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818390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06.83KB
环境保护教案.docx
《环境保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教案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
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
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涵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四、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
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
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
植物营养素氮、磷等
⑵形成条件:
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地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开展热爱家乡的素质教育,体现了高考精神。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
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⑵常发区域:
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⑷危害:
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五、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1.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概念: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城市垃圾的特点
⑴数量大
⑵品种多
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煤灰、食物残渣等)、废塑料、废电池、树叶、脏土、碎砖瓦、混凝土碎块、渣土等组成(表2.1)。
⑶变化大
现代工业科技,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垃圾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垃圾的危害性。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⑴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
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⑵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
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
有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
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
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
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
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第二课时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1.概念:
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
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1)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②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
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
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二、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
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2.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
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煤的分布
总特征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主要分布带
欧亚大陆
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这两个煤带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96%。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一个煤带
南半球煤炭分布
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煤质较好。
中国煤炭分布
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备注
总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更大于煤炭
主要分布带
在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
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在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的分布
东部
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一哈密盆地。
3.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
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4.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过程
影响
开采
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等等。
运输与存放
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利用
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5.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太阳能
①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A光热转换,如太阳灶B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②特点:
A能量巨大B清洁C分散
③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2.风能
(1)风能的特点
A可再生能源B风力、风向不稳定C清洁的能源
(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
3.水能
(1)水能的特点
A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B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C能源清洁
D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4.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
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
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
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
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
干净、无污染。
5.生物能——沼气
6.地热能
(1)概况: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
现在被开发利用的多为后者。
(2)存在形式:
(3)用途:
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如:
我国西藏的羊八井也是地热能丰富的地方,那里的地热能已经用于发电。
(4)特点:
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①开源
A修筑水库、开渠引水B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C废水处理再利用D海水淡化E人工降雨等
②节流
A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B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经典例题7]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华北春旱的措施,并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能减少粮食总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灌溉农田。
【答案】D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2)具体措施:
A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耕地质量
2.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
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①总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②具体措施:
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 C农牧业措施
第三课时
一、森林及其保护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始林:
约占陆地面积的47.7%(8000年前)
——根据林木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估算
2000年: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2.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时代
人类活动
刀耕火种、游耕制度
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对森林的影响
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面积逐渐减少
面积锐减
3.森林分类:
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4.我国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森林的价值
A.生态价值: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B.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
(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
(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6.森林的后果:
(1)生态失调
(2)环境恶化(3)导致洪水频发(4)水土流失加剧(5)土地沙化(6)河道淤塞(7)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二)保护森林:
1、世界: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二、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
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
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
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
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保护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