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题库.docx
- 文档编号:28818938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33KB
教育学基础题库.docx
《教育学基础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题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该教育家(A)。
A.赫尔巴特B.康德C.培根D.杜威
2.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教育先行”,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C)。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人口功能
3.“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句话反映了(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4.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个体的发展是(B)决定的。
A.环境B.遗传
C.个体的主观能动性D.学校教育
5.在教育教学中采用“拔苗助长”、“凌节而施”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C)。
A.阶段性B.差异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B)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学校教育D.个体因素
7.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遵循了教学的(B)。
A.主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ABCD模式”是典型的(B)的编写方法。
A.生成性目标B.行为目标
C.表现性目标D.一般性目标
9.“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具体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方式。
”这种方法属于(B)。
A.讲解B.讲述C.讲读D.讲演
10.教案的核心部分是(A),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时间分配和教具的具体运用等。
A.教学目标B.教学方法C.教学过程D.布置作
11.“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A)。
A.《孟子·尽心上》B.《中庸》
C.《学记》D.《荀子·修身》
12.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主张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康德C.柏拉图D.昆体良
13.赫尔巴特的(D)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A.《爱弥儿》B.《林哈德与葛笃德》
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1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
C.生产力D.生活方式
15.教育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是符合人的发展的(B)。
A.平衡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6.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B)。
A.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C.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17.在中国古代不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1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培养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以有多种开端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反映教师劳动的(B)。
A.创造性B.示范性C.长期性D.复杂性
20.常言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表明教师劳动具有(D)特点。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21.我国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下面选项不符合要求的是(D)。
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平等娱乐的权利
22.西方的“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属于(B)。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
23.下列不属于生成目标的代表人物的是(D)。
A.斯坦豪斯B.罗杰斯C.杜威D.泰勒
24.《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遵循了教学的(C)。
A.主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25.“教师对某个概念、原则、定理、定律等加以解释、剖析、论证的方式。
”这种方法属于(A)。
A.讲解B.讲述C.讲读D.讲演
2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课外辅导B.上课C.备课D.布置作业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强调(B)。
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28.“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
A.长期性B.复杂性C.示范性D.创造性
29.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典型特征(B)。
A.认识和情感B.生理和心理
C.情感和意志D.气质和性格
30.下列说法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不是(C)。
A.教育即生活B.学校即社会
C.五指教学D.做中学
31.在欧洲的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雅典教育和(B)。
A.绅士教育B.斯巴达教育
C.教会教育D.骑士教育
32.“蓬生麻中,不服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说明(A)在人的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A.环境B.遗传
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3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
A.涂尔干B.卢梭
C.赞科夫D.杜威
3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D)原则。
A.因材施教B.集体教育
C.启发诱导D.循序渐进
36.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教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核心人物是赫钦斯。
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
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
艾德勒不满意这个称呼,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那么永恒主义者的思想观点属于(A)。
A.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B.经验主义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37.(C)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A.教学计划B.课程大纲
C.课程标准D.培养方案
38.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B)。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
3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40.教育要适应人的个别差异性,做到(D)。
A.循序渐进B.防微杜渐
C.教学相长D.因材施教
42.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属于(C)。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D.相关课程
43.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是由(D)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
A.斯坦豪斯B.博比特C.杜威D.泰勒
44.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B)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论》D.《理想国》
45.下列不属于儒家经典“四书”的著作是:
(C)
A.《论语》B.《孟子》C.《春秋》D.《大学》
4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教育的历史继承性B.教育的滞后性(A)
C.教育的目的性D.教育的阶级性
5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52.我国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53.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的著作是:
C
A.《论语》B.《孟子》C.《学记》D.《劝学篇》
5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5.在西方教育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作为科学教育学产生的里程碑的著作是:
B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D.《新教育大纲》
57.首先提出普及初等教育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58.“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
A
A.《爱弥儿》B.《教育漫话》C.《普通教育学》D.《人的教育》
5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60.(B)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编写教科书、检查教学质量等的直接依据。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学计划
61.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
A.校本课程B.校本课程开发
C.国家课程D.国家课程开发
62.“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具有(B)。
A.决定作用B.生理基础C.主导作用D.内在动力
6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B)。
A.赞科夫B.维果茨基C.皮亚杰D.布鲁纳
6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5.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D)。
A.社会效益论思想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D.个人本位论思想
66.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D
A.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67.一节好课最根本的标准是:
D
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D.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68.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贝尔
72.下面不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是(D)。
A.高尔顿B.孟子C.霍尔D.洛克
73.教育的直接目的是(D)。
A.培养人的生存能力B.培育“四有”新人
C.促进社会的发展D.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74.品德形成的基础是(D)。
A.道德行为 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认识
75.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A.示范性B.复杂性
C.主体性D.长期性
76.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A)。
A.教育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B.教育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
C.教育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D.教育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7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B.学校
C.理论知识D.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78.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A)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B.《理想国》
C.《教育论》D.《普通教育学》
79.课程的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C)。
A.教学计划B.课程大纲
C.课程标准D.培养方案
7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B.启发原则
C.循序渐进D.巩固性原则
80.一般认为,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是在(C)
A.明朝中期B.清朝初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
8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著名教育原则是(B)
A.社会化活动原则B.教学中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D.知行统一原则
82.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层次是(C)
A.生存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C.享用性功能D.教育性功能
83.在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转化中,教育者要处理好(C)
A.教师与学生的关系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C.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D.灌输与疏导的关系
84.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A)
A.赫尔巴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杜威
二、名词解释
1.德育:
德育指道德教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3.教学原则:
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认识而制定的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4.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5.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学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以及课外活动,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6.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7.教育目的: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8.班级上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按照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9.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0.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1.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1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教育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己从教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14.教育: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5.隐性课程:
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
包括校容校貌、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等。
16.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7.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三、简述题
1.简述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深刻的;(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比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
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以最简约有效的形式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下一代,易教易学,易于编制修订,也易于考核。
缺点:
分科过细,过多的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的生活;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对立和知识的割裂。
(2)活动课程
优点:
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缺点:
使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1分)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5)自我教育
5.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缺点:
第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因而容易忽视因材施教,不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教学活动的范围主要局限在课堂内,使学生对接触课外的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影响到学生视野的扩展,理解的深化和知识的应用。
第三,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学习潜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7.简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结构设置。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8.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2)教学内容是否正确。
(3)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4)教学结构是否紧凑。
(5)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否高。
9.简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12.简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
13.简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目的不同:
学科课程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种族经验和精华;活动课程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编排方式不同:
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教学方式不同:
学科课程侧重系统知识的讲授;活动课程侧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4)评价:
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结果;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14.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其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二是对教育对象发展具有质的规定。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论述题
1.《学记》中强调“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并阐述该教学原则及贯彻要求。
2.论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回答要点:
(1)解释什么是素质教育及其特点;
(2)解释什么是应试教育及其特点;(3)两者之间的关系。
3.试述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回答要点:
(1)解释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2)两者间的关系。
4.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依据因材施教原则你认为应当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回答要点:
什么是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的依据,然后对教师的要求。
5.为什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
答案要点: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1)思想品德是有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的。
(2)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各构成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6.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7.论述教学目标设计的含义以及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该包含哪几个部分?
(1)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2)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4个因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五、案例分析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
教师:
“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
”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
“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提高吗?
”学生脸涨的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
“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
“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
“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
“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结合案例,说说“四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基础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