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docx
- 文档编号:2881740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36KB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docx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2007教育学真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
⒉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度的是生产力。
⒊实行单轨学制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⒋现代意义上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杜威。
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⒍《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性恶论。
⒏被称为中国“平民教育家”的是晏阳初。
?
(此答案不确定)
⒐提出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思想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⒑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⒒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⒓“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者是班杜拉。
⒔下列不属于认知策略的是复述策略。
⒕问题解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华莱士。
⒖“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属于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所述的 。
⒗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在于具有抽象概括性和间接性。
⒘在进行史料考证时,确定资料真伪或真实性需要进行外部评论。
⒙区别于日常观察,教育研究中观察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要按照研究目的有准备而系统地收集事实资料。
⒚测量的信度是测量手段对各个对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
⒛准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被试抽取方式不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⒈学校文化
⒉性相近,习相远
⒊程序性知识
⒋定性研究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⒉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⒊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⒋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题选做3题,全做的以前3题为准。
)
⒈试论教师劳动的特点
⒉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你如何评价。
⒊试述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⒋自定一个研究题目,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证你选这个研究题目的理由。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策略
答: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先行组织者
答: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
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
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
材料。
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
知识与旧生联系的桥梁。
3、场独立性
答: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
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它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4、习得性无力感
答: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5、教师的威信
答:
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答:
(一)学习的指导者
(二)班集体的领导者
(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四)心理保健者
(五)教育科研人员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
答:
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
(1)小步子原则:
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
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
(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
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4)自定步调原则: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5)低的错误率:
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
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3、简述复述和组织在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答: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在某些简单的任务中,如查找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用到复述策略。
为了在长时记忆中建立信息,我们也需要复述。
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复述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
在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者是以命题网络的形成将陈述性知识存储于头脑中的。
命题网络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组织,于是学习者所记的就不再是互不相联的信息,而是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学习者可以理解其内在意义的形式了。
这种学习的效果很好。
许多实验研究证实了组织策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
4、在学校中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答: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四)适当开展竞赛。
5、举例说明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
答: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这4种因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纬度加以划分。
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能力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就归因为能力,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的还会成功。
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泽会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仍将失败。
实践证明: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受皮亚杰观点的影 响,也强调认识活动中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 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
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
并认为表征有三种:
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这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
同时发生的过程。
”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3)学习应注意各门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说: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
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两方面。
(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布鲁纳说:
“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 一切形式或方法。
”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主张?
答: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一)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
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
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二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
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二)道德教育的主张:
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
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他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制
答: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也叫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3、教育目的
答: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又可以分成广义教育目的与狭义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4、终身教育
答: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
它不仅从是生命的长度——人的一生——这个维度强调人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强调教育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场所(家庭、学校、社会等),同时,教育也是为了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
(1)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
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
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
(3)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成功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着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积累多了就可以从中发现并概括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之中,教育活动暗含了规律才能形成成功的教育经验。
教育经验是教育规律的实践形态并使规律具有操作性,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理论形态并可以使经验具有普遍的推广性和指导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
(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二)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三)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四)教育内容综合化。
(五)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六)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一)全面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的划分是相对的,是为了学习与研究的方便。
事实上,各育都是教育,不存在所谓单独的德育、智育、体育或美育。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育紧密相联。
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简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一)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人类的一切创造莫大于培养和塑造时代合格的新人,所以作为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二)关爱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唯有学会做“严父”和“慈母”,懂得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高为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品格性情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博识善教:
作为教师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即丰富的书本知识和新时代的社会知识,并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用一种艺术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五)身心健康: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付出较大的劳动代价。
如果没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会力不从心,难以胜任。
要做一名当今时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以上的素养与素质,还应具备创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论述题(每道题16分,共32分)
1、试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
从总体上学,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这是相对对于教育而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相对学习内容可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
相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阐述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答:
(一)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在我国表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即为素质教育。
(二)主要内容: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劳动技能与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三)基本特点:
不同时代,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的要求总是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主体性。
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
第二,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第三,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第四,长效性。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四)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1、困境及其原因:
当前强大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长期困扰着中国学生。
因而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尤为迫切。
同样,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地专业人员和机构来实施。
一些学校,将政治课教师和少先大队辅导员任命为心理健康教师,也许只有中国能够做出这样不伦不类的事情来。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为来认识并辅之以具体的教育行动,那么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难以消除。
究其原因有:
传统的招生、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封建思想的影响等。
2、解决策略:
(1)教育政策层面的措施:
切实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拓宽“路面”,加快教育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建构“立交桥”——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加快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加快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等等。
(2)教育实践层面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前提;突进课程与家学方法改革是关键;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
四、材料分析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
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上文揭示出什么因素对方仲永的身心发展有影响?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分析论述之。
(16分)
答:
(一)上文揭示出影响方仲永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外部因素:
众人好奇试才捧杀,其父贪财虚荣扼杀,没有给仲永应有的教育与成长环境;
(2)内部因素仲永本身不学,靠一时的聪明到处作秀,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二)说明的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努力都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己更应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不能仅凭一时的聪明或成绩就忘乎所以,而应不断提高、学习!
教育科研方法试卷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文献:
是指一切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资料。
教育文献按其性质、用途及内容的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地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作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
2.产品分析法:
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研究的信度:
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它说明的是研究的可靠程度或可靠性。
研究的前后一致性,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内在信度:
给定相同的条件,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
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可重复性。
4.自变量:
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
任何一个系统(或模型)都是由各种变量构成的,当我们分析这些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我们选择的这些变量就称为自变量,而被影响的量就被称为因变量。
5.现场实验:
又称实地实验或自然实验,它是指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改变所要研究的现象,以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
二、简答题:
(每小题6分,共30分)
1.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答:
(1)确定的总体不正确。
在抽样时如果确定了不正确的总体,那么不论具体抽样的方法怎样正确,都不会得到合适的样本
(2)选取过于小的样本,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
样本过大会造成浪费,样本过小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选用自愿者为被试,对研究效果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
有时在研究中选用了自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应该事先做一些分析,确定这些自愿者与非自愿者是否有明显差异。
(4)采用了不恰当的抽样程序。
抽样中如果不按正确的抽样程序做,也会影响样本的可靠性。
2.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可以有哪些方法?
答:
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条件描述法
(2)指标描述法
(3)行为描述法
3.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
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内容
(4)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
(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6)文献综述
(7)研究方法与设计
(8)研究进度
(9)成果形式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11)经费预算
(12)参考书目与附录
以上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所应包括的内容。
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研究的目的等对此做适当的增删或调整。
4.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什么要求?
答:
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的要求是这样的: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从时间框架来说,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来提出问题。
既不要颠倒也不要打乱。
即把询问同一方面事物的问题尽可能地排在一起。
5.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
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
(1)文献研究有助于知识更新。
(2)文献研究有助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确立。
(3)有助于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科学研究方法。
(4)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
(5)有助于扩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三、论述题:
(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举例说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
(1)共变为了推论出两变量之间存在着概率性因果关系,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准则:
首先,原因和结果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共变关系;其次,所断言的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
两个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至少是相关的;然后相关不代表因果,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称为虚假关系。
(2).必须合理,因果关系必须在三个层次是合理的:
时间顺序:
原因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而非目的论解释;当然,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交互而非单向的。
因变量必须能改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 进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