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80915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4.16KB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docx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
2022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单选题(共18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B.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
C.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陡峭的山坡,容易发育深厚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是()
A.矿物颗粒大小B.透水能力的大小
C.透气状况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3.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
A.有机层和腐殖质层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C.淀积层和淋溶层D.淀积层和母质层
4.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5.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时间C.生物D.成土母质
6.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
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
读图完成下题。
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比例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下列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8.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据此完成下题。
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
9.土壤按照质地来划分,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下列关于这三类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故保水、保肥能力差
B.黏土颗粒较小,土壤透水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土壤质地
C.壤土颗粒大小适中,既透气透水,又蓄水保肥,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质地
D.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质地要求不同
10.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有很大流动性,它们的运动和比例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很大作用。
当土壤中水分过多时()
①空气受排挤②土壤温度上升③土壤缺氧④影响植物生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麦收后,都会留有大面积土地种植玉米。
覆盖土壤表面的小麦秸秆在湿热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使后期生长作物产生病虫害。
我国东北地区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杆粗且硬,不易粉碎,低温不易腐烂。
下面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和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保热保水作用
B.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给玉米生长提供营养
C.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保热保水作用
D.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起到保水作用
12.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读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图(图5),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13.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
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成都平原分布着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回答下题。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对土壤形成起重要作用
14.下列关于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
15.土壤的形成过程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颗粒大小的分异过程B.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C.养分元素的分解过程D.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16.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
17.下列对土壤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是砂土②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③与冷湿环境相比,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④气候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8.土壤潜在蒸发量是指土壤在供水充分条件下,由蒸发作用所消耗的水量。
下图是某地土壤水量平衡各月收支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
A.等于降水量B.大于降水量
C.大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D.等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二、综合题(共4题)
19.[地理一选修6:
环境保护]
攀枝花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重要的芒果产区。
攀枝花大多数芒果园地处丘陵山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加之果园土壤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多采用清耕制,造成果园地表裸露、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养分不均衡、pH偏高等一系列土壤退化问题。
某农业专家团队在试验芒果园推广紫云英覆盖模式,雨季生草覆盖,旱季刈割覆盖,对土壤改良起到重要作用(下表,土层取样深度0~60cm)。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中固体颗粒的质量,单位:
g/cm3)
土壤PH
总孔隙度(%)
饱和贮水量(土壤中全部孔隙可吸持、滞留的降水量,单位:
mm)
紫云英
1.29±0.07
7.84±0.06
48.71±1.05
97.42±1.52
清耕
1.53±0.07
8.39±0.05
44.97±0.51
89..95±1.03
分析推广紫云英覆盖对当地土壤的改良作用。
20.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省内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左图)示意图。
(1)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__环节。
(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______层。
大黑山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______林。
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______(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
21.气候:
(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____、____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22.阅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体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北平原土壤非常肥沃,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
陡峭的山坡,易出现水土流失,不容易发育深厚的土壤,D说法错误。
故选D。
2.D
【详解】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是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选D。
3.C
【详解】
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
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淀积层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湿热地区的生物循环更快,因此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A对。
B.湿热地区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B对。
C.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少;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积累少,C错。
D.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着生物的分布规律,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D对。
故选C。
5.D
【详解】
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过程中,紫色岩易受到雨水冲刷流失,经过不断堆积形成紫色土,因此紫色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为成土母质,故D正确。
6.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比例为20%~30%。
故选C。
7.B
【详解】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容易积累,A错;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B对、C错;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还能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D错。
故选B。
8.D
【详解】
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氧化铁等含量较高,颜色为砖红色,土层厚度大,质地黏重,呈酸性或强酸性,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9.B
【详解】
砂土颗粒间孔隙大,小孔隙少,毛细管作用弱,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沙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下来的比较少,由此导致土壤保肥性差,A对。
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水多气少,养分转化慢,施肥见效慢,不是理想的土壤质地,B错。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C对。
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的质地要求不同,D对。
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选项,故选B。
10.C
【分析】
考查土壤含水量的因素。
【详解】
土壤孔隙总体积是一定的,而占据这部分体积的是水分和空气。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所占的比例就小,导致植物根系有氧呼吸减弱,土壤缺氧,植物根系被迫转向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植物根部,导致烂根,影响植物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死亡。
同时,土壤因水分过多导致比热容增大而使土壤温度难以上升。
综上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
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秸秆没有覆盖在地表,因此起到的保热保水作用有限,A错误;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有机质分解较少,给玉米生长提供营养有限,B错误;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秸秆没有覆盖在地表,起到的保热保水作用有限,C错误;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可以抑制蒸发,涵养水源,因此起到了明显的保水作用,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读图可知,与4000米左右的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小。
与4000米左右处相比,2000~3000米处地势低,大气温度较高,且大气温度较低,有可能增加土壤中磷累积量,A错误;与4000米左右处相比,2000~3000米处地势低,热量条件较好,生物生产力更大,因此生物生产量不会较低,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与4000米左右处相比,2000~3000米处地势低,气温较高,蒸发较强,使得土壤含水量较低,因此土壤中的磷累积量较小,C正确;如果当地地表径流量较小,则流水侵蚀较弱,则有利于磷累积量增加,从而应形成磷累积量高值区,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13.B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
植物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的主要来源,A错。
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B正确。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这些矿物质是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的。
14.A
【详解】
东北平原开荒会破坏当地的湿地系统,焚烧秸杆不利于有机质的还田,故A错误。
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可以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故B正确。
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主要是水肥运动不合理,可以实施合理排灌,调控土壤盐分,故C正确。
江南丘陵地区土壤酸性强,可以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提高土壤肥力,故D正确。
根据题意,不合理的是A选项。
故选A。
15.B
【详解】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
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D
【详解】
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
D正确。
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地形因素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
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ABC错误。
故选D。
17.B
【详解】
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是壤土,①错误。
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②正确。
与冷湿环境相比,干旱、高温地区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积累少,③正确。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④错误。
B②③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A
【详解】
读图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线重合,即二者相等,A正确,B错误。
实际蒸发量应小于降水量、径流量之和,CD错误。
故选A。
19.增加有机质供给,促进土壤腐殖质合成;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变疏松,容重降低;增加的有机质分解时产生了更多的有机酸.降低土壤pH;紫云英根系穿插以及死亡腐解后在土体中留下更多的孔隙;土壤孔隙增加,贮水空间增大,饱和贮水量提高。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土壤的改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
据材料可知,雨季生草覆盖,旱季刈割覆盖,对土壤改良起到重要作用,使土壤的保肥能力提高,增加有机质供给,促进土壤腐殖质合成,据表格中的信息,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重降低,使土壤变疏松,有机质分解时产生了更多的有机酸,使土壤的pH降低,紫云英根系穿插以及死亡腐解后,在土体中留下更多的孔隙,使土壤的总孔隙度增加,贮水空间增大,饱和贮水量提高,使土壤的保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0.
(1)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淋溶层;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南
(3)该地区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因此该地区耕作业区土壤肥沃。
(任答2点)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水循环环节、土壤性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水循环示意图①是地表径流,②是下渗,③是地下径流
(2)甲位于淀积层和腐殖质层中间,应是淋溶层;大黑山位于大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是阳坡,光照、热量条件更好,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地区植被多,枯枝落叶多,生物腐殖质多;纬度更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少于南方,淋溶作用弱,对肥力消耗少。
【点睛】
土壤肥力与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有关。
养分因素是指土壤中养分储存量;物理因素是指土壤的质地、结构情况、水分、温度等。
化学因素是指土壤的酸碱度、还原性物质、含盐量等。
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极其生理活性。
21.温度降水量
22.
(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枯枝落叶腐殖质
(3)植物选择性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地势低平,长期接受河流沉积,土层厚;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活动弱,有机质富集;植被茂盛,养分充足。
【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基础知识及东北平原土壤非常肥沃的原因,较容易。
【详解】
(1)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腐殖质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氮素。
故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腐殖质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氮素。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植物选择性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死亡后,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东北地区地势低平,长期接受河流沉积,土层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地理 一轮 复习 知识点 训练 分析 土壤 形成 原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