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80869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53KB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8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2分)
1.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B.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2.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4.“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
这反映出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5.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6.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7.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
C.任命文官做知州D.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9.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
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
这种做法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10.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12.谱牒即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谱系的书籍。
魏晋“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家之婚姻,必有谱第”,谱学研究成为风尚。
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
A.重建夏商周宗法制度B.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
C.国家分裂割据的状况D.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学
1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1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16.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17.汉字中许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当时
A.土地私有得到发展B.精耕细作开始确立
C.小农独立经营普遍D.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18.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
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经济作物扩大种植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19.唐朝前期,大力推行均田制,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土地,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关中农民均田所得最少最可能是由于
A.关中不宜农业,土地、人口少B.关中动荡,农业人口大量南迁
C.关中大量土地为地主占有D.贵族门阀干预,均田执行不力
20.“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21.《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表明汉代
A.勤俭节约是为官之道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D.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
22.辟举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
被辟举的人,总称之为举荐者的故吏(也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
故吏与府主的出现
A.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B.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
C.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D.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
23.王阳明认为: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这说明他们
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2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2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2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二.材料题(共3题,4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
“广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
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
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
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
宪宗边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
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
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
……清代正式废除匠役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
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有44个。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原料),纺、织分离,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
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
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
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下学 月考 试题