人才缺口至少40万。
2004年7月8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指出,我国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产业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
据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共同发布的人才需求报告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而我国大专院校每年却只有约4万名专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学生。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数为38.46,而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仅为13.43。
从这两个数据的反差可以看出,中国对信息化人才可谓求贤若渴。
据权威机构预测,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IT行业将以18.5%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中国IT市场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年代”,在信息化发展势头的带动下,我国信息化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按照信息产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后备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就目前在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中存在了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产、学、研分割,从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角度缺少系统、全面的预测与规划。
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各自独立地组织专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缺乏必要的协作与沟通,没能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信息化人才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信息化人才标准缺乏统一认识或定义,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信息化人才,目前谁也说不清楚。
传统的人才标准是1982年国家人事部制定的“中专毕业”或“初级职称”,按照2003年12月19日全国工作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能力轻学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传统的人才标准或统计原则肯定不适用了。
第三,缺乏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管理人才的特点就是既要懂一些信息技术又要懂行政或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与法规。
由于信息化工作用到的都是高新技术,所以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比其它行业更突出,忽略了管理人才的培养,“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管理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信息化事业的持续、高效推进。
。
第四,缺乏信息安全人才。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全面推进,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2004年1月9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全面阐述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当前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建设与培养工作。
第五,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技能型信息化人才主要指一线的软硬件开发人员和应用操作人员,也可以说是信息产业的蓝领工人,由于这部分人的工作具有很累、重复、枯燥、收入相对不高等特点,很多人不愿从事这些工作,导致这部分人才缺口很大;高层次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还熟悉国际惯例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队伍代表一个企业、地区或国家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小到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2.2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断受到重视与加强,高校为信息化建设输入了大批的信息化人才,目前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中有70%以上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培养,这批人才对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截止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有信息类相关专业点2000多个,在校生100余万人。
不少高校设有计算机科学学院,部分高校还建立了软件学院等。
然而,由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信息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务领域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外信息领域的迅速发展给我国信息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仅为13.43,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压力很大。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显得难以适应要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信息化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储备不足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100万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缺口和20万软件人才的缺口,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IT行业将以18.5%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
普通高等教育对信息人才的培养缺口很大,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是我国目前最急需、最短缺的人才。
本、专科生分配较难,而信息领域的本、专科生就业较易,信息领域的研究生就更为抢手。
在信息化发展势头的带动下,信息化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2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素质较弱一方面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人才,另一方面也缺乏低端技术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
紧缺人才中软件人才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人才,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人才。
由于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我国高校信息人才教育滞后,投资不足,相关院校和专业较少,招生规模小,本、专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不够,造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对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知识传授轻创造能力培养的现象,使本来短缺的信息人才很难提高个人素质。
现有信息人才的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着重文凭轻素质、重学历轻高层次内容研究的现象,并且在办学过程中普遍规模小、方式少,致使现有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素质偏低、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不强。
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通常是信息技术与应用需求之间的脱节,而这种系统设计上的脱节往往是由管理方不熟悉技术、技术方不了解管理、技术应用和业务系统不能有效融合所造成的。
在信息化建设中,最缺的就是那种处于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中间地带、精通计算机同时又非常了解管理专业的‘沟通人’,这种人在管理部门非常难得也非常需要。
“半路出家”的管理型人才由于受知识基础的限制,要做到精通并能够正确应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绝非易事;而技术型人才由于受到人才市场的冲击,往往不能潜心于信息工作,在信息化技术中真正能够起到“主导”、“沟通”作用的双料人才少之又少。
2.2.3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人才技术水平一般目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集中在本科阶段。
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院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
而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不无密切,在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
在教学方面,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在“做中学”。
而当前我们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是从理论到实践。
在我们现有信息人才中,高层次信息人才较少,普遍业务水平较低,高层次的复合型信息人才严重短缺。
新兴的产业因高层次专门人才缺乏,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2.2.4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人才严重外流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体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灵活,待遇低,科研、工作环境相对滞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托福考试、移民、合作攻关、科学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招聘等优惠政策和手段,千方百计招揽挖掘信息人才,造成我国信息人才严重外流。
最新统计显示,在“三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目前已近1500万人,其中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就有200万人。
这些人才近三成辗转于世界各地,成为跨国流动人才。
1978~1999年,我国各类出国人员累计32万人,回国11万人,约有2/3在国外继续深造或谋职。
1988~1996年间,海外留学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共有515万人,中国留学生学成不归的占留美学成人员总数的85%。
在此环境下,信息人才被层层截流。
目前华人已成为美国硅谷中的中流砥柱,支撑着美国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国际间人才竞争的升级,我们面临着人才外流的严重危机。
3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策
3.1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化人才观人才培养是有周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
现在确有一些单位在人才培养上有“速成”的错误认识或急躁心里,违背人才培养规律,做出一些适得其反的事,结果欲速则不达。
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也是由初级到中级、高级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必须克服短视心理,树立信息化大人才观和长远目标,扎实有效促进信息化人才的健康成长。
要遵循协调发展规律,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置于建设的大背景中,人才建设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在信息化人才的培育、选择、使用、评价时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制定人才规划时,一方面要从群体结构出发,注重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势。
应该看到,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建设大系统相协调,不能脱离大系统而追求自身的优先发展。
要从社会人才政策与人才环境出发,注重内部人才资源与外部人才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体设计人才规划,系统配置人才资源。
人才建设必须树立动态观念,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人才标准不断发展,人才个体也在不断进步。
因此,信息化人才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人才培育制度和人才管理政策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只有坚持协调发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2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持续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招生比例,同时,通过建立软件学院、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
在提高人才质量方面,首先,要优化普通高等教育。
以本科生培养为重点,加大第一学历教育。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调整课程结构,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课程的比重,突出专业重点,重视信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信息产业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其次,要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
中国在信息教育方面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在信息领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优势,加大信息领域中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培养力度,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
第三,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要从只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向注重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转变。
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级信息管理人才,这将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微观层次中“低端”人才的培养,通过引导,使学生树立从“低端”人才做起的决心。
同时,要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实践教与学,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和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高端信息化人才。
3.3加强学习借鉴,促进信息化人才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是从业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重要手段。
面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学习交流、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在职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提供了方便,已成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把继续教育视为振兴科技的秘密武器,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一方面提供法律保障。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见习生制度是高校与公司的桥梁,高校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奠定自己的就业基础,公司则可以通过见习生的才能、人品和工作表现来选拔人才、拓展公司的实力。
今后,信息人员都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要将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列入考核评审的范围。
就医务人员而言,绝大部分医疗系统都已推行了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制度,要求在职人员每年必须获得相应学分后方能申报职称、晋升级别,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化人才的继续培养。
要鼓励信息人员每年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使其不断吸收技术行业的新知识,并对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以便根据自身特点做出切合实际的建设方案及提出建议。
对他们要不断进行再教育,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使受教育人员的素质和层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高。
3.4改善激励机制,创造栓心留人环境人才政策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是要加大信息化人才引入力度。
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软硬件环境,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人才吸纳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招聘办法,克服家属户口、子女就学等对人才引入的障碍,增强人才引进的动力。
改变用人机制,留住现有人才。
虽然信息化人才奇缺,但由于用人机制的限制,大材小用、有才不用的现象并不少见,往往使诸多人才在伤心之余另谋出路,这种人为造成的人才外流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
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推动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促使外流信息人才回流。
只有在根本上解决任人唯亲的不良观念,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策略,为每个信息人才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干事业的广阔空间,方能把现有的人才留住。
二是要改革信息化人才使用制度。
要实行科学的人才考评政策,建立规范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切实改变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重人才使用、轻人才投入的传统观念,实行评聘分开、强化职务聘任制度,让相应的人才处于相应的职务岗位,获得相应的待遇,营造发挥人才潜能的良好氛围。
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创业平台,使信息化人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地位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三是要优化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发达国家吸引信息人才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协调、统一的奖惩制度,改革薪酬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完善突出贡献人员重奖政策,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薪酬分配和竞争机制,积极营造信息化人才的和谐竞争氛围。
4.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趋势
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拓展为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如何能够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从而在险峻的竞争环境中能够以强者的姿态生存下去,成为任何企业都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战略问题,所以,险恶的客观环境迫使企业人才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且具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高级研发人员、高级技术人员、高层次管理策划人员、高级营销策划人才、高层次的设计人员和国际经贸人才成为企业争夺和关注的焦点人才。
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行业企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企业集团化经营发展、行业收购兼并成为企业发展生存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能够独当一面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而中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需求亮点。
一方面,有工作经验的成熟型人才一直为企业所青睐,这类人才要求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具有国际运作能力,他们一般都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敬业、尽职,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目前,企业对人才的关注更多的超越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和学历限制,而更趋于务实和理性。
5.总结: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通过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趋势预测,有目的有方向的对信息化人才进行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党芬,王敏芳.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5,11:
3034.
[2]张新生,苏东平.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信息人才建设[J].现代情报,2004,2:
224225.
[3]张照余.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现状与对策[J].浙江档案,2006,10.
[4]王群,敬卿.数字时代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
47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化 人才需求 专业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